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国际悲歌歌一曲》缅共知青们的命运

周公正 老知青家园 2024-04-29

《国际悲歌歌一曲》之三
拒绝遗忘 正视历史

作者:周公正

日前,看到来自成都网友郭占成跟帖《国际悲歌歌一曲》的留言,很是惊喜。他是当年云南兵团水利一团四营十五连的一位现役干部指导员,回归部队后,任云南省军区边防三团孟连情报站副教导员,曾在勐阿外事组负责与缅共中央、缅甸人民军东北军区的外事联络工作,見证了我军委副主席洪学智上将、总政治部主任刘志坚中将、昆明军区司令员张铚秀、云南省长省长周兴和著名文学家柳青等视察这个小村寨,让我们知道了40年前这么个小村寨的风云际会。

当年,知青大都是从滇西瑞丽、畹町等地过境参加缅共人民军。1972年,缅共人民军发展到滇南勐连境外一带,73年3月缅共中央迁到勐连县勐阿寨对岸的班桑,中间仅隔南卡江界河。而勐连边境一线就是我云南兵团一师独立营地域。現据档案史料记载:1972年7月,缅共东北军区第五旅三营进驻班桑开辟根据地和扩充力量,有缅共知青(保山插队的昆明知青)来到我兵团连队找昆明知青做宣传动员,说缅共人民军如何好,造成各连队传言“缅共人民军工资高,戴好手表,背手枪,还可以当干部”等等。一些知青认为我们这些知青“士八路”在中国当不了解放军,出境“国际支左”多光荣,造成了投奔缅共人民军的冲动,结伴出去了11个人。临行那天,二百多农场人员去勐阿寨南卡江边看热闹,叫的叫,拉的拉,哭的哭(妻子不让丈夫去,女知青不让男知青去),境内外影响很大,直接干扰了兵团连队的生产、生活。兵团一师师部立即派出工作组深入独立营各连队做工作,在当地边防团0294部队配合下平息了人心浮动。


当时,兵团独立营各连擅自出境参加缅共人民军的共32人,其中,还有5位上海知青,2019年我们曾去走访XXX时,他吃惊地问,你们怎么知道我参加过缅共人民军?他谈起往事很是尴尬,不愿多聊。总之,在缅共人民军所見所闻并非原来想象仅半年后就私自归国,其中1位在归国途中,被缅共人民军追兵枪伤大腿躲进山洞,至今生死未卜。79年大返城他们四位回到上海家乡,此事至今未告知家人。

我们上海知青中还有一位张来耘,上海市敬业中学66届初中毕业生,1969年2月,与七位北京学生结伴到云南昆明找到省革会二把手周兴,表示了“务农卫疆”的决心。周副主任非常高兴说:你们去滇西是有意义的,如果表現好,送你们去“国际支左”支援缅共去。临行时还送了一面大红旗。这批受着“格瓦拉”国际英雄主义影响的青年学生,共18人乘大卡车抵达滇西瑞丽。不久,张来耘同5位男生偷偷步行到畹町,由缅共人民军老战士引路,淌过界河进入缅甸,翻山步行两天抵达缅共人民军后方基地勐古兵站。三天后,由我芒海边防人民解放军外事参谋召集谈话询问,填好登记表格将他们6位“移交”给缅共人民军。

缅共人民军的中国知青往往自称为“裤脚兵”,因为中缅边界有些以河流为界,旱季水浅見底,一卷裤管就可淌水往来,“裤脚兵”就成了区别于缅共人民军中的“贵州老兵”和“四川老兵”的中国知青的通称。


据张来耘提供的资料,他们六人被分配至各部队,其中北京知青张育海在3033部队二连战斗英勇,任副班长兼机枪手,曾立二等功,但在1969年6月的弄线战斗中牺牲(追记一等功)。其他各人经历极其艰苦的战斗生活,先后回国。张来耘一直在总部机关、303军区宣传处、东北军区宣教处任干事,及前线指挥部战勤工作,参与10余次实战。1979年11月经中缅两党有关部门批准退伍归国,回到家乡上海。上海市知青历史文化研究会的《老照片———上海知青在云南》影册作了专页介绍。


中国知青加入到缅共人民军中据称有三、四千人之多,他们大多聪明能干,不怕流血牺牲,英勇参战,极大地提升了缅共人民军的文化素养和丛林游击战的军事战斗力,在众多的缅共人民军王牌部队里中国知青有的占了一半,经过多年战斗历练成为军中骨干旅长、政委、参谋长和政治部主任等,如:李自如(缅共中央候补中央委员、中部军区司令)、车炬(主力六旅旅长兼政委,昆明五中初三学生)、左仁男(主力六旅副政委)、王新刚,(东北军区768旅政委),石磊,(414师政委、171军区副政委,昆明一中学生)。他们在战胜了苦难和死亡中,战胜了自已,谱写了一曲革命英雄主义和国际主义的战歌。

四十多年过去了,缅共知青们的命运如何?现在还无法看到详尽确切的资讯。我分析大致四种命运:1、坚持留居缅北的原缅共知青,1989年缅共消亡后,审时度势参与和帮助了“果敢王”彭家声(祖籍四川人,2022年2月16日逝世)走自力更生,“和平发展”的缅北民族自治道路,他们是血和火那个时代的幸存者,更是自已“理想和精神”的强者。现在大都已是一定层面的头头,例:林明贤,缅甸掸邦第一特区政府主席(华侨补校知青);石磊,现缅甸第二特区政府(佤邦)对外联络部副部长;佤邦联合党中央办公厅副主任周大富(昆明三中学生)。2013年,昆明老知青王曦、杨小彪、赵德深等人和《都市时报》记者出境佤邦参加石磊儿子的婚礼。看望了中国老知青,有的已弃甲归田,他们现在所做的事是很令人欣喜的:走和缅政府“和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道路,实行“不分裂国家,不分裂佤邦,不干预政权”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在缅甸联邦政府领导和国际社会关心及我国地方政府帮助下,禁毒禁种罂粟,广种经济作物,建设民族团结,老百姓安居乐业的家园。


2、在整个缅共武装斗争的20多年中,据原缅共中央副主席古方的说法,“六九年至七六年,中国知青牺牲了600多人”,如潘东旭哥哥潘国华,北京知青张育海等。他们的长眠之地没有墓碑,沒有痕跡,寂静的山林里荒草凄凄,一岁一枯荣而已。

3、大部分“裤脚兵”由于缅共中央推行“大缅族主义”,拉帮结伙,大搞“极左”路线的阶级斗争,无端迫害中国知青,如“李、徐、杜冤案”等,心寒了知青,在1980年代后期,纷纷回国,成了中国“改革开放”的边缘人。其中佼佼者如王曦、潘东旭、刘书明、张来耘等不甘于忘怀当年艰苦卓绝的战斗生活,拿起笔下了《红飞蛾•萨尔温江绝唱》《寂寞旧战场》《赤色之旅》《守望金三角》等回忆专著,将这一段悲壮的史实供之于众,特别张来耘朋友退休后,致力于走访仰光、缅北、四川等地的缅共老战友、收集和研究缅共人民军的资料,现已编纂出版了《裤脚兵与缅共缅东北武装斗争》(第一卷),其后《东北军区简明作战史》《缅共的黑障期》二、三卷也将汇集面世。并将这些史料原件入藏复旦大学图书馆特藏部,为汇集、研究“缅共武装斗争”这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插曲保存了一份珍贵的资料。

4、有一些缅共知青脱离缅共后,远走缅甸仰光、泰国,直至海外经商定居他乡,如媒体人李齐翔、缅北一新中学刘舟教师等“初心不改”继做着传播中华文化的事情,现在还时常回国省亲,看望当年插队的老知青、老乡亲。

缅共知青,这是一群不同凡响的年轻学生,现在仅是一个历史符号了,不管是陪葬品还是热血儿女,我想还是应该记下来,他(她)一腔热血走出国门,栖居他乡丛林,以艰险为荣,以理想支撑;与苦难同行,与死神相搏;付出了青春,做出了牺牲。特别是他们参与创建的缅北武装斗争根据地现已成为四个缅甸民族自治特区成了中缅两国之间的特殊地区(中国经济、文化模式的华人生活区),对我国西南边疆的安全和稳定有着一种非常微妙的意义。中国知青史、仍至国际共产主义史上应该留下他们的一页。

2022.4.1

作者简介

周公正,上海市第六十中学67届高中毕业,1968年12月赴云南西双版纳东风总场,历任连队班长、连队指导员、分场宣传干事。1979年5月返沪,曾任上海人民印刷23厂书记,上海市印刷协会副秘书长,中国包协、上海包协印刷委副秘书长,《上海包装》杂志主编,退休后热心于知青文化事业,曾任《知青.上海》杂志主编,上海知青网云南频道主编,现为上海市知青历史文化研究会成员,主编有《勐龙记忆》《上海知青在云南》大型文集、影册。

来源:知青情缘

欢迎知青朋友来稿,投稿邮箱jianzi103@163.com

推荐阅读

有声长篇纪实文学【中国知青终结】全部连载

最后的知青兵:被遗忘的缅共战士

缅共人民军中的中国女知青

林小仲:缅甸知青营盘

战殁于缅北战场的北京知青张育海和沈大伟

缅共知青追记——红飞蛾﹡王曦


长按左边二维码关注 老知青家园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