查看原文
其他

童年的岁月和光阴(中国孩子老照片100张)

50年代纪录片《中国孩子“玩”》

50年代北京城里孩子们的幸福生活

50年代 中国乡下孩子的生活

老照片:五十、六十年代
少年儿童旧照

▲1951年“六一”,首都儿童参加庆祝“六一”儿童节劳动人民文化宫游园大会。这是园内游戏之一:“钓木瓶”。

▲1957年5月31日晚上,首都儿童在中山公园游园联欢,庆祝“六一”儿童节。

老照片:50年代城里孩子的幸福童年
玩泥巴的日子一去不复返

沈阳第一机械制造厂工人新村里被母亲抱在怀里的孩子)

幼儿园里的孩子在接受口腔检查,防止蛀牙的出现。

上海市少年文化宫前的孩子们。

武汉市国营第一棉纺厂的职工托儿所。

上海市邑庙区中心小学的孩子们正在课余时间玩泥巴。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的职工幼儿园

书店专门的儿童刊物区,孩子们可以在那里免费阅读各种书籍。

人民文化宫曾经清王朝的太庙,解放后成为了劳动群众的文化生活的阵地。当时玩耍累的孩子,坐在数百年树龄的参天柏树下,在免费接待处喝水解渴。

北京幼儿园门口专门接送孩子的儿童专用三轮车。当时一个车厢内大约坐10个孩子。

北海公园内的少年之家,曾是北京城里孩子们校外生活的文化中心。

照片中是新中国建立以后,给予了少年儿童更多的关怀,将他们视为“祖国的花朵”和“社会主义的接班人”。

照片中是在50年代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集体生活在吃得好,玩得好,睡得好,身体好,城镇、工厂里都建立起了幼儿园和托儿所,让大人们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之中。

照片中是在北上广等大城市的幼儿园更是成为了中国对外宣传的窗口,成为了外宾与外国记者来华必去的参观“景点”,担负起了展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责任。

照片中是对于那些流浪儿童,还建立起了少年之家,让他们一样的能够接受关怀和教育。

照片中是在那个年代红领巾与白衬衣几乎是少年儿童的经典造型,女孩子们则更多的穿着背带裙。

照片中是在作为社会主义接班人之外,城里孩子们假期还能在少年宫和夏令营里参加各种不同的活动。

照片中的他们可以阅读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听名家演讲,爬山远足,制作航模等 。

照片中是孩子们一起聚在一起踢毽子的场景,那个年代没有手机、电脑,但是孩子们可能是最开心的。

照片中的两个小姑娘是在公园的健身器材上锻炼身体,虽然那些健身器材没有我们现代的先进,但是她们还是玩的特别开心。

50后的幼儿园大班毕业照

上世纪60年代来到大草原的孩子们

“国家的孩子”和保育员

牧民与“国家的孩子”

来自南方的孩子们逐渐适应了草原的生活

年轻的“草原母亲”都贵玛和“国家的孩子”

努力学习,天天向上

咋们乒乓球强不是没有原因的

 你现在还穿二股筋吗?

当时的游乐设施,当时的校服还是挺好看的

    1950年6月1日,新中国的小主人们迎来了第一个国际儿童节。

排队走在马路上去春游

   儿童年龄范围的争议,很多人都不太清楚儿童是指多大的人?

    社会和人们公认儿童的年龄段为0-14岁,因为此类人群都是正处学龄前和小学阶段,而且年龄比较幼小。

满满的回忆啊

    当时的主流服装

最幸福的事

▲1972年6月1日,在北京的外国专家子女和中国少年儿童在北京友谊宾馆的剧院举行联欢会,共同庆祝“六一”儿童节。

▲1979年5月31日,首都二千多名少年儿童在北京市少年宫举行“新长征火炬接力”营火晚会,庆祝“六一”儿童节。图为首都少年儿童和中国儿童艺术剧院“报童”剧组的演员一起跳舞,尽情联欢。


进入八十年代,中国迎来了改革开放,中国经济进入飞速发展的轨道,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80年代的孩子们是亲眼见证着当代中国崛起并一同成长的一代。“六一”儿童节留给他们的记忆大多和新衣服、游戏机、公园、餐厅、表演节目有关。

▲80年代初的儿童节表演。

头戴纸裁的小兔子玩游戏,

最怀念的却是裤腿上缝补的梅花鹿。

谁没经历过?把着门,

苦苦等待下班归来的父母。

放学后,

一把椅子,一个小板凳,

一个军绿色的小背包,

就是我们童年写作业的全部。

周末到公园划个船,

船都乐得一颤一颤。

那时的孩子,

没有人手一部电脑、手机。

爷爷用木头给修的玩具枪,

就是童年最大的乐趣。

用粉笔在地上简单画好图,

跳个格子,也能开心蹦跶几个小时。

周末的时候,

喊着几个小伙伴去捕鱼,

不在乎捕得多少,

哥几个欢笑打闹,

才是真正的童真童趣。

即便什么游戏都不玩,

单纯聚在一起,

我们都能开怀大笑。

仿佛那时,笑点很低,

傻傻的我们特别容易满足。

一根糖葫芦

一个大椰子

一次游玩旅行

甚至没有什么原因,

单纯拍一张照,

我们都笑得特别开心,

那种笑发自肺腑,

掩饰和假装都无足比拟。

那时我们可不仅仅是玩,

校园生活同样多彩丰富。

学习各种乐器

汗流浃背地苦练画技

乒乓球

体操

跳马,全都不在话下

谁做眼保健操,

还没偷偷睁开眼看过?

谁的爸爸,

还没有件军大衣。

那时候学校还有军乐队,

每年都要组织学校间比赛,

你可还记得指挥是谁?

能被军乐队选中,

是一份莫大的荣誉,

但练习再紧,

休息的时候也要看会儿漫画书。

大头娃娃多么熟悉,

那时课间玩起游戏,

老师不用死死盯着,

我们也不怕摔倒磕疼。

放学后,

无须父母接送。

兄弟姐妹几个,

玩着笑着就回到了家里。

那时的校车还是大头车。

那时的泳衣却已然很洋气。

那时的冰棒两分钱一根。

那时的孩子,

也会在零食前盘算犹疑。

日本摄影师秋山亮二,就这样不辞辛劳地跑遍北京、成都、昆明、广州、海南、上海、哈尔滨、新疆、内蒙古等一座座省市,记录下中国小朋友温柔、纯真的童年生活。


一家三口野餐

课间游戏

静静地一个人

作为一位颇具人文情怀的摄影师,他的作品多次被纽约、东京等地的知名博物馆收藏。但当他把这些中国孩子的照片带回日本。日本媒体和民众纷纷被打动。

“在这些中国孩子身上,

我们看到了久违的

朴素笑容、率直眼眸,

那种融入风景的安详,

让人舒展而快乐 ”。

人们一次次地追问秋山亮二:

你不会中文,也没在中国居住过,

如何抓拍到孩子们一张张纯真笑意的面孔。

根本不需要抓拍,

这就是每个中国孩子的状态,

随便一拍,都是美好、幸福的瞬间。

那年,我们没有电脑和WiFi,书包还没有那么重,小伙伴一起围在黑白电视前,看西游记、黑猫警长、葫芦娃...

那年,我们没有冰箱,炎炎夏日,吃着几毛钱的冰棒,或是自家种的西瓜,嘴里凉丝丝,心里甜滋滋。

那年,我们很难看到汽车,大家骑着自行车玩耍,三三两两,你追我赶,在大马路上撒了欢儿地“狂飙”。

那年,我们没有钱,三五成群嬉戏游玩,一根绳子,几块石头,就可以玩得酣畅淋漓。

几十年前,我们什么都没有,漫山遍野四处跑,但我们不觉得苦,我们记住的只有快乐。


现在的小孩子,虽然人手一个ipad,手机玩得比我们还溜,但他们的童趣、笑声也少了很多。


我们是幸运的一代,小小年纪就拥有了全世界,——致我快乐的童年!

现在当我们回看这一张张老照片,

看着孩子清澈如湖水的眼睛,

怀念那回不去的曾经。

也恍然发觉:

原来一张张老照片,

承载的不只是岁月和光阴。

图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创作者


长按左边二维码关注 老知青家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