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校美育资源不足如何借力?如何解决城乡差距大问题?重庆这个地区的“大美育”实践太给力了| 经验

李雪垠、黄吉元等 人民教育 2021-09-20


民小编说


作为重庆市的城乡统筹特色美育实验区,北碚区已有 20 年的大美育实验改革基础。新时期美育工作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城乡二元结构中城乡教育差距,以及学校美育资源特色化挖掘不够等问题。北碚区利用场馆美育资源,因地制宜进行城乡统筹的美育课程资源系统综合开发、建设和利用,提出“城乡统筹、馆校联动”的大美育理念,形成多方共建的美育长效工作机制。一起来看该地区的美育经验。



01

城乡统筹的区域美育


重庆市北碚区具有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特征,拥有国家4A级景区5个,有文物景点104处;为重庆市博物馆集群区,有11个市级博物馆,占重庆市85个博物馆的1/8,位列主城区博物馆数量第二位。北碚区将美育作为“实现教育现代化,打造全市基础教育高地”的一项重要任务摆在突出位置,初步构建起“政府统筹,教育主管,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学校美育发展新机制。 


一是对区域美育发展准确定位。随着国家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教育领域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城乡二元结构中的城乡教育差距问题。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将这一问题的解决纳入国家重要战略地位,并专门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挖掘农耕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有利于在新时代焕发出乡风文明的新气象,进一步丰富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面对这样的教育文化大背景,在区域内针对中华美育精神以北碚区三大特色资源——环缙云山生态·生命美育资源、农耕乡土与非遗文化美育资源、红色与统战文化资源为抓手,各实验校因地制宜,结合自身的美育特色,按照城乡学校3∶2 比例,统筹三大资源区域,对口区域四大特色场馆——重庆自然博物馆、北碚博物馆、重庆巴渝农耕文化陈列馆和北碚文化馆,开展系列专题馆藏文化资源美育传承、开发与教育创新实践,改进城乡学校美育工作,探索美育提升新路径。


二是确立1+2(N)项目联盟建设思路。坚持“立德树人、以美育人、提升审美和人文素养”为目标的学校美育大方向,北碚区共有19所市、区级美育实验校,根据项目主题内容,以市级美育实验校为主遴选示范校盟主单位1所,自主申报同类型主题2(N)所学校成立北碚区中小幼美育项目联盟,每个盟主学校带2-5个盟员单位,辐射引领其他学校开展美育实验研究。


三是构建梯次学习共同体,形成学习型团队。集团学习共同体由龙头校衔接、成立核心研究组,制订集团研修计划,确定集团研修主题,以片区为载体轮流开展活动;以音之美(音乐、课例研修)、创之美(美术、非遗传承)、阅之美(经典阅读 、专题讲座)、动之美(实践活动,管校联动)等四大板块为主题组建校际学习共同体;实施“以校为本”的主题实践,开展“以师为本”的问题研修,形 成“以生为本”特色发展的学校学习共同体;建立以“个人发展规划、共同备课、现场研课、微格教学、课后反思”的结对帮扶共同体。


四是分层培训,打造一批“能教善研”的美育教师队伍。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美育工作的关键,明确新进美育教师比例,建立农村中小学美育教师补充机制。创新美育师资培养和管理模式,中小学教师培训计划向美育教师倾斜,实施美育师资区级专项培训,提高各级各类学校美育师资整体素质。北碚区教委每年以等同市级经费的标准配套专项经费,保障实验工作顺利开展。通过分层、专项、专题培训鼓励教师自主研修,着力打造一批“能教善研”并适应城乡统筹、馆校联动大美育课程与教学的师资队伍,重点培养学科带头人、学科教学名师、市级骨干教师等名优教师。


02

馆校联动的实施模式


北碚区将馆藏资源中各种美的事物与学校课程内容相结合,构建美育课程资源综合体。通过活化传承方式,对师生、家长、社区居民进行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教育、培训、旅游、展览功能为一体的美感、人生价值观和健全人格教育,提高受教育者的审美素养、人文情怀和生态素养。


具体推进和实施路径分为两大类型:一类是博物馆美育活动课程;另一类是博物馆进校园美育课程。在制订实施计划时,依据博物馆年度活动内容和馆藏资源内容,结合学校学科课程知识点选择主题,构建跨学科团队,既可实施学科馆校美育活动拓展课程模块,也可实施场馆研学美育模块。博物馆进校园活动包括校园巡展、场馆数字资源与学科融合的课程教学、专题场馆教育内容的剧目演出、讲座等,并在有条件和有基础的学校建设校园博物馆。根据项目活动专题需要,定期开展项目式教师沙龙培训。


与此同时,通过多种途径整合博物馆和学校文化艺术资源,服务、推动学校美育建设,将学校美育、社会美育和家庭亲子美育资源通过综合美育实践活动课程统筹整合起来,进行美育课程资源综合体开发与建设,探索整合学校美育、社会美育和家庭亲子美育更切合地方文化、社会资源和学校需求的在地化实践路径。


比如,“农耕与乡土非遗”实验联盟校,开展了基于重庆巴渝农耕文化陈列馆的巴渝农耕儿童美育系列活动。针对农耕馆馆藏的生产、生活、民俗民风、儿童趣味玩具以及馆长刘映升创作的1000多首乡土诗歌,通过每月定期实施的研学旅行、班队美育活动、节假日亲子美育活动课程等,让学生走进巴渝农耕的趣味记忆,感悟农具的科学与艺术之美,从而留住乡愁,爱“我”故乡,传承千年农耕文明智慧。各联盟校制作“巴渝农耕文化图典诗歌集卡”,开展农耕文化节庆活动,探源儿童美育课程体系。


西南大学附属实验幼儿园与重庆自然博物馆合作,打造“蓝花楹之恋”自然生态美育综合活动课程,开展园本美育和亲子美育活动。该园选取西南大学特色植物“蓝花楹”,打造四季蓝花楹、最美蓝花楹、保护蓝花楹三个生态美育内容板块,按照小班、中班、大班三个年龄段儿童美育活动规律螺旋上升式构建。其中,大班孩子的“走进自然实验室”生态美育课程专题,设置了“植物大调查”“黑暗中的蓝花楹”“给蓝花楹配置营养液”“花瓣中的变色精灵”“石头上的蓝花楹——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作用”等主题。



03

大美育课程结构



1.课程目标


结合国家课程目标,统筹考虑地方和学校特色,城乡统筹、馆校联动的大美育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提高其审美素养与人文素质。除了言行美,更加注重精神美,塑造内在美与外在美协调一致的审美形象,让学生人人做到敬重生命、热爱家乡、敬仰英雄、传承传统文化,并学会1-2项艺术表现技能。同时,本着“以美怡情、以美修身、以美启智、以美育人的理念,充分发挥美育课程的整体育人功能。


比如,朝阳小学传承中医药文化知识,种植草药,培养学生敬重生命的情感;复兴中心校构建以线描画为特色的美育课程,弘扬传统文化,使学生热爱自己的家乡;西南大学附属小学开展跨界视域下的生态美育课程研究,培养“阳光、文雅、 聪慧”的具有审美雅趣的学生;西南大学附属中学将生态教育与红色文化教育有机融合,培养学生敬重生命、敬仰英雄的情怀;晏阳初中学以泥塑为切入点,开发北碚乡土与非遗文化艺术美育课程,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和家乡的热爱;江北中学美育重在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审美观,使其创造生命之美、绽放生命光彩。



2.课程内容与结构


城乡统筹、馆校联动的大美育课程以重庆农耕乡土与非遗文化、生态与生命文化、红色与统战文化为主要审美对象,提炼其中的中华美育精神内核,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特色课程进行立体化全息建构。国家课程美育教学改革层面,以国家规定的音乐、美术、德育、体育、语文、数学课程的审美化建设为主,找寻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和交叉融合的学科知识(技能)视点,建构学科馆校美育延伸课程模块;地方课程层面,实施地方美育综合课程,以研学旅行为特色的综合美育地方课程,实现每个学生学会1-2种艺术审美技能的目标;校本课程层面,各实验校因地制宜自主侧重选择特色校本美育活动课程为主要内容(见下图)。



比如,复兴中心校结合农村的地域特色、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积极挖掘地方传统文化,大胆创新,开发了一套适用于农村学校的美术课程《复兴农村儿童线描画》。作为小学段的示范1+2(N)项目盟主校,不仅利用学校自建的线描画展览馆资源,更联动其他场馆资源,将独创的西部农村儿童线描画平行线造型语言9大类117种纹式表现技法在项目联盟学校进行传承和推广,并带动创作区域级《农耕·劳作之美儿童美育读本》。


江北中学将生命美育系列课程目标定位在促进人的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成长,旨在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审美观。学校面向全体学生开发生命教育和美育方面的校本课程27门,包含基础课程、拓展课程、探索课程和体验课程等。


04

形式多样的审美化教学实践


城乡统筹、馆校联动的大美育教学以中华美育精神作为价值引领,既有视点准确、结构协调、层次清晰的教学内在逻辑美,又有形象、生动、新颖、自由、创造、愉悦的外在表现美。同时,拓展师生的教学时空,创建“大教学”“大课堂”“大课间”“大教研”“大平台”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审美素养与人文素质。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将美育综合实践课程教学作为专门的教学方法进行研究、实践。


比如,中山路小学的“大美·卢作孚”馆校联动美育活动课程,基于各馆藏品、学科知识点进行美育认知点的挖掘与整理。学校将音乐、美术、语文、体育等学科与博物馆开展场馆美育课程资源深度融合拓展,开展各种形式的学科审美化教学与场馆融合教学,开展馆日活动、班队活动、社团活动、研学旅行、大型文艺活动等,用北碚地域文化资源建设《大美·卢作孚》馆校美育活动课程案例。学校牵头引领集团内6所学校和领雁工程学校,共同挖掘地域美育文化资源,用美、审美的教育思想办学校,实现城乡统筹、均衡发展。西南大学附属小学联动重庆自然博物馆、西南大学美术馆,开展“跨界视域下生态与生命自然美育课程实践”,进行审美综合课程、艺术选修课程、学科课程审美化、活动课程审美化等美育课程系统的实践研究。在1-4年级开设艺术综合选修课程,以具有独特美育功能的美术综合、音乐综合两大学科为主体,开展融合语文、科学、品德等多学科的综合审美化教学。


状元小学联动重庆巴渝农耕文化陈列馆,将馆藏资源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蔡家草把龙”作为传承传统文化的视点,以文化人、以龙树人,建设《龙舞状元·光彩绽放》校本美育活动课程体系,将龙文化融入学科美育全过程:体育课采用“3+1”的课程设置模式——三节体育课、一节“蔡家草把龙”特色课,根据不同年段学生的特点,组织学生参与草把龙游戏活动,学习擎龙、打浪、跳龙珠、定型盘龙、跳龙身、划龙舟等草把龙传统套路;音乐教学过程中,学生搜集、学唱关于龙的歌曲,跳自编的舞蹈,刚柔相济、游刃有余;美术课上学生画龙、撕龙、粘贴龙、编龙、泥塑龙;语文课上,学生走进历史长河,精心搜集整理关于龙的传说和神话故事,向大家娓娓道来,小诗人深情展示自己创作的关于龙的诗歌。


美育实验改革的落脚点是学校美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有效性,国家设立美育实验区,意在从区域角度协同推进美育实验工作,不让一所学校掉队。基于各校自身特色,区域统筹设计,实现审美教育对人的审美与人文素养提升、人生价值观与人格完善的和谐教育。目标高远,心存美好,脚踏实地,美育实验改革正当时。



文章来源 | 《人民教育》杂志2019年第8期

文章作者 | 李雪垠,西南大学美育研究中心副主任;黄吉元,重庆市北碚区教师进修学院副院长;罗菁,重庆市北碚区教委副主任

责任编辑 | 钱丽欣

微信编辑 | 谭希


推荐阅读


致迷茫中的教师:隧道口的光芒就在下一分钟的坚持里 | 关注
“别人家”的体育课变成了军事战术课!网友:又羡慕了!| 围观
郭华:“好课燎原”背后的故事 | 关注
教育部、国家文物局:将博物馆青少年教育纳入课后服务内容
91岁于漪老师:我为什么对美育“非常自觉” | 大家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