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女副总理的“侠骨柔情”

南方周末 外交官说事儿 2022-07-19






人物简介 /profile   


吴仪:曾任北京市副市长,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部长、党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兼任卫生部部长;中共第十三届中央候补委员,十四届、十五届、十六届中央委员,十五届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第十六届中央政治局委员。


初露锋芒的女学生干部



吴仪,1938年11月生于湖北武汉,父亲教她背诵了许多诗词歌赋。一位记者在文章中回忆自己曾经试过和吴仪比赛背古诗词,“很惭愧,我一个学文出身的记者,竟比不过这位学工出身的部长。”

年轻时期的吴仪

后来父母早逝,大她8岁的哥哥将其带大。吴仪之后随哥哥去了兰州,进入一所寄宿制女子中学。年轻时的吴仪有浓重的苏联文学情结,当年就是读了反映石油工人铺设西伯利亚输油管线的苏联小说《远离莫斯科的地方》,才决定进入石油工业。

1957年,吴仪考入北京石油学院(中国石油大学前身)石油炼制专业。她是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学生,1958年5月石油学院师生参加修建十三陵的义务劳动,刚上大一的吴仪被任命为毕业班和1957级合编的女生连连长。

大二的时候,吴仪是班主席。虽身为班干部,但在入党问题上却有一些插曲。相关入党负责人在介绍吴仪时说:“吴仪要求进步,工作积极,但是总的看只能做党的‘同路人’。” 所谓“同路人”,指的是吴仪和当时所谓“落后”、“右倾”的同学划不清界限。事实上,她对哪个层次的同学都很好。

在同学们的印象中,大学时的吴仪性格开朗,爱好广泛,她会唱俄文歌,能吹笛子,剪了同学中少有的短发,与男同学接触不拘束,被人叫作“假小子”。“假小子”的性格也给吴仪带来了“麻烦”,女同学和男同学接触多了就有议论。后来班主任找吴仪谈这个问题,吴仪委屈地说:“不接触怎么做工作?”此后工作依然风风火火,林说她是“不畏人言仍从容”。

1958年大炼钢铁,石油部要搞土法煤炼油,吴仪曾作为少数女同学代表,独自一人被派往贵州调查,其工作能力由此显现。

从企业党委书记到副市长



大学毕业以后,吴仪去兰州炼油厂当了2年技术员,又在石油部工作3年,然后到燕山石化总公司,20年内从技术员一直干到全国最大石化企业的一把手。

1996年11月,对时任外贸易经济合作部部长吴仪(左三)视察花都市邝维煜中学时和花都市领导合影。

苏联电影《曙光照耀着莫斯科》里的那位精明强干的女厂长,成为她的楷模。她的办公室里有一幅基调雄浑的油画:暴风雨中的橡树。吴仪说,自己原来想要一幅宁静明快的,画家却拿来这幅,说这最适合她的性格。她的办公室里挂了一件军大衣,因为石化企业易发生事故,一有报警,披上大衣就走。吴仪曾是全国石油化工系统正局级干部中惟一的女性,有人说“她几乎是从男人堆里干出来的”。

1988年初,吴仪被提名为北京市副市长的候选人。这是一次难度很大的选举,10个候选人中要差额下去3个,仓促间穿着男式夹克,戴着方形黑框眼镜出现在镜头前的吴仪依然胜出,分管工业和外贸。

随后的吴仪,在市政府主楼三层一个没有洗手间的办公室住宿了近一年。压力是巨大的,从燕山石化的时候起,她对消防车的声音就特别敏感,到了北京市,只要窗外消防车一响,她马上条件反射般地抓起电话。

吴仪在北京市副市长任上显然足够成功,1991年夏天,她被上调至国家外经贸部担任主持常务工作的副部长。

“救火队员”



上任副部长之初的一次会议上,吴仪对下属说:“我听省里的同志说过,我们这个部是‘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一个副省长过来,“小处长也可以把人家‘晾’半天。”她由此要求部机关改变作风。2003年的一篇报道说,当时吴仪尖刻的点名批评“使很多干部难以承受”,有司长将状告到上级领导,但上级领导支持了吴仪。

上任不久的吴仪就赶上了1991年底艰苦的中美知识产权谈判,她在其中的干练和坚忍让她声名鹊起,连续拿下了几起棘手贸易摩擦。在谈判桌前,她从来充满信心。熟悉者说,吴仪谈判时“控场”能力很强,她有种特别的敏感,一到场感受下气氛就知道该说什么话。

1995年3月中美知识产权谈判一度破裂,双方都公布了报复与反报复措施清单。吴仪把美国贸易代表坎特邀请到北京,再开谈判,最终消解了可能的贸易战,可谓力挽狂澜。而她更为人熟知的是主持中国加入世贸的谈判。她在谈判中直截了当的性格赢得了各方尊敬。

这个一直以其坚强爽朗的个性和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著称的副总理,一直在扮演“救火队员”的角色。


1996年夏天,吴仪曾跟随专供香港运送生猪的“三趟快车”从武汉到香港,以部长的身份在满车的异味和闷热中呆了十多个小时。

2003年3月16日,吴仪当选为国务院副总理。一个月后,吴仪出任处理非典型肺炎疫情控制小组组长,并以副总理之职兼任卫生部长。她临危受命,在中央的领导下,迅速控制了疫情,并展现了整顿官僚作风的气魄。

之后吴仪又以坦诚态度面对艾滋病问题,她是最早走进河南“艾滋村”的高官之一,担负起十分棘手的遏制艾滋病的重任。

随后她又出任国务院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领导小组组长等职务,在食品药品安全、农村合作医疗等领域频频“补位”。

2005年5月,在她访日期间,包括小泉等日本高级官员相继在历史问题及东海问题上作出强硬表态,吴仪断然决定取消与小泉的会面,提前回国,被媒体称为强硬派。

她也曾带着十几个部长出访,见证中美贸易风云,气势如虹。

强硬和柔情



同学觉得吴仪是个恋旧的人,在北京,她很愿意和老同学聚会,小范围接触比较多,只要有时间,都愿意来。

1992年9月,吴仪这一届学生毕业30周年,54岁的她重回位于昌平的母校北京石油学院(现中国石油大学)。同学聚餐时,吴仪主动拿起竹筷,敲着盆碗,随着节拍唱起俄语歌曲,大家随后也跟着合唱起来。

1997年春,吴仪这一届入学40周年,他们在北京再度聚会,当时已是政治局候补委员的吴仪利用中午休息时间跟大家相处了3个小时,其间兴致高昂,唱了《我为祖国献石油》、《克拉玛依之歌》、《潇洒走一回》等歌曲。

中国石油大学的校园网页上留有吴仪每次回校的报道,尽管篇幅简短,但一些感人的细节,至今令学校师生感喟。有一次,返校演讲的吴,情切之时,竟郑重地向坐在主席台上的母校老师三鞠躬,令校长杨定华几欲落泪。

除去柔情,吴仪的直爽和强硬,则更让人印象深刻。

2004年全国“两会”,吴仪在看望全国政协医药卫生界委员时说:“平时你们有好的建议,直接给我,寄给中南海吴某人收。我表个态:本届政府在医疗改革上一定有进步。”

2005年全国“两会”,一位记者在黑龙江团碰到了吴仪,此前一年,黑龙江爆出“田韩”案,吴仪在小组讨论会上表达了给黑龙江省官员打气的意思。这次会上,她又一次显示吴氏风格。有地方官员要求中央政府支持某项目,而在场者显然都认识到这个项目根本不适合向国家领导人提起。果然,吴仪当面回绝,“这个事,你应该和省委书记说。”而她也曾在参加十七大福建团讨论,倾听基层代表发言时,两度泪下。

2007年全国“两会”上,吴仪在与浙江代表团一起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针对当前存在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说:“在这个问题上群众不满意,我没有做好工作,愧对百姓,应向大家道个歉!”

如今,这个喜欢直言快语的老人已离任。吴仪此前曾说,“我只不过是一个普通的知识分子,是历史把我推上了这样一个舞台。”是的,没有什么特别,只是,中国政坛从此少了一个充满侠气但也不乏温柔、习惯双手抱拳致意的“小女子”。

-end-

文章来源 \ 南方周末

阅读延伸







敬请关注“外交官说事儿”



联系我们

倾听外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