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前学习普通话,让孩子们更大方、自信、开朗| 决战大凉山②

刘群 任国平 人民教育 2021-09-21



编者按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四川西南部,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是全国典型的深度贫困地区,属于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坚中之坚。2020年全国未摘帽的52个贫困县,有7个在凉山;10个贫困发生率最高的县,有6个在凉山。


2018年2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凉山州昭觉县三岔河乡三河村。他对大家说,我们搞社会主义就是要让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一个家庭、一个人都不能少。他为当地脱贫攻坚工作开出了良方,其中“最重要的,教育必须跟上,决不能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砸锅卖铁办教育”,大凉山上,一场面向教育的脱贫攻坚大决战全面展开。


2020年9月下旬,本刊记者团队深入大凉山腹地进行探访。近期我们将分三次推出特别报道,带您亲临“决战”现场,共同了解凉山州在控辍保学、学前学普、教师队伍建设上集中攻坚,为实现“义务教育有保障”付出的艰苦努力。以下是系列第二篇。



学前学普:为民族地区教育奠定基础


2015年,27岁的阿答阿咖放弃了西昌一家电讯公司6000元的月薪,回到她的家乡——昭觉县四开乡梭梭拉打村,在村幼教点当上了一名辅导员。


那时候的村幼教点没有园舍,借用了村小学的一间小平房,只有十几平方米,拥挤着38个孩子。“虽然收入不如在外面打工高,条件也差一些,但这里是我的家。”阿答阿咖说,“这些孩子都是我村里的,跟我自己的孩子差不多。”


“这些小朋友呀,都是一模一样的,小脸儿黑得像锅底,手上的泥怎么搓都搓不净……”阿答阿咖微笑着回忆。她自己买来香皂,天天给孩子们洗脸洗手,洗得干干净净的。“这样他们就漂亮起来了!”说到这里,阿答阿咖深吸了一口气,感到幸福极了。


教室里,中班的孩子正唱着《国旗国旗真美丽》,稚拙嘹亮的歌声回荡在校园里。见到远道而来的客人,孩子们争相用标准的普通话向我们问好,对一些简单的问题也能对答如流。


阿答阿咖是四川省彝文学校的毕业生,能说流利的彝汉双语。孩子们来到幼教点,不仅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还能跟着她学说汉语,学唱歌跳舞背古诗,天天都玩得很开心。


2018年,对口帮扶梭梭拉打村的武警四川总队援建了一所设施先进的标准化幼儿园。2019年9月,幼教点喜迁新居,孩子们用上了带卫生间和休息室的标准教室,空调、电脑、电子屏、音响一应俱全,开阔的院子里是滑梯和各种室外玩具。


现在,这里的孩子增加到120多名,村里所有的适龄儿童都一个不少地送来了。所有费用全免,中午还有一顿免费午餐。


昭觉四开乡梭梭拉打幼教点的开心小朋友


幼教点的辅导员也增加到6名,都是县教育局经过层层选拔筛选出来的。他们都是本地的彝族人,受过良好的教育,见过大山外的精彩世界,能讲流利的普通话。


29岁的辅导员日火尔体也是本村人,是成都中医药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的毕业生。“在这里工作最大的成就感,就是孩子们看得见的进步。”日火尔体说。作为这个幼教点唯一的男老师,他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胆量,特别是要让男孩子“有阳刚之气”。


梭梭拉打村所在的昭觉县,98.4%的人口是彝族,是凉山州最具代表性的民族聚居县。


“这里的孩子生活在纯彝语环境中,以前没有幼教点的时候,孩子要到上小学的那天才会听到有生以来的第一句汉语。”昭觉县教育局副局长尔古打史说,“语言障碍成为彝族孩子学习的最大问题。”虽然很多学校也采取了彝汉双语教学,但教学效果仍不理想,绝大部分学生成绩无法跟上,“从一年级一直差到中学”。


“我们意识到,这其实是许多学生厌学、辍学的真正原因。”尔古打史说。为了在学前阶段培养彝族儿童的汉语基础,从2013年起昭觉县开始探索“1+9”教育模式(一年学前教育加9年义务教育)。“试点之后,发现效果很好,州里省里都肯定了我们的做法,‘学前学普’大规模开展起来。”


2015年,昭觉县开始举办“一村一幼”。教室不够用,就采取整合村小校舍资源、借用村活动室、租用民房等方式,进一步扩大学前教育覆盖面。也是在这一年,昭觉县制订了《“一村一幼”辅导员招聘工作方案》,要求辅导员必须具备高中(中专)及以上学历,为保障“留得住,教得好”,采取户籍、专业、学历、年龄依次优先聘用的原则,为272个幼教点配备了581名辅导员。教学常规管理、午餐配备、饮食卫生、交通安全、资产管理等各项规章制度也建立起来。


昭觉县四开乡梭梭拉打幼教点的幼儿休息室


此后的几年,在财政吃紧的情况下,昭觉县每年都要投入数百万乃至上千万元,新建、改扩建上百个幼教点。如今,昭觉县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92.38%,入园幼儿由2013年的4227人增长到2019年的24063人,增长6.7倍,小学一年级接受过学前教育的学生比例达到100%。


这些在幼儿园就学会了普通话的孩子,进入小学之后不再被语言障碍所困扰,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学习成绩也显著提升。2017-2018学年上学期,小学一年级学生的统测成绩与2013-2014学年上学期(全县尚未全面实施“学前学普”前)相比,语文均分上升了16.03分,数学上升了20.22分。


从整个凉山州情况看,截至2019年秋季开学,全州共开办“一村一幼”3069个,选聘学前教育辅导员7975人;在园幼儿达到26万余人,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达到84.03%。此举切实帮助彝区、藏区农村学前幼儿学好普通话、养成好习惯,为接受义务教育打下了一个好基础。


2018年5月,国务院扶贫办、教育部在凉山州启动实施“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试点工作。11个深度贫困县幼教点、安宁河谷6县(市)民族乡镇幼教点进行第一阶段先行试点,覆盖村级幼教点2724个,惠及幼儿11.28万人。2019年9月,凉山州“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从试点阶段进入全面实施阶段,覆盖全州17个县(市)3895个幼儿园(点),惠及学前儿童26万余人,实现了学前儿童全覆盖。2020年9月,“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在凉山州所有幼儿园、幼教点持续深入实施。


2019年4-6月,凉山州对先行试点的2724个幼教点的孩子进行普通话测试,达标率达73.5%,当年进入小学的学前儿童普通话合格率达99.23%。2019年12月,中国扶贫志愿服务促进会委托中国传媒大学对试点阶段的学前学普儿童进入小学后语言发展水平进行抽样测评,合格率为99.03%。


从一句汉语都听不懂,到能够基本掌握普通话进行交流,彝族孩子不仅学习成绩得到大幅提高,也变得更加大方、自信、开朗,校园一派新气象,凉山教育也迎来了新的希望。


正如凉山州委教育工委专职副书记马泽郎所说:“学前学普就是我们凉山教育的奠基工程,是我们教育扶贫的先导工程,是大凉山孩子拥有美好未来的希望工程!”




文章来源 | 2020年第21期《人民教育》杂志

作者| 刘群 任国平

微信编辑 | 魏倩 

推荐阅读


点燃大凉山的星星之火 | 支教故事

祖国需要处,皆是我故乡 | 支教故事

陈立群:“吃鸡”毁一生,网游穷三代,我这样“扶起”农村孩子,实现家庭跃升 | 支教故事

我愿做一颗渺小的星辰 | 支教故事

美即生活,向美而行  | 支教故事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