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读史】“爷爷”是个什么样的人?朱德外孙这样讲述

中国军网 灯塔党建在线 2020-02-18


“肚量大如海,意志坚如钢”,这是毛主席对朱德的评价。在家人眼中朱老总又是什么样子呢?请听朱德外孙刘建的讲述——



1935年6月,红一、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会师,毛泽东和党中央决定集中主力北上抗日,张国焘则主张向青海、新疆或川康等边陲地区重建基地,中央肯定了北上的方针。红军当时分为左右两路军,左路军就由爷爷和张国焘率领。


在长征中,张国焘玩弄两面手法,同时私立中央,表面上同意党中央的路线,实际上按兵不动,坚持错误路线,他坚持南下,又把四方面军带回去了。当时,爷爷对此坚决反对,张国焘对爷爷也进行了残酷的斗争和迫害,比如他撤走爷爷的警卫班,杀了爷爷的马匹。


当时康奶奶知道这个情况以后非常生气,就要去找张国焘说理,爷爷拉住她劝慰: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忍耐,什么话都不要说!后来,爷爷对此解释说:当时如果不忍耐,和张国焘闹翻了,那么只能是红军受损失,我需要行使我总司令的权利!张国焘也希望我走,但我不能走,因为我是总司令,我是党中央任命的,我必须把这支部队带回去北上抗日,按照党中央的指示和要求去办。


爷爷始终用他博大的胸怀团结每个同志,不去计较个人得失。爷爷始终维护党中央的团结,最终将红军部队带到了延安,并且参加了抗日战争,直至取得胜利。


我认为爷爷对革命事业有五心:第一是永葆恒心,坚决信仰马克思列宁主义,为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不断探索、不懈奋斗;第二是竭尽忠心,为党和人民殚精竭虑,鞠躬尽瘁;第三是充满着热心,对社会主义的建设任劳任怨;第四是满怀着爱心,对人民群众全心全意,甚至奉献自己的一生;第五是保持公心,恪守原则,坚持革命到底的一生。


爷爷总说人要有志气,没有志气的话一件事情是做不到底的,更做不出成绩来,年轻人就应该有那么一股劲和一种精神把工作做好。


1976年元月8日,周恩来总理与世长辞,消息传来,犹如晴天霹雳,爷爷当时两眼望着天花板,热泪盈眶,他对亲人和身边工作人员说,周总理为国家为人民鞠躬尽瘁,是个真正的彻底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待向周总理遗体告别的时候,工作人员怕爷爷过度伤心,健康状况出问题,劝他不要去参加遗体告别式,但爷爷坚持让我妈妈扶着他去。到了北京医院,他左手扶着手杖,举起颤抖的右手向周总理遗体敬了一个庄严的、最后告别的军礼。


尽管悲痛的心情难以言喻,那几天爷爷吃不下也睡不好,但是他仍然执着地投入到国事活动。大家当时都劝他注意身体,他却说,总理去世了,毛主席的身体也不好,我应该更多地做一些工作。


总理去世以后,爷爷也已是90岁的高龄,他老人家好像知道自己的时间不多了,就拼命工作。从1976年2月初到6月26日住院,直到7月6日离开这个世界,5个月的时间,他会见了外宾18次,找人谈话3次,他就是这样来兑现“革命到底”的诺言的。



“我们共产党离开人民将一事无成”


我1970年底入伍,后来每次回到家里,爷爷都十分关心部队的情况,拉着我问这问那,因为他当了一辈子兵,对战士对部队特别有感情。


一个班里农村战士有几个,城市战士有几个?吃得怎么样,一个星期能吃上几顿细粮?干部能不能与战士同甘共苦,你们是怎样做战士思想工作的?面对爷爷的问话,我一一作答。爷爷告诉我,要和大家多谈话,只有知道战士们在想什么,你说的话才能启发到他们。


爷爷特别告诫我不要当“兵油子”,干部带兵最重要的是以身作则,要知兵要爱兵,还要学会做思想转化工作。爷爷说部队打仗靠的是战士冲锋陷阵,战斗胜利要靠官兵一致。


爷爷会打草鞋,长征期间休息的时候他就爱打草鞋,平时爷爷就在马背上多放几双。一次,他看到一个小战士掉队,因为鞋坏了,脚被划伤走不动了,爷爷就从自己的马背上拿了一双草鞋给了战士。爷爷作为军队的创建者和领导者,爱兵如子的许多事对我的影响都很大。


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延安大生产运动中,有一天爷爷亲自带领几名警卫员到南泥湾进行探场,到驻地的时候天色已晚,他们就在两个破窑洞里搭了个简易的床铺,警卫员管开智跟爷爷住在一个窑洞里头,并且安排好让爷爷睡在里面的床铺,靠洞口的这个铺位留给管开智睡。


夜间站岗是几个人轮班,到了下半夜该管开智站岗的时候,站上一班岗的战士走到爷爷和管开智住的窑洞,他当时轻轻推了一下睡在洞口铺位上的人,说了一声换岗了,然后就回去睡觉了。但是这个战士并不知道他推醒的并不是管开智,而是爷爷朱德总司令,原来爷爷与管开智临睡前调换了铺位。


天亮以后,大家发现爷爷在站岗,都感到很奇怪,就问他,首长怎么不睡觉?爷爷听了以后没有埋怨任何人,也不做任何解释,只是微笑地说了一句:“你们站岗放哨睡不睡觉?”大家这才明白,走进爷爷住的窑洞里一看,才发现管开智在里面的铺位上还没醒呢。


从这件小事,我也充分体会到了爷爷的爱民情怀。在延安的时候,爷爷就很喜欢孩子,当时有很多烈士和老一代领导人在前线作战,他们的子女都在延安生活,直到今天他们还很习惯的都在称呼爷爷为爹爹,奶奶康克清为康妈妈。


特别是陆定一的儿子陆德,他曾经跟我说,他这条命是朱爹爹给的。陆德出生以后他的母亲没有奶水,延安大生产开展以后生活条件有所改善,当时在延安养了奶牛,给中央首长每人供应半磅牛奶。爷爷知道陆德没有奶吃,就将自己的这份牛奶送给了他。


从1959年开始,国家遇到连续三年的经济困难,爷爷与全国人民同甘共苦,在餐桌上也就从此没有了荤腥。人民群众吃不饱,爷爷也要求我们必须和人民同甘共苦,后来我就住到学校去了。当时在学校里头,每顿饭每人都是一个二两的黑馒头和一碗稀饭,菜很少。周日回家的时候,大师傅就拿板油在锅上蹭一下,然后就把菜倒进去,放点盐。


爷爷一生光明磊落、襟怀坦荡,时刻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重,把一切建树和业绩都归功于党,归功于人民,他从不居功自傲,也从不计较个人得失。


1976年爷爷去世以后,奶奶马上就向组织报告,要求交车交房子。她说我该享受自己的待遇,该搬到什么房子住就搬到什么房子里去,老总的车立即交,工作人员是负责照顾朱老总的,现在朱老总不在了,他们就应该回到自己的原单位。


1992年,在奶奶去世的时候,我妈妈也把这种思想继承下来,要求将奶奶的住房退给单位,交给组织,并且向当时的中央办公厅领导写了信,信的内容是这样的:妈妈康克清病逝以后,根据妈妈临终前的遗嘱,我什么都不要。


这就是严格的家风。


1974年,我的一个表弟当时在海军当兵,他的母亲背着爷爷以照顾朱委员长的名义向海军首长提出将他调到北京工作。爷爷知道以后非常生气,马上严肃地对他母亲说,我要的是无产阶级事业的接班人,不要孝子贤孙,哪里来的还应该回哪里去!


爷爷当时还把海军的首长请到家里,详细地询问调动的经过以后说,还是让他回到基层去锻炼,我这里有组织照顾,用不着他。在爷爷的坚决要求下,组织上将其调回到海军某部基层单位工作。当时调令下来以后正是农历除夕,这个孩子当时想在北京过春节,和他妈妈团聚几天再去报到,爷爷听了他的想法以后坚决反对,说一个解放军战士必须服从命令听从指挥,必须提高革命组织纪律性,还是到部队去过春节吧,大年三十也要走,和同志们一起过春节更有意义。后来,表弟就在年三十离开了北京。


20世纪50年代时,有一天供应站进来了又大又鲜的对虾,爷爷的厨师想给爷爷换换口味,就买了几斤精细烹好,中午吃饭时送到饭桌上。爷爷见到多了盘对虾,就问这是从哪里弄来的,多少钱一斤。那个时候要吃一顿对虾是相当奢侈的,厨师如实做了回答,爷爷听了以后就说,邓师傅,对虾是好吃,可是你知道一顿对虾到国外就能换回好多吨钢材吗?我们国家穷,缺钢材,少吃一口有啥关系,出口换钢材更要紧。以后记住,再有对虾你就不要给我买了,买了我也不吃。



“我就是个当兵的”


1966年,在天安门城楼上,一位意大利记者问爷爷想在身后留下什么样的名誉,爷爷听后只是淡淡地说,一个合格的老兵足矣。爷爷生前曾多次说过,他就是一个当兵的。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艰苦朴素、清正廉洁,爷爷始终以普通一兵和劳动人民中的普通一员的姿态出现,始终保持劳动人民本色。


爷爷从小什么农活都干过,在战争年代,只要环境允许,他就在房前屋后开荒种菜,这是他长期养成的一个习惯。爷爷是种菜高手,他不仅倡导延安的大生产运动,率先垂范,在困难时期,还带领身边工作人员和晚辈们在中南海住所的空地上开出一片片菜园,茄子、白菜、辣椒、西红柿,样样都有。康奶奶就在工作之余帮助爷爷管理菜地,锄草、施肥、灌水。


为了解决当时粮食不足的问题,爷爷还带领我们采摘野菜,回来就和粮食拌在一起,做成菜窝窝吃。每个休息日,爷爷奶奶总会把所有工作人员请来,大家一块吃,尝尝鲜。


朱毛井冈山会师以后,万余人在山上,粮食不够,就要从茨坪挑粮食上来,挑粮的路程最难走的一段大概有3.25公里左右,爷爷就在战斗间隙,坚持和战士一起挑粮食,战士觉得爷爷作为军长年纪也大了,白天要指挥战斗,晚上还要研究工作,很辛苦,就把他的扁担藏起来,不让他挑粮食。谁知道第二天爷爷发现扁担不见了,就自己砍了一根竹子又做了根新扁担,并且在上面写上朱德自用。


当年八路军总司令部在山西省武乡县,有一次爷爷看见一个老汉推碾子推不动就过去帮他,两个人一边推一边拉家常,推完了爷爷又帮他把粮食送到家里。老人请他喝水还要留他吃饭,爷爷都婉谢。老汉问他是什么官,姓什么。爷爷说我就是个当兵的,你叫我老朱吧。后来,那个老汉才弄清楚,他竟是八路军的朱总司令。



为您推荐

来源:中国军网   灯塔编辑丨许芳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