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厦门地名趣谈

鹏陈万语 行游环宇 2023-10-12

厦门,一座美丽现代的海岛都市,是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2004年,厦门获得“联合国人居奖”。

然而,在这样一座光鲜靓丽的都市里却隐藏着“奇特而有趣”的地名,如果没有熟稔的闽南话功底,要“破译”这些地名的由来,还真不容易。

近年来,随着厦门城市环境的不断美化,越来越多的外地人选择了这座“人类宜居”舒适的海岛城市,成为“新厦门人”。

既然居住在这座城市,应该了解这里的历史过往。


厦门许多地名带有浓厚的地域文化特色,或可以称之为闽南文化的符号元素吧,如果用今天的普通话“直译”或“意译”,几乎很难有联系。


1

暗迷巷


清末民初,这里靠近码头,与厦门岛一峡之隔今天的海沧、漳州的龙海、海澄、港尾等“岛外”四里八乡的农副产品通过船只运到这里进行交易。货物常常是深夜运至,这条靠近码头的小巷每天夜晚灯火通明,商贩们在此交易,凌晨时分,各种交易产品运发各菜场售卖,这里却开始静悄悄了,只有夜晚商贩交易时才热闹喧嚣。因此,当地人称之为“暗迷”巷,“暗迷”是闽南话“夜晚”之意。

但也有人反驳笔者,认为“暗迷”巷是闽南话“anb bei”的发音,而“an bei”应解读为“稀饭”之意。即码头附近的小巷,专做稀饭生意的一条街,为码头进行农副产品交易的商贩提供“吃点心”的稀饭店铺。因此,如果“意译”应为“稀饭巷”。

由于闽南话没有文字记录,只有“口口相传”,因此会产生“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但是,笔者认为该巷解读为“夜晚”巷更为恰当。因为闽南话的“anb mi”解读成“夜晚”更贴切,而稀饭可以读成“anb bei”也可以“anb buei”,虽然闽南话读音接近,但从时空及地理环境上看,“暗迷”巷意译为“夜晚”更为贴切。


2

待教巷


古时候,这条巷是专门屠宰狗的深巷。

岛外四里八乡的狗贩子将肉狗贩运到这里交易,久而久之,这条巷成了屠宰肉狗的巷子。

“待教”的“待”是闽南话“tai”的谐音,即“杀”;而“教”则是“gao”的发音,即“狗”。如果将“tai gao”直译应为“杀狗”,可是却音译成“待教”,有点“雅士之风”,是不是令不懂闽南话者一头雾水?!


3

大生里


有人说,厦门岛内鸿山脚下思明南路一段的“大生里”最富有人间烟火气息。确实,从鸿山公园门口一直到厦门华侨博物馆这一段,沿街两旁骑楼的建筑风格,依然保留着历史的印记。各色店铺、老街坊仿佛诉说着昔日曾经的辉煌。于是,有人“望文生义”,认为“大生里”是闽南话“大生意”(dua sing li)的直译名。

我们翻开历史,据载,明洪武年间,这里是新建的“镇南关”,与白城的“镇北关”连成一片组成抗倭寇海防线。

清光绪年间,当局对轻微案犯进行的处罚是命其在“镇南关”外种树,时间久了,这里便绿树成荫。这些树木叫“大柽柳”,闽南人读作“dua sing”(大生),“里”在厦门最常见的,作“地方”之意用。因此,此地名称作“大生里”。

上世纪二十年代,在南洋经商发财的厦门人纷纷回到故里,兴建“商住合一”具有南洋建筑风格的骑楼。于是,这里也成了做“大生意”商人集聚的地方,或许才有了闽南话“大生意”谐音的“大生里”的解读。


当然,厦门岛内还有许多有趣的地名,如“曾姑娘巷”、“担水巷”、“洪本部巷”、“八卦埕”、“打铁巷”、“小使巷”、“虞朝巷”、“南猪行巷”、“菜妈巷”、“卖鸡巷”、“夹舨巷”、“十一间”、“不见天”等等不一而足。



往期推荐



菲律宾:警察见到外国人就查证件

霸屏!厦门,将自行车观光道、步道建在海上!

“厦蓉高速”自驾游大揭秘

闽南美食探秘—厦门“吃堡”

闽南的博饼文化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