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邓小平访美的礼宾问题(二 )| 中美关系的“蜜月期”

胡勇 外交官说事儿 2022-07-19

美国政府对邓小平的破格礼遇不仅是一个外交礼节问题,而且有首脑外交的深层考虑。具体来讲,礼宾问题折射出中美建交之初两国关系处在“蜜月期”的状态,也为两国在首脑外交层面上建立密切互动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在美国的中国人热烈欢迎邓小平访美

中美关系的发展自1972年尼克松访华打破坚冰以来一波三折,一度陷入了僵局,从1972年《上海公报》发表到1978年中美秘密建交谈判,由于中美两国政局的戏剧性变化以及美国在对苏、对华和对台关系问题上的游移不定,因此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步伐出现了放慢甚至停止和倒退的迹象。

1978年以后,由于美苏关系受挫,卡特总统接受了布热津斯基博士的建议,决心加快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与此同时,邓小平1977年第三次复出后全面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并直接负责包括中美关系在内的外交事务。当时中国面临的三大问题,即反对苏联霸权、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和解决台湾问题,都需要中美关系的进一步改善,因此邓小平对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也有一种紧迫感。

卡特欢迎邓小平

在两国领导人和外交部门的共同努力下,中美双方只经过五个多月的秘密谈判就跨越了诸多障碍,最终在1978年12月达成了建交公报。在经过近30年的对立之后,中美终于实现了关系正常化。

因此,在中美建交的历史性时刻,为表示对中美关系的高度重视,美国政府在对中国领导人首次访美的问题上是有过一番考虑的。

1977年2月,新上任的卡特总统会见中国驻美国联络处主任黄镇时表示欢迎中国领导人对美国进行“高层访问”,但被中方以美台尚未断交为由予以拒绝。

一年后,美国驻华联络处主任武德科克敦促卡特访华时,后者以中国领导人尚未对尼克松和福特两位美国总统的正式访问作出回访而加以拒绝。

事态的转机出现在1978年5月,布热津斯基奉命对中国进行重要访问,这次访问不仅代理了卡特总统“美国决心已下”的重要信息,直接促成了中美秘密建交谈判,而且邓小平副总理在招待美国客人时首次暗示他有意访问美国。布热津斯基当场向邓小平发出了非正式的邀请,后者也立即表示接受。就这样,中国领导人访美提上了议事日程。

邓小平在林肯纪念堂向林肯塑像献花圈

1978年6月13日,美国国务卿万斯向卡特总统提交了一份备忘录,建议总统在12月中旬宣布中美建交,同时安排一位中国领导人对华盛顿进行“高层访问”。但问题集中在了如何邀请合适的中国领导人。

为此,美方征询了中方的意见。8月17日,布热津斯基在会见新任中国驻美联络处主任柴泽民时试探性地提出了在美国举行中美首脑会议以讨论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可能性问题。柴泽民的答复是:华国锋总理已经出访欧洲,中国领导人对美国进行回访的时机也已经成熟,这说明中国政府也开始认真考虑中国领导人应邀访美的可能。

邓小平副总理本人在11月29日接见日本客人时首次向外界公开了访美的意愿和计划,并敦促美方作出决断,卡特总统非常重视这一信号。

12月11日,也就是中美建交谈判到必须作出最后决断的关键时刻,卡特委派布热津斯基召见柴泽民,由他向柴泽民转达卡特总统向邓小平副总理发出的在中美建交后尽快访美的邀请。

而就在邓小平正式接受访美邀请,中美即将发表建交公报的前夜,两国之间又突然因为美国售台武器问题发生严重纷争,中美关系正常化几乎功亏一篑。邓小平副总理力挽狂澜,果断决定按原计划宣布中美建交,邓小平副总理历史性的美国之行也终于按原计划进行。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政府为了突出中美关系正处于“蜜月期”,“打破了他们以往接待共产党领袖——比如苏共中央总书记勃列日涅夫的惯例”,邓小平副总理访美是中美建交后两国首脑首次正式接触,标志着两国在最高层建立起工作关系和私人友谊;通过两国首脑三轮正式会谈,两国讨论了双边和国际上的重大问题;通过中国领导人的首次访问,邓小平向美国公众展现了新中国及其领导人的形象,传递了中国人民对美国人民的友谊。

因此,卡特总统将邓小平的来访视为他任期内愉快的经历之一。

- end -

文字摘自《从理论到实践》

作者 | 胡勇  图片 | 网络  编辑 | 老江


阅读延伸











敬请关注“外交官说事儿”




联系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