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顾新华:知青大返城中守护总指挥丁惠民的贴心警卫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兵团战友 Author 杨培慧

顾新华:难忘知青大返城记忆记者:杨培慧

68届老知青顾新华,从上海浦东农村,背井离乡来到云南版纳兵团,熬足了八年艰难困苦无望生活。回家,成为了版纳知青唯一愿望。他义无反顾参加了1978年版纳知青大返城。回城后,企业改制下岗,他到处奔波找工作,学电脑开车打字,管理服务,义无反顾去承担使命。这个中的无奈痛楚,渴望和奋争,整个艰难曲折的经过,令常人难以想象,但最终战胜困难和疾病,成为人生赢家。

上海知青到版纳

一切变化都发生在1968年。全国轰轰烈烈的知青上山下乡历时10年,顾新华在上海郊区浦东插队和上海市郊各县的近2万名青年农民,报名去了云南生产建设兵团,人数达1.8万余人。

在上海采访大返城七勇士(前排右1)顾新华

2022年8月,记者和重庆大返城勇士邹盛永,来到上海浦东新区,采访了顾新华。


顾新华,身材中等,端庄的五官。聪颖好学,识见不凡,知识面极广的他,已过七旬。但仍神抖擞,声如洪钟,中气十足,打开话闸,话语滔滔,他是个全才。有思想,会分析,对一些问题的见解,有独到之处。他善于将所有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由于动手能力特强,会开车修车,电脑打字。打家俱裁缝,烹调做家务,精细理财,还会编织衣服打毛线等。他为人豪爽大气,乐于助人,在他的身边总是围绕着一大群人,闲时常听他引经典谈古论今,听他讲述当年知青大返城过程中的详细经过、讲知青们闻所未闻的新奇事……。

顾新华在版纳农场当知青照

1969年初,在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号召下,顾新华来到上海浦东农村插队。由于吃苦耐劳,好学上进,表现突出,他担任过生产队保管员副队长,並被安排到大队消灭血吸虫病、灭钉螺的赤脚医生医疗队学习。


1970年,他被抽调到公社知青办,负责落实协调动员知青下乡。


1971年初,他作为知青带队干部,和被动员的浦东青年农民,一道去了云南西双版纳。1971年里,上海市郊共动员了十多批郊县青年去了云南。


顾新华回忆说:在知青动员大会上,他拿着公社发下来的宣传材料,声情并茂,神态激昂地动员下乡。他说:农村青年朋友们,西双版纳是个好地方。物产丰富,头顶香蕉,脚踩菠萝,摔一跤还要抓一把花生”。那里四季如春,水果遍地,环境胜似仙境。当时他看过《西双版纳是美丽的地方》的彩色纪录片,被影片中的森林、大象,穿傣族服装美丽的傣家姑娘所打动。虽然,他也没去过西双版纳,但用看到听来的话,动员农村青年的同时,他自己也被鼓动得激动万分,豪情满怀。他慷慨激昂地大声说:祖国边彊需要你们,凡是到那里的人都是按部队的编制,虽然不戴帽徽领章,但每月可拿28元的工资"。这在当时经济还不发达,劳动一天工分值,只有区区几毛钱的上海市郊农村,他的鼓动有极大的诱惑力和煽动性,青年农民纷纷报名。当时报名去云南,还要查三代政治,身体检查,一些不合格的立即被淘汰。随着报名人数的不断攀升,要求也越来越高。有的农村青年,想方设法隐瞒了家中父母,偷偷拿了户口前来报名。曾有人咬破手指,写下血书。争着吵着要到云南生产建设兵团去“当兵”。结果政审合格的应征农民知青,整整坐了四天三夜的火车到了昆明,接着又坐了五天解放牌颠簸大卡车,终于到达了西双版纳各兵团营连。

上海农民知青到版纳农场集体照

从繁华大都市上海,来到交通落后,生活极端贫脊的西双版纳。顾新华和上海市郊的农村青年们都被惊呆了:看着这深山老林,荒无人烟,稀稀拉拉的草棚子,住着的兵团战士,大家头上仿佛被打了一闷棍。版纳各农场贫穷荒芜,穷苦困顿,缺油少菜,无公路无电灯、无生活设施。


版纳各农场都是荒山野地,夜里四周都被森林笼罩着。黑沉沉的一片,野兽的吼叫声此起彼落,听着会抖擞迷茫害怕。没有住房;只能在原连队老工人的带领下,自己动手盖四面透风的茅草房。西双版纳一年分雨旱两季。五月到十月为雨季,下雨不停。十月到五月为旱季,几乎不下雨。雨季外面下大雨,房屋内到处下小雨。泥泞的山路令人无法正常行走。到了夜里无电灯,甚至连煤油都买不到。生活上更是苦不堪言,旱季时,每天就是无油茄子空心菜,到雨季由于种不出蔬菜,几个月都得喝玻璃汤(盐巴汤拌饭放几根韭菜,知青们就自嘲为“韭菜一汤”)所有连队每年都吃不到一頓肉。每天天不亮就得起床,扛着三斤重的锄头,上山去挖梯田,挖橡胶树坑。每天超强度的劳动开荒砍坝,一干就是整整八年。 

顾新华在版纳农场已结婚全家福照

大返城北上当警卫

1978 年10月,景洪农场爆发了“我们要回家”的请愿运动。版纳五万知青捐款罢工,八个各农场推选知青代表组成请愿团,准备到北京请愿。这个风声很快就传遍了西双版纳各个农场。

顾新华和丁惠民

闻讯后的1978年11月上旬,顾新华来到景洪农场,找到筹备总组说:我们农场有很多人是上海郊区的农民知青,在农场已度过八个年头。版纳原来有十多万知青,五万通过各种渠道,已返城。我们当年的豪情壮志,早已被严酷的生活现实砸得粉碎,现在唯一的希望就是想返回家乡。我们能同其他的知青一起回家吗?筹备总组负责人坚定地说:“不管那里来的,只要是知青,既然是一起来的,就必须一起走。”他听到后就积极响应,马上赶回西双版纳勐腊的六团四营、新建的二十四营组织了农场知青罢工委员会。


因他从小习武练功,体格健壮有力,且一贯办事稳重妥贴公道,在这两个营的知青当中威望很高。经过组织串联,知青大部分都发动起来了。他又动员捐款捐粮票,捐给北上请愿团路上使用。


1978年12月9日,大返城筹备总组处传来消息,顾新华和另外两个知靑被推选为云南生产建设兵团六团四营,二十四营的三名北上知青代表。(去景洪的路上,四营另二名代表出于害怕和压力,还没到景洪,半路下车返回连队了)。而顾新华到景洪后,坚决参加北上请愿,受到全团人员的信任,担任请愿团警卫。

第二批请愿团在景洪出征北上

1978年12月18日,第二批请愿团在景洪宣誓,抬着正在发高烧的总指挥丁惠民出发了。由于近两个多月,事无巨细的策划部署、捐款罢工到组建北上请愿团,八个农场选出代表,丁则考虑把最优秀的人组织起来,成立北上筹备总组,一系列工作真可谓绞尽了脑汁。同时丁也承受了各方面的压力。他住的地方,白天黑夜都挤满了来自版纳各农场的知青代表。群情激愤,无休止的解释动员,让丁惠民实在不堪重负,累病累倒了。他发着高烧,不吃不喝。心细周全能干,而且略通医术的顾新华,承起了照顾丁惠民,在整个北上途中的安全起居、饮食生活。


他尽职尽责,对丁惠民总指挥细心照顾守护。从澜沧江边抬单架、到墨江用粮票去老百姓处换布票;从堵车让总指挥安全坐车、跨过通关抵哀牢山脉;到丁渐渐的退烧能喝粥走动,顾新华想尽了办法。拍电报给自己连队战友,把自己家中物品悉数变卖换成钱。自己掏腰包,负担起整个北上途中丁恵民的各种开支。小到买鸡蛋补充营养,添置内衣生活用品,大到主动去承担买地图、打长途电话等费用。(记者看到了他保留至今的一本蓝壳日记,里面详尽地记载了每天发生的事、还有购买各种物品的清单)。


当第二批北上请愿团51人,从读书铺乘窄轨火车转道前往成都时,顾新华和摄影师胡寅康,秘书长朱一平等人在扬武兵分三路,有的去上海,有的回重庆、他们来到昆明,担当了与云南省有关部门领导请示汇报。声称请愿团在扬武休整,即日内到昆明。让有关部门安排食宿接待。云南当局领导,听到顾新华是请愿团派来的先遣人员,在昆明坐等丁惠明率领的第二批请愿团。(因为当时第一批北上请愿团人员,在通关镇资金被盗,39名代表受困在昆明,行动在当局掌控中)。


出乎当局所料,顾新华他们在完成告知当局的任务后,神不知鬼不觉,从昆明军区招待所住宿处,悄悄地溜了出来。连夜坐火车赶赴成都,与副总指挥刘先国、旗手谢继红汇合,一道转车直往北京而去。第二天上午,在德阳与25名第二批北上请愿团汇合。28名北上代表在前有堵拦,后有追兵的情况下,克服一路风餐,一路艰辛,一路风雪困难的条件,于1978年12月27日安全地抵达北京。

第二批请愿团历尽艰辛到达北京天安门广场

在北京,马上整队前往天安门广场宣传演讲。后同中央有关部门谈判。为中央解决云南知青返城的问题起到了关键作用。


请愿团北上途中,顾新华每天每时,吃饭睡觉都形影不离跟随保护着丁惠民。他和丁惠民在特殊时期、特殊环境中滋生出来的情谊,历尽几十年风风雨雨,至今仍然都是刻骨铭心的好朋友。

     

顾新华作为两个孩子的父亲,在当年云南农场知青大返城,勇敢地站了出来,那一刻他早已把生死置之脑后。为了回家,为了五万知青的期待和承诺,他不顾敖敖待哺年幼的儿子、和正在坐月子的妻子,毅然决然不屈不挠,坚定不移,参加了北上请愿团,誓死北上。

顾新华参加请愿团北上

一路上,顾新华担任的警卫工作,日日夜夜守卫着总指挥,一步不离开。在通关堵车时,他和外勤警卫员赵兵配合黙契,用身体挡住丁惠明,形成了一堵墙。这不仅仅是为了守护个人,而是为了确保整体行动的安全。就是确保每一步的行动,在有理有节有序中前行。


每到一处歇息地,顾新华首先陪同丁惠民去找邮电局打长途电话,(联系北京相关知情人士,了解北京形势。联系农场留守人员、了解农场情况,做到胸中有数,掌握第一手情况)。同时他按照丁恵民要求,去当地的新华书店,购买当地的地图,收集了解当地概况、地势地利地貌、掌握昆明近郊的各种情况,为后来在扬武休整时,丁惠民作出的兵分三路,声东击西,绕道昆明直抵成都达北京、让请愿团脱离险境、跳出危患之地,成功到达北京奠定了基础。


在北京农林部招待所,从住进宿舍的那刻起,顾新华就严格履行责职,严密地把守着总指挥房间的门口,管控着进出的人员。警惕不让可疑的陌生人,靠近总指挥住地。同时也保证请愿团的决策和讨论,在严密安全的环境中进行。确保了总指挥丁惠民,能安安稳稳休息,在较好的环境,分析部署请愿团面临的任务。


请愿团从版纳到北京,又从北京回版纳。途经重庆时,部分先回到家乡的重庆知青,血气方刚,缺乏全局观念,头脑简单,误认为请愿团怎么没有从中央把大家的户口要回,就逃回来。丁惠民在北京签发版纳五万知青复工令,向中央写检查是“叛徒”。在当夜就有些人摸到丁惠民住宿的地方,企图对其行不轨之事。关键时刻,顾新华连夜背着丁恵明,在人群中闪转腾挪,鼓足劲从重围中冲了出来,他身上还挨了好几铁棍。从北京返回版纳的路上,他仍然忙前忙后,左顾右盼,小心翼翼保护总指挥丁惠民的安全。做为有心人,顾新华的文笔基础也比较好,平时喜欢涂涂写写。每当入夜,大家都休息入睡的时,顾新华就会打开日记本,匆匆地记录下当天所发生的点点滴滴。


他在日记中写道:1978年12月18日出发。1978年12月27日到达北京。


1979年1月4日,在中南海受到了副总理王震的接见,並向王震递交了请愿书,由他代转交给华主席,邓副主席。


请愿团,受版纳五万知青“我们要回家”的诉求重托。从热带雨林出发,在冬季中前行。一路上堵车、走路、坐火车,走走停停,停停走走。有时一人一天,只能发两个馒头充饥。风餐露宿,忍饥挨饿,队员们都没半句怨言,一心一意,无所畏惧。扬武休整,声东击西,虚张声势,悄然绕道,小站上车,成都前行,德阳汇合。克服了种种艰难险阻,冲破了各种围堵,终于顺利来到了北京。


1978年12月27日下午,当我们请愿团大旗在北京车站展开,的那一刻;当我们穿着单薄的衣服,在零下18度,冒着漫天风雪,走向伟大祖国的心脏时;当我们请愿团的大旗在天安门广场上迎风飘扬,猎猎作响时;请愿团队员在金水桥上演讲发传单,把我们要回家的呐喊呼叫声,震响在北京天安门,传遍了神州大地……。”


云南农场知青大返城举动,终于惊动了中央。中央派出了以农林部副部长,农垦总局局长赵凡为首的国务院调查组,到昆明火车站、规劝卧轨知青。到版纳八个农场、到勐定农场看望绝食的知青。并详细调查了解知青的诉求。赵凡如实向中央反映、知青多年来的悲惨生活和诉求,提出让知青们回城。经中央华国峰主席,邓小平副主席获准,受尽苦难的知青终于能够返城,从此也掀起了全国各地知青返城的高潮。


云南西双版纳知青北上请愿,罢工绝食卧轨可歌可泣的行动,结束了全国知青的上山下乡运动。版纳知青的北上请愿,在中国知青历史上写下了最浓墨重彩的一页。


1979年5月的一天,当年北上请愿总指挥丁惠民,在上海浦东与顾新华再次相聚。他们交谈中,提起令人难忘的云南版纳知青大返城。丁惠民双眼热泪盈眶,紧紧握住顾新华双手,感谢他一路上对其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照顾。赞赏他不计名誉地位,任劳任怨无私付出的崇高精神。丁惠民特地赠送一本日记给顾新华,在日记本上题词:“如果没有你那热情的照料,我这虚弱的身躯,也许会在北上途中冷却”。


大返城总指挥丁惠民称赞顾新华:是最称职、最贴心警卫。这是对顾新华的最大褒奖与肯定。

返城回乡陷困境

在1979年初,在全国知青大返城的浪潮中,处于漩涡中心的五万多云南版纳知青,一改过肩扛手提,大包小包回家探亲局面,用最短的时间,处理在版纳农场的坛坛罐罐,以最快的速度,想方设法挤上一切可以利用的交通工具,开始了逃亡一样的大返城。(郊区很多农民知青因为年龄偏大,所以当时有些已经成了家,这个时候也只能拖儿带女,狼狈不堪地返回上海)他们历尽艰辛终于返回了北京成都、上海重庆、昆明……。


随着大批知青的返城,各地政府对返城知青的接纳安排也不相同。当年上海市政府对返城知青的父母提前退休,腾出岗位,供知青顶替入职。一些全民所有制企业,大集体所有制的单位响应政府号召,安置接纳了不少知青。极少部分的知青则有幸进了事业单位工作。但是由于返城知青实在太多了,(短期内上海激增到100多万人)到后来只好安排到一些街道里弄加工组等社办集体单位。


1979年顾新华返城后,因是从城市到农村插队后当带队干部,带领农民知青到版纳兵团农场。回沪后他在农村劳动了十个月,按知青安置政策,被分配到了上海沪江纺织机械厂工作。在九十年代,该企业转制后被合并到上海了第一制毡厂。

顾返城后在在当地公安局安全科

他的适应能力极强;从小到当知青当工人、都苦干实干。他在沪江纺机厂劳资科负责厂近千人厂的生产安全,消防安全,保卫等工作。每天忙的像陀螺一样,但繁重的工作没有压垮顾新华。他谦虚好学,认真钻研,拜师学艺,对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由于天资聪慧努力学习,掌握了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并在短期熟练地指挥安全生产。

顾新华与丁惠民及徐裕铭战友照

他向内行请教,掌握了消防安全管理、灭火技能,消防器材保养,对分管的业务得心应手,当年就考取上海市劳动局的安全干部资格考试证。成为上海八十年代初,为数不多持证上岗的安全专职干部。他所在的企业安全工作出色,也多次被评为安全生产达标企业。由于业务熟练,工作能力较强,表达书写俱佳,顾新华被借调到川沙县公安局消防科工作,后又调到县安全生产办公室。负责当时川沙县所属企业安全人员的业务培训,消防知识的普及。检查协调处理地区安全生产工作。

顾新华与农民知青

1990年,企业改制,他下岗了。但他不气屡,自筹资金开过餐馆,做过汽车维修等工作。他说:当过知青的人,什么苦都吃过,我已经习惯了倾盆大雨,不会在乎身上被雨打湿。反而会喜欢各种不同的天气。不管遭遇怎样的环境,我都能随遇而安,不过我经历的寒冷潮湿气候,要比炎热气候更多。这大概是因为,我要独自行走,我只能用自己的能量,解决面临着的各种问题。正是因为他在逆境顺境,都能随遇而安的生存心态,使他干一行懂一行、专一行爱一行。

顾新华与知青在一起

在改革开放建立浦东新区后,领导又委以重任,让他担任地区联防大队长。每天夜里开车负责夜巡检查。发现各种情况现场及时处理。在公安局派出所值班时他应对报警,将报案情况向领导汇报,并依法及时处理。做到了依法依规客观公正。在治安办公室工作,根据上级要求,组织突击抽查各夜店浴室、舞厅KTV等公共场所的治安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置,昼夜不合眼是常事。在县安全生产办公室时,创建了地区安全和谐的生产生活环境。他多次被评为市、县、区、局先进个人、上海市消防安全先进标兵。


顾新华返城后,曾从事过很多工作。也曾到过了很多单位,但是他每一步,都走得很稳。如果你以为他是机遇好,那就大错特错了。在瞬时即变的环境中,那么多陌生的行当,即便是现学习能掌握,也需要很多的时间。更何况是对一个没有任何靠山,没有任何社会背景的老知青,他不拼能得心应手能站稳脚跟吗?他能在这政法公安部门一呆就是五年十年吗?积极追求,专注认真执著热爱,是顾新华立足的根本,寻找各种事物内在的规律、掌控事物和人的感性认知,是顾新华人生最靠谱的词典。

顾新华与农民知青朋友在一起

顾新华认为:纵观历史,知青一代人承担了社会变革中的上山下乡、国企改制下岗。在农场战天斗地,吃尽苦头。回城以后下岗的日子仍然是万般无奈。东奔西跑找工作,为了生存艰难地挣扎着。但是作为知青,就要担当起民族责任。生活贫苦我们没有怨言,知青们开始老了,他们的肩膀巳承受不起重担了。年轻时我曾义无反顾地参加了大返城,现要做一生中最后一件事,同疾病作斗争,用健康的身体作最后的谢幕。


作为知青的顾新华,退休后,参加上海农民知青协会任负责人,他带领协会生方设法解决农民知青的困难和问题。为那些当年在边疆死亡知青的家属,组织知青和有关人员前往农场祭奠,做到叶落归根。对那些特殊原因,而造成终身残疾,家庭生活极度贫困的知青送去关怀和温暖。

顾新华近照

老知青的顾新华,现在已七十多岁了。由于长年的劳累,积劳成疾,心脏搭桥后又装了支架,曾因脑梗而引起腿脚行走受限。而且伴有严重的房颤高血压糖尿病。眼睛耳朵都曾动过手术,每天至少得服药几十粒。但面对疾病,他仍然豁达爽朗,意志坚强。他乐观自嘲说:“我现在是在吃老本,确实在吃过去锻炼留下的身体老本。否则早已应该卧床不起了”。

回顾走过的路,顾新华他保持着淡定自如。在风雨中艰难跋涉,在苦难中寻找欢乐。

这就是知青坚韧不拔、从不言败的拼搏精神。

作者简历

杨培慧 ,63岁,党员,云南大学新闻系毕业 。供职:昆明市建委记者站站长、现任《云南经济日报》记者 ,从事新闻工作35年,著《城市之光》《高原彩虹》《丹心铸丰碑》三本报告文学。本人宣言:生命不息,写作不止。

文章来源:兵团战友 

杨培慧文章推荐

云南最后一个知青!走过知青企业家

蒲文伟:版纳橡胶林作证

邹盛永:风雪弥漫返城路

彭耕耘:矢志不渝的返城路

许世辅:拼闯在人生岔路口

丁惠民:我们要回家——版纳知青大返城纪实

老山战场上的版纳知青

征 稿

童年回忆、青春往事、上山下乡、知青岁月、知青历史、返城生活、人生经历、光阴故事、老年生活…… 


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和老照片
投稿邮箱:jianzi103@163.com

点击 关注老知青家园、阅读往期文章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