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四国散记(一)| 热情的马里

杨宝琴 外交官说事儿 2023-12-06

作者简介


杨宝琴 1962年调入外交部,曾先后在中国驻马里、法国、马达加斯加、布隆迪大使馆任办公室主任等职。


从60年代初到1985年,我和爱人田志东一起在我国驻马里、法国、马达加斯加和布隆迪大使馆工作过。在人生的旅途中,十几年也不算长,但在国外的这些年里,我们有喜悦,也有惊险。这里我饱览了世界上的一些名胜古迹,接触了国内外的一些元首和政界名流。时光流逝,往事如烟,岁月冲淡了我的记忆,淡化了国外的多彩生活,现仅就记忆所及略述点点滴滴。

中国驻马里大使馆

60年代初,我和爱人田志东告别了祖国和亲人,飞向遥远的西非——我国驻马里大使馆工作。

俯瞰马里巴马科

(图源:物美非洲)

马里是1960年独立后不久即同我国建交的,当时,它的首都巴马科不过是个小镇,而那时,整个非洲同我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只有马里、加纳和几内亚三个国家。现在,在非洲除少数几个国家之外,绝大多数国家都同我国建立了外交关系,这与60年代初的情形相比已大不相同。

马里是西非的内陆国家,全国大约有一半地区都是大漠荒原,其北部属撒哈拉大沙漠,中部和南部则是热带沙漠和草原。马里的气候异常炎热,被称为世界上“第二大火炉”,在这里,你才会真正感受到“赤日炎炎似火烧”的滋味。中午时分,如果把鸡蛋埋在沙土里,一会儿工夫就可以烤熟;如果把温度计放在太阳底下曝晒,很快就会爆裂。

这里一年没有四季之分,只有旱季和雨季。植物种类也非常之多,一年之中,红花绿叶不断,真是“西非天气日日晴,红花落了绿叶明”。马里的果树种类繁多,其中尤以芒果最为有名。天然的芒果树林很多,有的竟绵延几十公里。马里的芒果以个儿大、核小、肉厚、果丝少著称,在国际市场上非常走俏。除芒果树之外,还有猴子面包树、木瓜树、香蕉树、柑桔树等等,一年到头果实不断。马里人吃香蕉的方法很特别,除了生吃之外还可以用油炸了当饭吃,所以,在马里是饿不死人的。

当时的马里“穿衣一块布,吃饭靠大树”,这里既不是天堂,也不是地狱。马里人的皮肤黑得发亮,但都有一口洁白的牙齿。那里的人几乎整天嘴里都要嚼着一段小木棍,嚼时满口白沫,这就等于刷牙了。

在街上,常常可以看到三五成群的男人们,每人手里摇着把歪把儿扇子(扇子的样子和我们的不同,把儿在一边)整天悠哉游哉地坐在大树下乘凉聊天。他们身上都穿着清一色的大袍子,脚上穿的是没有后跟的鞋。

在马里,男人是从来不干活儿的。马里人大都信奉伊斯兰教,而伊斯兰教允许每个男人娶四个妻子,谁的妻子少,那一定是因为生活贫困。所以,在马里,几乎所有人家都是大家庭。在家庭中,年龄最长的男人是“家长”,而妻子和孩子们都是他的“长工”,无论是种田还是经商,这些人都要把劳动所得交给“家长”,而后“家长”再分别给他们以适当的“报酬”。

巴马科妇女

马里的妇女很能干,在街上,常常可以看到背着孩子、头顶货物的妇女,她们似乎都是天生的杂技演员,头顶上顶着摞了好几层的东西,走起路来居然还是那么稳。在露天市场或街头巷尾,她们使劲地叫卖,似乎永远不知疲倦。她们不懂计量,也不会计算,在出售时常常是按堆论价,分堆付钱。


马里的妇女以胖为美,大腹便便,穿金戴银,不仅可以说明她的富有,而且可以说明丈夫对她宠爱有加。而那些长得瘦的女人,则千方百计使自己胖起来,这与世界上许多国家妇女的审美情趣大不相同。

马里人见面打招呼时的热情劲儿恐怕称得上是世界之最,如亲朋好友在路上相遇时,双方都要问候对方家族的所有成员,即使丢掉了一个也被视为不礼貌。有时,双方已经离开很远,还要一步一回头地问这个好那个好,看上去十分有趣。好在街上车马行人不多,否则难免会发生交通事故。入乡随俗,我们在遇到马里朋友时自然也要这样做。

一次,我去拜访某官员的夫人,在问候她的家人时竟然闹出了笑话。在马里,每家的孩子都很多,十个八个是极平常的,领出来常常是高高低低的一大群,有的连妈妈也分不清谁是老几。当我问到她的一个孩子时,她说前几天死掉了,而我却没有反应过来,顺口说了一句“好,好!”幸亏有翻译保驾,我立刻补上了一句慰问的话。

60年代初,在英迪博·凯塔总统执政时,中国与马里的关系非常好,我国曾有许多代表团去马里访问,由全国妇联曹孟君大姐率领的中国妇女代表团便是其中之一。当时,我曾陪同这个代表团到西加索、东布各都、莫普提等地参观访问,所到之处,受到了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他们载歌载舞,显得非常热情而友好;歌手们是即兴编词演唱的,歌颂中马之间的友谊;少女们从人群中跑出来跪在客人面前,手捧一瓢甘凉的清水请客人们享用……在陪同代表团访问期间,马里的朋友们还用家乡的饭菜来款待我们,吃的是用一种叫做“固司”的类似小米(比小米粒小)的谷物做的饭,吃时直接用手把饭揉成一小团送到嘴里;喝的是一种用发酵后的羊奶和大米混合后熬成的粥。

周恩来总理抵达马里,凯塔总统到达机场迎接。(图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网站)

1964年2月,敬爱的周总理率团访问了马里,这在我的记忆中是永不磨灭的。接待这样高层次的庞大代表团,对于马里和我国使馆来说都是首次。当时我是使馆办公室副主任,后勤工作之繁杂自不待言。虽然使馆的条件比较差、人手也少,但同志们热情很高,任务完成得相当圆满。那时,我还有一项特别的任务,就是每天为总理煮一锅绿豆粥,煮好之后再把它交给总理的秘书。我知道,这粥是给总理治病用的,能为总理做点事我感到很高兴。

一天中午,我正在厨房里帮厨,有人来叫我去和周总理、陈老总等领导同志共进午餐。我满身油污,只换了件衬衫就去入席了。总理赶忙站起来说:“你们怎么都不来呀?来,坐下一道吃!”总理一边吃一边同我们拉家常,气氛显得轻松而活跃,开始那种不安的心情没有了。在与同志们的交谈中,总理像慈父般亲切地与我们边吃边聊,并勉励我们要认真学习,特别是要学好当地语言,要努力适应国外环境,不搞大国沙文主义和种族歧视……当时,我有幸坐在总理的旁边,每上一道菜,我们就抢着给总理夹。总理说:“你们给我这么多菜,我吃不完你们可要负责,不能浪费。”说着,就又把菜分给了我们。吃完饭,总理在盘子里倒了点汤涮涮喝了。这事给我的印象极深。

饭后,我还陪总理打了乒乓球。我的球打得不好,总理一个劲儿对我说:“不要急嘛,稳点!”这是我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刻,铭心刻骨,永志不忘!

未完待续~

文章来源 |《女外交官》

作者 | 杨宝琴  图片 | 网络

编辑 | 外交官说事儿 青岩

阅读延伸

敬请关注“外交官说事儿”

联系我们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