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周恩来与他的四位母亲

周恩来与他的四位母亲张秋兵

编者按

伟人的产生和成长往往离不开童年时期的培养,一代伟人周恩来亦是如此。对周恩来童年乃至一生起着重要作用的4位母亲:生母万氏、嗣母陈氏、八婶母杨氏和乳母蒋江氏,给了童年周恩来不同的养分,塑造了伟人举世公认的完美性格和卓越品质。《周恩来与他的四位母亲》一文,讲述了许多令人感动的真情往事,颇值一读。


▲1912年,少年读书时期的周恩来

1914 年10月, 在天津南开学校的周恩来于“敬业乐群会”会刊《敬业》第1期上刊登了署名“飞飞”的长篇散文《射阳忆旧》。文章开头就写道:“淮阴古之名郡,扼江北之要冲,清时海禁未开,南省人士北上所必经之孔道也。余本浙人,自先大父为宦吴省。遂徙家而居焉。生于斯,长于斯,渐习为淮人,耳所闻,目所见,亦皆淮事。”“斯”,即当时的淮安府山阳县,也就是今天的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1898年3月5日,周恩来诞生在淮安驸马巷,并在淮安生活了12年。伟人的成长离不开童年时期的培养,周恩来亦是如此。对周恩来童年抚养教育起着重要作用的是他的四位母亲:生母万氏、嗣母陈氏、八婶母杨氏、乳母蒋江氏。

窘迫的家庭环境使四位母亲成为主角

周恩来诞生的封建仕宦之家,当时正处在逐渐破落衰败之中。周恩来祖父周攀龙做过师爷、知县,晚年谋任山阳知县,待到他正式上任时,已重病缠身,不久就去世了。周攀龙一生清廉,除了留下驸马巷的房产和城郊的一块坟地外,没有给后人留下一亩田地。

▲江苏省淮安市驸马巷周恩来故居

周攀龙生有周贻赓、周贻能、周贻奎、周贻淦等4个儿子。周恩来父亲周贻能生于1874年,曾在山阳县衙当过差,后来又在武汉等地教书。周贻能生有周恩来、周恩溥、周恩寿等3个儿子。


周贻能忠厚朴实,为养家糊口,常年漂泊在外。1907年,妻子万氏在清江浦病逝,终年31岁。周贻能因在外地谋生,竟未能与妻子见上最后一面。周恩来的外婆对丧葬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以至周贻能无法安葬妻子,无奈之下,他只能把万氏的棺柩暂厝于清江浦一座庙里,再度外出谋差做事。1935年,周贻能终于积攒了一点钱,才返回故乡淮安,来到清江浦,将28年前停放在寺庙中的妻子万氏灵柩接回淮安归葬在淮安东门外周家茔地。周恩来不满周岁就过继给周贻淦做儿子,但过继不久,周贻淦就去世了。


周恩来还有两个伯父,四伯父(按照周家的大排行)周贻赓在东北谋差,基本不在淮安;八伯父周贻奎(周恩来以周贻淦嗣子身份称呼)小时候得过小儿麻痹症,留下腿疾,一直没有离开过驸马巷。周恩来曾经在日记中写道:“可怜八伯自小的时候得着这个残疾,一辈子没享过福。”由于父亲和四伯父都在外地供职,因而,生母万氏、嗣母陈氏、八婶母杨氏、乳母蒋江氏就成了周恩来童年的实际养育人和启蒙者。4位母亲对周恩来的教育是多方面的、互补的。在4位母亲的濡染下,周恩来宽厚、礼让、好学、好静。

生母万氏,周恩来待人接物的引导者

周恩来生母万氏是清河县(今淮安市区)万青选的第12个女儿,小名冬儿,娘家人称十二姑。万青选是师爷出身,在清河县做了30年的知县。十二姑读过五六年家塾,文化水平不高,但性格开朗,爽直豪放,办事精明能干。周恩来曾经说:“我的母亲长得很漂亮,为人善良。”解放后,周恩来在一次家庭会议上谈道:“她从小开朗活泼,虽身为贵族小姐,却不像大家闺秀,不肯缠足。外公经常带着她到处走,参加各种活动、礼仪等,所以她以后很会处事,很会应酬。她一直到十一二岁才缠足。

 ▲周恩来的生身父母周贻能、万冬儿

十二姑是周家这个衰落的官宦之家的主妇,在周家有着很高的威信。首先,十二姑嫁到周家一年后就生了一个男孩。传说,万氏在临盆之前,曾经做过一个梦,梦见有一只鸾凤般的神鸟飞入怀中,全家人都认为这是吉祥的预兆。孩子生下来,果然眉清目秀,气宇非凡。在封建社会,新媳妇不能生育被视为大逆不道,连生个女孩也要遭到白眼歧视。周攀龙的大儿子周贻赓的夫人王氏、续娶的赵氏都没有生育。而万氏头胎就生了男孩,是周攀龙的长孙。周攀龙给孩子起了个乳名大鸾、谱名恩来、字翔宇。后来周恩来在天津南开中学读书时取“飞飞”等笔名,就和鸾凤之鸟的梦有关。其次,十二姑能识大体、顾大局。小叔子周贻淦病危,为了冲喜消灾,尽管万氏自己当时只有一个儿子,还是遵照公婆的决定,将周恩来过继给贻淦和陈氏。再者,十二姑主持周府家务,处事干练,考虑问题细密周到。万氏从小跟着父亲万青选出入官宦门第,经历过比较大的场面,见多识广,也有能力充当这个败落中周府的“管家”。处理这些家务,万氏常常带着周恩来。周家缺钱少粮时,万氏还得维持周家的排场,负责调解大家庭内部的矛盾。万氏处理复杂家务、排解纠纷的才干,给周恩来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04年,“我父亲和十八舅舅合起来买了一张彩票,头彩是一万元,彩票摆在我母亲手里,号码被一个亲戚知道了,开彩号码登出后,他知道父亲他们得了头彩,想骗过去,对我父亲说他要帮助查号,要把彩票拿过去。我母亲精明,不肯给那个亲戚,怕他给调了包,一定要自己兑,一兑,正得头彩!”这对经济上比较拮据的周家来说,真是很大的补充。为了使周恩来有一个好的学习条件和环境,也为了摆脱家庭的困境,万氏于1904年秋,带着6岁的周恩来移居清江浦外祖父家(万公馆),周恩来的父亲和嗣母陈氏等,都跟随他们一同搬迁。在万府家塾馆,周恩来继续读书。外祖父万青选在周恩来出世后的第一天就去世了,但他的藏书非常丰富,成了周恩来获取知识的宝库。


1946年9月,周恩来在接受美国记者李勃曼采访时说:“嗣母陈氏,是受过教育的女子,在我5岁时就常给我讲故事,如《天雨花》《再生缘》等,嗣母终日守在房中不出门,我的好静的性格是从她身上承继过来的,但我的生母是个爽朗的人,因此,我的性格也有她的这一部分。”周恩来称自己的生母万氏为“干妈”,而称陈氏为“娘”。1907年,周恩来9岁时,万氏就病逝了。周恩来曾在1946年谈到母亲为什么早逝:“原因是我家在祖父去世后,每况愈下,母亲因操劳过度成疾。”

嗣母陈氏,周恩来文化上的启蒙老师

周恩来嗣母陈氏,1878年出生在宝应县一个书香门第。父亲陈源,饱读经书,很有学问,因为没有儿子,就把女儿当做家庭教育的重点,所以陈氏擅长诗文书画,具有一定的文学素养。丈夫周贻淦去世以后,陈氏既未再嫁,也不轻易出门,把幼年的周恩来作为自己的唯一的精神寄托和生活希望,一心教养嗣子。在周恩来三四岁时,就教他认字块,练习书法;5岁时,教他吟诵古诗词。幼年的周恩来聪明活泼,并具有惊人的记忆力。为帮助周恩来学习,陈氏专门请人给他做了一只盛字块的小柳斗,并与其他同龄的小朋友做益智游戏——就是把古诗一个字一个字写在方块厚纸片上,然后打乱,看谁最先准确地拼好一首完整的诗词。周恩来每次总是最先拼好,获得了长辈和同辈的一致赞扬。淮安是历史上的名城重镇,陈氏经常介绍淮安的名胜古迹、人文景观,包括韩信忍辱奋进、梁红玉击鼓抗金、关天培无畏忠勇的故事,对童年的周恩来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周恩来嗣母陈氏

1905年9月,因万府家塾馆办得不好,加之一些家庭矛盾,周恩来随生母、嗣母,迁居万府南边的陈家花园。这是一个有14间房屋的院落。嗣母请来塾师,自立家塾馆。学生一共4人:周恩来和他的弟弟恩溥,还有他的表妹万芳贞和万怀芝。正如周恩来在1946年回忆道:“我小时在私塾念书。从8岁到10岁我已开始读小说。我读的第一部小说是《西游记》,后来又读了《镜花缘》《水浒传》和《红楼梦》。”陈氏还经常给周恩来讲故事,如《窦娥冤》《岳飞传》等,对周恩来在思想上、文化上做了最初的启蒙教育。周恩来在南开学校上学时,还曾回忆这段短暂的美好时光,“幼时喜闻故事”,嗣母讲故事,“辄绕膝不去”,“终日听之不倦”。


1907年,周恩来生母万氏去世不久,嗣母陈氏也因病去世,年仅30岁。周恩来小叔父周贻淦、生母万氏、嗣母陈氏先后都因染上肺结核而去世,当时肺结核被称为痨病,是不治之症。


 ▲童年时的周恩来

周恩来对嗣母陈氏感情很深。在日本留学时,周恩来于1918年1月2日写过一篇日记:“我把带来的母亲亲笔写的诗本,打开来念了几篇,焚好了香,静坐一会儿,觉得心里非常的难受,那眼泪忍不住地要流下来。计算母亲写诗的年月,离现在整整的26年,那时候母亲才15岁,还在外婆家呢。想起来时光容易,墨迹还有,母亲已去世10年了,不知还想着我这儿子没有。”


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5月,国民政府还都南京,周恩来也率领中共代表团移居南京的梅园新村。周恩来远在重庆就想到了万里之外的家乡,在重庆送别会上对记者说:“38年了,我没有回家,母亲墓前想来已白杨萧萧,而我却痛悔亲恩未报!”“直到今天,我还得感谢母亲的启发。没有她的爱护,我不会走上好学的道路。”

八婶母杨氏,周恩来生母嗣母去世后的监护人

1907年,周恩来连续失去了两位母亲,在清江浦无法生活,只好带着恩溥、恩寿两个弟弟回到驸马巷。八婶母杨氏成为周恩来的实际监护人。八婶母杨氏1877年出生在宝应县天平乡一户农家,一生恪守旧时的伦理道德,尤信佛教“积善积德”。周恩来的八伯周贻奎得过小儿麻痹症,留下了腿疾,自己没有经济来源,多年受疾病和饥饿的困扰。杨氏和周贻奎带着儿子恩硕,侄子恩来、恩溥、恩寿一家共6口,生活十分艰难。周恩来1918年1月在日本留学时接到八伯周贻奎去世的消息,在1月9日写了一篇日记:“这几年来八伯同八妈的苦处已算受尽了,债务天天逼着,钱是没有,一家几口子饭是要吃的,当也当尽净了,卖也卖绝了,借是没处借,赊也没处赊,不要说脸面是没了,就是不要脸,向人家去要饭吃,恐怕也没有地方去要。八伯这个病,虽说老病,然而病到现在,何曾用一个钱去医治的呢?简直说是穷死了。”这篇日记典型反映了当时周家的困境。


为了一家人的生存,杨氏和周恩来一道跑当铺典当衣物,将房子押给人家,维持那半饱半饥的生活。才10岁的周恩来便开始支撑门庭。家里常常靠借钱维持生活,要债的人不断上门。有时伯父寄些钱回来,才还掉一点债。周恩来曾经说:“我从小就懂得生活艰难。父亲常外出,我十一二岁即开始当家,照管家里柴米油盐,外出应酬。”周恩来从小就磨炼出同他的年龄很不相称的那种精明周到的办事能力。他把家族亲戚的生辰、忌日一一写下来,贴在墙上,到了日子便去张罗应酬。如何不失面子和讲究必要的礼仪,又得兼顾羞涩的囊中,这梳理人际关系和理财的水平,已经远远超过了一个10岁孩子的智商。


杨氏笃信佛教“积善积德”,在周家十分败落艰难的困境下,仍不忘烧香拜佛,并在住宅面前栽种了一株观音柳。观音柳学名三春柳,一般生长于北方干旱地区。这株柳树至今还生长在故居院内。从1907年周恩来就在杨氏的抚养下,一直生活在淮安驸马巷,直到1910年离开故乡到东北去求学。1950年夏天,已在北京担任开国总理的周恩来,在日理万机的国务繁忙的情况下,想到了对于自己童年有监护之恩的八婶母杨氏,专门写了一封家书,于当年秋天,把八婶母和其长孙周尔辉一起接到北京。周恩来与邓颖超专门到招待所看望八婶母,并同她谈家常,又把在京的亲属都找到西花厅,吃了团圆饭,拍了全家照。八婶母在北京住了两个多月后回淮安,把周尔辉留在北京念书,直到大学毕业。1953年夏,八婶母又来到北京住了一个多月,后由周恩来警卫科员王雨波护送回淮安。

▲周恩来总理与家人合影。后左二周恩来、左三八婶母杨氏、左四邓颖超、左五周恩寿


1956年10月29日,周恩来写信给当时的淮安县人民委员会:“前几日接到县人民医院来信,知我婶母的病最近又复发,陶华(杨氏儿媳,周尔辉之母)来信说你们也常派人去看望和给治疗,谢谢你们亲切的关心和照顾。我婶母的病我们知道是无法治疗,今后一切治疗还要麻烦你们。不向外地转治。如果治疗无效,一切后事也请你们代为办理。但要本着节约和简朴的精神办理。现寄去人民币200元作为治疗和办理后事的费用。如不够时,请你们先垫付,事后来信说明支付情况,我再补钱去。”


当年杨氏病逝,终年80岁。周恩来收到了县人委的汇报与办理杨氏后事的费用单据后,于1957年4月19日又写信给县人委:“来信收到,几年来你们对我伯母的照顾与关怀,尤其在她患病、住院治疗期间,为了她的健康、住院治疗,的确给你们增添了不少的麻烦,今特向你们表示谢意。我伯母家现有陶华等人,今后她的生活费用均由我这儿寄给,请当地政府对她勿再予照顾。现寄去安葬我伯母费用所尾欠垫款25元,请查收。”


1958年7月,周恩来和淮安县副县长王汝祥交谈时,曾经回忆过儿时和八婶母的一段往事:“一天中午,我和几个小伙伴偷偷把船从文渠(周恩来故居门前的一条小河,贯穿全城)划到河下(距离周恩来故居有5公里)去。婶娘守在码头,左盼右望,直到太阳落山,才见我们船影。她急忙跑步相迎,身子晃动了一下,差点跌倒。我很怕,心想,这回免不了要挨惩罚!可婶娘半句也没责怪,相反,一把紧紧地搂住我,眼泪刷刷往下淌,这比挨了一顿打还使我难受,我忍不住也哭了……”

乳母蒋江氏,周恩来对底层人民情感的带路人

万氏将周恩来过继给陈氏,陈氏无奶哺育,就在本城的南门大街小鱼市口施家巷雇了一位20多岁的蒋江氏给幼年的周恩来做乳母。


蒋江氏出生于淮安东门外的一个农民家庭,勤劳而善良,对周恩来性格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影响,周恩来一直称她为“蒋妈妈”。蒋妈妈的丈夫是个裁缝,有时还当轿夫,生有两个小孩,家境贫寒。蒋妈妈在用乳汁哺育周恩来成长的过程中,同时用自己的言行向他灌输了劳动人民的诚实朴素和勤劳善良,也教会了周恩来许多从书本上学不到的农家知识。她经常带周恩来在宅院的空地上种瓜种菜,还曾带周恩来到自己家里去玩儿,这样,就使他有机会接触到一些穷苦人家的孩子。周恩来与他们建立了亲密真挚的感情,同时也感受到了底层人民生活的状况。周恩来曾说:“我的奶妈把我带到大运河边她自己的家里。我从她那里了解到劳动人民是如何生活的。她教我大公无私。”

▲周恩来小时与乳母蒋江氏住过的房间

乳母家有一男孩名叫大文,比周恩来大4岁,周恩来叫他“大文哥”,大文称周恩来为“鸾弟”(周恩来乳名“大鸾”)。有一次周恩来去探望乳母和大文哥,见饭桌上没有菜,他就和大文哥到勺湖割了很多蒲菜,送到乳母家。周恩来12岁时,要离家去东北,临行前,蒋妈妈13岁的女儿病死了,她痛苦万分;又见周恩来要走,更加难舍难分。周恩来走后,她日夜思念。后来得知他在天津南开学校读书,蒋妈妈竟借了高利贷做盘缠,吃辛受苦地去看望周恩来。两人见面,抱头痛哭。当时周恩来虽然正忙于学生运动,但仍留蒋妈妈在天津住了5天。临行前,恩来还请四伯父替蒋妈妈买了船票,并送她几十元钱,还让她带上一只吃饭用的搪瓷缸和一条毛巾在路上用。蒋妈妈于1942年去世,终年68岁。解放后,周恩来曾多次向赴北京的家乡人打听蒋妈妈及其后代的情况。


4位母亲,给了童年周恩来不同的养分。周恩来文采飞扬,才华横溢,这中间有嗣母陈氏的教诲;周恩来不搞特殊,紧紧和劳动人民同呼吸,这中间有八婶母杨氏、乳母蒋江氏的影响;周恩来成为新中国外交的创始人和奠基者,成为全国人民爱戴的“大管家”,这中间有生母万氏的熏陶。
(原载于《文史精华》2012年03期)

周恩来总理
一生中那些珍贵的瞬间
人民网 江苏频道

周恩来一生至情至性、至高至圣、大智大勇、鞠躬尽瘁。


他出身名门,却是苦难童年;从小立志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求索救国救民真理;拒绝蒋介石委任要职,发动组织指挥上海工人运动和南昌起义,实施战略大转移,力主毛泽东进党中央领导核心;处置西安事变“逼蒋抗日”,赴国统区与蒋介石斗智斗勇,艰难推进民主进程;开国前夜,秉笔起草《共同纲领》,筹备开国大典,组建政务院,运筹抗美援朝,编制“一五”计划;代表新中国走上国际舞台,打开外交局面,实现中法、中日、中美建交;“文革”中苦撑危局,殚精竭虑保护干部,千方百计维持经济运转,果断处置林彪事件;病魔缠身的晚年岁月,同江青一伙较量,把邓小平重新推上前台……


周恩来纪念网推出一组珍贵照片,重温伟人一生的真情与风采。

1、童年周恩来

1898年3月5日,周恩来生于江苏淮安。

2、周恩来在东北奉天

1910年春,到奉天省银州(今辽宁省铁岭县),入银岗书院读书。秋,到奉天府(今沈阳市)入奉天第六两等小学堂(后改名东关模范学校)学习。

3、1914年7月周恩来在天津南开学校

1913年8月,周恩来考入天津南开学校。学生时代的周恩来,正是风华正茂,意气风发。南开的日子,他学习成绩十分优秀,曾获得过国文传观、化学考试第一,全校数学速赛、全校国文特试第一,默国文考试第一,全校习字比赛行书优秀奖等十多项荣誉,毕业时还获得了国文最佳奖。读书时周恩来不仅学习好,还处处与人为善,温和诚实,从不骄傲,从来不是锋芒毕露,盛气凌人。无论对同学、友人,总是肝胆相照,真诚相待。他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帮助同学解答疑题,辅导功课,总是那样“温和诚实”,连当时的南开校长张伯苓也称赞说:周恩来是南开最好的学生。

4、1917年9月,周恩来赴日本求学,这是他与留日同学的合影,后排右一为周恩来

1917年6月,周恩来从南开学校毕业。9月,赴日本留学。在日期间,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1917年至1919年,周恩来赴日本明治法律学校(后来的明治大学)学习。1919年3月,19岁的周恩来为了中国的反帝反封建大业,毅然决定放弃在日本求学的机会,归国加入革命。回国前夕,他写下脍炙人口的名篇——“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一抒胸志。

5、1919年“五四”运动时的周恩来

回国后不久五四运动即爆发,周恩来积极投身其中,他组织觉悟社,从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活动。在爱国运动的高潮里,爱国学生与各界人士又发起了抵制日货运动,周恩来还亲自到总商会与商界代表会谈,团结商界共同斗争。

6、1920年在法国勤工俭学时的周恩来

1920年11月7日,周恩来乘船赴法国勤工俭学,分别在法国、英国、德国柏林大学考察学习,在巴黎结识也是勤工俭学之四川人邓小平,成为终生好友及革命伙伴。

7、1921年春,周恩来加入中国共产党。这是他和入党介绍人张申府(右一)、刘清扬在柏林万赛湖。左一为赵光宸。

8、1922年周恩来在德国柏林

1922年6月,和赵世炎等组织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负责宣传工作。

9、1924年,周恩来奉命从欧洲回国。这是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时的周恩来

周恩来戎马生涯的起点,是从黄埔军校开始。那时,穿军装的周恩来,给人的感觉就是坚毅有力,他的浓眉、瘦削的轮廓,不愧是实打实的中华美男子。虽然当时他仅26岁,但他旺盛的革命斗志,炽热的爱国精神,忘我的工作作风,卓越的领导才能,在师生中留下了深刻印象,赢得了大家的尊敬。10、1925年8月8日,周恩来和邓颖超在广州结婚。这是他们结婚期间留影。

11、1926年周恩来和邓颖超在汕头合影

1926年2月,周恩来任第一军副党代表。3月,“中山舰事件”后,和毛泽东等主张反击蒋介石,未被采纳。12月,至上海,任中共中央组织部秘书兼中央军委委员。

12、领导第三次武装起义时的周恩来

1927年2月,任中共上海区委军委书记。3月,领导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任总指挥。“四一二”事变后,主张“迅速出师,直指南京”,“政治不宜再缓和妥协”。5月,在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在五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7月12日,任中共临时中央常委。8月1日,作为中共前敌委员会书记,领导南昌起义。

13、红军长征时期的周恩来

1934年2月,当选为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10月,参加长征。12月,在贵州黎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采纳毛泽东的意见,决定红军西渡乌江北上。

14、三十年代红军时期的周恩来

15、1936年西安事变期间的周恩来

西安事变爆发后,在张学良、杨虎城二位将军的敦请下,以周恩来为首的代表团赴西安解决事变问题。经过一系列紧张的谈判,25日,蒋介石被释放回南京,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了。在中国革命的历史转折点,周恩来同志身系民族安危,为挽救民族危亡、挽救中国革命立下了不朽的功绩。

16、1938年初,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在延安

17、1938年8月周恩来在武汉

1937年周恩来代表中国共产党在西安、杭州、庐山、上海、南京等地同国民党、蒋介石谈判,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12月,率中共中央代表团到武汉,为中共中央长江局领导成员。1938年参与领导长江局所属地区中国共产党的工作,推动国民党统治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组建和发展。

18、1938年夏,周恩来和邓颖超在武汉会见美国著名进步记者和作家、《西行漫记》作者埃德加·斯诺

19、1938年10月周恩来在重庆曾家岩50号办公室看《新华日报》

20、1939年7月,周恩来在延安坠马,致使右臂粉碎性骨折21、1940年,周恩来夫妇到苏联国际儿童院看望毛岸英(右一)、毛岸青(右三)

22、1940年3月,周恩来从苏联治伤回到延安后,锻炼臂力时的情景

23、1940年9月,周恩来和邓颖超在被日本飞机炸毁的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楼前留影

24、1943年,延安整风时的周恩来

25、1945年抗战结束后的周恩来

26、1946年5月,周恩来率中共代表团到达南京。这是周恩来和邓颖超在南京中共代表团驻地梅园新村30号院内的留影,当时国共关系十分复杂

27、1946年5月周恩来在南京梅园新村

28、1946年周恩来与叶挺之女叶扬眉在重庆红岩

周恩来很爱小孩子,可大家都知道周恩来夫妇俩一生都没有自己的孩子。其实,他俩婚后不久,邓颖超就怀孕了,当时周恩来忙于政事,不在身边,邓颖超思虑再三就打掉了胎儿。后来当周恩来知道了此事后,发了很大的火,说“这不是你一个人的事,是两个人的事,”那是周恩来一生中少数的几次发火,后来邓颖超也十分后悔,也觉得当时自己太幼稚、太轻率。

29、周恩来邓颖超夫妇在延安窑洞前

在邓颖超第二次怀孕后,就很珍惜这次机会,到预产期时,遇上了难产,三天三夜生不下来,她躺在产床上,浑身冒汗,痛如刀绞,最后医生用产钳把孩子夹了出来,刚生下来就夭折了。那是一个男孩。这次难产对邓颖超造成了永久性伤害,从此失去了做母亲的机会。

30、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周恩来和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

31、1950年5月1日,在住地中南海西花厅拍摄纪念五一合影照,这张照片记录了总理帮夫人整理服饰,十分温馨

32、1950年6月,周恩来、刘少奇在政协一届二次会议上

33、1950年06月周恩来和朱德在全国政协会议休息时交谈

34、1950年8月8日,周恩来和邓颖超在中南海西花厅拍摄的结婚二十五周年纪念照

35、1952年8月,周恩来与毛泽东在北京先农坛体育场观看解放军体育运动会的比赛

36、1953年1月,周恩来在庆祝著名画家齐白石九十三寿辰宴会上同老人促膝谈心

37、1954年4月,周恩来总理步入日内瓦会议会场,代表新中国第一次出现在国际舞台,他的步履坚定,神情沉稳,形象英俊,让西方世界为之震动

38、1955年4月,参加万隆会议的周恩来。会议期间,周恩来以他那独特的人格魅力和翩翩风采征服了所有人,各方人士还争相请周恩来签名

在万隆会议上,他提出了一直沿用至今的外交准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半个世纪以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成为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础,而且也被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接受,成为规范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

39、1956年11月,周恩来访问印度抵达新德里时,向欢迎群众挥手致意。右一为贾瓦哈拉尔·尼赫鲁总理。

40、1957年周恩来在莫斯科大剧院感谢参加芭蕾舞“天鹅湖”表演的演员

41、1957年7月,周恩来观看北方昆曲剧院和著名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左二)的演出后,与艺术家们交谈

42、1957年12月周恩来观看绍剧后与小演员小六龄童留影

43、1959年1月6日,周恩来在广州从化温泉疗养院帮助服务员送毛毡

44、三年困难时期,周恩来无法在中南海心平气和地阅读文件和材料,在外出视察途中,他独自下车,面对波浪涌动的水面心绪难平……

45、1960年4月,周恩来访问缅甸时,与当地人共度泼水节。身着缅甸民族服装,手持银碗,撒着水

46、1960年4月,周恩来和陈毅访问印度时,同尼赫鲁总理合影

47(1)、周恩来与邓小平在天安门城楼上

47(2)、1963年周恩来推小孩车

周恩来与孩子们的合影有很多。当他得知自己这一生将不会再有孩子后,他坦然地安慰邓颖超:“没孩子就没孩子吧。”以后每当周恩来看到小孩子和父母玩耍时,他总要过去摸一摸小孩的头。他的同事劝他别难过,他却说:“我虽然没有孩子了,但是我要将普天下所有的孩子当作是自己的孩子,把爱洒向更多的孩子……”

48、1963年12月,周恩来访问阿拉伯联合共和国期间,和陈毅参观狮身人面像时留影

49、1964年3月,周恩来在昆明植树

50、1964年10月16日周恩来宣布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51、1966年外出视察,周恩来吃饭时,一碗米饭,就着两碟简单的小菜,此情此景,甚为感人

52、1972年2月,周恩来在机场迎接美国总统尼克松。这是美国有史以来第一位出访未建交国家的总统

53、尼克松亲自为周总理脱大衣

54、周恩来宴请美国总统尼克松

55、1972年9月,毛泽东和周恩来会见访华的日本首相田中角荣

56、1973年4月,周恩来在大寨村视察

57、1974年4月6日晨,周恩来抱病到机场欢送邓小平赴纽约参加联合国会议58、1975年1月,周恩来在第四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抱病作《政府工作报告》

59、1975年,周恩来抱重病出席第四届人大第一次会议,并代表国务院作政府工作报告,可以看到,他的胸前仍然佩带着那枚“为人民服务”的像章……

60、晚年的周总理带着病痛坚持工作,为祖国的建设事业一直奉献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61、1976年1月8日上午9点57分,历经3年半患病的周恩来闭上了双眼,结束了将近600天困卧病榻的苦难岁月。周恩来的遗体告别室设在了北京医院太平间

62、1976年1月11日下午4时30分,灵车载着周总理的遗体前往八宝山火化。沿途马路两旁挤满了送行的人。“只见总理去,不见总理归。”长安街成了“泪飞顿作倾盆雨”的长街

来源:河北党史 、人民网江苏频道

精选文章推荐

历史事件、人物传记、社会纪实

征 稿

童年回忆、青春往事、上山下乡、知青岁月、知青历史、返城生活、人生经历、光阴故事、老年生活…… 


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和老照片
投稿邮箱:jianzi103@163.com



点击 关注老知青家园、阅读往期文章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