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蓝图到行动 ——全国教育大会一周年基础教育政策与教育改革述评 |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 ④

范国睿 人民教育 2020-08-29

民小编说


2018年9月,党中央召开全国教育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系统回答了关系教育现代化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对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出全面部署。


一年来,为实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和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基础教育出台了哪些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听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范国睿为您讲述。


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以来,为实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和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国家教育改革步伐显著加快,国务院召开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相关教育政策密集出台。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等。其中,《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名义印发的关于学前教育工作的文件,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是新时代我国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纲领性文件,《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是新世纪以来国务院办公厅出台的第一个关于推进普通高中教育改革的重要纲领性文件,旨在助推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系统总结的推进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九个坚持”,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聚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大问题,整体规划,宏观布局,在描绘中国教育现代化宏伟蓝图的同时,在具体的教育改革实践层面进一步明晰“发展素质教育”的教育改革发展导向,通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综合素质培养构建起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而在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过程中,又以加强课程教材建设、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以及着力补齐学校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短板为抓手,进而构建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结构框架,推进基础教育改革健康发展。


01

绘就教育现代化发展蓝图


2018年9月,党中央召开全国教育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系统回答了关系教育现代化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对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出全面部署。2035年是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时间节点。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全面实现“十三五”发展目标,教育总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明显增加,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到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入教育强国行列,推动我国成为学习大国、人力资源强国和人才强国,为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是我国第一个以教育现代化为主题的中长期战略规划,是新时代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纲领性文件。制定和颁布《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意在对标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战略安排,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国家现代化全局出发,面向未来描绘教育发展图景,系统勾画我国教育现代化的战略愿景。


与此同时,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提出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等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十项重点任务,多项任务都与基础教育的改革发展相关。其中,第二项重点规划了“基础教育巩固提高”的相关任务,包括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加快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保障特殊群体受教育权利、着力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外负担等。《实施方案》是未来五年的行动计划和施工图,是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路线图。此后,全国各省(区、市)陆续出台本地区的教育现代化规划,全国627个地级城市2797个县(市、区)也将明确本区域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政策措施。


02

明晰“发展素质教育”的教育改革发展导向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对素质教育的实施进行了全面部署,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指出“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从“实施素质教育”到“发展素质教育”,是新时代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方向上的重大变化。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为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的政策要求,在指导思想中均提及“发展素质教育”,使“发展素质教育”这一教育改革发展方向更加明晰。“发展素质教育”回应了新时代发展对新型人才的需求所发生的根本变化,回应了教育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历史使命,进而影响整个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导向,影响教育体系和内容的根本性调整。


03

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把实现“幼有所育”作为“七有”重大民生问题之首,强调要“办好学前教育”。2018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对新时代学前教育改革发展进行了顶层设计和全面部署,着力构建以普惠性资源为主体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提高学前教育公益普惠水平,切实办好学前教育,满足人民群众对幼有所育的期盼。2019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开展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治理工作的通知》,部署开展城镇小区配套园摸底排查和集中整改工作,进一步规范城镇小区配套园建设,有效增加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


确立学前教育的公益普惠属性与发展目标。《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学前教育的公益普惠属性,要求“牢牢把握公益普惠基本方向,坚持公办民办并举,加大公共财政投入,着力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对学前教育公益普惠属性的充分肯定,为新时代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确立了基本方向和发展目标,是一系列重大政策举措的逻辑起点。在实践中,从教育部到全国各地,坚持学前教育公益普惠的基本方向不动摇、坚持学前教育公办民办并举的原则不动摇,努力形成以公办幼儿园为示范、普惠性幼儿园为主体、其他民办幼儿园为补充的学前教育发展新格局。在分阶段的发展目标上,《若干意见》要求,到2020年,全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85%,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0%,基本建成广覆盖、保基本、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到2035年,全面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建成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为幼儿提供更加充裕、更加普惠、更加优质的学前教育。


完善学前教育政策保障体系。《若干意见》强调进一步完善成本分担机制,要求各省出台并落实公办园生均财政拨款标准或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制定企事业单位、部队、街道、村集体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财政补助政策。根据办园成本、经济发展水平和群众承受能力等因素,合理确定公办园收费标准并建立定期调整机制。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方面,《若干意见》提出,严格依标配备教职工,及时补充公办园教职工,严禁“有编不补”。健全待遇保障机制,认真解决公办园非在编教师和民办园教师的待遇问题。严把幼儿园教师准入关,全面落实持证上岗制度,健全幼儿园教师培养体系,提高教师素质。


扩大学前教育资源,提高保教质量。首先,国家继续实施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建设一批普惠性幼儿园,重点扩大农村地区、脱贫攻坚地区、新增人口集中地区普惠性资源。其次,积极挖潜扩大增量,充分利用腾退搬迁的空置厂房、乡村公共服务设施、农村中小学闲置校舍等资源,以租赁、租借、划转等形式举办公办园。再次,规范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使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曾发布《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明确了幼儿园的配套建设要求;国务院办公厅于2019年1月发布《关于开展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治理工作的通知》,对小区配套幼儿园规划、建设、移交、办园等情况进行治理作出部署,要求将配套建设幼儿园纳入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规划,并且特别规定,“小区配套幼儿园移交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后,应当由教育行政部门办成公办园或委托办成普惠性民办园,不得办成营利性幼儿园”。最后,鼓励社会力量办园,完善普惠性民办园认定标准、补助标准及扶持政策,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引导社会力量更多举办普惠性幼儿园。在扩大学位供给的同时,需要提高幼儿园保教质量。国家制定幼儿园玩教具和图书配备指南,引导幼儿园改善园舍条件、玩教具和幼儿图书配备等相关条件;注重保教结合,遵循幼儿身心特点,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于乐,防止、克服和纠正幼儿园“小学化”倾向,培育幼儿良好的卫生、生活、行为习惯和自我保护能力;加强园本教研、区域教研,完善学前教育教研体系和教研指导责任区制度;国家制定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估指南,将各类幼儿园全部纳入质量评估范畴,健全幼儿园分级分类的质量评估监测体系。


加强幼儿园治理监管。国家将建立健全教育部门主管、各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监管机制。从源头、过程、安全、依法四个方面完善监管体系,全面监管。严格执行“先证后照”制度,严格幼儿园准入管理;强化对幼儿园的动态监管,完善年检制度,建立幼儿园基本信息备案及公示制度,健全家长志愿者驻园值守制度,建设全国学前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完善过程监管;建立全覆盖的幼儿园安全风险防控体系,落实园长安全主体责任,健全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责任制;实行幼儿园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制度,加强办园行为督导,严格依法监管。在坚持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办园的同时,规范民办幼儿园的发展,制定民办幼儿园分类管理实施办法,遏制过度逐利行为;分类治理无证办园,要求“2020年底前,各地要稳妥完成无证园治理工作”。


04

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首次将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并列,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提出“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要“构建全面培养体系”,并要求“到2022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进一步完善,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进一步健全”。“五育”并举、“全面培养体系”,既是对素质教育的定义创新,又是对德智体美劳辩证关系的新界定;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尤其是劳动教育的加入,使劳动教育不再像过去那样是一项简单的活动,“只有进了体系,才能摆上位置”。“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是新时代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战略全局、人的全面发展、学生教育规律和成长规律高度,对基础教育地位、功能、价值的新认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分别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载体,是学校教育的具体任务,但是,德智体美劳共同指向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一个辩证的、相辅相成的关系,彼此不能分割,更不能机械堆积;在推进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德智体美劳又分别涉及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等要素,需要构建适应国情、应对时代要求、符合学生成长规律的制度体系、课程体系、教材体系、教学体系、评价体系。


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目的在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中小学德育直接关乎“培养什么人”的问题。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大批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新时代学校德育要突出时代性,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主旨,培养学生:具有坚定理想信念,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能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肩负起民族复兴时代重任的远大抱负;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热爱和拥护中国共产党,听党话、跟党走,立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有高尚的品德修养,修心修德,养成良好个人品德和社会公德,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刻苦学习,珍惜学习时光,求知问学,增长见识,丰富学识,善于思考和创新,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立志高远,富于责任和担当;艰苦奋斗,乐观向上。


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关键在于强化综合素质培养。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培养综合能力,培养创新思维。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强化综合素质培养”“拓宽综合实践渠道”“完善综合素质评价”,明确了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路线和途径。


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重点在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首先需要“加强课程教材建设”。在义务教育阶段,“国家建立义务教育课程方案、课程标准修订和实施监测机制,完善教材管理办法”,建立省级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审议评估和质量监测制度,以及学校间校本课程共建共享机制,着力培养认知能力,促进思维发展,激发创新意识。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实施教学,确保学生达到国家规定学业质量标准。教育部发布了初中物理、化学、生物、地理、数学与小学数学教学装备配置标准,不仅关注实验仪器设备本身,还给出了基于实验仪器设备的基本实验、拓展实验等教学活动建议,以及活动对应的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技术应用等素养目标,为情境创设、概念引入、规律验证、实验探究、应用创新等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提供了教学器材及教学取向,突出强调了装备的育人价值,丰富了实验教学的新内涵。在高中教育阶段,要求结合推进高考综合改革制定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方案,2022年前全面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


其次,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优化教学方式。在义务教育阶段,“注重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提问、自主探究”“探索基于学科的课程综合化教学,开展研究型、项目化、合作式学习”;在高中教育阶段,适应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和高考综合改革,依据学科人才培养规律、高校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和学生兴趣特长,因地制宜、有序实施选课走班,到2022年,“适应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教育教学改革深入推进,选课走班教学管理机制基本完善”;在课堂教学中,“积极探索基于情境、问题导向的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等课堂教学,注重加强课题研究、项目设计、研究性学习等跨学科综合性教学,认真开展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教学”“统筹课堂学习和课外实践,强化实验操作,建设书香校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提升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


“学生发展指导”是近年来高中教育改革中的热点话题。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首次明确提出“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加强对学生的理想、心理、学业等多方面指导”;2014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将学生发展指导的内涵界定为指导学生学会选择课程与做好生涯规划。相比之下,《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不仅拓展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有关学生发展指导的内涵,将其扩展至“对学生理想、心理、学习、生活、生涯规划等方面指导”,要求“加强学生发展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理想信念、正确认识自我,更好适应高中学习生活,处理好个人兴趣特长与国家和社会需要的关系,提高选修课程、选考科目、报考专业和未来发展方向的自主选择能力”,还对学校发展指导的机构、队伍建设、教师培训、指导形式以及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指导机制构建等“健全指导机制”的相关问题一一作了规定。


最后,着力补齐教育短板。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全面强化”学校体育工作,以增强综合素质,国家将修订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及评价办法。在义务教育阶段,实施学校体育固本行动,严格执行学生体质健康合格标准,健全国家监测制度,各学校开齐开足体育课,开展好学校特色体育项目,大力发展校园足球,让每位学生掌握1-2项运动技能。同时,为保障学校体育的地位和有效实施,将体育科目纳入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计分科目。在高中教育阶段,强化体育锻炼,丰富运动项目和校园体育活动,培养体育兴趣和运动习惯,使学生掌握1-3项体育技能。


学校美育具有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教育价值。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要求,在义务教育学校,实施学校美育提升行动,严格落实音乐、美术、书法等课程,帮助每位学生学会1-2项艺术技能、会唱主旋律歌曲,引导学生了解世界优秀艺术,增强文化理解;在高中教育阶段,《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要求加强美育工作,积极开展舞蹈、戏剧、影视与数字媒体艺术等活动,培养学生艺术感知、创意表达、审美能力和文化理解素养。


为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制定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在义务教育学校加强学生生活实践、劳动技术和职业体验教育。优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构,确保劳动教育课时不少于一半。在高中教育阶段,统筹开展好生产性、服务性和创造性劳动,使学生养成劳动习惯、掌握劳动本领、树立热爱劳动的品质。


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需要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要针对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精准施策,着力解决中小学生课外负担重等突出问题。2018年12月,教育部会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安部、民政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全国妇联等八部门研究起草了《中小学生减负措施》(减负三十条,以下简称《三十条》),并报经国务院审议同意,印发省级人民政府。这是历史上规格最高的减负文件。以往减负文件均由教育部门发出,《三十条》经国务院审议后印发省级人民政府,将减负责任主体从学校上升为政府,把减负工作放在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上予以推动。这也是历史上最系统的减负文件。《三十条》不仅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了学校减负责任,还首次规定了校外培训机构的减负责任,特别强调了政府和家长的减负责任。针对目前面向中小学生的学习类APP应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2018年12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严禁有害APP进入中小学校园的通知》,首次对学习类APP提出了规范意见,建立了“双审查”责任制,从坚决排查清理、建立审查制度、加强日常监管、建立长效机制等四个方面提出要求,坚决防止有害APP进入校园,营造“互联网+教育”良好生态环境。


05

完善综合素质评价和考试招生制度


长期以来,“唯分数”一直是困扰基础教育发展素质教育的主要障碍。自2014年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和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提出实施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以来,深化教育评价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课题。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要求,到2022年“基本建立”“科学的教育评价和考试招生制度”。在义务教育阶段,《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要求“建立以发展素质教育为导向的科学评价体系”,为此“国家制定县域义务教育质量、学校办学质量和学生发展质量评价标准”,以标准引领改革,其中对学校的评价突出考查学校坚持全面培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以及办学行为、队伍建设、学业负担、社会满意度等,对学生发展质量的评价突出考查学生品德发展、学业发展、身心健康、兴趣特长和劳动实践等。对普通高中而言,《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要求完善综合素质评价,把综合素质评价作为发展素质教育、转变育人方式的重要制度,强化其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导向作用,其中对学生的评价,重在评价学生的爱国情怀、遵纪守法、创新思维、体质达标、审美能力、劳动实践等。


无论是义务教育改革还是普通高中改革,“完善考试和招生制度”都是重点难点。对义务教育学校而言,推进义务教育学校免试就近入学全覆盖,严禁以各类考试、竞赛、培训成绩或证书证明等作为招生依据,不得以面试、评测等名义选拔学生;稳步推进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省级统一命题,高中阶段学校实行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招生录取模式。为了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教育部从2018年开始,实行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同步招生政策,规定“要将民办学校招生入学工作纳入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管理,严格规范招生计划和招生方式管理,引导其合理确定招生范围,并与公办学校同步招生”。《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对此作了进一步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招生纳入审批地统一管理,与公办学校同步招生”“公办民办普通高中按审批机关统一批准的招生计划、范围、标准和方式同步招生”。从实践来看,实施公办民办学校同步招生政策的确带来一些民办学校和学生家长的“不适应”;但这一政策有利于遏制个别民办学校招生中的“掐尖”行为,阻止恶性竞争,有利于缓解家长择校焦虑,也必将引导民办学校回归教育本原,走内涵发展、特色发展之路,有利于促进基础教育有序良性发展,维护健康教育生态。


在高中教育改革中,从规范学业水平考试、深化考试命题改革、稳步推进高校招生改革三个方面着手教育评价与考试招生制度改革。通过实施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检验学生达到国家规定学习要求的程度,并将考试成绩作为学生毕业和升学的重要依据。明确要求“深化考试命题改革”“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与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命题要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和高校人才选拔要求为依据,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的省份不再制定考试大纲”,并从优化考试内容、创新试题形式、科学设置试题难度和加强命题能力建设等方面对改进命题工作提出具体要求。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的省份不再制定考试大纲,而以课程标准和高校人才选拔要求为依据,旨在用课程标准全面引领高中教学,防止和克服简单的、片面的“考什么”就“教什么”“学什么”的倾向,为克服片面知识应试教学提供了可能;同时,“优化考试内容,突出立德树人导向,重点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评价导向;稳步推进高校招生改革,破除唯分数录取模式,进一步健全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高校招生机制,逐步改变单纯以考试成绩评价录取学生的倾向,根据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学习基本需要,不断完善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并把综合素质评价作为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引导高中学校转变育人方式、发展素质教育”,从而实现从“应试”教育模式向“全面育人”教育方式、从以“升学”为目标向“升学与生涯辅导相结合”的目标、从高中教育“分层发展”向“分层与分类相结合”的三个根本性转变。 


06

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


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到2035年,教师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培养造就数以百万计的骨干教师、数以十万计的卓越教师、数以万计的教育家型教师”的发展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全国教育大会以来,全国各省(区、市)根据自身实际,分别制定出台了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构建了中央意见统领、地方意见支持的整个制度体系;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将“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作为面向教育现代化的十大战略任务之一;《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等文件,对新时代不同学段的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提出了具体要求;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19年8月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则对新时代建设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队伍作了全面部署。


以“四有好老师”为标准,加强师德师风建设。2014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提出“四有好老师”要求。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做老师就要执着于教书育人,有热爱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坚守”。全国教育大会后,教育部于2018年11月印发《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新时代幼儿园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明确新时代教师职业规范,划定基本底线,深化师德师风建设;为使准则更好落地执行、取得实效,同时制定印发了《幼儿园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修订了《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对违反师德行为的认定、查处等作出具体规定,明确学校的主体责任以及师德师风建设失职失责情形,建立违规行为的受理处理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完善师德失范问题的防范与查处工作体系,师德师风建设进入制度化、法治化轨道。2019年4月,教育部举办以师德师风建设为专题的研修班。同时,积极开展师德师风专项治理。2018年4月以来,教育部组织各地各校开展师德建设长效机制贯彻落实情况专项督查,并对8个省份进行实地抽查;全国各地加大师德师风建设,如上海探索建立教师师德荣誉等级制度,探索建立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的考核机制,探索教师对学生失范行为合理惩戒办法,江西推进“万师访万家”活动常态化制度化。


创新教育领域编制改革,完善教师资格体系和准入制度,优化教师资源配置。针对教师总量不足,结构性、阶段性、区域性短缺等突出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要求“加大教职工统筹配置和跨区域调整力度”。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要求各地在义务教育领域“按照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做好编制核定工作,并制定小规模学校编制核定标准和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为寄宿制学校提供生活服务的实施办法”。对普通高中而言,《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要求各地要“进一步加大编制统筹调配力度,于2020年底前完成普通高中教职工编制核定,适应选课走班教学需要”。各地加大创新力度,尝试建立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调剂机制,努力盘活事业编制存量,增加中小学教师编制。安徽、江西、山西、内蒙古推出“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周转池”制度,山东、福建实行“教师编制周转专户”政策。与此同时,中共中央、国务院要求“严格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实行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制度”,教育部在全国28个省份推进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试点改革,加强命题改革,严格认定把关,提高中小学教师入职门槛,并首次扩大中小学教师资格申请范围,将港澳台居民纳入其中。对现职教师,“加大县域内城镇与乡村教师双向交流、定期轮岗力度,建立学区(乡镇)内教师走教制度”。


加强教师教育,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要求,“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健全以师范院校为主体、高水平非师范院校参与、优质中小学(幼儿园)为实践基地的开放、协同、联动的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协调部属师范大学根据各地实际需求,增加公费师范生的供给,加强普通高校师范类专业认证的能力建设。针对学前教育短板,中共中央、国务院要求“到2020年,基本形成以本专科为主体的幼儿园教师培养体系”“建立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机制,健全培训课程标准”“建立普通高等学校学前教育专业质量认证和保障体系”,保障幼儿园教师队伍综合素质和科学保教能力得到整体提升。要求大力提高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以新时代教师素质要求和国家课程标准为导向,改革和加强师范教育,提高教师培养培训质量”。与此同时,“强化职前教师培养和职后教师发展的有机衔接。夯实教师专业发展体系,推动教师终身学习和专业自主发展”。对义务教育教师“实施全员轮训,突出新课程、新教材、新方法、新技术培训,强化师德教育和教学基本功训练,不断提高教师育德、课堂教学、作业与考试命题设计、实验操作和家庭教育指导等能力”。对于普通高中教师而言,“创新教师培训方式,重点提升教师新课程实施、学生发展指导和走班教学管理能力”。校长是学校提高教育质量的第一责任人,要倡导教育家办学,进一步完善选任机制与管理办法,推行校长职级制,加大校长特别是乡村学校校长培训力度,着力提升校长实施素质教育能力,努力造就一支政治过硬、品德高尚、业务精湛、治校有方的高素质专业化校长队伍。教育部成立国家教师教育咨询专家委员会、2019-2022年教育部高等学校幼儿园教师培养等教学指导委员会和第四届全国教师教育课程资源专家委员会,对国家教师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大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对重大教师教育政策、重大改革事项、重大项目等进行论证评议,保障和促进教师教育政策与教师教育改革的决策科学化。


改革教师评价制度,依法保障教师权益和待遇。《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和《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都提及,要树立正确政绩观和科学教育质量观,严禁下达升学指标或单纯以升学率评价学校和教师。在教师评价过程中,应把师德放在评价首位,突出对教育教学工作业绩的评价,注重考察教育教学一线经历。为此,要“完善幼儿园教师职称评聘标准,畅通职称评聘通道,提高高级职称比例”;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研制中小学教师岗位设置管理办法,优化学段岗位比例结构,完善职称评价标准,拓宽广大教师职业发展通道,提高中高级教师岗位比例,落实职称评审向农村和艰苦边远地区倾斜的政策,推动教师职称评审和岗位设置相对均衡。甘肃将县及县以下基层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高级岗位结构比例总体提高5%,其中58个集中连片贫困县及少数民族县、乡提高6%。内蒙古实行城乡同学段学校相同的岗位比例。由此,我国中小学高级职称结构更加趋于合理,激发了中小学教师长期从教、终身从教的热情。


为保障教师权益,完善教师待遇保障制度,坚持教育投入优先保障并不断提高教师待遇。在学前教育阶段,落实公办园教师工资待遇保障政策,统筹工资收入政策、经费支出渠道,确保教师工资及时足额发放、同工同酬;试点实施乡村公办园教师生活补助政策;将公办园中保育员、安保、厨师等服务纳入政府购买服务范围,从地方财政预算中统筹安排;参照当地公办园教师工资收入水平,合理确定民办园教师相应的工资收入;依法依规足额足项为教职工缴纳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在义务教育阶段,完善绩效工资总量核定与分配办法,“建立联动增长机制,确保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绩效工资增量主要用于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未来将提高奖励性绩效工资比例,降低职称在绩效工资分配中的权重;单列班主任岗位津贴,推动提高教师教龄津贴标准;切实落实学校分配自主权,并向教学一线和教学实绩突出的教师倾斜,落实乡村教师乡镇工作补贴、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生活补助和艰苦边远地区津贴等政策。对于普通高中教育而言,要求各地“完善普通高中绩效工资管理办法,在核定绩效工资总量时予以适当倾斜,并指导学校完善分配办法”。目前,我国教师工资由20世纪80年代之前在国民经济各行业排行倒数第3位,上升到目前全国19大行业排名第7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首次提出“制定教师优待办法”,在公共服务领域尽可能给教师创造一些优待条件,“保障教师享有健康体检、旅游、住房、落户等优待政策”。


07

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任重道远


基础教育的改革发展,正处于改革的深水区和攻坚期。近一年来,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重大改革远不止于此,诸如加快推进《学前教育法》立法进程,推动各地研究制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和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治理工作方案,推动公办幼儿园编制标准的出台,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加快落实中央4号文件,出台加强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研制进一步挖潜创新加强中小学教职工编制保障的意见,研制各级各类学校岗位设置、职称制度改革指导意见,推动各地盘活事业编制存量,向教师队伍倾斜,推动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服务国家“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重大战略,推动教师主动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积极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实施中西部教育振兴发展计划,以保障义务教育为核心,以加强控辍保学和农村学校建设为重点,稳步提升贫困地区教育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创新体制机制,推进雄安新区、粤港澳大湾区、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深圳先行示范区等教育现代化区域创新试验,推动长三角教育协作发展,促进海南教育创新发展。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框架内,仍有许多艰巨的教育政策研究任务亟待完成,需要制定德育工作实施方案,深化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协同育人;需要制定县域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标准,加强义务教育质量检测和督导评估;需要在统筹推进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和高考综合改革的基础上,研制《普通高中建设标准》,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形成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的格局;需要进一步补齐劳动教育短板,出台加强劳动教育的指导意见和劳动教育指导大纲;需要制定教师教育惩戒权实施细则,明确教师教育惩戒权实施的范围、程度、形式,规范行使教育惩戒权,促进广大教师既热情关心学生,又严格管理要求学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需要制定教师优待办法,明确“教育投入优先保障并不断提高教师待遇”,保障教师享有健康体检、旅游、住房、落户等优待政策,完善义务教育绩效工资总量核定办法,完善绩效工资分配办法,建立义务教育教师工资联动增长机制;贯彻落实《关于引导规范教育移动互联网应用健康发展的意见》,探索建立数字化教学资源进校园的长效管理机制,对各学段的数字化教学资源进行有效的规范管理。正如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致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的贺信中所称,需要“加快发展”的是“伴随每个人一生的教育、平等面向每个人的教育、适合每个人的教育、更加开放灵活的教育”。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任重而道远。


(作者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首席专家,教育治理研究院院长)




文章来源 | 人民教育2019年第18期

责任编辑 | 李帆

微信编辑 | 孙粉林

推荐阅读


顾明远:教育生涯70年,我这辈子最满意的三件事是…… | 我和我的祖国①

于漪:爱国是渗入血液的情怀,教师要一辈子锤炼育人的大基本功 | 我和我的祖国⑥

中国教育70年的初心与担当 |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 ①

我们用歌声向祖国表白!首期三所学校重磅登场…… | 少年中国心 ①

用歌声向祖国表白,浙江、江苏、重庆的三所学校来了!| 少年中国心 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