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果壳四季·大暑 | 暑气至浓,万物盛极



大暑

/ 果壳四季 /


大暑,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二个节气,也是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在大暑期间,高温酷热、雷雨频繁、降雨充沛,是万物迅速生长的时节。



历史渊[1]


东汉刘熙《释名》:“暑,煮也,热如煮物也。”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

《通纬·孝经援神契》说:“小暑后十五日斗指未为大暑,六月中。小大者,就极热之中,分为大小,初后为小,望后为大也。”




大暑三候



中国古代将大暑分为三候: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

一候腐草为萤,《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丹良,曰丹鸟,曰夜光,曰宵烛,皆萤之别名,离明之极则幽阴至微之物亦化而为明也。《毛诗》曰熠燿宵行,另一种也,形如米虫,尾亦有火,不言化者不复原形,解见前。”大暑期间,由于温度较高、雨水丰沛,细菌容易滋生,枯萎的植物容易腐化,夜晚可以看到萤火虫在腐草败叶上飞来飞去寻找食物。

二候土润溽暑,《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暑,溽,湿也,土之气润,故蒸郁而为湿。暑俗称龌龊热是也。”土壤高温湿润,为水稻这类偏好水分的作物提供了理想的生长环境。

三候大雨时行,《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前候湿暑之气蒸郁,今候则大雨时行,以退暑也。”在这个时期,大雨频繁降临。




大暑习俗



大暑的“大”,表示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已经到来,热气逼人。这个时期通常是在公历7月下旬,正值中伏,防暑降温尤为重要。中伏也被称作二伏,持续时间大约二十天,是一年中最为炎热难耐的时段,各地风俗有喝伏茶、烧伏香、晒伏姜、吃仙草等。

1

喝伏茶

伏茶,顾名思义,是在三伏天喝的茶,伏茶一般是由金银花、夏枯草、甘草等十多味中草药煮制而成,具有清凉解暑的功效。

2

烧伏香

大暑气温最高,大部分地区的旱、涝、风灾也极为频繁,因此人们通过烧香来祈求风调雨顺和农作物的丰收。另外,烧伏香还与中医的灸法相关,在伏天里用药香熏烤特定穴位,被认为可以治疗多种顽固的疾病。

3

晒伏姜

伏姜源自中国山西、河南等地,通常在三伏天期间制作。人们会将生姜切成片或榨成汁,然后与红糖混合,放入容器中并用纱布覆盖,置于阳光下进行晾晒。这样处理后的伏姜,食用时能够缓解胃寒和风寒引起的咳嗽等症状。

4

吃仙草

大小暑时节,福建、广东等地的人们有食用仙草消暑解毒的习俗。仙草,也被称作凉粉草或仙人草,是唇形科仙草属的草本植物,是一种具有药用和食用双重价值的植物资源。因为它显著的消暑效果,所以被赋予了“仙草”的美名。将仙草的茎叶晒干后,可以制作成烧仙草,而在广东地区,人们更习惯称之为凉粉,是一种消暑的甜品。



大暑诗歌

 


《大暑》

【宋】曾几

赤日几时过,清风无处寻。

经书聊枕籍,瓜李漫浮沉。

兰若静复静,茅茨深又深。

炎蒸乃如许,那更惜分阴。



大暑养生


大暑时期,潮湿闷热的天气极易引发中暑。中医里有“中暑者,中气虚而受于暑也”的说法,暑湿之气乘虚侵袭人体,使人心气不足,进而增加中暑的风险。因此,在这个节气中,防暑降温是养生重点。

在大暑时节,酷热的天气往往会导致人们感到身体疲惫和食欲不振,同时,还可能会使人“肝火”妄动,具体表现为心烦意乱、无精打采、思维紊乱、食欲不振、焦躁易怒等,这在医学上被称为“夏季情感障碍症”,俗称“情绪中暑”。[2]为了应对这种情况,人们可以根据自身体质选择适宜的运动方式,但应遵循的原则是运动量不宜过大,以免加重身体的负担。

大暑时节,由于外界湿度较高,还容易导致脾胃功能受阻,消化吸收能力下降。因此,调理脾胃、促进其运化功能是养生的关键。建议多食用一些能够健脾化湿的食物,如各种谷物、莲子、山药、薏米、茯苓和白扁豆等。此外,牛奶和一些性质温和或偏凉的肉类,例如鸭肉、鸽肉和甲鱼,也是这个时期适宜的饮食选择。[3]


参考文献

[1]陈鹏飞,张圣亚,许梦蕊.二十四节气之小暑大暑[J].绿化与生活,2023,(07):34-38.

[2]如何避免情绪“中暑”[J].科学大观园,2015,(13):44-45.

[3]杨彦.大暑湿热交蒸要重养心养神[N].新华日报,2023-07-26(011).


部分图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必删




更多阅读

文案、编辑/曹文娟  图片/Hippopx 责编/王娅萱©中国科学院大学图书馆

请猛戳右边二维码





中国科学院大学

图书馆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中国科学院大学图书馆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