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难忘8342特种兵岁月 神秘816地下核工程

816地下核工程,六万人一夜消失
地名在地图永久抹除

《国家记忆》《大三线》
 第七集 核武风云

中央电视台难忘的8342特种兵岁月作者:陈怀文

1966年我高中毕业后正满怀信心地迎考,准备上一个好大学时,想不到“文化大革命”爆发,失去了继续深造的机会,不得不响应党的号召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成为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1969年应征入伍后,又成为了一名“两弹一星”特种工程兵战士。当时为了打破美苏超级大国的核垄断和核讹诈,我所在的部队奉命秘密修建816地下核工程,遵照国家“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子儿女”的保密规定,几十年来对这一段经历我一直守口如瓶。

2010年春节期间,当我得知816工程解密的消息后欣喜万分,作为亲身参加过国防工程建设的老兵便情不自禁地写了一篇回忆文章《难忘的8342特种兵岁月》,很快被《晋中日报》和《山西老年》刊登,其部分内容又被华龙、百度、新浪、凤凰、腾讯等各大互联网站以《老兵揭秘“816工程”——2万特种兵山中挖出地下核工厂》为题进行报道,随后《文摘报》《法治文萃报》《科技信息报》《党课》及香港《文汇报》等各种报纸杂志纷纷予以转载,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2010年4月24日至26日重庆市政府和湖北省政府联合举办首届长江三峡国际旅游节,在旅游节上我受重庆市涪陵区政府邀请参加了在重庆市人民大礼堂举行的“涪陵吹响集结号,揭秘核洞816——百万市民游涪陵启动仪式”,让我作为当年建设者代表同重庆市旅游局、涪陵区政府的领导在主席台上共同按下启动按钮,从此816地下核工程作为旅游项目正式向社会开放。《三晋都市报》2010年7月1日以《山西老兵参建重庆地下核工厂》为题整版刊登了记者采访我的报道。同年8月3日中央电视台播出我接受访谈的《揭秘816地下核工程》专题片。2013年5月27日上海电视台播出《我亲历的神秘核工程——816》访谈节目,随后凤凰卫视又以《我亲历的神秘核工程》作了转播。

2016年又让我参加了央视大型历史文献纪录片《大三线》第七集“核武风云”的回忆拍摄。不少人说我退休后成名人了,我也想不到退休后竟能参加这么多的社会活动!这可能都与我是一个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的“老三届”有关。 

本以为要去北京,可火车行至石家庄就转头南下了

1969年冬,我从山西省平遥县应征入伍,因我是文革前66届的老高中毕业生,当时晋中军分区便想留我。当我听说还有一个代号为8342的特种兵部队也在征兵,政治条件要求很高,便立刻联想到中央警卫团8341部队,既然这两个部队排序紧紧相随,那8342部队也应该在北京了。为了证实这个判断,当时我还故作聪明地试探8342部队的接兵首长:“你们和8341部队是什么关系?”接兵首长笑着回答:“当然是兄弟部队啦!”我当即下了决心:当兵就要当到北京去,何必留在家门口!于是即向8342接兵部队首长提出入伍的请求。正好当时县征兵办公室主任赵福良曾是我高中母校平遥一中的领导,经他推荐和周旋,在最后定兵会上我便如愿以偿了。


我清楚地记得那天是12月18日,天气格外暖和晴朗,戴着大红花的我,光荣地代表全县的入伍新兵在欢送大会上表态发言,接着又在欢送的锣鼓声中告别家乡,坐上了运送新兵的火车。看到列车一直朝着北京方向开,我非常高兴,心想到首都北京当兵的愿望终于实现了,可想不到的是,当火车到了石家庄后,稍作停息,就向南行驶了。我急忙问身旁的接兵班长:“我们这是去哪?”接兵班长笑着说:“当然是去部队了”。我知道部队有部队的纪律,再问也是白问,也就不敢吭声了。一路上我们过黄河,跨长江,在重庆换乘轮船顺长江东下,在榨菜之乡涪陵转了个弯,又顺着清澈的乌江水南上,直到一个叫白涛镇的小码头才停了下来,这时接兵部队首长大声宣布:“我们的部队驻地到了”。后来才知道,1969年黄河风陵渡铁路大桥还没有修通,从山西到重庆只能绕石太线走。

已做好打仗准备,部队却在大山深处挖洞不止

白涛镇是四川省东部(当时还没有设立重庆直辖市,属四川省涪陵地区管辖)的一个小镇,但在当时的地图上已经失去坐标,无法找到。这里山高林密,人烟稀少,山坡上除了新盖的一排排以竹片为墙,油毡遮顶的工棚营房外,再也看不到其他任何建筑。


我入伍时,正值我国珍宝岛自卫反击战结束不久,中苏关系十分紧张,当时毛主席“提高警惕,保卫祖国,要准备打仗”的语录书写在城乡醒目的位置。在这种形势下,我报名当兵,就做了随时参战的准备。后来得知能到8342部队当兵,心想也是到北京如何站岗放哨,做好警卫等相关工作,如今却来到了这深山沟里,我和战友们都很纳闷:8342部队怎么会来到这里?特种兵在这里能干什么?大家都疑虑重重。经过整整三个月紧张的新兵训练,我们才逐步得知:8342部队是中央军委直属的一支特种工程部队(内部番号为工程兵建筑第五十四师),长期担负国家“两弹一星”国防特种工程建设任务,在先后完成了甘肃酒泉、新疆马兰、青海海晏、甘肃玉门、四川绵阳等地“两弹一星”基地建设任务后,从1966年11月开始又秘密移防到白涛,承担起了三线建设816工程最为艰巨艰险的洞体开挖和开挖后的工程被复任务。为适应战备施工需要,该部队全部实行四四建制,即一个团四个营,一个营五个连,一个连四个排,一个排四个班,每个班均有十多人。全师四个团再加两个独立营共有两万多人。此地交通不便,当时到涪陵还没有开通公路,只有乌江水路一条。我们新兵们坐在一起,由不得谈论闲聊:这么个鬼地方一下涌进来这么多官兵,又要完成一个特大工程,面临的困难是无法相像的。当时此现实对整个部队官兵,尤其是对我们这些刚刚入伍的新兵来说确实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新兵训练结束后,我被分到7983部队(内部番号为工程兵建筑第123团)六连。这个连队是全师的四好标兵连队,也是全团坑道掘进的主攻连队,后来还被工程兵司令部和政治部联合表彰为“硬骨头六连式连队”。由于我身体强壮,下连后便被分到了四排15班。这个班是风钻班,主要任务是在坑道掘进中打炮眼。其他班的分工也很明确:16班负责在打成的炮眼中装炸药,进行爆破;13、14班则负责出渣并将石渣运出洞外。施工实行三班制、四班倒,每个班必须在八小时内完成自己的工作量,才能保证工程紧张而有序地进行。当时风钻班打炮眼用的是日本制造的凿岩机(俗称风钻),重50多公斤。风钻手施工时必须头戴安全帽,面戴防尘口罩(戏称猪嘴),身穿工作服,工作服外再套防水衣,脚上还需穿上高筒水靴。手托风钻打眼时,钻头便在作业面上有节奏地发出“将”“将”“将”与岩石的急剧碰撞声,钻机和钻杆一起震动,风钻手也会被震得全身发麻,年轻小伙子的“小弟弟”常常被震动得“跑了马”,再加上作业面上各种机器发出的轰鸣声、喧嚣音混杂在一起,使人震耳欲聋。操作风钻是比较辛苦的,一个班下来,浑身上下衣内一身臭汗,衣外满身泥浆,常使人筋疲力尽。尤其是在冬天,川东的大山里温度较低,湿度又大,阴森森的冷,我们每当打完炮眼出洞来吃饭时,经冷风一吹,满身的热汗立马冰凉,再加上作业面上的炮眼孔必须全部打完后才能出洞来吃饭,否则将影响到后续部队作业,所以炊事班送来的饭菜往往等凉了我们还出不来。由于经常吃凉饭,当时我们风钻班战友们的胃口普遍都不好。 

816工程条件的艰苦远不止这些。这里气候恶劣,夏季温度很高,常达40度以上,营房床铺上的凉席热得能发烫,我们晚上凌晨一点以前很难入睡。当地蚊子又多,蚊子不大,俗称“小咬”,但咬一口身上就是个大包,痛痒难耐。在夏天我们尤其怕刮风,由于气温太高,吹来的热风使人头昏脑涨,难以忍受。秋季开始,这里又是“天无三日晴”,小雨不断,整天湿漉漉的,洗了的衣服好多天都不得干,故有“蜀犬吠日”之说。“地无三尺平”也是当地的特点。连队打篮球,在山坡上费好大劲整出一小块篮球场来,也得用竹竿满围起来,否则篮球滚到山底,就无法找回了。至于文化生活就更差了,在那个年代里只能听有线广播,看到一场“三战”(《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电影就是莫大的享受。与家人联系,两个星期才能收到对方的回信。由于交通不便,物资供应跟不上,我们每天吃的是土豆、战备菜、陈米饭,洗的是冷水澡。

在山洞内施工,条件就更差了,危险性也大,“五面石头夹一块肉”是当时对坑道内施工环境的形象概括。“肉”指我们战友们的身体,“五面”指坑道内上下左右和作业面都是岩石。有的地段石质很差,随时都有塌方的危险。在坑道内施工,洞浅时爆破后的硝烟、石粉等废气尚能通过鼓风机排走一些,若再往里打,洞逐渐加深时,这些呛人的气体和粉尘就难以排出了。连续几年在洞内作业,得矽肺病、关节炎是不足为怪的。当时战士的待遇也很低:当兵津贴第一年每月6元,第二年7元,第三年也才8元。


在816工程工地烈士陵园内就长眠着我们76位好战友。当时8342部队战友们为了打破超级大国的核垄断、核讹诈,为了祖国的安宁和人民幸福,那种不计报酬,吃大苦、耐大劳,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今天回想起来仍然还会激动和感动! 

刚下连队时,老兵手把手教我打风钻,后来经过逐步摸索,熟能生巧,我也很快能独立操作了,还取得过当时连队的最好成绩。由于我安心连队施工,对工作有一颗火热的心,有在艰苦环境中自觉接受磨练的意识,所以干活不怕苦和累,下工后,还能再帮连里出墙报和黑板报,并及时将连里的好人好事整理成稿件投递出去,所以受到连首长的称赞和老兵们的喜欢,当兵不到一年便入了党,被提为副班长,评为五好战士,学雷锋积极分子标兵,还出席了全师四好连队、五好战士双先表彰会。在施工连队我还任过副排长、排长,后调团政治处、师政治部,从事宣传、组织工作。这些成绩的取得,都与当时部队的满满正能量教育,自己也能听党话,跟党走,以苦为乐,以苦为荣,在艰苦环境中奋发向上分不开。 

积极投身三线建设,“备战、备荒、为人民”

在新兵训练中,我们每天进行的科目和其他部队一样,也是队列、射击、投弹、反坦克训练,除此外还要进行国防教育、形势教育和政治理论学习。当年是政治挂帅、思想领先的年代,针对我们这些新兵“想上前线打仗、不愿在后方施工”“想到大城市,不愿蹲山沟”的“活思想”,新兵团党委、新兵连党支部不断地组织我们学习中央、中央军委、军兵种和师团党委的有关文件、命令和指示,学习毛主席《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古田会议决议》《反对自由主义》等著作,帮助我们提高思想认识,端正入伍动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并要求我们向张思德、白求恩、老愚公学习,做到“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通过一系列政治理论学习,尤其是战备形势、任务的教育,使我们在思想上逐步明确认识到:苏美加紧对我国进行军事威胁,中央已做出决定,对我国国民经济做一次重大的区域性布局调整,即对东部(“一线”)和中部(“二线”)的经济建设项目实行“停”“压”“搬”“帮”,重点开发和建设西部(“三线”、战略后方)。对这一战略方针,当时毛泽东主席用“备战、备荒、为人民”和“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来加以概括。这两个口号不仅体现了党中央、毛主席的英明决策和战略部署,也成为了我们参加816工程施工会战的动员令和进军令。国家兴旺,匹夫有责!816工程既然是当时在核威胁形势下国家的重点工程,那我们特种工程兵自然责无旁贷;今天我们既然来到了工程兵部队服役,“既来之,则安之”,就应树立起以艰苦为荣,以参加三线建设为荣,以当特种工程兵为荣的思想,同时还应将工地当战场,把准备打仗的决心落实在战备施工中。基于大家有了这些朴素的认识和思想基础,所以新兵训练结束后,都能服从工作安排,到连队后也能做到乐于吃苦,勇于奉献,积极投身到“争创四好连队、争当五好战士”的劳动竞赛中,在各自平凡的岗位上普遍都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

往事并不如烟,艰苦岁月成为终身财富

2003年4月,国防科工委对816工程下达了解密令,从此该工程的神秘面纱逐步被揭开: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后,二机部决定在大后方西南地区再建一个核工厂,有关部门即在重庆涪陵白涛镇选址。为了保密,当时几千人口的白涛镇,将凡是认为有“问题”的人一律迁出,从此白涛的地名也随之从地图上消失。

1966年9月,周恩来总理亲自批准816工程正式上马,在当地人称为金子山的大山里开凿岩洞,修地下核工厂,建设原子能反应堆,主要生产钚239核燃料,为生产原子弹服务。8342部队两万多官兵昼夜施工,整整挖了8年,前前后后参加工程建设约有6万多人,挖出的石方量达151万立方之多。如果将这些石渣筑成一米见方的石墙,可达1500公里。为了战备需要,洞体工程设计可以预防100万吨氢弹空中爆炸冲击和1000磅炸弹直接命中攻击,还能抵抗8级地震破坏……为修建该工程,整座大山被挖空。洞厅共9层,高达79.6米,只核反应堆主厂房就高达69米,总面积达1.3万平方米。山体周围共有大小洞口19个,根据不同规划,人员出入口、汽车通行洞、排风洞、排水沟、仓库等应有尽有。洞里面共有大小洞室18个,道路、导洞、支洞、隧道等130多条,总长达21公里。工程到停工,洞体已完成建筑工程量的85%,安装工程量的60%,当时总投资达7.4亿元人民币。如果当时再投入1亿元就可以完工生产核燃料。

816工程一直被中央军委视为重中之重,处于高度保密状态。当时的《保密守则》明确规定:“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子儿女”“终生保密”。我们当年在施工时也只能在规定的地段活动,不让越界乱窜。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816工程于1984年2月停建,2002年4月8日国防科工委以科工秘办(2002)4号文同意对816工程解密,从此该工程被尘封了起来,始终没有正式投入过生产,后来从一个以生产核燃料为目标的核工厂逐渐转型为以生产化肥为主的化工厂,已经以“中国核工业建峰化工总厂”成功上市,成为重庆市的一个大型化工支柱产业,也成为企业改制、三线工程转型的成功典型。 

816地下核工程自从2010年4月作为旅游景点正式开放以来,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据专家论证,816工程作为核工厂的实体,作为旅游产品对大众开放,无论在国内还是在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的,而且作为我国三线建设这段不能被磨灭的历史来研究,也很有挖掘空间。《大三线》总顾问、原国家三线建设调整办公室王春才主任前来考察后大加赞赏:“伟大的816工程是五十四师永远的英雄纪念碑!” 

816工程确实是一个不可多得的爱国主义国防教育工程。它开放旅游后,其“神奇、神秘、神圣”的特点不仅让世人惊叹,而且人们还可从中深切感受到人民子弟兵当年忠诚践行的“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三线精神和“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这种精神不仅是“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的传承和发扬,而且也是我们中华民族能挺起脊梁骨,不断开拓创新,立于不败之地的传家宝和精神支柱。 

作者简介

陈怀文,男,汉族,1947.3生,籍贯山西省昔阳县,就读于古城平遥;1966年高中毕业后,因“文革”开始,国家停止高考招生,1968年离校下乡务农,“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1969年应征入伍,在工程兵54师服役期间参加了“两弹一星”和国防特种工程建设,先后为123团六连战士、副班长、团政治处报道员、七连副排长、十四连排长、团政治处新闻干事(1974-76在工程兵报社帮助工作)、师政治部组织干事;1982年部队撤销后转业山西省晋中市人事局工作,先后任办公室干事、副主任(兼山西省行政管理学会晋中分会常务理事兼秘书长,为中国行政管理学会会员),综合计划科科长、副调研员兼公务员管理科科长,出版《人事管理实践与思考》专著一部;由于结合本职工作开展人才研究成绩突出,荣获“全国人才研究新秀奖”,山西劳动竞赛委员会给记功一次,个人业绩被国家人事部编入《中国专家大词典》和《当代中国人才库》等大型典籍出版;2007年退休后热心抢救老部队光辉历史,中央电视台、上海电视台、凤凰卫视都分别有他的访谈节目,被原部队首长和战友们推选为54师战友联谊会会长,又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学会三线建设研究分会选举为常务理事,出版反映工程兵54师光辉历史《难忘的8342特种兵岁月》专著一部,被习主席办公室回信称“珍贵的工程兵历史资料”。

遗忘的816工程 永远的工程兵dadumao

816地下核工程景区

1967年,一支神秘的特种兵部队秘密进驻涪陵深山,开挖地下工厂。所建造地下工程是为生产原子弹服务的重庆816地下工厂是“世界第一人工洞体”,工程总投资7.4亿元。至1984年停建时,已完成85%的建筑工程、60%的安装工程。随后进入了封存状态。


2002年4月国防科工委下达解密令——816地下巨型核军工洞重见世人。2010年,“816工程”首次作为景点向游客部分开放。随后,为了进一步完善升级景区设施,涪陵区政府对“816工程”进行全封闭打造。2016年9月25日,这座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地下工程,终于露出它的面目,与人见面。

 从武隆出来去816,沿着乌江江边的省道的百里画廊,一路那是美轮美奂。

地接说,远处的山即是816工程,那个白色建筑就是当时引人耳目的化工厂。谁知道30年过去,816工程下马了,化肥厂倒是能了当地支柱企业,直到被涪陵榨菜取代。

景区游览


来到816工厂区,现在是售票厅。就像一个传统的工厂。票价倒是不贵,几十块而已,不过没有讲解,没有人带路,自己走怕是出不来了。而且景区明显不是很火,没什么旅游车。

景区的入口,保留了兵工厂的特色。就在省道旁边,不起眼,远距离是完全看不出来。

进去核基地的隧道,需要电瓶车带入,一次只能一台车,我们要等一会儿。

进入到里面,比想象的大很多。

816工程巨大的内部

进入巨大的防火门后,第一个大厅,一些背景介绍,以及国内几个最早的几枚核弹及运载工具的复刻。

墙上的演示,能看出来这个山洞的空间超级大。

大概6层楼高的一个大厅。

进入下一个舱室的通道。现在看很有科幻感。

由于工程已经废弃,我们沿着蓄水池的水道,进捷径入主体。

就是硕大的下水管道。

这边是不开放的区域,猫猫用闪光灯闪了一下,看不到尽头。

貌似是个设备通道。都是看不到尽头的各种通道。这个景区最重要的就是不要瞎胡走,很可能走不出去。

景区的副业,酒窖。

继续前进一个类似洗澡堂的区域。据说是清洗工作人员衣服的地方。

816核心区域

 从一个小通道进入到主核的底部,上面的圆眼,是插入核材料堆用的。据说一根管子长27米。

很震撼的。上面是几十米高的山洞。看不到顶。

底部是废渣的排放的大搅拌机类似的

从底部向上爬楼梯,进入到电气室。各种仪表。

背后是满满的苏式军武风。

816总控制室

继续向上,进入主工作室,这里会显示反应堆的工作状态。这里距离最底部的堆底差了7层,不过这里的一层楼可不是普通楼房的3米高,而是5-6米一层。

 当年的控制器,,满满的重工业风格。

 大部分灯泡已经被拆掉了,仪表版默默的记录着岁月。

从控制室出来,去主工作室。

主工作室就是主反应堆舱室,这个房间有36米高。顶部是个吊机,想想一跟反应炉管子是27米高,你就懂了。

看起来很震撼。

继续走通道,科幻感很强。好像是去未来,而不是在看历史。

一个废弃的房间,很像外太空。

816冷却系统

由于816里面到处是未开发区域(景区开发了30%的区域),所以一定要跟紧人,这里是通风室,上面是巨大的管子通道。

中间的黄色标志是核子的标志,这里的水就是给反应堆冷却用过的重水排放口,在想真启用了设备,这些水排放到哪里。

结束了主区域,我们做小交通去其它区域游览。

816纪念室

816历史纪念的区域,这边可以看出来,都是未完工区域。都是没有外粉刷的,钢筋外漏的风格。

看看两边的墙,都是钢筋外漏。

像迷宫一样的,到处是通道。

徒步走出景区,感觉需要有好几公里。

快出山的地方,鹰变成了普通的山洞。

景区出口,外面看是一个普通的山洞。里面能看出来有人工的痕迹。


816地下核工厂出来,我们的时间消耗的差不多了。地接把我们送到机场,816工程的游览虽然比较辛苦,但让我们觉得不虚此行。感受到中国建筑工程人员的伟大。


上文由作者提供本号发布,下文来源:汽车之家自驾游


精选文章推荐

知青往事回忆、上山下乡知青岁月

留守知青、返城知青的人生经历

▲知青历史、知青人物、知青研究与思考

征 稿

童年回忆、青春往事、上山下乡、知青岁月、知青历史、返城生活、人生经历、光阴故事、老年生活…… 


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和老照片
投稿邮箱:jianzi103@163.com

长按左边二维码关注 老知青家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