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名69届北京知青:一袭风尘 往事如梭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兵团战友 Author 张玉珍

一袭风尘 往事如梭张玉珍

每当我看到这张照片,都会被摄影者拍摄的场景深深地打动。这是一个难忘的镜头,它充斥着激情与躁动,带给人们强烈地震撼,它体现了一段真实的历史,是一个时代的写照,没有哪个和平年代关于知识青年的事件能与它相比。从那时起,我们在亲人们难以割舍痛楚中,在车厢内外一片片的哭喊声中,抱着建设边疆、保卫边疆的志向和内心隐约的一丝迷茫,义无反顾地踏上了这条大迁徙之路,用青春和热血去书写我们这段悲壮的历史。


我们69届的学生,按政策规定一个不留全部都要到边疆去,被称为“一锅端”。虽然我是独生子女,因没有留城的政策,所以,在妈不同意的情况下,毅然私自迁走了自己的户口,投身于这支奔向边疆的队伍。


1969年9月11号这一天,我和我的同学从北京南站上车,临出发时人山人海的场面与照片中天津站的情景完全一样。那天,妈到车站送我,我被人群簇拥着上了火车,慌忙中找到自己的座位后,趴到车窗前紧张地向下找啊找的,好不容易在茫茫人海中看到了脸色蜡黄且挂满泪水的妈,这时她也看到了我,现场人声嘈杂谁说话都听不清,我们只能是相互对视,频频挥手。很多同学都在哭,可我却哭不出来,更不想大喊,此时我是多么的内疚啊!我的走与留虽然顺应了当时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大潮,可是却违背了情理。我看着妈被密密麻麻的人群里夹裹着,感觉她是那么的孤单,我走了,只剩下她一个人,她将怎样生活?她活着的精神支柱在哪里?现在想起来,当时矛盾的心情几乎让自己崩溃。其实我比每一个哭喊的小伙伴们都要痛苦……泪,流在了心里。


随着火车汽笛的一声嘶鸣,我们的心被揪得紧紧的,突然间哭喊声响成了一片。可我仍然没有哭,两眼盯着哭得不成样的妈,多想去拥抱她一下,多想和她说几句话啊!可是连一句“再见”都没能说出口……。然而就在列车开动的那一刻,妈哭得昏倒在地。是啊!列车带走了她多年相依为命的女儿,带走了她的希望,更带走了她的心。


火车真的开走了,我的心像被巨浪打翻的船瞬间沉入海底。一路无语,只在心里念叨着:再见了妈,等我长大了会和您在一起,永远不分开!


火车驶出南站,隆隆西去。很久,整个车厢回响着同学们的哭声,大家的情绪都还沉浸在万人翘首、奋力挥臂、似乎永远别离的情景中。前方是什么?以后会怎么样?我们一无所知。


车继续西行,伙伴们已经慢慢地停止了哭泣,开始小声地说话,有的已经在吃东西了,可我却是车越向前开,心情就越加沉重,便情不自禁的擦泪不止。我想到了一人独坐的妈和那个难忘的家,似乎看到她蹒跚的背影,心里有说不出的牵挂……。这时,天黑下来了,我的肚子已经在咕噜咕噜地叫,看着妈给我准备在路上吃的桃子和点心,没有一点胃口,就像我的心情,不知是啥滋味。


大约整整一天一夜的路程,火车终于到达了五原站,我们换上了汽车,一路颠簸向连队驶去。已经记不得是夜晚几点,终于到达了目的地—我们的六连。

漆黑的夜一片沉寂,广阔无垠的天空只有星星眨着眼睛带来点点生气。连队房子在哪儿呢?我们四处张望,只见几间灯光闪烁的土屋,屋门敞开着,我们大家说那一定是马棚,便睁大眼睛继续寻找,可是到了后来,领队却把我们带进了“马棚”,原来这闪着灯光的正是等待我们的宿舍,我被分配到了五排十八班。


进屋后,我环顾四周,一个大通炕占据了半间屋,一个土炉子,和一个放杂物的台子已经是屋里的全部。伙伴们先是看着土炕发呆,呆过一阵后才铺被褥,脸没洗就上了炕,一顺头并排躺了下来。就在这时,不知是谁先感到委屈,哭出声来,随之整个宿舍都大哭不止,之后旁边屋里凡是新来的女生都被传染得大哭起来。排长叶铁英、副排长韩祝华无论怎样劝慰都无济于事,越哭越响亮……简直是恸哭了!二位排长在门外很着急,批评起来也更加严厉,因为这会影响到先到连队干了一天活儿已经入睡了战友的休息。


不知是排长批评的作用,还是哭得累了,也不知过了多久,哭声终于停止了,屋子里渐渐恢复了平静,但是谁都不说话,还在思念着远方的家,默默地猜想着以后的日子......。就这样,我们度过了来到兵团后的第一个难忘的夜晚。后来,连里有些人把这次痛哭戏说成“哭声大合唱”,这个比喻虽有些玩笑但也不无恰当,这应该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事情。用哭声代替歌唱也是头一遭呢!我们不可能“唱”走对家和亲人的思念,也不能“唱”走对艰苦环境的陌生感,但却彻底地发泄了我们的忧思之情,“唱”驱赶了我们最初走上社会之时过分的幼稚和内心的软弱。

进入大田开始劳动后,我看到了满目黄沙和无边的盐碱地、渠沟里厚厚的泥土、一眼望不到头的麦垄和成群的蚊虫小咬(注:小咬是一种飞虫)。我还看到先来连队的战友们对劳动是那样的乐观和热情,而我要像他们那样,尽快地适应环境,努力地去完成各种工作。要能够拉得动堆得像小山一样装满麦子的板车;要能够用稚嫩的肩膀挑起超过自身体重的担子;要忍受几小时弯腰割麦爬不上炕的疼痛;更要把裂开口子浸出鲜血的虎口磨成老茧.....。一天天过去了,慢慢地,自己便适应了这一切,真的进入了角色。经过一段时间的艰苦劳动,我和我的伙伴们再也没有像那次那样痛哭过,我们磨练了意志,战胜了自己,逐渐地成长了,如同蝉蜕般把自己从学生变成了合格的兵团战士。


由于自己从小家境贫寒,跟着妈吃过很多苦,所以,干起活儿来显得比我的小伙伴们更不惜力,更能吃苦,遇事敢想、敢说、敢做,因此得到了战友和连队领导的认可,很快就加入了共青团,不久又被调到了炊事班,两年后,我被调到团部机关干部食堂,走入一个新环境,开始了新的工作。

时间过得好快,转瞬我来兵团已三年多,无论是在大田还是在炊事班,自己和战友们一同干活儿、一同学习,感到即辛苦又开心,累并快乐着。可是突然有一天,北京的表哥来信了,愤愤地告知我,妈找了个老伴结婚了,(因那时人们包括我自己对于家长再婚看法还是很保守的,不开化的)真是平地起波澜,这一刻,我的头嗡的一下炸开了!内心的痛苦难以用语言描述,我不由得想到妈现已至此,谁之过?我固执地认为都怪我,是由于我的远走造成的,所以无比地内疚,感觉自己就是个罪人!因当时还小很不谙世事,以为此事羞于见人,便在深夜钻进被窝打开手电,仔细读那信,我泪流满面......


此后不多日,我按规定探家了,我怀着极忐忑的心情走进了我和妈共同生活了多年的家。进门先看到了那个我不认识的人,出于礼貌匆匆点了点头,逃难似地钻到里屋和妈相视而坐,看到她微驼的背和花白了的头发,一阵酸楚,“妈”没叫出声,泪水像断了线的珠子落下,嗓子哽咽了。当时我确认为自己对不起妈,妈走到这一步,我无言以对,所以陷入了无比的痛苦之中......。即便这样,日子还是在痛苦中一天天的过着,该走的终究留不住,到了探家期满我又归队了。回到炊事班投入工作,一切如常,可是我对妈挂牵的心情更加沉重了。


冬去春来,又是一年过去。国家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运动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一九七四年对知青中独生子女予以照顾回城的政策出台。这在当时来讲,是无形中国家的知青政策发生变化给我们传来的一个重大讯息即:扎根边疆不会成为我们选择的唯一道路,或许有更重要的工作和机遇等待着我们。当我还徘徊在是否在兵团扎根一辈子的时候,妈催促我无论如何得办回北京。经过一番周折和办理手续,我比其他战友先行返城,终于又和妈在一起了。这时我感觉我已经长大,可以去工作去挣钱孝敬她了。


时间到了一九七七、七八年,知青大返城开始了,战友们也通过各种方式终于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城市。看着知青返城的大潮,再想想我们去兵团的日子,我认识到,国家的方针政策,影响和左右着每个人、每个家庭、以至于整个社会。就像几千万知青到农村到边疆,有收获和蹉跎也好,有快乐和痛苦也罢,小在家庭和个人的得失,大在整个国家的命运,并不是我们个人能够负责和承担得起的。我们是被时代的浪潮推来又推去,是在书写着人生一段特殊的经历。而我和我的家只是那个时代的一个缩影。想到这些,我一直以来对妈的愧疚感和内心的痛苦也开始淡化了。

虽然我们从小在北京长大,但回城后,一切都变得陌生,我们要融入这个大都市,重新找到自己的位置,并非那么容易。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就业难。那时,因为经济的不景气,城市里没有那么多工作岗位等待我们,就算是分配了工作,也不一定适合我们,但为了用劳动来挣钱养活自己,我们没有挑选的余地。比如我,没有任何熟人可托、也没有后门可走,好歹被分配到了工厂,整天跟原木及又厚又长的板材打交道。在车间和现场完全拼体力,其劳动强度不比兵团小,因为我是在兵团吃过苦的人,所以能够坚持干下来。之后,由于自己在工作中表现比较出色,经常受到师傅和领导的夸奖,很快就被调入办公室专门做青年团的工作,当了200多小青年的排头兵。我的这种情况在战友们中间是很多的,他们都是非常珍惜每一个工作的机会,在平凡、艰苦的岗位上努力地工作着、奋斗着。


可是自从恢复高考之后,为实现四个现代化,国家将经济发展摆在了首位,此时的我,在大形势的感召下放弃了政工及即将上任的秘书工作,转而做了会计。那时侯的年轻人都在积极地学习文化知识,而我们虽说是“知青”(尤其我是69届学生),文化底子却很薄,十五六岁离开学校,该学习的时候在劳动,到了不学不行的时候却该娶妻生子,我们失去了太多的时间,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如果我们不急起直追,就有可能被社会淘汰。说白了,即便有了需要我们做的或者我们喜欢做的工作,却不能胜任,所以不能只停留在努力工作上,必须开始发奋学习了。


认识到了这一点,我就下决心付诸行动。当时因爱人工作很忙,不能照顾家,所以上班、做家务、照顾老人都落在我一个人身上。但是我决心克服困难也要学习。找来初中课本,从数轴、正负数、角边角等最基础的知识学起,每天晚上到夜校上课,给自己安排了满负荷的生活节奏。在我的努力下,回城后的第一次考试“以工代干转干考试”一次就过了关。这个小小的收获,给了我很大的鼓舞,更坚定了我继续学习的信心。可正在这时,我有了孩子,而且因家庭状况,孩子必须自己带,就此停止了上夜校,但我并没有放弃学习。每天下班后完成所有的家务,夜晚十一点多开始看书,一熬夜就是两三个小时。有时候边带孩子,边做饭,边看书、背题,随时为考试上学做准备。功夫不负有心人,当企业送我参加中专考试时,我顺利地考上了!当时在同班学生中,兵团回城的知青只有我一个,其他人都是初中或高中毕业后参加工作的学生。经过两年多的半脱产、半业余的学习,我取得了财会专业中专的毕业证书。

有了中专文凭,并没有使自己感到优越和满足。因为,当时很多年轻人都已经考大学、上大专,走在了我们的前面。由于我们知青文化知识少,年龄又大,考大学对于我们来说是遥不可及。幸好当时社会上开办了各类夜大、职大、自学高考等学校,为我们开辟了多条学习的路径。一九八九年,我抱着试一试的心情报考了经济学院分院的财务会计专业。因爱人经常出差,不能帮我,为复习考试我几乎牺牲了所有业余时间,每天依然重复着上班——家务——看孩子——学习的公式。那些日子,每天凌晨两点才会睡觉,困了用冷水洗洗脸,学习中遇到难题就向年轻人请教,一段时间后,文化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可是到了开考的前两天,我突然收到山东老家来信,得知生母不幸去世的悲痛消息,当时虽然已到临考的关键时刻,但我决定无论如何也要回去送她老人家一程。两天的葬礼加上路途奔波令我疲惫不堪,当在家乡邹县的小站坐上返程火车后,我紧紧蜷缩在棉大衣里就冰冷的通道席地而睡,任凭人们在我头上迈来迈去。下车时已经是清晨,早饭来不及吃,脸顾不上洗,直接乘公交车赶赴考场。还好,因平时认真复习准备,这次考试顺利通过了!经过三年的业余学习,我又拿到了大专的文凭。这个过程让我再一次证实了人生一个最简单的道理:有了目标就得坚持,只有不畏困难,不懈努力才能到达希望的终点。


我们这代人是在艰苦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经过了许多的人生磨练,所以能够自觉地克服精神上的满足感,能够战胜人性中存在的惰性,我们还会发现,学习之路是人生漫长、无止境的,即所谓:要活到老学到老。到了九十年代末,企业大部分人因年龄下岗,我也身在其中,但是我很快找到了比较满意的工作。技术和能力完全胜任,起初,感觉良好,手中噼里啪啦的打着算盘,还很为自己不使用计算器而骄傲。可是后来由于不会操作电脑,打印、做表格、传输文件都要请年轻人帮忙,繁多的数字人家一敲键盘结果就出来了,我这里还在打着算盘,此时,我感到了自己的不合时宜,遂逐渐改变了原有的观念,下决心放弃了不错的薪水,让自己再次下岗回家,花上八百元在社会上报了电脑培训班。上午学习电脑,下午做饭照顾孩子复习高考,数月之后,几个手指在键盘上已经运用自如,而且基本掌握了办公软件的使用。到了入秋时节,儿子考上了理想的大学,我又凭着新学的电脑知识重新找到了更满意的工作。真的是啊,冬藏、春耕、夏种、秋收,秋天确实是收获的季节呢!由于不断地学习,我获得了并不耀眼但可贵的文凭,有了专业技术职称,又学会了用电脑,所以离开国营企业后没有因为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而无奈和痛苦,总的说来,坚持学习必有收获,而学了必然能派上用场。


记得小时候,大人们问我:“你长大想做什么?”我的回答很坚决:“上学!”再问:“上完学呢?”我不加思索的回答:“上到不能上学为止。”现在想来,这些话还真有些预见性呢!上小学的我,因文革打断了上学的梦,只弄了个没证书的小学毕业。兵团几年又错过了人生学习的最佳阶段,这也就促使我倍加珍惜后来的一切学习机会,我可以不计年龄、不怕辛苦,在学习的路上追着时代不停地跑。我想:有这样的动力,可能是源于儿时的那样一个痴痴的梦想;也是因在兵团经受锻炼,养成了进取向上的性格;更是得益于进入后兵团时代,让我赶上了继续学习的机遇和末班车。也正是这样,我们这一代人,为使自己走出愚昧和平庸,走向智者,成为对社会更有用的人,选择了艰苦道路,在学习和工作上甘愿付出比年轻人更多的精力,永不停下奋斗的脚步。

时光飞逝,转眼间我们已年过六甲,我的思绪却常常被带回到兵团,想起那些往事,也不时地想起回城之后那些并不辉煌的经历。它让我认识到,青春时曾经的悲欢离合、劳动的辛苦与快乐,丰富了我们的人生阅历,给我们前行注入了动能。回城后我们的付出和所做的一切,虽微不足道,但让我们实现了人生的信念,也报答了父辈的养育之恩,同时给我们的后辈以启迪和鞭策。所以我会用心去整理那些时光碎片,珍惜并收藏,将它铭记,用以品味终生。

(注:文中的妈为姨妈,是养母)
2018年8月20日
文章来源:兵团战友  图片来源网络

精选文章推荐

知青往事回忆、上山下乡知青岁月

留守知青、返城知青的人生经历

▲知青历史、知青人物、知青研究与思考

历史事件、人物传记、社会纪实

老年生活、养老养生、防病健康

视频:纪录片、影视作品、纪实报道

征 稿

童年回忆、青春往事、上山下乡、知青岁月、知青历史、返城生活、人生经历、光阴故事、老年生活…… 


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和老照片
投稿邮箱:jianzi103@163.com


长按左边二维码关注 老知青家园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