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可敬的孟子——略谈编辑《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孟子》的体会

王雷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2024-09-14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即可8折购买

全部已出版《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




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孟子


编著者:袁行霈 主编;梁涛 解读
定价:¥78.00(精装);¥52.00(平装)
ISBN:978-7-5013-6254-7(精装);978-7-5013-6229-5(平装)
出版时间:2017-09
装帧:精装;平装
开本:16开
所属分类:排印-哲学宗教





可敬的孟子

——略谈编辑《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孟子》的体会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王雷)

 

乳白色精装的《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孟子》拿到手里,作为责编,忍不住心中小小的激动。这套丛书一共一百种,2017年首批十本完成了编辑出版。《孟子》是其中之一。本书解读者是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院长梁涛教授。


从收到书稿进入紧张的编辑加工环节,一直到2017年岁末出版面世,2000年前的孟子似乎已经从字里行间中走入我们的生活,那么生动亲切,那么威严质朴。


梁涛老师对孟子的解读包括了导读、原典、注释、点评。在导读中,梁涛老师分别介绍了孟子的生平事迹、孟子的思想学说、《孟子》的地位及影响、《孟子》的注疏及版本。全书36万字,详尽的注释、深刻的段落点评、随处可见的画龙点睛式的眉批评,可以说,经过梁涛老师的解读,孟子的形象已经十分丰满。在帮助梁涛老师修改书稿的过程中,我作为责编,一次又一次地接触孟子、认识孟子、了解孟子。孟子的形象在我心中逐渐由模糊变得具体、从平面走向立体,抖落2000多年的岁月风尘,就那么高大威严地矗立在了我的面前。感谢作者梁涛老师的解读,让我有机会认识孟子、敬仰孟子、学习孟子。

 

  • 一个固执地倡导仁政的孟子


孟子(约前372—前289)离开我们2000多年了。但从书中,我们首先看到一个执着地倡导仁政的孟子。孟子劝导齐宣王实行仁政,齐宣王却找理由推脱:“寡人有疾,寡人好货。”“寡人有疾,寡人好色。”孟子则毫不放松,列举了公刘好货但能与百姓同之和古公亶父好色但能与百姓同之的例子,特别是古公亶父:“昔者太王好色,爱厥妃。《诗》云:‘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爰及姜女,聿来胥宇。’当是时也,内无怨女,外无旷夫。王如好色,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孟子意在说明君主只要推好货之心、好色之心与百姓同之,让老百姓家有余粮,手有钱财,男女成家立业,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那么称王天下还会有什么困难呢?


正是由于孟子坚持不懈地倡导仁政,而他生活的战国时代,各个国家都在互相征战,争夺土地人口,故孟子被统治者讥讽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孟子提倡仁政王道,所以他对以力服人的霸道深恶痛绝。孟子引述了《论语》相关论述:“求也为季氏宰,无能改于其德,而赋粟倍他日。孔子曰:‘求非我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由此观之,君不行仁政而富之,皆弃于孔子者,况于为之强战?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故善战者服上刑,连诸侯者次之,辟草莱、任土地者次之。”这种争地争城的侵略战争,在孟子看来无异于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

 

  • 一个提倡气节的孟子


《孟子》一书中很有名的一段论述是探讨何为大丈夫。景春对孟子说:“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斩钉截铁地回答他:“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在当时人们眼中炙手可热的纵横家公孙衍和张仪,在孟子眼中只不过是看人眼色行事的小媳妇而已。孟子认为真正的大丈夫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具有铮铮铁骨与高尚气节的人。


孟子还说:“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堂高数仞,榱题数尺,我得志,弗为也。食前方丈,侍妾数百人,我得志,弗为也。般乐饮酒,驱骋田猎,后车千乘,我得志,弗为也。在彼者,皆我所不为也;在我者,皆古之制也,吾何畏彼哉?”

 

  • 一个视民心民意高于一切的孟子


孟子认为夏桀、商纣丢掉天下的根本原因在于失去民心。他说:“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梁涛老师在这里写的旁批是:得民心者得天下,顺民意者得民心。可谓画龙点睛。


同样,一个不能为老百姓真诚服务的统治者,在孟子看来,就应该罢免。孟子曾经给齐宣王讲过一个故事:“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齐宣王说:“弃之。”孟子又问:“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齐宣王说:“已之。”孟子继续追问:“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步步紧逼,最后齐宣王理屈词穷,只好“顾左右而言他”。


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由于孟子这些鲜明的思想主张,千载之后,明代开国暴君朱元璋都恨不能杀之而后快。

 

  • 一个始终提倡孝道的孟子


孟子直截了当地说:“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孟子的意思是只要人人孝敬自己的父母,尊重自己的长辈,那么天下就太平了。


孟子特别推崇大舜的孝顺。大舜的父亲爱后妻的儿子象,多次密谋杀舜。舜却始终如一地爱着自己的父亲、后母和同父异母的弟弟。他觉得得到天下根本不能同得到父母的亲情相比。“天下大悦而将归己,视天下悦而归己,犹草芥也,惟舜为然。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舜尽事亲之道而瞽瞍厎豫,瞽瞍厎豫而天下化,瞽瞍厎豫而天下之为父子者定。此之谓大孝。”厎豫即快乐。

 

  • 一个对不择手段追求富贵深恶痛绝的孟子


孟子讲了一个故事: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其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吾将矙良人之所之也。”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遍国中无与立谈者。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此其为餍足之道也。其妻归,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今若此!”与其妾讪其良人,而相泣于中庭。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


最后孟子入木三分地评论说:“由君子观之,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几希矣。”意思是,在正人君子看来,人们用来追求升官发财的手段,能使他们的妻妾不感到丢脸并相拥哭泣的,实在是少啊。

 

  • 一个惹人争议的孟子


孟子说过“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个观念框住了从古至今多少人。那么“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到底应该如何解读?孟子专门举了大舜不告而娶的故事,说明有后代是对父母最大的孝顺。到底什么是不孝?没有后代就是最大的不孝吗?孟子原话是怎么讲的呢?《孟子·离娄章句下》说:“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显然,孟子本义并没有说没有生育后代就是大不孝。但到了东汉,赵岐对《孟子》进行解读,赵岐在《十三经注疏》中说:“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穷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他把“不孝有三”定义为了三种,可见他并没有理解孟子的五不孝,就断章取义把“无后为大”解释为“没有后代”。他这样做的目的,很有可能是迎合了当时的政治环境,故意曲解了《孟子》的含义。

 

2018112

 

注:本文发表于《藏书报》2018年9月刊




相关推荐




按识别二维码

获取《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图书信息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