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外交论谈 | 张宏喜:无须期望朋友基辛格变为同志基辛格

张宏喜 外交官说事儿 2022-07-19


作者简介



张宏喜,1941年8月生于河南省民权县。

1964年毕业于郑州大学中文系。

1987-1989年,任中国驻澳大利亚大使馆参赞。

1989-1997年,任外交部领事副司长、司长。

1996-1997年,任全国人大常委会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备委员会委员。

1997-1999年,任中国驻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特命全权大使。

1999-2003年,任中国驻纽约大使衔总领事。

2003-2008年,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

2004-2007年,任世界知识出版社社长、总编辑。退休之余,笔耕不辍,常在各类书刊上发表文章。

世界在变,中国在变,美国在变,基辛格也会毫无例外地在变。但无论怎么变,中国仍然是中国,而且成了更美好的中国;美国也还是美国,但已有些大不如前了,眼前的特朗普把最反华的一帮人集结在身边,似乎不把美国拖进深沟不罢休;基辛格博士也还是基辛格博士,但好像也逃不脱许多美国精英共有的新焦虑,但不大会在他年近百岁时,变成中国的同志基辛格或敌人基辛格,而会继续保留朋友基辛格。须知老人家下半辈子不停地往中国跑,要与一任一任的中国领导人保持友谊,他哪能老了老了砸自己的饭碗、毁自己的名声呢,他可是一位智慧老人啊!

以下摘自拙著2015年出版的《基辛格——美国的常青藤外交老人》。

中国与基辛格的关系证明了利益和朋友可以兼而得之。基辛格在维护美国的利益,但他也是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和我国几代领导人的朋友,自然就是中国人民的朋友。

只须把基辛格的几部主要著作读上一读,就可以发现他绝对是个代表美国利益的高官。冷战时期他就是个冷战斗士,他自己说与苏联搞缓和是一种策略,不是为了培植友谊,而是要用文武两手把苏联打下去,在世界各地把苏联的势力清除掉。

他要维护美国在全世界的霸主地位,所推行的自然就是美国霸权的那一套。他只不过是美国统治集团里很多政治派别中的一个派别的突出代表罢了。他不赞成马列主义,反对共产党,他曾热心支持台湾的国民党政权和南韩、南越的亲美政权,他认为中国在朝鲜和越南的行为就是从事侵略、至少是支持侵略,如此等等。如果他与美国的那一套霸权主义的根本宗旨背道而驰,美国早把他从白宫和国务院开了,也不会有那么多美国人夸奖他了。

这么说来,他不是与我们中国很对立、与我们不是两股道上跑的车吗?那他怎么能成为我们中国的朋友呢?但两种对立而似乎不能兼得的东西却在基辛格身上出现了,这可以说是一个奇迹。

是什么使基辛格既推行霸权和反共,又成了中国的朋友呢?只要读一读他2011年出版的《论中国》就可以找到答案了。很少有外国人(除了意大利的马可波罗、美国的斯诺、英国的李约瑟、美国的费正清等)能写出这样的书,特别是外国的高官,恐怕少之又少。

书里面也有一些不符合事实和我们不能同意的地方,例如,他说在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和国务卿艾奇逊威胁要对中国使用战术核武器后,周恩来在出席亚非会议时,发表了一个声明:“中国人民同美国人民是友好的。中国人民不要同美国打仗。中国政府愿意同美国政府坐下来谈判,讨论和缓远东紧张局势的问题,特别是和缓台湾地区的紧张局势问题。”按基辛格的说法,好像是中国害怕美国的核武器所以才发表了这个声明。

据参加会议的人回忆,特别是美国学者鲍大可的文章记载,实际上是当时的锡兰(即现在的斯里兰卡)总理克拉特瓦拉挑的头,他在会上按美国的调子跳舞,选错场合不合时宜地攻击起共产主义和新中国,说什么台湾是台湾人民的,应该成为“独立国”,他问周恩来如何才能缓和台湾海峡的紧张局势?周恩来就此对他进行了朋友式的批评,表明了态度,做了他的工作,向他说了我们不愿同美国打仗的那些话。印度总理尼赫鲁听了问周恩来,可否把他的话公开发表?周恩来回答可以,于是就有了周恩来的那个声明。

1973年11月基辛格第二次访华

如果周恩来是针对美国总统和国务卿的话发表声明,肯定不会就这么69个字,而一定是义正词严地批驳美国。但总的来说《论中国》对中国是友好和客观的,不少地方是深刻的,有利于美国和其他国家人民对中国的理解,是一部有重要意义和价值的力作,因此而受到读者的欢迎。

基辛格在该书的序和前言中说:“我先后访问中国达50多次。如同几百年前往中国的众多访客一样,我日益钦佩中国人民,钦佩他们的坚韧不拔、含蓄缜密、家庭意识和他们展现出的中华文化。”“我并非总是认同中国人的观点,读者亦然。但我们有必要了解这些观点,因为中国将在21世纪的世界中发挥重大作用。”“若要了解20世纪的中国外交或21世纪中国的角色,必须首先对中国的历史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即使可能有过于简单化之虞。”这种研究中国的态度和方法是非常正确的,某些研究中国的外国人之所以达不到基辛格的成就,就是在这些方面比不上他。

中国当代美国问题专家陶文钊给《论中国》很高的评价:“增进相互理解是中美两国间永恒的课题。1948年,美国中国学巨擘费正清教授为此目的出版了《美国与中国》。60多年后,基辛格博士的巨著将帮助美国公众更好地了解中国,尤其是近三四十年来的中国,中国的对外关系和中美两国的关系。作者既是国际政治理论方面的大师,又在国际关系的实践方面运筹帷幄,对中国有着深刻的了解,才写就了这本独一无二的著作。我们中国读者则可以从本书提供的丰富材料和这位智者的深邃见解中得到许多启示,以反观我们对自己的认识。”

美国历史学家罗伯特·达莱克指出:《论中国》既是作者对自己与中国四十年深入交往的总结,也充满了他对美中关系的现实思考。当然我们也知道,他过度的冷静向来不讨美国新闻界的喜欢,他奉行的现实政治观念也常常受到左翼知识分子的责难。然而,相对于充斥市场的或者唱衰中国,或者宣扬中国威胁论、鼓动美国不高兴的大量中国主题图书,基辛格式的冷静也许更为重要。

《纽约时报》评论说:基辛格不仅是第一位正式出访中国的美国外交官,而且在此后的40年里,他陆续出访中国超过50次。从外交上讲,在解释中国这件事上,基辛格拥有某种特权。现在,这位年近88岁的国际问题专家出版了自己的新书《论中国》,用巨大的篇幅再次讲述这一非凡的历史,并表现出一个西方学者对中国特色毫不掩饰的认可。

有意思的是英国派驻香港的最后一任总督彭定康也对《论中国》作出了评论,说:“我对于基辛格的主要批评并不在于他过于致力于中美伙伴关系,也不是他对中国的成就褒扬太过。但我在想,基辛格的外交基调是否对中国人和其他人有益,以及他写到中国时的笔调是否流露出一种完全多余的倾向?——不是说仿佛在向中国叩拜,至少也是在毕恭毕敬地鞠躬。”

我这里之所以想引用这位香港末代总督的话,一是想证明也有一些人反对基辛格,二是想拿他与基辛格做个比较,看什么是政客,什么是政治家。这位彭总督本可以成为中国的朋友,他后来也说过中国的某些好话,但他在香港任内竟企图把中英两国达成的正式协议歪曲和推翻,最近又对香港的特首直选说三道四,想方设法要把香港搞乱,不知是何居心?人们想知道什么是没有道德的政客吗?请看这位末代彭总督。

鄙人大体归纳了一下,大概有以下几点使得基辛格成了中国的挚友:

首先,我认为基辛格追求的是世界和平,不是一个好战的侵略分子。当初他在想方设法使越战停下来,只是还要考虑怎样使美国不失体面,而且能保证日后南越政权得以继续;他认为小小的以色列虽是美国在中东的战略支柱,但不能与众多的阿拉伯国家永远对立,所以他追求的是双方停战与和平,只不过他要千方百计挤出苏联的势力和影响。如此等等,他看到中国并不是富于扩张的国家,而是真心希望和平的,这样他就与中国有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共同点。

第二,他是个现实主义学派的学者,所以他要从现实出发考虑问题和观察中国。他首先是个学者,一个有良知的学者追求的是科学的结论,而不是像政客们那样以自己的政治利益为转移来考虑问题和采取立场。只要有这种态度,他会对中国作出正确和比较正确的结论的。他的著作里有许多这方面的表现。

第三,他通过当官后的外交实践,通过比较中国与苏联、越南等国的不同,通过对不同国家的共产党进行研究,他发现了中国和中共的独特之处和优点。特别是经过与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以及后来几代领导人的接触,他不能不得到深刻印象,在与中国交往中建立起与中国领导人和中国人民的友谊。

第四,他进而对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进行了研究,认为当代中国的一系列政策和做法是根植于优秀的中国文化之中的。所以中国的政策具有连续性、牢固性、可信性、可行性。作为一个根基深厚的学者和优秀的政治家,这一切不能不对他产生吸引力,使他顿生敬意。不与这样的国家建立友谊,还到哪里去找朋友呢?

第五,人都是有感情的,搞外交的人都具有深厚的爱国情愫,基辛格自然不会例外。但在外交谈判中需要忌讳的一点就是感情用事,一旦感情用事就会失去冷静和理智,脱离正常思维,把事情搞乱。

基辛格在这方面把握得十分出色,以理智驾驭感情,不以意识形态划线,不固执过时观念。所以他能看准问题所在,坚持应该坚持和可以坚持的东西,同时作出必要和可能的妥协。

对于外交官来说,作出正确的妥协决定远比坚持原有立场要难得多。在中东穿梭中,他帮助两方客观、准确地认识问题,各自作出必要的让步,在两个对立体的中间,找到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平衡点,使和平得以实现。他在与中国、苏联、越南等国的谈判中多数做得得体,所以取得的成功比较多。在中国他遇到了外交大师周恩来,信任、坦率、冷静、灵活,使双方达成了经得起历史考验的一致。

最后,最重要的是,他越来越了解和理解中国实行的国内政策和外交政策,中国的国内政策符合国情;中国的外交政策与美国外交政策和他个人的外交理念虽有矛盾、对立和差异,但不一定非对抗不可,有共同点,可以求同存异,可以在不少方面合作,甚至共赢。

做朋友是两边的事情,“单相思”只能徒找烦恼。中国这边,从一开始就把基辛格视为难得的人才和朋友。毛泽东喜欢他,周恩来夸奖他。邓小平之后的中国领导人几乎有机会就见基辛格。岂止一个基辛格,查查历史,毛泽东、周恩来与斯诺是朋友,中共赞赏美国派给蒋介石的史迪威将军,在延安与美国派来的以魏德曼为首的军事观察组相处很好,周恩来夸奖过美国特使马歇尔(即后来的国务卿),例子很多。中国领导人喜欢交朋友,并善于交朋友,包括政治上反对自己的人,这是取得胜利的法宝之一——也是建立团结最大多数的广泛的统一战线的内涵。

特别是主管外交的周恩来,与曾经害过他的原国民党特务负责人张冲,在抗日战争时期都能成为休戚与共的朋友,在张冲去世的追悼会上他含泪发表了感人的悼词,送挽联曰:“安危谁与共?风雨忆同舟!”在外交战线上他的朋友真正是遍天下,许多不同意他的政治立场的人不能不敬佩他的高尚品德、人格魅力和外交风格,愿与他做朋友。日本有个政治家说,外国领导人中周恩来在日本拥有的朋友最多。

2018年11月8日,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右)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会见了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

每次基辛格到中国访问,中国方面不但在外表礼仪上对他热情、好客、周到,甚至高规格,最重要的是在内涵内在方面,对他坦率诚恳、表里如一、真心实意、讲究信用。其实,我们对其他外国客人都是按中国的传统礼仪对待的,以至于中国人民习惯把外国人都称为外宾,本着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的心意对待朋友。周恩来有一句经典的话:“喝水不忘掘井人”,对曾经打开和发展两国关系的人,我们不会忘记。只要有着同样的真心,很多人都可以成为中国的朋友。

读了1979年出版的《白宫岁月》、1982年出版的《动乱年代》和2011年出版的《论中国》,有个感觉,就是基辛格从“使华者”变成了“知华者”,又从“知华者”变成了“友华者”。外国不乏知华者,但一些所谓知华者其实是反华者,其知华是为了反华,正由于反华,到头来他们并没有真正成为知华者。而基辛格是学者,学者的特点是爱研究问题,所以他作为使华者就要研究中国,研究的结果,成为知华者。学者还有个特点,就是学无止境,他要继续深入研究下去,结果使基辛格成为友华者。

他研究了中国的悠久历史和文化,包括孔子、孙子兵法、三国、围棋等等,又研究了中国的近现代史、外国列强对中国的入侵,还更仔细地研究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袖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尤其注意邓小平的改革开放和中美关系的发展经过。他看到了中国的特点、优点和缺点。他从一个美国人的视角来论述中国的事情,有些说法和我们中国人自己的说法不一样,但不能不承认他的很多看法很深刻。

不知道是谁说过这么一句话:“人生有一知己足矣!”在对中国怀有很多偏见的美国,能有一个知华友华的高官和大学者是难得和令人高兴的。我在纽约工作和生活过四年,对美国人的偏见感受十分深刻,所以也就越发感到基辛格这样的知华和友华者的可贵。

当我被派到美国工作后,发现美国的基辛格虽然稀有,却并不只有一个,类似基辛格的人在各界都能遇到,只不过那些人水平还是有差距,比不上真正的基辛格。我在纽约发现主张对华友好的比我原来想象的多。这样,按英文的语法规则,我以为完全可以把基辛格一词变成复数“基辛格们”。

基辛格之后有个布热津斯基,他是卡特总统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就是在他的推动下,完成了基辛格开始的事业,实现了中美关系正常化,两国正式建交。还有后来的国务卿黑格、万斯、老布什的安全事务助理斯考克罗夫特等等,都为发展中美关系做出了贡献。还有历任美国驻华大使,除个别外,都是积极主张发展中美关系的。

我在纽约结识的有企业家、大学校长、学者、媒体人士、州市区官员、少数议员、退休军政人员以及一些普通人,他们中主张中美友好的大有人在,而且在不断增加,越来越多。想了解中国的美国人与日俱增,所以我们总领馆颁发的来华签证年年大幅度上升。凡到过中国访问的,百分之八九十都夸奖中国这些年发展得好。更有一点是人人都看到了,即两国的经济关系发展迅猛、势不可当。

9·11事件发生后别的公司纷纷撤出曼哈顿,我国海尔公司却在曼哈顿买了一座办公楼,张瑞敏老总请我去参加剪彩,纽约市政府对此给予高度重视和评价。总之,中美关系虽然仍有不少矛盾和摩擦,有时出现反复和紧张,却越来越互相离不开了。在这种情况下,“基辛格们”的产生和存在,就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

在尼克松之后的历届美国政府中,基辛格们成为不可或缺的人物,因为在美国有个影响外交政策延续的严重障碍,那就是基辛格指出的政府定期换届带来的全面变化:“由于任期限制,至少每隔8年,助理国务卿以上所有由总统任命的官员就要大换班,人事变动涉及多达5000个关键职位,实际上,新政府上任前9个月左右的时间是真空期,这种情况每逢民主政权过渡都会出现,永远如此。”

但自从基辛格成名后,不管是共和党还是民主党的政府,上台皆求教于他,这肯定可以使新手上台后在外交方面少走弯路,减少适应期。尼克松开始的对华政策成为共和党、民主党的共识,这其中应该有基辛格的一份作用,尽管从根本上讲这是美国利益使然。基辛格之后的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和国务卿,多位是基辛格的门徒,他们组成了基辛格们。如果美国的基辛格们不能生生不息,会给中美关系带来不利影响。

我还认为,历史发展到现在,美国尤其需要“基辛格们”。因为美国虽仍然稳坐第一把交椅,但实力处于下降态势,而中国从落后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实力第二,这第一和第二如何相处?更令美国忧心忡忡的是,中国仍在高速向前发展,当第一第二互换时,该如何是好?奥巴马提出美国还要再领导世界100年,能不能实现?又怎样实现?奥巴马现在说话底气不足,看样子实际上他并没有什么妙计去兑现说过的话。妙计在哪里呢?就在他们的“基辛格们”那里,所以“基辛格们”尤其是目前美国绝对不可或缺的。

——2020年5月18日

- end -

作者 |  张宏喜  图片 | 网络

阅读延伸







敬请关注“外交官说事儿”



联系我们

倾听外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