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水浒传》稀见版本汇编(全四十八册)




《水浒传》稀见版本汇编(全四十八册)


编著者:刘世德 程鲁洁

定价:¥42800.00

ISBN:978-7-5013-6806-8

出版时间:2019-09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内容简介


《水浒传》是古代小说中版本系统最复杂的一部小说,各个版本的差异及出现的先后也是学者长期研究的课题,由于《水浒传》不少版本都是孤本,又分散于国内外各图书馆,因此更为研究增添了难度。本书由古代小说研究专家、水浒学会副会长刘世德选目,将分散于海内外的《水浒传》稀见版本汇集起来,供学者和爱好者阅读研究。第一辑收录繁本系统中的嘉靖残本、石渠阁补序本、芥子园刊本、日本无穷会藏本、郁郁堂刊本等十多种全本与残本等。



作者简介


刘世德,1932年生,山西临汾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导、教授、博士后导师,兼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研究员、山东大学教授、湖北大学教授、华侨大学教授。主编《中国古代小说研究》《中国古代小说百科全书》《古本小说丛刊》《话本大系》《中国古代公案小说丛书》等。




内页欣赏










出版说明


《水滸傳》是中國古代著名的章回體長篇小説,由於它現存於世的版本較多,情況複雜,許多學者都對這些版本進行過分類。孫楷第將《水滸傳》版本分爲五類:古佚本、文繁事簡本、文簡事繁本、楊定見改編本、金聖歎腰斬本。鄭振鐸又提出三分法。這些分法都存在一些缺陷。目前學術界把《水滸傳》的版本主要分爲繁本和簡本兩大系統:繁本文字較爲繁複,簡本文字較爲簡略;一般來説簡本比繁本多出征討田虎、王慶的情節,但也有特例即繁本中的百二十回本也包含了征討田虎、王慶的情節。《〈水滸傳〉稀見版本彙編》計劃收録珍貴的《水滸傳》版本,以繁本和簡本分類,分輯出版。本書爲第一輯,共收録繁本系統中的全本和殘本共九種,以大致的刊刻時間排序。


現存最早的《水滸傳》版本,人們習知的有四種:《京本忠義傳》殘葉,《忠義水滸傳》嘉靖殘本、石渠閣補修本、容與堂刻本。《京本忠義傳》殘葉僅存二葉,其餘三種版本本書都予以收録。李宗侗原藏本《忠義水滸傳》雖然殘存四十四回,但它的祖本來歷學術界還未厘清,本書亦予以收録,便於學者研究。康熙芥子園刻本《忠義水滸傳》也是第一次影印出版。冀望這套《〈水滸傳〉稀見版本彙編》能爲小説愛好者、《水滸傳》研究者提供便於查閲與研究的資料,促進《水滸傳》的研究與傳播。


繁本系統中還有一些重要版本,因原書需要修復和圖書館暫未能提供等原因,第一輯未能收録,計劃於後續的第二輯或第三輯中補録出版。


國家圖書館出版社

二〇一九年八月



序言




我國幾部著名的古代小説作品,例如《三國志演義》《水滸傳》《西遊記》《聊齋志异》《紅樓夢》,無不存在著複雜的版本問題。尤以《水滸傳》爲甚。


研究《水滸傳》的學問,可以稱之爲“水滸學”。


而研究《水滸傳》版本問題,正是“水滸學”的一項基本的、重要的内容。


因此,廣泛搜羅海内外現存的各種《水滸傳》的“稀見版本”,陸續加以影印出版,是我們爲“水滸學”所做的一點微薄的貢獻。


本書供《水滸傳》研究者、愛好者、收藏者、讀者閲覽、研究、收藏之用。


下面我從《水滸傳》繁本和簡本中選擇、介紹四個“小”例子,意在表示細心、深入研究《水滸傳》版本,對於有志於“水滸學”的研究者們來説,既是一個不容回避的課題,又是一個大有可爲的前進方向。



第一個例子是“閻婆登場”與“劉唐下書”。


“閻婆登場”與“劉唐下書”是《水滸傳》中的兩個重要的情節。


而在《水滸傳》的一百回本和一百二十回本中,這兩個情節的設置却有著先後次序的差异。


具體説,在一百回本,是“劉唐下書”在先,“閻婆登場”在後;而在一百二十回本,則完全相反,是“閻婆登場”在先,“劉唐下書”在後。


一百回本以容與堂刊本爲例。


在容與堂刊本第二十回《梁山泊義士尊晁蓋鄆城縣月夜走劉唐》的下半回,濟州府太守準備收捕梁山泊好漢,命令下屬州縣守禦本境,鄆城知縣看了公文,教宋江迭成文案,於是——

 

宋江却信步走出縣來,去對過茶房裏坐定吃茶。衹見一個大漢,頭戴白范陽毡笠兒,身穿一領黑緑羅襖。

 

這個大漢便是梁山頭領赤髮鬼劉唐。劉唐把晁蓋的書信和一百兩黄金遞給宋江,宋江不肯收下黄金,另寫了一封回信,送走劉唐——

 

再説宋江與劉唐别了,自慢慢行回下處來。一頭走,一面肚裏尋思道:“早是没做公的看見,争些兒惹出一場大事來!”一頭想:“那晁蓋落了草,直如此大弄!”


倒去轉不過兩個彎,衹聽得背後有人叫一聲:“押司,那裏去來?老身甚處不尋遍了?”


不是這個人來尋宋押司,有分教:宋江小膽翻爲大膽,善心變爲惡心。正是:言談好似鈎和綫,從頭釣出是非來。


畢竟來叫宋押司的是甚麽人?且聽下回分解。

 

來人并非閻婆,而是王婆。


請接下去看容與堂刊本第二十一回《虔婆醉打唐牛兒宋江怒殺閻婆惜》的起首:

 

話説宋江在酒樓上與劉唐説了話,分付了回書,送下樓來。劉唐連夜自回梁山泊去了。


衹説宋江乘著月色滿街,信步自回下處來。一頭走,一面肚裏想:“那晁蓋却空教劉唐來走這一遭。早是没做公的看見,争些兒露出事來。”走不過三二十步,衹聽得背後有人叫聲:“押司!”


宋江轉回頭來看時,却是做媒的王婆,引著一個婆子,却與他説道:“你有緣,做好事的押司來也。”宋江轉身來問道:“有甚麽話説?”王婆攔住,指著閻婆對宋江説道……

 

王婆所引見的那個婆子就是閻婆。


“閻婆登場”被一百回本安排在“劉唐下書”之後。


但一百二十回本(袁無涯刊本)却與此不同,“閻婆登場”被安排在第二十回《梁山泊義士尊晁蓋鄆城縣月夜走劉唐》中段。鄆城知縣看了濟州府太守的公文,遂叫宋江迭成文案——


宋江却信步走出縣來。走不過三二十步,衹聽得背後有人叫聲:“押司!”


宋江轉回頭來看時,却是做媒的王婆,引著一個婆子,却與他説道:“你有緣,做好事的押司來也。”


宋江轉身來問道:“有甚麽話説?”王婆攔住,指著閻婆對宋江説道……

 

宋江“信步走出縣來”,他不是見到赤髮鬼劉唐,而是見到了王婆和閻婆。在這之後,書中便逐步進入閻婆惜登場、王婆做媒、宋江購買樓房安頓閻婆惜母女、閻婆惜與張文遠(張三)發生私情等關目——

 

話分兩頭。忽一日將晚,宋江從縣裏出來,去對過茶房裏坐定吃茶。


衹見一個大漢,頭戴白范陽氈笠兒……

 

這個大漢方是赤髮鬼劉唐。


以上便是《水滸傳》一百回本和一百二十回本故事情節所産生的兩種文字兩種不同的設置。


現列簡表於下,以資比較:

 

一百回本宋江走出縣來→去茶房吃茶→劉唐下書→宋江自回下處→有人叫“押司”→閻婆登場→怒殺閻婆惜

 

一百二十回本宋江走出縣來→有人叫“押司”→閻婆登場→宋江從縣裏出來→去茶房吃茶→劉唐下書→怒殺閻婆惜

 

一般來説,小説情節發生的先後次序設置應以合情合理爲前提。


那麽,在“閻婆登場”和“劉唐下書”問題上,一百回本與一百二十回本的設置孰優孰劣呢?


把“閻婆登場”的情節設置在“劉唐下書”之前,顯然是不合乎情理的。


不妨指出三點:


第一,從收下劉唐送來的書信起,到把招文袋遺落在閻婆床頭上,事隔數月,宋江焉有不把這封不能輕易讓外人知曉的重要書信燒毀或秘密收藏起來的道理?宋江是吃衙門飯的老手,他不可能疏忽大意到這樣的地步。


第二,招文袋是隨身攜帶的東西,并不是收藏重要書信的好地方。臨時放一放,是必要的,長時間地(數月之久)置於其中,用“一向蹉跎忘了”六個字來解釋,是難以令人信服的。


第三,從全書塑造的宋江形象看,他事事小心謹慎,絶非那種糊裏糊塗、忘性很重的人。


因此,《水滸傳》一百回本關於“閻婆登場”的設置實屬一種敗筆。


第二個例子是“葉孔目改姓”。


“孔目”是唐宋時期官府衙門中的高級吏員,掌管獄訟、賬目、遣發等事。《資治通鑒》胡三省注説:“孔目官,衙前吏職也。唐世始有此名,言凡使司之事,一孔一目,皆須經由其手也。”胡三省此注見於“唐玄宗天寶三載”。


《水滸傳》出場人物中有幾位孔目。其中最有名的當然是梁山泊第四十七位頭領鐵面孔目裴宣。另外還有三位:黄孔目、孫孔目(孫定)和葉孔目。後二人都給讀者留下了比較深刻的印象。


葉孔目出現於第三十回《施恩三入死囚牢武松大鬧飛雲浦》。書中衹留下他的姓,却没有留下他的名字。


當時,張都監爲了替蔣門神報仇,栽贓陷害武松,捉住武松,不容分説,看押於機密房裏,次日送至官府,蔣門神對衙門上下官吏包括知府、押司、孔目。都使了錢,務要結果武松的性命。


以下有幾個地方提到了葉孔目,引容與堂刊本於下:

 

(康節級告訴施恩説)“衹有當案一個葉孔目不肯。因此不敢害他“他”指武松。。這人忠直仗義,不肯要害平人,亦不貪愛金寶。衹有他不肯要錢,以此武松還不吃虧……你却快央人去,衹買葉孔目,要求他早斷出去,便可救得他性命。”


(施恩)又尋一個和葉孔目知契的人,送一百兩銀子與他,衹求早早緊急决斷。那葉孔目已知武松是個好漢,亦自有心周全他,已把那文案做得活著。衹被這知府受了張都監賄賂囑托,不肯從輕勘來。武松竊取人財,又不得死罪。因此互相延挨,衹要牢裏謀他性命。今來又得了這一百兩銀子,亦知是屈陷武松,却把這文案都改得輕了。盡出豁了武松,衹待限滿决斷。有詩爲證:贓吏紛紛據要津,公然白日受黄金。西廳孔目心如水,海内清廉播德音。

 

同是三十一回又寫道:

 

施恩附耳低言道:“這場官司,明明是都監替蔣門神報仇,陷害哥哥。你且寬心,不要憂念。我已央人和葉孔目説通了,甚是周全你的好意。且待限滿斷决你出去,却再理會。”

 

以上幾處的“葉孔目”,今所見衆多《水滸傳》刊本均同於容與堂刊本,唯獨雙峰堂刊本《水滸志傳評林》是個例外,它把“葉孔目”一律改爲“余孔目”。

值得注意的還有,雙峰堂刊本上欄“評林”中還以“評余孔目”爲題,贊揚余孔目説:

 

孔目有憐武松之心,於知府處説明松屈之由。此段見一知府乃一黄堂正印,不若一孔目倒有救人之心。如孔目者,罕矣。羞殺張都監、知府不知人之小人也。

 

書内“有詩爲證”則稱贊此人:

 

西廳孔目心如水,海内清廉播德音!

 

《水滸傳》雙峰堂刊本的書名叫做《水滸志傳評林》。它是明代萬曆年間在福建建陽刊印的。雙峰堂書坊的主人姓余,名象斗。這位余象斗居然在書中故意把《水滸傳》通行本中的那個“葉孔目”更改爲和他同姓的“余孔目”。他這樣做,無疑是出於一種光宗耀祖的想法,就自作聰明地大膽地篡改了這位孔目的姓氏,讓他也跟著自己姓“余”。


問題在於,第一,葉孔目不是歷史上實有的人物,而是《水滸傳》作者筆下虛構的一個不重要的角色,甚至連名字都没有賜與他,對這樣一個不起眼的小人物,雙峰堂刊本的出版者余象斗爲什麽要改動他的姓,不讓他姓葉?第二,他爲什麽不改爲别的姓,偏偏要改爲和自己相同的姓?有意歟?無意歟?


醉翁之意不在酒。


這是一個絶妙的佳例。



第三個例子是“余呈之死”。


余呈是《水滸傳》“征田虎”“征王慶”中的人物。


在“征田虎”之時,他原是田虎的龍蟠州河北總兵卞祥手下的一名將領,先後出現於《盧俊義計破獅子關段景住暗認玉欄樓》《及時雨夢中朝大聖黑旋風异境遇仙翁》等回,後來投降了宋方。


到了“征王慶”之時,他又出現於《宋公明兵度吕梁關公孫勝法取石祁城》《李逵受困於駱谷宋江智取洮陽城》兩回。


他死於哪一回?這有兩種不同的説法,分别見於以下二書:


《新刊京本全像插增田虎王慶忠義水滸傳》(簡稱“插增本”)


《京本增補校正全像忠義水滸志傳評林》(簡稱“評林本”)


余呈之死,一見於“插增本”第一百一回《宋公明兵度吕梁關公孫勝法取石祁城》,二見於“評林本”《李逵受困於駱谷宋江智取洮陽城》未標明回次。


先引“插增本”第一百一回於下:

 

却説石祁城中守將謝英、丘翔、黄施俊這三員大將,足智多謀,當日劉敏敗回來,説:“魯成不聽我言,堅要出戰,被宋將所殺,失了關隘,小將逃得性命來報,主將可準備。”


黄施俊與丘翔商議迎敵,丘翔道:“今宋軍遠來,利在速戰,衹堅守城池。不過數月,則宋兵自退矣。”黄施俊不聽諫,遂引謝英、劉敏出城,列成陣勢。

孫安道:“天兵到,猶敢抗拒!”


黄施俊大罵,輪刀便戰,鬥上三十合,黄施俊敗走。謝英舉斧來敵孫安。余呈見了,挺槍來戰,鬥上五合,謝英把余呈斬於馬下。任光便來戰劉敏,鬥上十合,亦被劉敏殺死。


孫安見折了二人,大怒,把謝英斬爲兩截。黄施俊見了,與劉敏走入城。孫安收軍,回見宋、盧先鋒,訴説斬了余呈、任光,宋江不勝悲泣,便令四門圍困打城。

 

“插增本”在這裏明確地先寫道,“謝英把余呈斬於馬下”,後又説,孫安“訴説斬了余呈、任光”。可知“插增本”是安排余呈在此時陣亡的。人死豈能復生。然而“評林本”刊行者余象斗大筆一揮,余呈却復活了。


余象斗并没有傻到讓死人復活。他施展了巧妙的手段。


第一,他乾脆把“余呈見了,挺槍來戰,鬥上五合,謝英把余呈斬於馬下”四句悉數刪去,讓余呈變相地仍然活在世上。


第二,他把“訴説斬了余呈、任光”一句壓縮爲“訴説斬了任光”,這樣,就把余呈剔除出了陣亡的名單。


接下去,再看“插增本”:

 

宋江得了石祁城,令人尋于玉屍首具棺槨與余呈、任元同埋一處,申文催張招討移人馬鎮守石祁城。

 

其中那句“與余呈、任光同埋一處”,當然也被“評林本”改爲“與任光同埋一處”,没有余呈的份兒。


請接下去看“插增本”同回的下文:

 

吴炎道:“衹宜堅守等救兵到。”上官義不聽,即引軍出城,正迎著秦明,戰上三十合,胡“胡”乃“呼”字的音訛。《水滸傳》簡本中常有此誤。延灼出馬挾戰,上官義力戰二將,忽後軍來報:“東門火起,已有宋軍殺入城。”上官義大驚,望洮陽而走。

 

在上文中,根本不見余呈的蹤影。但“評林本”既做了巧妙的改動,又增添了和余呈結局有關的三句文字。


改動:“評林本”把“胡延灼出馬挾戰”更换爲“余呈出馬來挾戰”,完成了移花接木的步驟。


增添:“評林本”在上述文字的最後加上了一個結尾:“余呈趕去,冤家馬失前蹄,被上官義回馬活捉去了。”


在這一回的結尾,“插增本”統計説:

 

此一回折將五員:吴德真、江度、姚期、姚約、白玉。

 

而“評林本”的統計却是:

 

此一回折將六員:吴德真、江度、姚期、姚約、白玉、余呈。

 

改“五”爲“六”,多出了“余呈”之名。

到了《李逵受困於駱谷宋江智取洮陽城》這一回,“評林本”終於讓余呈結束了生命。這是在插增本的第一百二回。先引“插增本”於下:

 

鎮守洮陽二將,姓劉名以敬,上黨人氏,一個姓黄名仲實,下邳人氏,俱受王慶僞封都督兵馬使之職,忽報上官義領敗兵走入洮陽,黄仲實令人請來相見。上官義訴説被蕭引鳳兄弟獻詐降計襲了梁州,衹得引殘兵來投二公,計議復州城之策。

 

在“黄仲實令人請來相見”一句之後,“評林本”增寫了余呈的結局,如下:

 

上官義訴説被蕭引鳳兄弟獻詐降計襲了梁州,捉得余呈,來見二公,計議再復州城之策。以敬唤解進余呈,余呈不跪,以敬曰:“爾今被擒,肯降否?”余呈曰:“誤遭异手,恨食汝肉,何肯順賊!”罵不絶口,以敬命推出斬之。年纔二十八歲。後仰止余先生觀到此處,有詩爲證。詩曰:一點忠貞死義心,余呈不跪實堪欽。口罵不移甘受戮,萬載聞聲淚滿襟。

 

“評林本”不僅改寫了余呈的結局,還竭盡頌揚之能事,把挽歌當作頌歌來唱。


“評林本”不僅讓書坊主人自己出面給余呈寫挽詩,還讓宋江也來給余呈寫祭文。


無奈余呈衹不過是小説家筆下的虛構人物,他和明代建陽的書坊主人余象斗家族并無任何瓜葛。余象斗如此這般地美化他,無非是一種攀龍附鳳的心理在作怪而已。



第四個例子是“白龍廟”與“白虎廟”。


《水滸傳》第四十回的回目叫做《梁山泊好漢劫法場白龍廟英雄小聚義》。這是《水滸傳》中的重要關目之一。


但是,“白龍廟”三字在藜光堂刊本中却作“白虎廟”。


在正文中,也有五個地方提到了“白龍廟”。


其一:

 

約莫離城沿江上也走了五七里路,前面望見盡是滔滔一派大江,却無了旱路。晁蓋看見,衹叫得苦。那黑大漢方纔叫道:“不要慌,且把哥哥背來廟裏。”衆人都到來看時,靠江一所大廟,兩扇門緊緊地閉著。黑大漢兩斧砍開,便搶入來。晁蓋衆人看時,兩邊都是老檜蒼松,林木遮映,前面牌額上四個金書大字寫道:“白龍神廟(甲)”。小嘍囉把宋江、戴宗背到廟裏歇下。

 

其二:

 

當時張順在頭船上看見,喝道:“你那夥是甚麽人,敢在白龍廟(乙)裏聚衆?”宋江挺身出廟前,叫道:“兄弟救我!”張順等見是宋江,衆人大叫道:“好了!”

 

其三:

 

張順見了宋江,喜從天降。衆人便拜道:“自從哥哥吃官司,兄弟坐立不安,又無路可救。近日又聽得拿了戴院長,李大哥又不見面。我衹得去尋了我哥哥,引到穆弘太公莊上,叫了許多相識。今日我們正要殺入江州,要劫牢救哥哥。不想仁兄已有好漢們救出,來到這裏。不敢拜問,這夥豪傑莫非是梁山泊義士晁天王麽?”宋江指著上首立的道:“這個便是晁蓋哥哥。你等衆位都來廟裏叙禮則個。”張順等九人,晁蓋等十七人,宋江、戴宗、李逵,共是二十九人,都入白龍廟(丙)聚會。這個唤做“白龍廟(丁)小聚會”。

 

其四:

 

當下二十九籌好漢,兩兩講禮已罷,衹見小嘍囉入廟來報道:“江州城裏,鳴鑼擂鼓,整頓軍馬,出城來追趕,遠遠望見旗旛蔽日,刀劍如麻,前面都是帶甲馬軍,後面盡是擎鎗兵將,大刀闊斧,殺奔白龍廟(戊)路上來。”

 

以上回目和正文中五處(“甲”至“戊”)的“白龍廟”“白龍神廟”,衆繁本均同於容與堂刊本,在我所看到的衆簡本中也大多數同於容與堂刊本;惟有簡本中的藜光堂刊本比較特殊。


在藜光堂刊本中,回目作“白虎廟”,“甲”作“白虎神廟”,“丙”作“白虎廟”,“乙”“丁”“戊”之句則被刪棄另外,在藜光堂刊本中,總目以及插圖的標目仍作“白龍廟”,從略,以免枝蔓。。


藜光堂刊本改“白龍廟”爲“白虎廟”,顯然是有意的,不是偶然的、隨意的。其原因目前尚不能詳知和確知。


其實,易“龍”爲“虎”,這個更改是失敗的。這座廟建在江濱,它的名稱自然以“龍”爲宜;如果建在深山,那就又當别論了。



以上舉了四個例子,意在説明:


(一)衆多的《水滸傳》版本,不論是繁本,還是簡本,它們的文字存在著千差萬异的的情況。


(二)很多的差异,涉及人物、情節、結構,乃至時間、地點等等,無不對《水滸傳》版本的演化、嬗變有著不可忽視的意義。


(三)因此,向研究者、讀者提供《〈水滸傳〉稀見版本彙編》自然是大有裨益的,也是有著不可漠視的實用價值的。

 

劉世德

二〇一九年六月




总目录


第一册

忠義水滸傳二十卷一百回存八回(第四十七回—第五十五回)(明)施耐庵(明)羅貫中撰明嘉靖刻本一

李卓吾先生批評忠義水滸傳一百卷一百回(卷一—四)(明)施耐庵(明)羅貫中撰(明)李卓吾評明萬曆三十八年(1610)容與堂刻本二八九

 

第二册

李卓吾先生批評忠義水滸傳一百卷一百回(卷五—二十)(明)施耐庵(明)羅貫中撰(明)李卓吾評明萬曆三十八年(1610)容與堂刻本一

 

第三册

李卓吾先生批評忠義水滸傳一百卷一百回(卷二十一—三十四)(明)施耐庵(明)羅貫中撰(明)李卓吾評明萬曆三十八年(1610)容與堂刻本一

 

第四册

李卓吾先生批評忠義水滸傳一百卷一百回(卷三十五—四十八)(明)施耐庵(明)羅貫中撰(明)李卓吾評明萬曆三十八年(1610)容與堂刻本一

 

第五册

李卓吾先生批評忠義水滸傳一百卷一百回(卷四十九—六十六)(明)施耐庵(明)羅貫中撰(明)李卓吾評明萬曆三十八年(1610)容與堂刻本一

 

第六册

李卓吾先生批評忠義水滸傳一百卷一百回(卷六十七—八十四)(明)施耐庵(明)羅貫中撰(明)李卓吾評明萬曆三十八年(1610)容與堂刻本一

 

第七册

李卓吾先生批評忠義水滸傳一百卷一百回(卷八十五—一百)(明)施耐庵(明)羅貫中撰(明)李卓吾評明萬曆三十八年(1610)容與堂刻本一

 

第八册

鍾伯敬先生批評水滸傳一百卷一百回(卷一—十七)(明)施耐庵(明)羅貫中撰(明)鍾惺評明天啓刻本一

 

第九册

鍾伯敬先生批評水滸傳一百卷一百回(卷十八—三十八)(明)施耐庵(明)羅貫中撰(明)鍾惺評明天啓刻本一

 

第十册

鍾伯敬先生批評水滸傳一百卷一百回(卷三十九—五十八)(明)施耐庵(明)羅貫中撰(明)鍾惺評明天啓刻本一

 

第十一册

鍾伯敬先生批評水滸傳一百卷一百回(卷五十九—八十)(明)施耐庵(明)羅貫中撰(明)鍾惺評明天啓刻本一

 

第十二册

鍾伯敬先生批評水滸傳一百卷一百回(卷八十一—一百)(明)施耐庵(明)羅貫中撰(明)鍾惺評明天啓刻本一

 

第十三册

李卓吾先生評繪像水滸傳一百回(第一回—第十回)(明)施耐庵(明)羅貫中撰(明)李贄評明刻清印本一

 

第十四册

李卓吾先生評繪像水滸傳一百回(第十一回—第二十六回)(明)施耐庵(明)羅貫中撰(明)李贄評明刻清印本一

 

第十五册

李卓吾先生評繪像水滸傳一百回(第二十七回—第四十三回)(明)施耐庵(明)羅貫中撰(明)李贄評明刻清印本一

 

第十六册

李卓吾先生評繪像水滸傳一百回(第四十四回—第六十一回)(明)施耐庵(明)羅貫中撰(明)李贄評明刻清印本一

 

第十七册

李卓吾先生評繪像水滸傳一百回(第六十二回—第八十一回)(明)施耐庵(明)羅貫中撰(明)李贄評明刻清印本一

 

第十八册

李卓吾先生評繪像水滸傳一百回(第八十二回—第一百回)(明)施耐庵(明)羅貫中撰(明)李贄評明刻清印本一

 

第十九册

忠義水滸全書一百二十回(第一回—第八回)(明)施耐庵(明)羅貫中撰(明)李贄評明崇禎鬱鬱堂刻本一

 

第二十册

忠義水滸全書一百二十回(第九回—第二十四回)(明)施耐庵(明)羅貫中撰(明)李贄評明崇禎鬱鬱堂刻本一

 

第二十一册

忠義水滸全書一百二十回(第二十五回—第三十九回)(明)施耐庵(明)羅貫中撰(明)李贄評明崇禎鬱鬱堂刻本一

 

第二十二册

忠義水滸全書一百二十回(第四十回—第五十三回)(明)施耐庵(明)羅貫中撰(明)李贄評明崇禎鬱鬱堂刻本一

 

第二十三册

忠義水滸全書一百二十回(第五十四回—第六十九回)(明)施耐庵(明)羅貫中撰(明)李贄評明崇禎鬱鬱堂刻本一

 

第二十四册

忠義水滸全書一百二十回(第七十回—第八十六回)(明)施耐庵(明)羅貫中撰(明)李贄評明崇禎鬱鬱堂刻本一

 

第二十五册

忠義水滸全書一百二十回(第八十七回—第一百六回)(明)施耐庵(明)羅貫中撰(明)李贄評明崇禎鬱鬱堂刻本一

 

第二十六册

忠義水滸全書一百二十回(第一百七回—第一百二十回)(明)施耐庵(明)羅貫中撰(明)李贄評明崇禎鬱鬱堂刻本一

 

第二十七册

第五才子書施耐庵水滸傳七十五卷七十回(卷一—十一)(明)施耐庵(明)羅貫中撰(清)金聖歎評明崇禎十四年(1641)貫華堂刻本一

 

第二十八册

第五才子書施耐庵水滸傳七十五卷七十回(卷十二—二十一)(明)施耐庵(明)羅貫中撰(清)金聖歎評明崇禎十四年(1641)貫華堂刻本一

 

第二十九册

第五才子書施耐庵水滸傳七十五卷七十回(卷二十二—二十八)(明)施耐庵(明)羅貫中撰(清)金聖歎評明崇禎十四年(1641)貫華堂刻本一

 

第三十册

第五才子書施耐庵水滸傳七十五卷七十回(卷二十九—三十八)(明)施耐庵(明)羅貫中撰(清)金聖歎評明崇禎十四年(1641)貫華堂刻本一

 

第三十一册

第五才子書施耐庵水滸傳七十五卷七十回(卷三十九—四十七)(明)施耐庵(明)羅貫中撰(清)金聖歎評明崇禎十四年(1641)貫華堂刻本一

 

第三十二册

第五才子書施耐庵水滸傳七十五卷七十回(卷四十八—五十五)(明)施耐庵(明)羅貫中撰(清)金聖歎評明崇禎十四年(1641)貫華堂刻本一

 

第三十三册

第五才子書施耐庵水滸傳七十五卷七十回(卷五十六—六十五)(明)施耐庵(明)羅貫中撰(清)金聖歎評明崇禎十四年(1641)貫華堂刻本一

 

第三十四册

第五才子書施耐庵水滸傳七十五卷七十回(卷六十六—七十五)(明)施耐庵(明)羅貫中撰(清)金聖歎評明崇禎十四年(1641)貫華堂刻本一

 

第三十五册

忠義水滸傳一百回存四十四回(第一回—第十二回)(明)施耐庵(明)羅貫中撰(明)李贄評清順治康熙間刻本一

 

第三十六册

忠義水滸傳一百回存四十四回(第十三回—第二十九回)(明)施耐庵(明)羅貫中撰(明)李贄評清順治康熙間刻本一

 

第三十七册

忠義水滸傳一百回存四十四回(第三十回—第四十四回)(明)施耐庵(明)羅貫中撰(明)李贄評清順治康熙間刻本一

 

第三十八册

忠義水滸傳一百卷一百回(卷一—十六)(明)施耐庵(明)羅貫中撰(明)李贄評明萬曆十七年(1589)刻、清康熙五年(1666)石渠閣補修本一

 

第三十九册

忠義水滸傳一百卷一百回(卷十七—三十四)(明)施耐庵(明)羅貫中撰(明)李贄評明萬曆十七年(1589)刻、清康熙五年(1666)石渠閣補修本一

 

第四十册

忠義水滸傳一百卷一百回(卷三十五—五十五)(明)施耐庵(明)羅貫中撰(明)李贄評明萬曆十七年(1589)刻、清康熙五年(1666)石渠閣補修本一

 

第四十一册

忠義水滸傳一百卷一百回(卷五十六—七十九)(明)施耐庵(明)羅貫中撰(明)李贄評明萬曆十七年(1589)刻、清康熙五年(1666)石渠閣補修本一

 

第四十二册

忠義水滸傳一百卷一百回(卷八十—一百)(明)施耐庵(明)羅貫中撰(明)李贄評明萬曆十七年(1589)刻、清康熙五年(1666)石渠閣補修本一

 

第四十三册

忠義水滸傳一百回(第一回—第十六回)(明)施耐庵(明)羅貫中撰(明)李贄評清康熙芥子園刻本一

 

第四十四册

忠義水滸傳一百回(第十七回—第三十四回)(明)施耐庵(明)羅貫中撰(明)李贄評清康熙芥子園刻本一

 

第四十五册

忠義水滸傳一百回(第三十五回—第四十九回)(明)施耐庵(明)羅貫中撰(明)李贄評清康熙芥子園刻本一

 

第四十六册

忠義水滸傳一百回(第五十回—第六十七回)(明)施耐庵(明)羅貫中撰(明)李贄評清康熙芥子園刻本一

 

第四十七册

忠義水滸傳一百回(第六十八回—第八十四回)(明)施耐庵(明)羅貫中撰(明)李贄評清康熙芥子園刻本一

 

第四十八册

忠義水滸傳一百回(第八十五回—第一百回)(明)施耐庵(明)羅貫中撰(明)李贄評清康熙芥子園刻本一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