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南大宝钢奖学金|徐诗语:寻求最自洽的经济学因果关系

南大党委学工部 南大学工 2022-11-27


和我们对未来商界精英的刻板印象截然不同,徐诗语身上总是流露出一种专属于“学者”的气质,无论是在谈论经济学时的条理,还是在列举自己本科荣誉时的平和,抑或是聊起未来规划时的坚定。


她打趣说,获得宝钢奖学金并接到采访邀约有些受宠若惊。她也强调其实很多同辈在实习、科研等方面默默耕耘、扎根向下,对自己的未来有了更加明确的规划以及更加充分的准备,更加值得敬佩。


而自己只不过在“平凡的灰色”上,幸运地添了几抹“唬人的亮彩”罢了。但在我们眼中,诗语好像透过某种特殊的棱镜或者魔法,把灰色变得“五彩斑斓”起来


在和她深入交流之后我们发现,这种魔法并无他,只是一种对自己所热爱的学术的最高忠诚,与对知识和理想最朴实的无私奉献。




学术研究是夜空中最亮的星




“希望能够成长为具有中国情怀和国际视野、掌握科学方法的新一代学者”,这是徐诗语对自己的未来的期待。


在南京大学商学院求学的前三年,她在繁重的课业压力之外努力开垦学术的土壤——


大三时论文入选“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工作会议暨第19届学生学术讨论研讨会,代表南大作为全国34个经济学人才之一参会;


参加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百年中国经济增长》的课题组,论文《高铁与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获第32届“银星杯”本科生学术论文竞赛一等奖;


收到多个学术项目抛出的橄榄枝,并最终选择了毕业后前往国内经济学研究圣地——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攻读博士学位。


省三好学生答辩现场


虽然身处南京大学商学院,徐诗语觉得自己的个性并不适合比较纷繁的金融市场,为人处世的能力也应付不过来比较复杂的人际关系。


因而,更喜欢安静的她选择了和学术成为好朋友。在她看来,学术是“给自己打工,收获和付出大概率对等”,做学术工作带来的成就感也很高。


当然,这也是她在各领域广泛涉猎后的慎重选择,“比如说我参加过商业比赛、行研实习、创业比赛、学生工作等各种方面,尝试了之后,有了一定了解。之后我会做一下排除法,我不喜欢A,不喜欢B,剩下的相对而言就是一个我还相对比较满意的道路。


而且我觉得喜不喜欢也不是绝对的,如果你在某一个领域有了一点点的成果,得到了一点的激励,那么这个正向反馈会让你更有信心,更有热情,从而在这个道路上继续耕耘。


回溯最初,借助于商学院“银星杯”本科生学术论文比赛,徐诗语慢慢地开启了自己的学术启蒙。“银星杯”赛前会邀请学长学姐分享学术写作的一些基本知识,在颁奖典礼上也会有洪银兴教授等一众学术大牛分享学术写作的心得感悟。


银星杯颁奖典礼-左三


对于她来说,参加“银星杯”是从一开始“因为完全没有接触过论文写作而放弃”,到后来“靠自己摸索,仿照顶刊的文章结构、自学计量模型和操作,最后写出论文”。


虽然在经济学行家眼中可能尚显稚嫩,但她非常感谢银星杯为大家提供的锻炼机会,这也是一个非常好的入门经济学学术的机会


“学弟学妹们也千万不要担心自己没有相关的基础,因为即使你到了大四也很难有这种基础,所以自己摸索也是必须的。当然也可以积极请教自己的本科生导师或者其他老师。”


无数次的疑问和摸索、无数个夜晚的努力付出、无数次接近崩溃和心理重建,经历了这一切的徐诗语迈出了自己学术之路的第一步,并且正在日拱一卒、不断进步。





寻求最自洽的经济学因果关系


谈到自己在商学院的学习经验,徐诗语最大的感悟就是“平常稳扎稳打”


尽管获得了非常优秀的成绩,她也坦白说“临时抱佛脚的事情我也经历过,考前只睡了半个小时,结果考的还是挺惨的。”


经历过对抗压力、活在“以分计时”的日程表之中的日子,她慢慢总结出自己的学习习惯是“追求因果关系,喜欢逻辑自洽”


现在在想到一个问题时,她喜欢主动在心里推导一个最自洽的“因果关系”,这样可以不仅帮助理解和记忆,也有助于不同的知识点间融会贯通。


徐诗语还喜欢用思维导图等工具,帮助自己更好地理清逻辑关系,并注上个人的思考和疑问。


用思维导图做的读书笔记


而回忆起经济学专业知识的学习,徐诗语觉得最重要的就是带着求知欲主动学习


课堂上讲授的很多知识,教授们可能并没有时间详细深入,而喜欢探索各种“因果关系”的徐诗语就很喜欢在课后在知网上研究学习这些知识。


喜欢把一个个问题剥茧抽丝,寻求本源的徐诗语希望自己在读完五年直博项目后能够担任教职。


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且时刻知道自己要怎么做,努力、天赋机遇并存。徐诗语正在用多种方式证明自己最初选择学术之路是正确的。


她带着自嘲却坚定的语气说:“众所周知,这是一个非常艰苦的过程。但我也做好了充足的心理准备。





“实事求是” 与 “经世济民”



南京大学商学院的很多研究课题都与实际中国社会的经济生活息息相关,给徐诗语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一次社会实践《消费升级背景下老年人需求与市场供给匹配调查——以南京市新街口为例》。


在这个社会实践中,她主动也是第一次担任了组长,但实践情况并非一帆风顺,由于缺少社会调查经验,加之对老年人的消费特征了解不充分,导致调查思路、调查方式及地点的多次转变。


在立项之前,徐诗语的小组为了先一步确定实践方向准确度和可行性,在仙林校区对面的和园进行了初步的预实践,初步了解了老年人的日常消费状况。正式调查的初期,小组考虑老年人的特点,决定采用较深入的访谈方式,在居民区进行调查。


然而大部分小区不允许外人进入,且物业反映居民不愿接受社会调查,因此小组将实践地点由小区改为公园、商区等公共场所。


第一次实践就遇到如此多戏剧性的困难,但是徐诗语咬咬牙,决定直面困难,用行动丈量理论,把精益求精的研究成果写在祖国大地上。


参加实践活动


之后团队发现访谈形式耗时久、不易定量、话题容易跑偏,因此小组决定由定性的访谈变为定量的问卷调查。后期又发现商区客流量过大,难以有较安静的填写环境,且行人以购物为目的,防范意识也较强,很多不愿配合。最终小组决定将线下调查转变为线上调查。


漫长冗杂的研究过程、多次改变的现实情况、难以解决的沟通问题都没有让徐诗语退缩。她喜欢迎难而上,直面实地研究和田野调查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她也经常用“实事求是”的精神来鼓励自己。在实践过程中,她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什么叫做“实事求是是贯穿我们党的全部实践、全部理论的一条基本线索”,并决心带着这个精神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经济学应该是‘经世济民’之学,充分体现经济学厚生、惠民的人文主义思想。同时经济学也只是“经世济民”之学的一个部分,所有有关民众利益的学科都属于‘经世济民’之学的范畴。”这是著名经济学教授叶世昌的观点。


徐诗语生活照


在徐诗语看来,她也始终对“经世济民”抱有敬畏和理想,也把这份期冀放在了自己对学术道路的追逐中去。


“我希望自己的研究成果能够贡献一点点力量,助力于完善经济制度、推动经济发展,所以学术于我而言,可能更能产生人生的意义”。





无限大的梦想实现之前



看起来内敛谦和的徐诗语和我们说,“其实从小到大,我都是比较争先的,但升入南大以来却一直对自己能够得到一些奖项感到庆幸甚至疑惑,我想这种情绪可能源于大一。”


大一时,徐诗语也曾像大多数同学一样,度过了一段艰难的适应期,那时的她“不觉学习专业课程的重要,只落了个中等的排名”。


她也自嘲自己属于“小透明”,并看待自己的底色为一种“平凡的灰”,但是她不甘平凡。


而当我们深究为什么她会有如此大的进步和转变,不仅在学术上有所成就,还参加了不少学生工作、实践活动和公益志愿,并最终拿到自己心仪的offer,即将自信迎接美好的未来时,徐诗语想了很久。


她最后说,“可能就是一个浅显而老生常谈的道理:不要给自己设限,而是要不断地尝试。”


徐诗语生活照


就像那一句“曾经沧海难为水”,从前我们以为这只是喻指对爱情的忠诚,但后来发现它也能来用来形容我们人生的阅历——


只有不断见识更辽阔的沧海,再回首过去的小水塘、河流、湖泊,才觉得不过尔尔,直到遇见越来越好的自己。


来日方长,未走过的路依然在等待着徐诗语去探索,学术之路有可能是康庄大道,也有可能荆棘丛生、充满挑战。但是她早已做好准备。


在那之前,徐诗语想起记忆犹新的一个画面——


那是在电影《飞驰人生》中的一个镜头,主演赛车手说:“耍小聪明,赢得了一百米,赢不了100公里,你问我绝招,绝招只要两个字,奉献,就把你的全部奉献给你所热爱的一切。



“所以人生没有什么捷径吧”,徐诗语最后说,“只能踏踏实实地过好每一个弯道,以此赠予后来人,也用以自勉。”


以经世济民的理想为支点,她愿积跬步以至千里,把自己奉献给探索经济社会中的那些因果,奉献给自己的热爱。


图片来源 | 徐诗语文编 | 王宇烽美编 | 王宇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