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探寻惊心动魄的红色金融故事,走近上海那些充满秘密的都市角落

黄沂海 档案春秋 2023-06-29

在都市的角落里隐藏着许多历史的秘密,它们大隐于市,遮蔽锋芒,悄然躲在那里,只等待一双发现的眼睛,帮它们拂去时间的尘埃。上海就是这样一座充满着秘密的城市,她的一条条小马路、小弄堂,不显山、不露水,或许正是这个原因,中共地下党通常选择在此布局谋篇,或以创办经济金融实体为掩护集聚革命物资,或与进步银行家结成爱国统一战线,或组织手捧“金饭碗”的青年职员传播真理,激扬文字,留下了几多惊心动魄的红色金融故事。


01

俭德坊里竟藏着“密使一号”


愚园路1293弄俭德坊,狭长幽深,闹中取静。其中的一栋有围墙院子的三层西式小楼曾是同盟会元老何遂的住处。何遂的五个孩子中,有四个都是共产党员,他们利用父亲在国民党高层的特殊地位,开展地下工作,截取了国民党的大量秘密情报。
愚园路1293弄俭德坊大门
俭德坊2号同盟会元老何遂曾经的住处
从日本投降到上海解放的五六个年头里,曾经担任新四军第五师政治部主任的张执一,一直潜伏在上海从事秘密工作。当国民党聚集大军企图进攻解放区之时,他领导的情报网络,向敌人提供了伪造的“新四军政治部秘密训令”,扰乱了美国政府的战略部署,为我军争取到大半年的休整时间。他安排情报人员打入敌人的心脏,又策反了国民党机要部门的成员,获取了国民党军队的作战计划、军事部署等重要军事情报,为共产党赢得胜利提供了重要保障。
让人未曾想到的是,张执一在上海“隐迹潜踪”的同时,还着手创办了多家企业:大安保险公司、天一保险公司、东方联合营业股份有限公司、联合药房等等,以拓展业务为名,担负联络和掩护任务,并开辟了数条通往东北、胶东、苏北解放区的水路交通秘道,源源不断地向解放区输送干部、技术人员和电讯器材、药材、布匹等物资。
1954年,张执一(中)与地下党战友在北京合影

经过四处实地勘探,摇身成为“金融界大老板”的张执一看中了愚园路俭德坊的有利地理环境。他和中共上海局的领导人刘晓、刘长胜一起,假座锦江饭店宴请何遂。座上还有一位神秘客人,他就是被毛泽东称为“密使一号”的国民党国防部参谋次长吴石,其因不满蒋介石的独裁统治而参加了革命。一顿饭的工夫,众人便商定以吴家宅院为联络点传递机密情报,并作为党内人士会面、暂避之处。
抗日时期,何遂曾把两个儿子托付给周恩来、董必武,奔赴延安参加革命,而三儿子何康则留在上海,担任党的地下经济机构瑞明企业公司的总经理。该公司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处理善后救济总署原本准备运往山东解放区的一批药品——由于内战爆发,数百箱紧缺药品滞留申城,寸步难行。张执一握筹布画,设法将这批物资转到宋庆龄主持的中国福利基金会名下,暂存在苏州河畔有“金融城堡”之称的四行仓库,而后将药品中的血浆、盘尼西林、消炎片、Neostin(治黑死病特效药)打成小包,由张执一通过秘密通道运往解放区。其他大宗药品等物资则在市场销售,所得款项兑成黄金,转充中共上海局的经费。
抗战胜利时,何遂一家人在重庆的合影
1949年3月初,“密使一号”吴石潜入俭德坊,送呈一组绝密情报,其中就有国民党军队长江江防兵力部署图,图上标明的部队番号竟细致到团。经张执一亲手送出,得到了三野参谋长张震的高度评价:“上海地下党送来的情报,及时雨啊!
在解放大军的炮火声中,吴石奉命离开上海,随国民党军队抵达海峡对岸,其间多次与中共华东局派遣的女情报员朱枫会晤,提供重要军事情报。可是,因叛徒出卖,被国民党保密局逮捕,吴石、朱枫等人喋血台北。临刑前,吴石高亢吟诵在狱中所作的一首诗:“天意茫茫未可窥,悠悠世事更难知。平生殚力唯忠善,如此收场亦太悲。五十七年一梦中,声名志业总成空。凭将一掬丹心在,泉下差堪对我翁。”
吴石全家合影

02

曲径通幽的郁家大院有何“玄机”?


上海老城厢小南门内,有一条长500多米、富有明清建筑特色的乔家路,清末上海船王、钱业巨头郁泰峰的郁家大院,即在乔家路东端与巡道街交接处。进入大院,沿天井、大厅步入第二进内宅,有一处两层楼两厢房的建筑,就是当年名闻大江南北的“宜稼堂藏书楼”。
郁家大院(摄于2019年)
宜稼堂丛书
郁泰峰是何身价?从其“郁半城”的外号便可知一二。其父郁馥山在申城经营沙船业赚取了“第一桶金”。他继承父业,以沙船业的同业组织——上海商船会馆为核心,大力拓展航线,形成南货北运、北货南运的繁荣局面,又涉足金融、文教、城建、商市以及慈善等领域,长袖善舞,八面玲珑。这时,郁家拥有近200条沙船和100余家钱庄、商号、典当等企业,堪称沪上首富。郁泰峰打理钱业的当口,还做过一件特别厉害的事情,他与同行合作制造机铸银圆,也叫银饼,分一两、半两两种规格,开创中国钱币史上商铸银币之先河。
一两银饼实物
乔家路77号郁家大院,这栋历经二百年风雨侵蚀的江南大宅,不仅保存了价值连城的古籍善本,还掩护过不少革命志士。郁家后人郁鸿治与民主人士、出版家邹韬奋是南洋大学(今交通大学)的同窗好友。邹韬奋起初在上海居无定所,长期住在郁家大院内。抗日战争前夕,邹韬奋反对国民党不抵抗政策,参加中国民权保障大同盟,被列入国民党特务的“黑名单”。为躲避搜捕,他和夫人沈粹缜隐居在郁家大院,一边养病,一边为革命工作。曾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邹韬奋之子邹家华,也是在郁家大院出生的。走出深宅大院,邹韬奋接过了银行家王志莘传递的接力棒,当起了《生活》周刊的第二任主编。
1926年邹韬奋与夫人结婚时留影
郁氏钱业家族人丁兴旺,在沪上地位殊异,先后涌现出一批革命人士。“小字辈”中有一位郁鸿来,生于1924年,抗日战争引燃战火后,在一位中共地下党员的启发下投身新四军。据《江淮报》记载:叶挺将军很赏识郁鸿来,替他改名郁红。皖南事变时因撤离较早,他免遭一劫,之后担任刘少奇机要秘书,1946年去东北参加土改运动。另一位郁氏后人郁钟瑞,1934年参军,1939年成为中国共产党员。为避免牵连家庭,改名孙佃,负责新四军党刊编辑工作。同年,由党组织派往香港,在廖承志的领导下,主编《东江》《东惠》等杂志。
当代著名学者、经济学理论家于光远,原名郁钟正,也是郁家后裔,参加革命后改了姓名。“九一八”事变后,于光远参加革命并入党,一生从事经济理论研究,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思想文化建设殚思竭虑,功绩显赫。
上海职妇剧团公演后的全体合影,后排左一为茅丽瑛
于光远的大妹郁钟馥,早年参加革命,“八一三”淞沪战争后,她加入由茅丽英任主席的中国职业妇女俱乐部(简称“职妇”)。巾帼志士们走上街头,开展抗日宣传和募捐活动,赴前线慰问抗日将士。1939年12月12日,俱乐部在南京路劝业大楼召开音乐义卖活动筹备会,茅丽英遭暗伏的汪伪特务枪击。当时郁钟馥也在大楼内,震惊之余,迅速与同伴把茅丽英送入医院抢救。如今,郁家大院里仍珍藏着茅丽英牺牲时穿的蓝色毛衣。
解放战争时期,郁家后人利用大院内部结构复杂、曲径通幽的特点,为中共地下党刻制、印刷红色宣传文件,助“星星之火”遍地燎原。

03

“范园”为何被称作“金融寒暑表”?


“范园”,位于华山路1220弄,集聚着十数栋老洋房,史书记载,此处“树木郁蓊,芳草芊绵,高耸楼台,宛仿泰西风景”。1916年,沪上银行界联合抵制袁世凯的金融政策,“抗兑”斗争获得胜利后,银行家们觥筹交错之余,决计合伙购下这块地皮,共建别墅群,以示庆祝。
范园里的老洋房
说到这场“抗兑”风波,后来居住在“范园”18号的银行家张嘉璈不得不提。1916年5月12日,北洋政府为了解决自身的财政困难,宣布停止兑现中行、交行两行的纸币,瞬时引发社会恐慌。危急关头,时任中国银行上海分行副经理张嘉璈为确保银行信誉,在同业的配合支持下,坚持开门兑现以稳定民心,逐渐平息了风暴。同住“范园”18号的还有张嘉璈的胞妹张幼仪,她与诗人徐志摩离婚后投身实业,担纲上海女子商业储蓄银行董事、副总经理十多年。

除了金融“兄妹档”,分别居于“范园”2号、6号的则为一对堂兄弟:中孚银行总经理、中孚保险公司董事长孙仲立,上海阜丰面粉公司总经理孙伯群,两人互为参股,可谓当年横跨金融、实业两界的重要人物。抗战后期,孙伯群与中共地下党组织交往甚密,地下党员徐明诚以“国际问题研究所”的名义,将秘密电台设在孙伯群家里。因党组织需要,孙伯群又从美国进口一部电台,捐给了“新亚通讯社”,红色电波从“范园”6号传送至革命根据地。
范园6号
与中国银行张嘉璈、上海商业储蓄银行陈光甫并称上海滩银行界“三驾马车”的浙江实业银行董事长李铭,住在“范园”8号。“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后,申城市场萧条,银根骤紧,李铭主持建立上海银行同业公会联合准备委员会,26家银行加盟,通过汇划拆放稳定并加强银行业之间的资金融通,担负起“银行的银行”的职能,公共租界内参加联合准备委员会的华资银行无一因战乱而倒闭。1940年3月,汪伪政府着手组建中央储备银行,周佛海派人拉拢收买李铭,具有民族气节的李铭不为所动,断然拒绝,因此他成了日伪“黑名单”上的第一号人物。身处险恶环境,李铭只好秘密转移到大洋彼岸的美国纽约。
李铭
上海银行业同业公会联合准备委员会职员证章
昔日的“范园”,可谓金融巨头、实业大佬荟萃之地,其一举一动或许会牵动沪上金融行情,故坊间有“金融寒暑表”之谓。

04

公益坊内钱庄职员拿起“投枪匕首”


上海北四川路海宁路附近,有一条远近闻名的弄堂,名叫公益坊。上世纪30年代,弄内16号为左联“水沫书店”所在地,也是“左联”机关刊物《前哨》的诞生地;弄内38号则设有大名鼎鼎的“南强书局”。据记载,中共髙级领导人陈赓与鲁迅先生曾在此地首次会面,还有相当数量的中共地下组织成员和左翼作家在弄堂里进进出出,名字可写一长串:冯雪峰,廖沬沙,杜国痒,陈晓峰,冯铿,李达,吴黎平,施蛰存……
公益坊大门
1933年9月,有过钱庄工作经历的新文化运动骁将楼适夷在根据地下党指示,参加筹备世界反帝国主义战争委员会远东反战大会期间,因暴露身份,在公益坊16号被捕。鲁迅先生得悉后,立马写信给友人辗转告知党组织:“适兄忽患大病,颇危,不能写信了。”当鲁迅从作家张天翼那里了解到楼适夷已押解南京,赶紧捎信给楼适夷在余姚老家的亲眷。同时,他还动员社会名士柳亚子、蔡元培和英国的马莱爵士向国民党政府抗议,竭尽所能开展营救活动。
身陷囹圄,楼适夷傲雪欺霜,不屈不挠,拒绝“自新”“自首”,结果被判无期徒刑。他索性利用漫长的监狱生活,研读马列主义文艺理论,又通过堂弟与鲁迅先生取得联系,开列了一份书单,想方设法获取“精神食粮”。在狱中,他翻译了苏联作家高尔基的《在人间》《文学的修养》、法国作家斐烈普的《蒙派乃思的葡萄》、日本作家志贺直哉的《篝火》等数部作品,再寻找秘密渠道将译稿送至上海,交给鲁迅或亲友联络出版,直到1937年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时获释。鲁迅先生曾经“点赞”楼适夷的翻译文笔,称道他“没有翻译腔”。
晚年楼适夷
说起来,少年楼适夷曾在他父亲楼宗鉴任职的征祥钱庄学过生意。楼适夷出生在浙江余姚的一户耕读之家,清贫清苦不清闲。小学毕业后,14岁的他就被父亲带到上海滩,在钱庄里抄账本、打算盘、擦地板,脏活累活都要干。稍有空暇,他如饥似渴地阅读《新青年》等进步刊物,又受到“五四运动”的积极影响,幼小心灵埋下了革命的种子。1922年,楼宗鉴病逝。
失去父亲的荫蔽之后,楼适夷连续“跳槽”换了多家钱庄和银行,但他并不甘于做一名按部就班、贪图安逸的银钱业小职员。面对跌宕起伏的时代风云,他展露出了更加远大的志向和抱负。谋生之余,楼适夷以“剑南”为笔名,给《申报自由谈》等媒体投稿,还同朋友一起创办了杂文小报《嫩绿》,针砭时弊,挥斥方遒,为自由、平等、民主思想的狂飙运动鼓与呼。其间,他结识了在商务印书馆工作的地下党员陈云,时常受到教导,思想日趋进步。
鲁迅与楼适夷分别翻译的高尔基选集中的《俄罗斯的童话》《意大利童话》
终于,楼适夷脱去了钱庄职业装,一面从事地下革命活动,一面办刊物、写文章,还翻译了大量外国文学作品,成为左翼文学团体“太阳社”的重要成员。1926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翌年受党组织派遣由上海返回余姚传播革命火种。他着手组建了中共余姚支部,并担任书记,以楼家为秘密活动据点,联络诸多革命志士,奔波于上海和余姚之间“蓄势待发”。
在党组织的安排下,经过两年日本留学,楼适夷重回黄浦江畔,在“左联”会场、在大陆新村、在内山书店,他同鲁迅先生的交往与日俱增。在鲁迅的积极推荐下,楼适夷担纲《前哨》的“文学导报”和“文艺新闻”两个栏目的编辑,以散文、小说等形式载体揭露国民党的白色恐怖,号召百姓联合起来勇于抗争。当郁达夫在印尼被日本宪兵枪杀后,他率先在延安地区的报纸上发表《忆达夫》一文,缅怀先烈的丰功伟绩。
《前哨》第一卷第一期
抗日战争时期,楼适夷在香港、上海等地协助茅盾编辑《文艺阵地》。之后,他往返于余姚实获中学、上海储能中学,以教育工作为掩护,从事抗日斗争。楼适夷在《四明山杂记》的回忆文章中写道:

文化方面,报纸归党的区委宣传部直接领导。搞刊物没有条件,我们就搞了地方戏剧,地方戏剧就是越剧,民间叫"的笃班",影响很大。一个社教队,招了民间艺人演传统戏,自编抗日新戏。文学还谈不上,我在教育方面管了这么件事:那时小学教科书不能用汉奸编的,我们就自己动手编,招刻字匠刻板,我主持了这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楼适夷先后担任几家文学类出版社的负责人,荣获了“彩虹翻译奖”。他忘不了克勤克俭的钱庄岁月,忘不了烽火连天的激荡年华,谦逊地说自己只是一个“大时代的小人物”




杂志编辑:徐烜
新媒体编辑:陆闻天排版:安熙坤

本刊稿件均为原创,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如需转载请联系“档案春秋”微信号

欢迎分享至朋友圈



好文

推荐

天地冷暖、人间烟火:一位“五角场人”的情感记忆


“英雄”夫妻:与《觉醒年代》何孟雄共同书写革命传奇的,其实是她...


政务

速递


学深悟透践行:市档案局(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


翰墨连中日,抗疫同风雨:村山富市、张国恩书画作品入藏上海市档案馆



扫码关注我们

聚焦城市记忆、留存城市发展、传承城市历史。我们架起档案为民服务的桥梁,讲述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滋养下生生不息的上海故事。这里是上海市档案局(馆)政务微信平台。


我知道你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