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界追思苏惠渔教授 设立“苏惠渔刑法学研究基金”

学术之路 2021-09-16

来源:华东政法大学官网


7月7日下午,苏惠渔教授追思会暨“苏惠渔刑法学研究基金”设立仪式在长宁校区举行。苏惠渔先生长子苏晞虹、次子苏晞明、三子苏晞亮,校党委书记郭为禄,校党委副书记、校长叶青,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闵辉,党校办主任、统战部部长曲玉梁,党委宣传部部长虞潇浩,社会协同合作处处长陈赛金,上海博和律师事务所代表朱宇晖、王思维,上海融孚律师事务所代表张金成、吕琰,上海日盈律师事务所代表毕玥、吴皓,律新社代表王凤梅,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张绍谦,上海政法学院教授闫立,苏惠渔老师学生汪敏华、林建华、张莉莉,学生、上海市电视台编审苏义宝,上海市法学会刑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张建,上海社科院法学所副所长、研究员杜文俊,华东师范大学法学院钱叶六教授,上海市虹口区人民法院党组成员肖晚祥,上海政法学院刑事司法学院院长彭文华教授,东南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欧阳本祺教授,上海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刑庭副庭长周宜俊,上海市人民检察院检察官徐爱梅,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立案庭副庭长杨庆堂,上海师范大学副教授程兰,上海锦天城律师事务所高革慧、张玉琴,我校博士后杨猛,上海社科院法学所副研究员陈玲,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刑庭王潮,上海市闵行区人民法院法官王明森,我校刑法学科杨兴培、薛进展、沈亮、卢勤忠、于改之、何萍、毛玲玲、赵能文、吴允锋、王恩海、王玉珏、李振林、马寅翔、周舟等亲友、学生、同事、法学同仁出席会议。追思会由苏惠渔教授学生、我校刑事法学研究院院长刘宪权教授主持。


郭为禄表示,今天大家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到这里,共同悼念和追思敬爱的苏惠渔教授。苏惠渔教授是我国杰出的资深法学家、新中国法制建设的见证人和刑法学教育教学的奠基者和实践者,是华政人引以为傲的好老师、好同志,体现了一位共产党员、一位人民教师、一位法学家“忠诚教育事业、献身法制建设”的高贵品质。苏惠渔教授的这种崇高精神和高贵品质,是华政人坚持“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根本任务,致力于培养卓越法治人才,献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事业的崇高精神的集中体现。苏惠渔教授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的崇高品德和高尚风范,作为华政的宝贵精神财富,将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苏老师是杰出法学家,我们共同追思苏老,就是要弘扬苏惠渔老师潜心科研、勤于研究的为学精神。在苏惠渔老师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位法学名家、一位学科带头人,一位刑法学专家对于高水平学术研究的孜孜以求。“此生许法”,乐在其中。苏惠渔老师以赤子之心为学、从源头活水处起手,为刑法学研究开启了研究与实践紧密结合,围绕根本性问题,多层次、多角度专题讨论刑事法律的先河。不论是1980年合著论文《略论我国刑法中的犯罪构成》的问世,还是1987年国家级科研项目《量刑综合平衡与电脑辅助量刑研究》成果的开发应用。无不立足于时代的需求与感召,无不浸润着一个学者对于填补理论研究空白、指引实践发展的高度使命感与责任感。在苏惠渔老师身上,我们看到的是深厚的理论研究基础,丰富的实践经验与实例分析,敏锐的政治洞察力。他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高水平的学术研究成果,更是授人以渔的研究方法与理论径路。从宏观的视角,关怀时代法治问题;以微观视角脚踏实地,不断研究和发掘刑事法律在实际部门具体应用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新情况。我们学习苏惠渔老师,就要学习他“学术必须与实践相结合”的学术研究思想,既能埋首书斋、潜心研究,又能自觉融入法治建设,把科学研究深深根植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土壤,以扎实的理论修为、敏锐的实践视角、高度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投身法学研究、贡献更多成果。把苏老等老一辈的优良传统,内化为广大华政人的价值信仰和自觉行动,不断做出华政人新的贡献。

苏老师是好老师,我们共同追思苏老,就是要弘扬苏惠渔老师诲人不倦、孜孜以求的育人理念;就要学习他热爱教育事业,矢志不移、醉心法学教育的育人初心与担当;学习他不断创新法学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提升课堂教学实践效果的执着与坚守。苏惠渔老师为法学教育的发展殚精竭虑,把赤诚献给深爱的学生与课堂,在华政“两落三起”的历程中,苏老始终不改对法学教育的满腔热情,为学校建设和教育教学事业贡献了全部精力和智慧。我们学习苏惠渔老师,就要像他所讲的那样,把教书育人作为终身的事业。值得欣慰的是,苏惠渔老师所献身的事业在华政得到了很好传承。以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刘宪权教授为带头人的刑法学科团队,近年来在刑法学教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取得很好成绩。希望我校刑事法学学科的每一位教师、华政的每一位教师都能以苏老为榜样,坚守讲台,投身教育教学活动,坚持“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为华政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应有的更大的贡献。

苏惠渔老师是好党员,我们共同追思苏老,就是要弘扬苏惠渔老师忠于党的教育事业、献身国家法治建设的政治品格;就要学习他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忠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敢挑重担,呕心沥血、不懈探索的执着精神。苏惠渔老师在法学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始终坚持把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与刑法学科建设、法学教育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他与其他法学专家一道,团结带领教师队伍,使我校刑法学教育教学事业的发展随着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不断与时俱进。苏惠渔老师以高度的使命担当投身司法实践。他本着对党、对人民、对国家负责的态度参加了对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主犯的犯罪活动审判工作,并受托担任主要犯罪嫌疑人的辩护律师。苏惠渔老师以党性原则克服了感情上的障碍,根据事实和法律提出了有利于被告人的辩护意见,获得了特别法庭的采纳。使得此次历史性的审判,成为我国法制建设的里程碑,宣告了我国律师制度的恢复,宣传了社会主义律师制度,树立了刑事被告人有权获得辩护的范例,成为我国拨乱反正以来依法办案的典范。我们学习苏老,就要学习他身上责在人先、利居众后的共产党人崇高品德。我们共同追思苏老,就是要继承苏惠渔等老一辈华政人的崇高品格、优良传统和高尚风范,进一步增强华政人创业、干事的的信心与毅力,为国家的法治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郭为禄表示,苏老以85岁高龄逝世,他不平凡的人生轨迹,见证了中国法治进程的沧桑巨变。作为这一伟大变革的积极参与者,他把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华政,献给了华政的教育事业,苏惠渔老师是一位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我们相信,新一辈华政人一定能传承发扬苏老的高尚品德和崇高风范,并在实践中努力发扬光大,为华政一流大学建设,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不断作出新的贡献。


叶青畅谈了自己的求学经历,表示苏老师是其授业老师。苏老师讲课的艺术、教学的风格,深入浅出、逻辑严密、脱口成章,在当时学生心目中的评价极高。在课堂上和课堂下,苏老师能够进行很好的交流互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启发学习和研究的兴趣点。自己深受苏老影响,不讲没有备过课的课。上课是一门艺术,体现了教师对所教授内容的深刻理解。他还表示,苏老还是其人生的导师,是生活中的忘年交,在他的事业发展和成长路上,时常给予指导。

叶青强调,苏老师是华政人的骄傲和学校靓丽的名片。苏老师数十年的教育教学工作,无数次通过他的工作业绩,为学校争得荣誉。他为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中的主犯做辩护,他根据案卷经过调查就是否受林彪指使提出辩护,并为最高法所认可,体现了他深厚的学术底蕴。该案件具有极大的国际影响和政治影响,这种勇于辩护的态度也展示了改革开放后我国司法改革的新形象。苏老师将他的律师制服捐献给了学校,现成为校史馆的镇馆之宝。苏老师开创了改革开放后中国刑事法学者与外国刑事法学者间定期进行交流的机制,中日经济刑法交流已经走过了31年。苏老师在现代主持了首个有关现代科技与法律交叉研究的项目,《电脑量刑》对当今人工智能研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他为中国法学教育事业和刑法学科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也为华政的进步和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苏老师的风骨、风采,包容谦和的师者风范将永远留在我们心中,并将继续成为我们学习的榜样和动力。



刘宪权对会议主题作了介绍,苏惠渔先生在华东政法大学默默耕耘数十载,长期致力于刑法学理论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先生抱着‘此生许法’的理想,全身心地纵横学海,笔耕不辍,著作等身,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学术成就。先生立德树人、诲人不倦,以‘忠诚教育事业,献身法制建设’为座右铭,一往情深育英才,桃李满天下,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法律人才。先生是我国刑法学科的奠基人之一,为新中国法学研究事业和法治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


在文伯书院副院长吴允锋的解说引领下,与会嘉宾共同回顾了苏惠渔先生一生的事迹,共同追忆他的一生。苏惠渔先生的一生,始终将自己的命运与中国的法制建设紧紧联系在一起,投入到刑法学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洪流中,并为之终身奋斗,系新中国刑法学的主要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




在座学生代表纷纷缅怀苏惠渔老师。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张绍谦表示,师恩如山,终生难忘。苏老师不仅是学业上的恩师,更是做人的楷模,他以谦谦君子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地教学生如何处世,如何做人。苏老师一生淡泊名利,不务虚名,一心做事,不求回报。苏老师虽然现在离开了我们,但他的学术精神永在,人格魅力永存,这将是每个学子在各自人生道路上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力量源泉。


上海市虹口区人民法院副院长肖晚祥在缅怀发言中表示,苏老师学识渊博、思维敏捷、胸怀磊落、为人谦和,他从不标榜自己,但崇高的品德却有口皆碑。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苏老师虽然已经离我们而去,但他永远活在每一个学生的心中,永远活在每一个华政人的心中,永远活在每一个法律人的心中。



我校王玉珏副教授在缅怀发言中指出,苏老师既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又洞悉司法实务部门的具体问题和实际情况,每每切中要害、讲明利弊,又循循善诱、兼顾各方意见,令大家心悦诚服。课下的苏老师平易近人、关怀学生。他学养深厚、治学严谨,言传身教、提携后辈,并常用温暖的笑容和特有的幽默感染着身边每个人。



为继承和发扬先生遗志,缅怀先生为中国法学教育事业执着奉献的一生,纪念先生的崇高品格,在刘宪权的倡议下,在校党委关心下,在苏老家属的积极支持下,学校教育发展基金会决定设立“苏惠渔刑法学研究基金”,以激励法学界和教育界师生奉先生为楷模,使先生风范长存、精神永驻。

陈赛金介绍了相关情况,表示教育发展基金会6月21日启动项目设计方案,与倡议人刘宪权教授、分管领导闵辉副书记多次沟通确认,加快在线捐赠平台开发进度,于6月29日在线发布基金项目,并通过校友会、华政青年等平台进行前期宣传预热。广大校友、师生员工和社会各界热心人士纷纷关注。截至7月7日12时,线上捐赠和线下认捐已逾越140余万。筹集的善款将用于设立“苏惠渔刑法学研究成果奖”,每年评选10本刑法学学术专著、学术论文和咨询报告,力求打造近年中国最具影响力和前瞻性的刑法学研究成果,详细基金使用规则将由基金会协助捐赠人共同制定。


捐资单位代表作了发言。上海融孚律师事务所代表分享了苏老师关于律所的管理理念,一是重视律所专业化建设;二是坚持民主、包容、开放、普惠的律所管理理念;三是坚持海纳百川的律所发展理念,鼓励在各地开设分所,支持律所的规模化发展;四是支持与高校联合开展活动;五是重视党建工作,履行社会责任。融孚所感念苏老师的谆谆教导,将继续秉承他在司法实践中的思想和理念,“内诚于心,外信与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九年前的7月7日,经上海市司法局批准,苏老师正式转入融孚所担任主任。斯人已去,风范长存,苏惠渔老师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律所高级合伙人吕琰表示,今年是建国70周年,也是中国律师制度恢复40周年,苏老师光辉的一生,与律师行业结下了深深的缘分。衷心希望在母校、苏老师家人和各位领导、老师、亲友、同仁的关心支持下,发扬光大苏老师在律师业发展和律所管理方面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秉承苏老师的志愿,为母校多作贡献,为上海乃至中国律师业的发展多作贡献。


博和律师事务所代表朱宇晖律师回忆起苏老师“要做学问,必须要先从做人学起”的教诲,强调做律师一定要认真负责,要牢记自己的职责,办好每个案件。师恩如山,永立心间,他将永远记得恩师,做一个善良、真诚而又努力的人。


上海日盈律师事务所主任毕玥表示,我们和苏老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事务所的发展也深受苏老师的关怀。苏老师在中国教育事业,尤其是法治事业建设中居功至伟、功不可没。作为一个年轻的法律工作者,深感重担在肩。律所将持续对基金进行投入,并关注其发展。衷心祝愿基金能培养出一代又一代新的法律人,也希望在苏老师的精神引领下,华政能继续引领法治潮流。


苏惠渔教授虽然离我们而去,但先生的风范长存、精神永驻。在他的精神引领和鼓舞下,学校师生校友还将继续为国家的法治建设奉献自己的力量。

沉痛哀悼全国杰出资深法学家苏惠渔教授

清华大学法学院2020年博士生招生简章

第三届“法律大数据研究与应用”会议通知(第1号)

2019年度中国检察教育培训网络学院“微课程”征集公告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