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开国将军、兵团副司令颜文斌回访北大荒

将军回访北大荒
——片断及随想

陈吉才

1988年,是老红军、开国将军颜文斌同志从旅大警备区副司令员岗位上离休后的第八年。


人生的关键节点一生难忘。20年前的6月18日,毛主席批示组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6月30日,将军奉命到黑龙江省会哈尔滨市参加兵团成立大会。10月9日,中央军委正式任命他为兵团第一副司令员,兵团党委书记,主持全面工作。从此他的人生与北大荒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颜文斌

从1968年到1976年,将军率领近3500名现役军人在北大荒广袤土地上屯垦戍边八年,与原农场广大干部职工、复转官兵、科技人员、知识青年结下了难忘的黑土情!


岁月无情人有情。想起20年前的往事,将军萌生了重返北大荒的想法。这年国庆期间,将军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王连学同志。


王连学是原兵团司令部管理处车队队长,现役军人。兵团撤销后转业到省农垦总局佳木斯供应站驻大连仓库任主任。由于工作在大连,常去看望老首长。王主任得知将军的想法后,立即表态给将军当向导,陪同首长回访北大荒。


北大荒人最讲奉献,也最重感情。将军回访北大荒,农垦总局以最尊贵的礼仪接待了这位在北大荒叱咤风云八年的开国将军。


当将军乘坐的从大连至佳木斯的列车到站时,农垦总局主要领导刘成果、王锡禄正在主持党委会,得知将军到站的消息,立即率与会人员到车站迎接。将军见此情景十分感动,连连表示谢意并不停地说,“影响你们工作了!”

颜文斌

为接待好将军这次回访,总局领导确定由刚刚离休的老局长王强同志和总局军事部政委于勋同志全程陪同。


王强同志是兵团时期农业处长,非现役干部。当时兵团机关30多个处(室)绝大部分都是现役同志任处长,只有三个处主要领导是非现役干部。除王强同志外,另两人是计划处长任兆奎和工业处长郭茂莲。兵团工作重心从战备转入经济建设后,将军每次下师团检查农业生产,多是王强同志陪同。于勋同志是兵团时期的干部处长,后任总局军事部政委。由两位老部下陪同老首长回访,再合适不过了。


将军的回访路程是:从佳木斯—宝泉岭(二师)—建三江(六师)—密山市〈四师)—红兴隆(三师)友谊农场,最后返回佳木斯。


一路上,每到一个局、场,都是主要领导率部分代表到局界、场界接送,对此将军十分感动。多次跟王强说,告诉他们不要这样,现在秋收大忙影响工作呀!王强同志说,“老首长,我说多少遍了,下面不听。客随主便吧,现在你是客人。”

北大荒的秋天让人陶醉,到处充满着丰收的喜悦。将军又一次领略了北大荒大平原的广袤,大湿地的深遂,大界江的浩荡。他看到原来兵团的师部、团部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楼房替代了平房,沙石路变成了柏油路,大马力机械代替了老式拖拉机……;他看到昔日兵团抢修的“二抚”公路坚实路基还没被岁月吞没,他看到兵团争取来并与地方共同修筑的抚前铁路上,一条条巨龙飞驰电掣地奔向远方……。他边看边自言自语,变了,变化太大了!大有大雁不识家乡之感。此刻,王强同志便像历史见证人一样,对每地每处新旧变化都详实解释。听得兴奋时,将军激动地热泪盈眶。特别是到了三江和友谊农场,将军的兴奋度几乎到了顶峰。


在六师(建三江)他白天看了万亩大地号,虽然时逢秋季没看到绿波荡漾的万顷稻菽千层浪,但秋高气爽,蓝天白云下你会深切地体会到什么是一望无际,什么是一马平川,同样让人感到天高地阔,大农业的雄伟气魄!

华灯初上时分,灯光璀璨,将军游览建三江城区。他亲眼看到20多年前的6师师部,如今已建成一座初具规模的现代农垦新城。城内宽阔的大街、鳞次栉比的楼群、造型新颖的标准化住宅小区以及湖水涟漪、亭台掩映的公园……。在公园里铺满地砖的宽阔平坦广场上,他看到一伙伙老人悠闲漫步,一対对年轻人相依同行,一群群天真活泼的孩子有的学滑轮,有的踏着滑板飞旋。这道道风景让将軍目不暇接,流连忘返。


回到建三江宾馆,将军即兴回忆了许多有关建三江开发的故事。


将军兴奋地说,兵团刚组建既要准备打仗,又要发展生产,屯垦戍边两大任务怎么完成?我当时虽有信心,但情况不明。后经调查,得知同江和抚远地区有一连片的荒原可供开发。这片地区是三江平原的腹地,是北大荒待开发的核心地带。据有关资料记载,这一地区100多平方公里,只有七八千人,是典型的有边无防,恰恰是兵团戍边的空白点。将军像战前介绍敌情一样严肃地说,如果冬季封江,苏军的坦克、装甲车十多分钟就可以越过界江,毫无阻挡地从三江向内地长驱直入,直接威胁国家的安全。所以兵团必须在这一地区加强屯垦戍边,于是决定在这一地区组建6师。这是兵团向三江腹地和核心地带的一次进军,也是北大荒开发史上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突破。现在看,这也是兵团留给垦区最大的、最有说服力的、最现实的有形资产。


说到这,王强和于勋几乎同时说,兵团当初的决策是英明果敢的,也是千真万确的,没有当初的6师,哪有今天的建三江?


说到建三江,又不能不说到王少伯。

王少伯

王少伯是名悍将,也是将军的爱将。提到王少伯,将军的情趣甚浓。他说,王少伯这个人吃过苦、不忘本,有理想、能打仗,敢想敢干敢担当,你听不到他叫苦。所以组建六师时,我建议他任师长。这个人胆子也大,点子也多。有人说这是他的优点也是他们缺点。为此事我没少提醒他,甚至批评他,有时批的还很严厉。但他从不记恨,该工作照样工作,甚至有时还与我争辩:“说我胆子大,我哪件事出格了,违规了?说我歪点子多,哪个点子是为我自己,不都是为了三江吗?”


听了将军这段真情告白,让人感到老一代革命者上下级之间关系是多么纯正,多么真挚!从组织上工作上看是上下级关系,领导和被领导关系,但从思想上生活上看,他们又好像是朋友,是战友。这是一种多么和谐、多么正统、多么融洽的上下级关系,令人羡慕,令人向往!多么渴望我们的党政军机关都能有这样的上下级关系。


将军和王少伯同是天涯受苦人,一个从小参加红军,一个从小参加新四军。他们志向相同,都为了翻身求解放;他们目标一致,都为了英勇杀敌;他们信仰一致,都为了实现共产主义。他们之间的关系不是靠权力连接,更非靠金钱支撑。他们靠的是信仰的连接,信任的浇灌,情感的沟通,理想的支撑。


为加深对将军爱将的了解,笔者简要介绍王少伯三件事:


一、6师组建时开始师部定在火烧孟,即现在的创业农场,后经过考察不合适,需另选地址。这期间王少伯给将军打电话说,想把师部设在富锦,将军一听就火了,“你定在北京吧!乱弹琴!”说完电话就放了,弄得王少伯很尴尬。

王少伯师长(中)与六师领导干部

二、6师想建个礼堂,王少伯怕将军不同意,再无法找别的领导。便利用兵团任茂如政委去6师工作之机,把任政委领到25团最破一个厂房看。任政委边看边说,厂房这么破,一旦坍塌砸死人咋办?赶快扒了新建。王少伯紧跟着说,“政委,我们6师是帐篷师,开大会都没地方,扒后盖个会议室吧?”任政委没表态。他认为领导没反对,就是同意。所以任政委走后,这个旧厂房很快扒掉了,并立即在原址盖起一个大“会议室”。会议室建成后里面没装修,他请兵团机关到师里检查工作的同志到新建会议室里坐着圆木和木头柈子看节目。名义上是看节目,实际上想让机关干部给造点舆论好装修。也真凑效,有的机关干部看完节目后跟师长开玩笑,你这不是叫我们看节目,是让我们来受罪,看完一场节目,屁股烙得生疼,怎么买起马配不起鞍子?有这句话做舆论铺垫,不久新建的会议室便配齐了折叠椅。


三、有一年,王少伯把国家水电部部长钱正瑛请到6师。第一个晚上,他与接待人员还没离开钱部长住的房间,房间里的灯便灭了。他赶忙向钱解释:部长,实在不好意思,为了节约用电,我们规定每天九点停止生活用电。钱部长当即表扬说,你当师长的比我这个水电部长还节电,向你学习!这一件小事不仅使钱部长头脑中打下了兵团6师艰苦奋斗、节约用电的烙印,而且也加深了对王少伯师长的认识,拉近了她与这位师长的距离。


第二天,王师长陪钱部长去看别拉洪河水利工地。一面走一面向部长介绍6师近年来水利建设的情况。到了现场,他手指别拉洪河,口若悬河,向钱部长汇报了别拉洪河的流域走向,治理别拉洪河的重要性,6师全体官兵、知识青年治理别拉洪河的决心和感人事迹……,只字没提钱的事。钱部长一面听一面点头,并详细询问别拉洪河总体工程量,当前治理情况和今后打算。这时王师长胸有成竹地说,“治理别拉洪河,我们有决心,当前最主要的问题就是资金紧张,恳请部里能给予关照。”钱部长回京后不久,6师得到了一笔不菲的水利资金。


难怪人们说王师长点子多。实践证明,他的点子不但多,而且点得正,点得准,点得到位,给单位点出了效益,给事业点出了辉煌,给百姓点出了福祉和安康!他堪称为最大化利用内外资源的高手。


友谊农场是将军回访的最后一站。如果说建三江的变化令将军兴奋感慨,那么到了友谊则是将军情感的升华。

友谊农场号称天下第一大场,兵团组建后变为三师18团,也可称为是天下第一大团。全团十个农业营,上百个连队,每一个营都等于一个中小型农场。18团是将军在兵团工作时的联系点,其中5营44连又是他的点中点。他的秘书有记录的到18团就有36次。他不仅熟悉团的每位领导,而且对十个营的领导也相识相知。这些营的领导有不少是建场初期从全国各地调来的县团级干部,除1营教导员和5营营长是现役军人外,其余营的干部全是老农垦,他们搞生产有经验,将军对他们很尊重。每次到18团不是到各营去检查,就是把大家请上来商讨研究一些生产问题。18团所有连队都留有将军的足迹,有不少连队干部他都认识。1970年将军在18团蹲点时,早晨与大家一起掏厕所,在全团引起了强烈反响。

将军对18团情有独钟,虽然离开垦区,但他心系北大荒,关注18团。1978年在旅大警备区工作时,他听中央广播电台播报友谊农场五分场二队从国外引进了一套大马力机械,20个人种1.1万亩地,平均每人生产粮食20万斤,为实现中国农业现代化闯出了一条新路。他非常高兴,一直记在心头,这次到18团他要一睹为快。到了友谊农场,他最想去的就是五分场二队。他亲眼目睹了年轻工人操作大马力机械的实况,大机械虽然快头大,但很灵活,工作起来像变形金刚一样伸缩自如展示自己的功能。他一边凝视着,一边赞不绝口。王强同志告诉将军原来兵团时期用的机械都是二三十年代的设备,而大马力机城是70年代的设备。将军深有感触地说,原来我们那时是用二三十年代的设备干60年代的活,真是人巧不如家什妙啊!言外之意,如果兵团时能有这样大马力农业机械,能开更多的荒,打更多的粮!

参观完五分场二队返回友谊农场宾馆后,将军提出一个令王强感到很突兀的问题。一路上将军一再告诉王强无论到哪都不要兴师动众,尽量压缩接待人数,不喝酒,少喝酒。可到友谊后他主动开禁,告诉王强晚餐多找些老同志,多摆一桌。将军一路滴酒不沾,但在18团晚宴上,他主动斟满酒,一人不落地举杯致謝。反复说,我来兵困时机不好,赶上“文革",工作中难免有“左”的印记,甚至随意发火,请你们多原谅!与会的老同志不约而同地说,司令员,正是成立兵团,抓紧落实解放干部政策,我们才很快从“牛棚"中解放出来,走上工作岗位;正是兵团坚持实事求是的方针,才有效的防止了“清队“(清理阶级队伍)扩大化,调动了各方积极性;正是兵团保护了垦区的生产力,才促进了兵团农业的发展,使兵团最后的耕地面积、粮食单产和总产及盈利都超过了历史最好水平,为现在的大发展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一席话一杯酒,彰显了将军坦诚豪放和老同志的宽厚包容,也彰显了老同志对兵团客观公正的看法。这杯中酒话中话,凝聚着北大荒人用语言难以表达的深情厚意。


在欢聚的笑声中,在相拥的热泪里,将军结束了這次难忘的回访。

(2020年5月2日于哈尔滨)

将军回访北大荒——后记

将军回访北大荒时,我已转业到农垦总局,安排在一个临时机构——经打办。我没参与将军回访的接待,只是在将军回访返回佳木斯后总局通知我去陪将军吃了一顿饭。饭后将军简单谈了回访的感受,并约我全家与他一起照了一张合影。

颜文斌在重返北大荒时,在佳木斯和已经转业的老秘书陈吉才重逢。


2018年原省政府副秘书长任兆奎同志让我提供一些将军回访的素材,我用电话询问了参与具体接待工作的原兵团机要处参谋樊金城同志。


2019年将军逝世五周年,本想写篇纪念文章,于是想到了将军此次回访。但当动笔时,方晓得文章的主人公和两位陪同的领导都已作古,大有“昔人已乘黄鹤去”,“白云千载空悠悠"的感觉。文随心情草随风,生怕伤感笔下出拙文,故停笔。


庚子之春,因疫情宅家,又念前贤,欣然动笔,改头(标题)重组,形成此文。


须知,三位故人生前对我有恩。兵团八年,我一直在将军身边工作(秘书),耳濡目染学了好多东西。我和王强同志在18团44连蹲点同睡一铺炕。特别是我转业时,是他帮忙,我才到了经打办,有碗粥喝。于勋同志在我患肠癌期间,亲自到沈阳军区陆军总院协调、安排我的治疗。这些让我终身难忘。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知恩图报,善莫大焉”。在我耄耋之年能借此文表达我的心声,也是对三位恩人的回报与怀念!如果上苍有灵的话,但愿互联网能把此文传到天堂,作为我向三位故人的祭奠!

                       陈吉才  2020年5月于哈市

我眼中的黑龙江兵团
第一副司令颜文斌

作者:陈吉才

1969年3月至1976年2月,我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司令部工作期间,具体负责兵团第一副司令员颜文斌同志的秘书工作。这期间,颜文斌同志对工作执著的敬业精神、直言不讳的军人性格、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艰苦奋斗的红军本色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尽职敬业  顾全大局

颜文斌同志的敬业精神,缘于他贫寒的家庭出身和对党、对红军的感情。他7岁父母双亡,8岁给地主放牛,15岁时偷偷从地主家跑出来参加红军。到部队后,他获得了新生,所以,他非常感谢共产党领导的红军,也正是怀揣着一颗感恩之心,成就了他的业绩。


战争年代,他出生入死、英勇杀敌,先后5次参加敢死队,十余次与敌人面对面拼刺刀,全身18处受伤,人称“猛张飞”。他从枪林弹雨中走来,他从士兵成长为将军。


走上领导岗位以后,还是一颗感恩之心,驱使他敬业而忠诚,时刻不忘使命感和责任感。在野战军,他治军严谨,敢抓、敢管、敢负责;调兵团后,他不计较个人得失,愉快服从组织的决定。当时很多人说,从野战军调兵团,是一等兵变三等兵(一等兵野战部队,二等兵地方部队,三等兵民兵)。他却说,几等兵都是共产党的兵,是共产党的兵就得听从党的调遣。


1968年6月29日,中央军委的任职令还未正式下达,他便带领20多名现役干部赶到哈尔滨,参加兵团成立大会。


到兵团工作,对颜文斌同志来说,是人生的一次大转折。

他长期在部队工作,抓战备、抓军训是内行,而到兵团抓生产,特别是对如何抓好大型国营农场的生产和管理,则是个门外汉。但他坚信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他坚持注重实践,边学边干。8年时间,兵团团以上单位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其中仅十八团(友谊农场),他就去了36次。他下基层多是一杆子插到底,直接到田间、地头、晒场,与生产一线的同志直接对话。无论走到哪里,他遇到问题就说,不明白就问,也因不懂出过笑话。


1971年5月,他到一师检查工作。到三团一个连队,正赶上这个连队搞苗期镇压。他看见拖拉机在嫩绿的麦苗上压来压去,立即叫司机停车,下车后直奔田间走去,弄得陪同的师、团领导不知所措。到田间后,他用带有指责的口气对陪同他的师、团领导说:“叫那个拖拉机手下来,这不把苗都压死了吗?”起初,陪同的师、团领导看到司令员一脸不愉快的样子,还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担心他要发火。听他这么一说才一块石头落了地,赶忙上前解释,说这是在搞苗期镇压,将麦地压实保墒后,麦苗才会长得更茁壮。他听后连连点头,脸色立即“多云转晴”。上车后他自言自语地说:“他妈的,差点又犯主观主义错误。”


从这次以后,为了能利用有效时间,掌握更多指挥生产的知识,他每次下团、队都带上机关生产处长或计划处长。王强同志当兵团生产处长以后,他几乎每次下去都让王强同志陪同。王强同志每次都像现场教官一样,结合实际问题给他讲一些农业知识。


一个领导者,能否顾全大局,不仅是组织观念强弱的表现,也是其对事业是否负责、有无敬业精神的体现。

1973年,在全国粮食工作会上,黑龙江省粮食厅向中央写了一份报告,指出兵团一些问题。李先念副总理批示:“兵团是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这一批示下来后,兵团上下沸沸扬扬,都感到压力很大,一些人有怨气。有的说,1973年全省都受灾,不仅兵团完不成上交粮任务,省农场局所属农场产量比我们还低,为什么非拿兵团当靶子。有的说,省粮食厅某某领导官报私仇,兵团不按他说的数交粮就向上级打小报告,告刁状。还有的说,黑龙江省是兵团上级,有什么问题上级可以当面批评,干嘛非要上告中央,从来也没有听说上级告下级的……对于这些说法,颜文斌同志从不随声附和,而是说服大家不要有抱怨情绪,要把李副总理的批评看成是对兵团的关心、爱护,要把批评当动力、当压力。


他在一次会上说,中央领导的批评主要责任在我,不是批评你们,是我没当好班长,希望大家以中央的批评为动力,把兵团的工作搞好,让黑龙江省放心,也让中央放心。


1974年5月,兵团针对李先念副总理的批评,向黑龙江省委呈报了1973年亏损原因的报告。在这个问题处理上,他不仅表现出一个领导者的风度,也使兵团上下看到一名主要领导者引导群体顾全大局的领导水平。 

敢抓敢管  直言不讳

与颜文斌同志敬业精神相匹配的是他敢抓敢管、直言不讳的军人性格。凡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性子急、火气大,动辄就批评人。其实这既是他军人性格的表现,也与他的敬业精神有直接关系。这方面,兵团机关干部感受更直接。


兵团刚组建时,机关人员来自四面八方,既有现役军人,又有地方干部。机关的办公秩序、为基层服务的意识,都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为此,他从头头儿抓起,把司、政、后三大部门的首长和负责机关建设的直工处领导召集在一起,研究如何加强机关建设。并要求三大部门首长,看好自己的门、管好自己的人,要敢抓、敢管、敢负责。他甚至亲自抓机关的作风,一旦遇到上班不按时、开会溜号、工作不认真等现象便严厉批评,甚至让其当众说明缘由。所以,兵团时期,机关的作风很正,既团结紧张又严肃活泼,办公秩序井然有序。


1969年底,兵团机关从哈尔滨搬到佳木斯后,为了加强机关革命化建设,根据他的指示,兵团司令部在佳木斯郊区卡伦大队办了一个机关小农场。每到农忙季节,他都挽起裤腿、扛起锄头,和机关干部一起到农场劳动。除此,他还要求机关干部每年轮流到农场劳动7~10天,这个制度一直坚持到兵团撤销。机关小农场的兴办,不仅改善了机关干部的物质生活,也成为机关干部革命化建设的实践课堂。


坦诚直白、有啥说啥,是颜文斌同志典型的人格特征。他不仅对内这样,对外也如此。

1971年1月,兵团决定在大庆地区建一个年处理原油40万吨的炼油厂。为加快炼油厂筹建速度,6月,颜文斌同志到大庆地区检查兵团炼油厂筹建情况。在看了炼油厂施工现场,听了筹建小组情况汇报后,他很高兴,当即赶到大庆油田,找到时任大庆油田革委会主任的丁继先同志。


丁继先同志原是沈阳军区司令部动员部部长,后任黑龙江省军区副司令员,兼任大庆油田革委会主任。由于同在沈阳军区工作,相互都认识。


颜文斌同志向丁继先副司令员谈完兵团炼油厂筹建情况后,话题直转:“丁司令,兵团的炼油厂建成后,你能否划给我们一个油区,我们自采自炼?”


“颜司令,这可使不得,大庆油田有几块主产油区和外围贫油区,中央都很清楚,动哪块主油区都得周恩来总理批。”丁副司令员满脸带笑但很认真地说。


“那就把外围的贫油区给我们一块吧!”没等丁副司令员讲完,颜副司令员就见机插话。


“贫油区也得国家计委批。”丁副司令员的话,明确表示此事毫无商量余地,彻底否定了颜副司令员的意见。


两位司令员简短的对话,不仅把各自的想法表达得明明白白,而且也把双方的性格展现得淋漓尽致。

反对浮躁  求真务实

颜文斌同志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还表现在他勇于及善于处理棘手问题上。1969年4月,根据中央电报通知和沈阳军区加强边防公路修复的指示,省革命委员会决定把修筑“二抚”公路(从富锦县二龙山至抚远县)的任务交给兵团完成。兵团4月份接受任务,5月份便组成筑路队伍进驻现场施工,6月份筑路指挥部便要求增加500台汽车和部分人力。颜文斌同志得知后,立即带有关部门的同志赶赴“二抚”公路筑路现场,亲自调查研究,解决落实“二抚”公路指挥部提出的问题。


当时,兵团的交通工具很落后,全兵团连一辆北京212吉普车都没有。我们从哈市乘火车到佳木斯后,现借了一台嘎斯69小汽车。由于路况不好,从佳木斯到达“二抚”公路的起点二龙山,虽只有180多公里的路程,却走了6个多小时。到达建设现场后,他首先听取公路指挥部总指挥、兵团司令部副参谋长鲍鳌同志关于工程进展情况的汇报,随后又深入施工现场检查。最后,在一个工棚里,召开了筑路单位干部大会。会上传达学习了全国和沈阳军区战备工作会议精神,颜文斌同志作了动员讲话。他说,一是要以临战的状态加快筑路步伐,珍宝岛自卫反击战虽然已经结束,但苏联在中苏边境的百万大军、两万辆坦克、3000多架飞机仍然还在,新的武装入侵随时都可能发生。 所以,我们必须以临战状态加快筑路进度。二是改变筑路办法,将目前遍地开花筑路法,改为从公路两端向中间进行的地毯式推进。因为“二抚”公路只有两端有沙石可取,中间无石又无山,所以,遍地开花的办法取石运距远,运输耗油多,对汽车的磨损大,不仅会增加筑路成本,而且会影响工期……他简短的动员讲话,把修筑“二抚”公路的战略意义和加快施工的办法讲得清清楚楚。会后各筑路单位分别传达了他的讲话,进一步进行施工动员,并按照他的要求重新组织施工。


经过近7000筑路大军的艰苦奋战,“二抚”公路在1969年10月末提前半个月完成了修筑任务,不但没有增加一人一车,而且还节约修路费用300多万元。


这次随颜文斌同志到“二抚”公路检查工作,我亲眼看到这位放牛娃出身的将军,虽然没念一天书,但他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和魄力,他粗中有细的谋略,都令我敬佩。


“二抚”公路全长235公里,我们沿途走了整整3天。时而乘车,时而坐拖拉机,时而步行。白天,看望各单位筑路官兵,与筑路人员共进野餐。晚上,与筑路官兵一样住工棚。条件之艰苦,不言而喻。


一天,我们到六十一团,和颜文斌同志同住一个临时工棚。几根木头搭的床,床上铺些干柴,再铺上褥子,就算是工地上的“席梦思”了。然而,由于抚远地区地势低洼,气候潮湿,我们都不太适应。特别是颜文斌同志,身上的伤疤发痒,令他难以入睡。开始,是他自己不停地挠,后来警卫员帮他挠。此时,我们才知道他身上有18处枪伤,有的甚至是贯通伤。看到他遍身的伤疤,耳边传来警卫员不停挠痒的声音,我们几个随行人员不由感慨万分。


1975年,为了推动“农业学大寨”活动的深入开展,他带王强处长一行7人在十八团蹲点。他不顾年龄大、身体多处枪伤,与大家一起起早掏厕所、积肥。这在全团引起了强烈反响。兵团佳南独立营(佳南农场)靠近兵团司令部,颜文斌同志把佳南独立营当成自己学习的课堂、实习的基地,经常抽时间去了解农情,甚至和职工一起抓把粪、种玉米。


颜文斌同志的一言一行,铿锵有力,掷地有声。我永远不会忘记在其身边工作的七个春秋:从几十万知青的接收安置,到珍宝岛的支前参战;从六师的开发,到二师十七团的整体搬迁;从兵团通信线路的直通,到“二抚”公路的修建……哪一件不饱含着颜文斌同志的心血和智慧,哪一件不承载着颜文斌同志舟车劳顿的辛苦!我更不会忘记,他从当初的不懂生产,到逐步学会生产、指挥生产,虽然付出了不少“学费”,但他从实践中真正领悟了如何屯垦,如何戍边!作者其人

陈吉才,1940年11月生。1957年7月参加青岗县工业系统会计训练班,学员。1958年调青岗县委工业交通政治部,任计划员。


1959年2月参军到沈阳军区第一通信团。历任无线电员,连队文书,营部书记,团政治处秘书等职。


1969年3月调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任司令部办公室秘书(专职负责颜副司令秘书工作)。1976年任农场总局军事部政工科科副科长,宣传科科长,1981年1月任绥化管局人武部政委,1983年因病离职。1985年转业到省农垦总局“经打办”,任副主任,后任监察局副局长长、局长,总局纪委常务副书记兼监察局长,直至2000年退休。

来源:浓情黑土地

精选文章推荐

黑龙江兵团当家人第一副司令员颜文斌

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副司令颜文斌的传奇人生

《将军拓荒记》 黑龙江兵团与颜文斌

航拍:壮美北大荒!知青重返第二故乡

征 稿

童年回忆、青春往事、上山下乡、知青岁月、知青历史、返城生活、人生经历、光阴故事、老年生活…… 


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和老照片
投稿邮箱:jianzi103@163.com


长按左边二维码关注 老知青家园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