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广东知青“红灯照”姐妹的下乡岁月

赴海南五指山“红灯照”
姐妹的下乡岁月

忆“红灯照”姐妹的下乡岁月作者:王英(广州老知青)

“文革”初期,我所在的广东广雅中学有部分女同学组织在一起,约二三十人,初、高中的都有,我们给自己取了个有女生特点,特响亮好听的名字:“红灯照”!当时,我就是红灯照中的一员。我们这群女生,在学校里写大字报进行所谓的“斗批改”,走出校门到附近农村与农民一起夏收夏种,组织文艺演出宣传毛泽东思想。1968年上山下乡大潮汹涌,红灯女儿又响应号召,满腔热情奔赴广阔天地,在知青岁月里奉献青春,经历磨炼。

幼稚的决心

那是在1968年下半年,我们面临毕业分配,广州的中学生有三个去向:一上山下乡;二到工厂当工人;三留校继续升学。分配前的学习班在珠江边举办,我选择了上山下乡,向工宣队提出了自己的申请。一天,突然传来震撼消息:我们广雅有四个女生到北大荒了。怪不得这些日子学习班不见她们的身影,原来是秘密行动去了;不久前我还与这四个女生在北京的颐和园和长城游览呀,她们怎么忽然就跑到黑龙江去了呢?后来我们才知道,她们是用卖血得到的钱购火车票去的,在北大荒劳动中有出色表现,感动了农场领导,终于如愿以偿获准留下。那时我们发现,想去北大荒的还不只是女同学,学校还有一群男同学也在积极活动想去北大荒。

四个广雅女生在北大荒

不久,那四个北大荒人给我们来信了,信中说:“红灯照的同志们:你们好!你们迫切的心情我们是非常理解的,因为我们争取到这里的过程,也完全经历过这样的情况。为完成我们伟大的历史使命而奋斗终生,我们是多么希望你们能来和我们一起战斗啊!有志气,有抱负的中国青年,就是应该到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我们北大荒是多么需要人啊!大片大片肥沃的土地未开垦,这里蕴藏着无穷无尽的财富,与广东那些要施肥小块小块的土地是不能比拟的,北大荒是多么需要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来建设来开垦。努力奋斗吧,同志们!……”信的末尾还不忘附几段毛主席语录激励我们:“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我们总是要努力,我们总是要拼命向前,我们黄金的世界,光明灿烂的世界,就在前面!” 

四个广雅女生在北大荒的日常照

她们在北大荒的壮举和来信激励着我们。我们给北大荒的农场领导去信,表达我们强烈的愿望和决心;还恳求学校的军训团和工宣队能支持和帮助我们;我们还跑到广州市革委会上山下乡办公室硬泡软磨……总之,为了能有完备手续去北大荒,我们绞尽脑汁。那时我也想学那四个女生那样自己直接跑到黑龙江去,但是那边明确表态:北大荒没有接受广州知青的任务,凡无市一级组织手续批准的一律不收。还有,四个女生所在的农场书记告诫他们:“如果你们后面还有人来,会把你们也拖回去”!为了不给历尽千辛才到达北大荒的同学添麻烦,我们虽然大胆,却不敢妄为。当时为劝阻我们北上,一位负责知青下乡工作的解放军对我们说了一番话,大意是:亲爱的同学们,请用一个本子记下我在大榕树下对你们说的话,20年后再打开本子看,相信到那时你们会明白,你们现在的请求是多么幼稚。

红灯耀南疆

学习班结束了,红灯女儿豪情满怀地决定,既然去不了北疆,那么就到南疆,一样的艰苦奋斗战天斗地。于是1968年11月,广雅红灯照中,初一的小妹妹去了雷州半岛的火炬农场,那时她们才十五六岁;红灯照中,初三和高中的大姐姐去了海南岛牙叉农场,当时我是和大妹、小妹三人一起下乡海南的,我和大妹分配到白沙县牙叉农场,小妹分配在琼中县乘坡农场,不久大妹又调到本县新建的细水农场。就这样,三姐妹各自在三个农场里接受再教育,战天斗地,参加开荒种胶等各种劳动。

作者王英(右)与妹妹在农场时的留影

在牙叉农场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在海南的红灯照大姐与海北的红灯照小妹保持着联系,我们通过信件相互交换在农场的生活照,交谈在劳动生活中的新鲜事和心得体会。我们欣慰获知,红灯照小妹在火炬农场的红土地上种植经济作物,劳动中吃苦耐劳,在生活中相互照顾,随着香茅开割,剑麻长高,橡胶成林,小妹们也逐渐成长了,那时,这些小妹都是广州各地考上广雅的优秀生,不少是领导干部的女孩,为了不少年失学,一段时间里她们顾不上劳动和生活的苦和累,挤出工余时间请来高中生校友作辅导学习文化知识。小妹们不但自己自学,在连队还充当着文化使者的角色,把图书捐出来供大家取阅,工余给大家讲故事,教老工人学文化,文艺汇演时,她们所在连队的节目都是最棒的。这群女孩子的优秀表现很自然地得到重用和培养,她们当中的大多数后来都担任教师、文书、技术员、播音员、放映员等重要工作。  

红灯照小妹在香茅地里劳动

同样,我们牙叉农场的红灯照同学也与北大荒4个同学保持密切联络,她们谈北国的冰雪,肥沃的大地,丰收的喜悦;我们讲南疆的烈日,原始的林莽,垦荒的艰辛。虽然劳动和生活都非常艰苦,但精神世界却非常充实。那时我们都很纯真且自信:北大荒与海南岛远隔万里,但共同的理想把我们联系在一起,我们是在共同完成伟大的历史使命,用我们勤劳的双手一定会使亲爱的祖国富强起来。记得那时我们经常用毛主席一段语录相互鼓励:“今后的几十年对祖国的前途和人类的命运是多么宝贵而重要的时间啊。现在二十来岁的青年,再过二、三十年正是四、五十岁的人。我们这一代青年人,将亲手把我们一穷二白的祖国建成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强国,将亲自参加埋葬帝国主义的战斗,任重而道远,有志气有抱负的中国青年,一定要为完成我们伟大的历史使命而奋斗终身!为完成我们伟大的历史使命,我们这一代要下决心一辈子艰苦奋斗!”这段语录后来被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3师29团12连的北京知青谱写成知青的歌《今后的几十年》,唱遍了北大荒,那高亢豪迈的旋律激励了那里的一批批有志知青,也给远在天涯战天斗地的我们带来莫大的鼓舞。

红灯闪闪照前程

我们一群红灯照同学到牙叉农场后,我被分到南路队,那是农场最边远和艰苦的队,但我没怨言,因为心中早有艰苦奋斗接收再教育的思想准备。我所在的老三班,由于劳动中知青的表现特别优秀,所以农场改制为兵团后,老三班被抽调去建新点,当时我也在名单之中,其实我是不想去的,因为我舍不得连队里和我在一起的老同学,但没有向领导提出。后来我才知道,领导在研究参加建新点的人员时说过,只要我们几个女生提出不去,可以批准不去的。就这样我服从命令听指挥,随老三班参加了新连队(探扭队)的开发建设。新连队的工作是艰苦的,上山伐木和割茅草、搭建草房糊泥巴墙,还要筑路、开菜地、挖苗圃地,完成砍岜开荒挖穴的任务,我几乎样样活都参与了。

起初,探扭队除了我们老三班,还有从其他老连队调来的知青共30多人,但女知青连我仅有3人。不久,其中两名女知青工作需要暂时离开连队,相当一段时间里,连队里女生只剩我一个。每天,我和那些男生一起开工、收工,干一样的活,虽然我和他们干活在一起,但不知为什么我那时非常清高和自尊,和那些男生几乎不说话,也从来没有提出任何特殊照顾的要求。


1970年,我们八团举全团之力开荒大会战,探扭队原来当炊事员的那位男知青强烈要求参战,于是连长安排我替换那位男生,大会战四十多天,我一人在伙房当了四十多天的炊事员,煮全连三十多人的饭菜,还要保证每日四餐(早上9点多钟加一餐木薯汤)做好后挑到工地。那时每天早上4点多闹钟就把我叫醒,我极不情愿地从床上爬起来,提着马灯晃悠悠走向厨房,抬头望,天上还是满天星斗,四周黑黝黝的山影,连队一片寂静,只有我一个女生在走动,我完全没去想可能有坏人,没去想可能会有野兽,更不会去想到有鬼,反正就是根本不懂害怕。在厨房昏暗的灯光下我忙开了:点火、烧水,做饭,切菜,炒菜……到5点多,早饭做好了,我使劲敲响挂在厨房边的那段钢轨,连队在我的“钟声”中甦醒……人们开工上山后,我便回到自己的那半间草房稍作休息,也不再继续睡,只是在房里翻翻书,或吹箫拉二胡弹琴随便玩玩,到8点,又去伙房继续忙活……下午人们收工前,我除了要做好晚饭,还必须把明早的青菜洗干净,把两个大水缸的水挑满,这些苦活对我都没问题,我最怕就是柴湿点不着火或点着火却烧不旺,最担心的就是不能准时开饭。

连队的简易伙房

大会战刚开始,连队来了两位十四五岁的广东清远的小姑娘,两个女孩是主动要求到兵团的,据说小姑娘的家长支持她们来,我却觉得女孩子和家长都很纯真,十五六岁,还是贪玩的年龄啊,却要和大家一样上山艰苦劳动,顶烈日出大力流大汗。这样一来,上山开荒劳动就不是清一色的男子,而我在连队又多了两个女伙伴,和我同住半间草房,因为女生少,连队只把一间草房隔开一半给我们,另一半作仓库用。大会战结束后我回到生产班,心想好了,终于没有了早上闹钟的打扰,可以睡安稳觉了,谁知,后来每天4点多,没有闹响的铃声我也自动醒来,再也睡不着。

姑娘们在工地吃好饭就在小溪里洗碗

一次,团部配给各连队一些副食品,连长以为只有几十斤猪肉,就派我一个人去领。那天,我用扁担挑两个箩独自上路,谁知领到我们连队的份额时,才知道除了猪肉还有许多其它物品,那担子足有100多斤。虽然经过几年的劳动,我双肩都能挑,换肩时担子根本不需着地,但那天的担子实在太沉了,我挑担走在路上,左肩换右肩,右肩换左肩,实在挺不住了,才把担子放下,喘口粗气。10几里的山路,我翻山越岭、走走停停,好不容易才回到连队,指导员掂过那两个箩后惊讶地说,真想不到你能把这么重的东西挑回来。其实,他哪知道,我孤身一人在路上的时候,沉重的担子压着肩上,我觉得自己简直要吐血了,当时我真想哭,我多么希望有人帮帮我啊,但是荒山野外有谁帮?我怎能不咬牙坚持到底呢?!再细想,在农场的红灯照同学,哪一个不是在百折不挠的工作和生活着。


我1972年返城,后来红灯照的同学们和北大荒的同学也先后告别知青岁月,各奔前程,各有成就,虽然人生道路跌宕起伏,但有一条,就是她们无论身处何方,总是初衷不改,不负初衷。

作者简介

王英,1966年广东广雅中学高二乙班学生。1968年底上山下乡到海南农垦牙叉农场。1972年回城,1978年参加高考进入华南师范大学学习,毕业后在广州教育界工作,直至退休。

来源:一壁残阳
欢迎知青朋友来稿,投稿邮箱jianzi103@163.com

推荐阅读

精选知青青春回忆文章(422篇)

精选后知青时代文章(252篇)

精选知青关注文章(335篇)

精选知青影视、纪录片(200余部)


长按左边二维码关注 老知青家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