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怀吉:即使深陷命运的泥沼,父亲依然向往天空

空间作者 二湘的六维空间 2020-09-04


题图来自微电影《父亲》他们处于社会最底层,有无数的血泪和困苦,挣扎和艰辛。

我的父亲,我的根

文/怀吉

人生过半,就会常常回望来路,常常思考是什么造就了今天的自己。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自不必说,我越来越清楚,我的精神气质来自父亲,他对我的影响绵延至今,他就是我生命的根。


在他去世后的头两年,我经常梦到他。有一次梦做的很奇怪,梦里父亲一直向我要一样东西,却不知道是什么。很多天我一直记着这件事,常常想起梦中父亲急切的样子。后来,我将这个梦和一位要好的大姐说了,她说帮我问问。就这样,她替我问了一位修习周易的人。那人回话说,我父亲在那边很好,是做文字工作的领导呢,现在找我是想要他的钢笔。


对这种事我持敬畏的态度,毕竟大千世界,未知的事物很多,听到父亲过得好,让我多少感到安慰。那个朋友嘱咐我扎一支钢笔,给他烧去吧。我央求大姐照办了,那之后,父亲就不再出现在我的梦里。


后来几年,我常常想到他,想他的次数似乎比他活着的时候还多。而且随着我步入不惑之年,对父亲的理解更深了。


去年母亲来我家住了半载,有一次不知怎么聊到父亲,母亲说,你爸就是太懒了,一辈子啥活也不干。我听了,立即对母亲说,那不是他懒,他是没有能力干啊。你想他一个老肺结核患者,双肺纤维化那么厉害,左肺几乎没有功能了,右肺也只有一半功能,动一动都上不来气,哪有力气干活呢。


其实母亲当然了解父亲的身体情况,只不过年纪大了,她也忘了父亲从前的具体状况。母亲对父亲的照顾和对家庭的付出,我都看在眼里,我曾经是最替母亲抱不平的,母亲抱怨的话,是我很多年的想法,我觉得父亲家务做的太少,母亲太辛苦了。现在我替父亲辩护,恰恰是在我自己气虚体弱以后有了真切的感受,知道让一个肺结核患者干活,真的太难为他了。


他没有气,哪有力,身体不好,真的不爱动,动一动,浑身虚汗。父亲说,我们小时候,出门总是母亲抱孩子,父亲有时候也抢着抱,可是抱上十几分钟,母亲就又接过去了,母亲担心父亲累着。父亲也确实心有余而力不足。他退休以后,我们姐妹都想带他们到处走走,可是父亲走不动,所以,他们很少出门,这也是一项遗憾。


父亲于1958年9月被长春工学院金属热处理专业录取。可惜,上大学的第二年就因为患肺结核而退学,从此再没有重返大学课堂。爷爷奶奶半路出家务农,根本不是干农活的好手,五个孩子,父亲是老大,还都在奶奶的坚持下读书。


家里再没有钱给父亲治病,只能将养,父亲从二十岁开始,耗着这个病。60多岁时,父亲做了一次体检,医生拿着CT胸片对陪同去的堂哥说,这个病人在哪?我堂哥一指身边的父亲说,在这,就是他。医生看我父亲好好地站着,很吃惊,问道,这是你的CT结果吗?你还能走?我以为你得被抬着来。


父亲的身体状况很差,但他的精神胜利法也的确帮他降低了病情对身体的影响,他的方法就是无视、不理它。他因为一生不舍得花钱治病,即使和母亲都成了县中学的老师,教育局的干部,他也不舍得花钱在吃药上。等我们都工作,家里经济条件改善了,他的那个病也过了治疗期,只能靠养。


父亲在他七十岁生日时对我们说,他四十岁因为工作劳累,吐了两次血,很吓人,就一直担心自己哪天身体扛不住了,和母亲、叔叔们商量,真有不幸的那天,我和二姐还太小,就把我俩一个送给二叔养,一个送给四叔养,大的两个让我妈自己带着,几个叔叔都同意,他们也替父亲捏把汗。我们庆幸父亲扛过来了。


他那天说起这个话,其实重点是要感谢他的妻子,我的母亲,一生对他的爱和照顾,能承担的都替他承担了,毫无怨言,默默为家庭付出,父亲到老都感激不尽。另外,他虽然身体患病,人生经历坎坷,但他总是觉得自己也很幸运,有一个充满爱,可以依靠的大家庭,爷爷奶奶和他的四个兄妹对他百般关爱,谁也不攀比他干活。


在最困难的时期,他卧病在家,小他16岁,当时只有9岁的小弟弟跑出去帮人家拔草、撒种,人家给了一个窝头,他自己舍不得吃,拿回家和大哥分着吃。还有父亲由于年轻气盛,得罪了代课中学的领导,1968年莫名地成了右派,时不时被各生产队拉去批斗,有一次在批斗现场父亲不服气,凛然地在台上说自己不是右派,那些打手们气得就要动武,他三弟一看情况不妙,怕他吃大亏,上去扇了他两耳光,让他冷静闭嘴。


凡此种种,至于吃穿什么的,更是相互惦记。正是父母关爱,弟妹们的相互帮衬,妻子的百般照顾,让父亲的生命没有过早结束,他去世的时候71岁,我们非常难过,但是母亲和叔叔们已经可以坦然接受。


除了不能干体力活,父亲做了他能做的一切,毫不夸张地说,父亲是爷爷奶奶的主心骨,是弟弟妹妹的靠山,也是我们所有晚辈的导师。


因为父亲是老大,又做了教师,爷爷奶奶什么事都和父亲商量。尤其是三位叔叔和姑姑的学习、工作、婚姻,他更是不遗余力地为他们谋划。在父亲的坚持下,爷爷奶奶生活再拮据,也要子女们读书。在吉林省的一个小村庄,兄妹五人都读书,不下地干活,非常罕见,以至于被同村人嘲笑,那会读书无用论正大行其道。好在,几个弟妹都很勤奋,我的姑姑和叔叔们都达到了初中毕业。


父亲很早就发现了城乡的差异,他算了一笔账。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城乡居民的收入差别越来越大,城乡收入比为5.9:1,在实现集体化的20年中,中国农民大约有一半时间是无偿劳动。他坚定地对兄弟们说,必须离开农村,进入城市,否则一辈子受穷翻不了身。


离开农村,取得城市户口,成了父辈们的奋斗目标。后来,二叔不负众望,考取了中专学校,毕业留在了吉林市工作,和一位女同学结婚生子。


四叔参了军,在部队表现优异,很快就提了干,转业工行还当了科长。姑姑初中毕业,做了几年农村小学的代课教员,后来嫁给了一位退伍军人,随他去了辽宁,在四十多岁时终于转为正式教师,摆脱了农村户口。


三叔是最晚离开农村的,没有考学和参军的机会,但也凭着他自学成才的绘画技能,进入了县土地局从事地图测绘,他历经临时工、合同工、正式工的身份转变,到90年代中期,父亲兄妹五人终于全部离开了农村,在城市站稳了脚跟,成了吃公粮的人。


应该说这是我们家族命运的转折,很多人说我们家从农村出来了,靠的是读书,父亲说这算基础,但最主要是他们兄弟的眼光、有目标、能吃苦,而且个个聪明能干,能够抓住机遇,我觉得父亲说得对,在农村有初中文化的人也不少,但真正走出来的不多。


作为他们的后代,我们这辈一共13人,60后至90后,得以接受了比较好的教育。更有考取北大的、北师大的、中央财经的、吉林大学的佼佼者,平均教育程度都在大专以上,可以说,没有父辈们奋斗的20年,就没有我们这代的学业成果。


父亲在2005年突发奇想,要写自传,母亲和哥哥都支持他。说写就写。在那个夏天,父亲每天奋笔疾书,洋洋洒洒,历时五十多日,写下了自1922年到2000年之间的十六万字的回忆录,取名为《风雨人生》。父亲的这本书被哥哥打印出来,我们家族人手一册。


我常常翻阅,年龄越大,越感到可贵,常常读着读着就泣不成声。可以说这本书浓缩了中国的当代史,也是我们家族的奋斗史,更是父亲的成长史。在时代的大背景下,经历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土改、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各个阶段。


他们处于社会最底层,有无数的血泪和困苦,挣扎和艰辛,能够坚持不消沉,不麻木,不自暴自弃,在历史的洪流中,顽强地活着,始终努力突破环境的局限,实属不易。他们抓住了一切能够抓住的机遇,不屈不挠,百折不回,终于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和家族的前途,每次翻看,我都肃然起敬!他们这代人是我们所有晚辈的英雄。


父亲在书中写道:“生活的清贫,生存的重压,人们的敌视,小人的欺诈,种种不公平的待遇,这些并不可怕,人生最可怕的是颓废和麻木。人生的幸福在于越过一道道沟坎,踏过一丛丛荆棘,向着高尚的目标顽强的探寻,这样,你就可以昂起头来,蔑视人世间一切悲苦。”


是的,生活的清贫,父辈体会最深。为了省几毛钱的车票钱,奶奶拉着三叔,抱着四叔,走了几十里路去看她的母亲,一路下来脚上磨得都是水泡。几个儿子结婚,东家挪西家借,拼拼凑凑,勉强结婚。


而父母的婚礼更是寒酸,屋无一间,床无一铺,学校的卫生室勉强作为新房。父亲这辈子深感对不起母亲的就是新婚之后,新娘连一件新衣服都没有,每每想起来,父亲都要难过得落泪。但母亲对这件事却没有怨言。母亲是保送的师范毕业生,分配到市里中学任教师,那时候父亲刚好在学校代课,他们一见钟情,再见倾心。


在市里教学表演赛中,他们分别代表学校参加数学和语文课的比赛,双双取得好成绩后,他们的爱情也开花结果了。只是,母亲一直受父亲连累,从中学到小学,从城市到农村,工资收入微薄,还要帮奶奶养一大家人。母亲话不多,心却坚强,也许是从小失去父亲,使她非常能忍耐和吃苦,面对厄运和不公,瘦弱的母亲是父亲最亲密的战友和爱人,她不离不弃,稳稳地站在他身边。


我二十多岁时,评价母亲太傻,为什么选父亲呢?母亲年轻时那么聪明、漂亮、娴静,知书达理,又有学历,还有工作,完全可以找到条件更好的男生。母亲总是笑着说,是呢,上当受骗了,不知道你爸家那么穷,身体还有病。


我相信母亲说这些的时候,一半真心一半假意。母亲是个特别单纯的人,但天真纯粹的人,自有一套识人的准则和能力,即使一切重新来过,我相信她还会选择父亲。父亲以代课教师的身份高攀了母亲,好在他日后并没有让母亲失望。


父亲凭借他的文笔和才华,逐渐崭露头角,在1970年终于离开了乡村学校,被借调到县教研室工作,而后平了反,转了正,还提了干。我们全家也从农村搬到了县城,母亲得以到县中学教书。如果问,婚姻让母亲最感满意的一点是什么?我想应该是父亲的人品好,才气高,家庭和睦,还有就是他们生了我们四个孩子,各个长得还端正,继承了他们的聪明头脑,正直的品格。


大概唯一让母亲感到遗憾的是,她教数学,我们却个个喜欢文科,哥哥考大学一心选择中文系。二姐在父亲强烈的劝说下选择了北大经院,出国留学后依然改回了文学专业。大姐高中毕业参加英语学习班,成了一名镇中学英语教师。我呢,虽然学了理工科专业,但是对文史哲也情有独钟。


母亲不得不承认,父亲的遗传基因太强大,她的基因都被掩盖了。是的,我们的显性特点大多像父亲,但随着年龄增长,母亲的稳重、自律、好学,在我们身上也慢慢呈现了。母亲不善言辞,安于自处,父亲张扬外露,思维敏锐,喜欢发表意见。很多同学都和我们姐妹几个说过,你爸太能讲了,他往哪一站,就感觉他是很大的领导。我当然知道父亲的好口才,他到学校讲话根本不用写稿,侃侃而谈几十分钟,听众依然津津有味。


父亲身材虽然不高,气质却不俗,他在人群中总是很突出,他态度不卑不亢,谈笑风生,在多大的领导面前也不会显得卑微,这是他内在的精气神儿决定的,他不惧权贵,追求真理,拥有不屈的自尊、自爱、自信的灵魂。


父亲的性格,非常适合做文化传播者。他言传身教,因材施教,非常乐于分享他的所见,所想,所闻,他还擅长总结,将他的思考和经验告诉我们。几乎每天,父亲都会拿出一点时间给我们讲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将身边鲜活的事例拿来剖析,让我们看问题不要过于单一,教我们多角度思考问题。正是这种长年累月的教导,我们姐弟几个都养成了较完整的思维模式,我们有主见,但不教条,我们有个性,却头脑灵活。


父亲经常讲家史,让我们很早就树立了强烈的家族观念和奋斗的目标。父亲让我们对着录音机练习朗诵,让我们比赛,用10元大团结作为奖励,激励我们的学习热情,记得那次重赏之下,我们哥仨都取得了期末考试第一名。父亲也严厉,当我将家里的凳子用小刀削坏的时候,他打了我一顿;当我二姐在高三有了早恋的苗头,他态度鲜明地制止,让二姐及时收心。父亲,在我们的成长各个阶段,倾注了无数的心血,他爱我们,在一次酒后,借着微醺的酒力,他铺开复写纸,给远在三地校园的我们兄妹三人写了一封家书,父亲写的泪流满面,我们三人读时也是痛哭流涕。眼泪,是我们父子、父女心灵相通的表现,是我们血液中剪不断的传承和共同的人生信念。


父亲孜孜不倦地教导,塑造了我们大家族的文化氛围。志存高远、艰苦奋斗、团结友爱、洁身自好就是我们的家族文化,“君子以自强不息,君子以厚德载物”就是我们的人生信条。每年春节时,我们晚辈都齐聚奶奶家的老房子,堂兄弟姐妹们,最爱听父亲讲家史,我们为自己的家族感到自豪,为那些曾经的不公平遭遇愤愤不平,埋下继续奋斗的种子。


父亲当然有缺点。他脾气急躁,因为他反应快,就不能容忍别人慢,他有时候口不择言,也容易伤害我们的自尊心,他有时霸道,过后悔悟,他好高骛远,又理想化。他不是细致入微的丈夫和父亲,贪玩,喜欢热闹。记得我大概十一岁的时候,父亲和同事喝多了酒,回到家里情绪很激动,先是坐在沙发上哭,后来又说没有好好抱过我们,很内疚,让我过去让他抱抱。


我第一次见父亲喝多了还哭,吓得躲在妈妈身后不敢过去。母亲说过去吧,让你爸抱抱,我勉强走到父亲身边,他抱着我,和我贴贴脸,我却很抗拒这种亲热,我别着头,父亲就放开了我。记忆中,那是唯一一次和父亲如此亲近。我长大以后,才理解父亲的心情,那大概就叫舔犊情深。


除了那些缺点,父亲是有格局的人。我们每个人的特点都在父亲的心中,他帮助我们认识自己,定位人生,并努力让我们的聪明才智在合适的领域发挥出来。


父亲也是有情趣的人,他喜欢唱歌、跳舞、养花养鱼,喜欢舞文弄墨,喜欢新鲜的事物,他乐于尝试,勇于接纳。我常常想,如果父亲活到现在,没准他玩公众号会很溜也不一定。记得2003年父母到我家小住,我有一个闲置的红色索爱手机,父亲很喜欢,他想要。我却说,你一个老头,拿个红色小手机不好看。


父亲想想就没再坚持要了。而我当时用的另一部新款诺基亚拍照手机,也没有舍得给父亲。父亲当年去北京,用上了哥哥退下来的摩托罗拉手机,也成了有手机一族,他爱不释手。但我呢,这件事在我心里一直藏着,想起来的时候,我的心都针扎似的疼,懊悔不已。


我仔细想想,好像父亲在世的时候,我并没有给他买过什么礼物,大概有两件T恤衫吧,实在少的可怜,而我竟然就那么拒绝了父亲的请求,他当时多么想有一部自己的手机啊,他是那么喜欢追时尚的人,又不舍得自己花钱买,我当时为什么就没有理解父亲的心情呢?为什么没有满足他小小的愿望?父亲可能早就忘了,而这,竟成了我心底挥之不去的痛。


2006年父亲得了胆管癌,做了手术,2009年他走的时候很痛苦。父亲确实如他所说,没有给我们留下物质财富,但精神遗产,却让我们受益匪浅。父亲的去世,让我常常思考死亡,让我觉得死亡没有那么遥远,也不必恐惧。父亲的一生,是充盈的,圆满的,体验深刻的,他自己应该满意。


父亲离开我们十一年了,我常常想起父亲。


在大姐终于获评高级职称的时候;在大哥著的《品读苏东坡》出版的时候;在二姐以四十岁的年龄诞下儿子的时候;在大外甥结婚又喜获贵子的时候;在侄女接到伦敦大学深造的通知书的时候,在妈妈八十岁生日的时候……那么多好消息袭来的时刻,我都非常想念父亲,想要第一时间告诉他,想象他高兴得手舞足蹈、得意忘形的样子,想象他如何不顾劝阻地多喝几杯庆祝,以及他如何继续推演,给我们兴高采烈地描绘美好蓝图。


人到中年,我懂得了父亲。父亲一生的精彩之处在于,即使深陷命运的不公和泥沼,他想的永远是怎么办,而甚少自怜自艾,他不向命运低头,不囿于生活的安排,他的精神向往天空,他的眼睛始终望着未来。


父亲弥留之际,我伏在他的耳畔说,如果有来生,我愿意还做他的女儿。

~the end~

作者简介:

怀吉,吉林人在辽宁,喜欢阅读和写作,深感脑子不够用的70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本平台无关

点击阅读更多文章

子姜:投桃

刺猬:不只“三十而已”,还要去做“乘风破浪的姐姐”

爸爸妈妈,你们在哪里

大家:黄永玉   刘瑜  苏童  野夫  严峰专辑:方方读者日记  大家   时评  大学  疫情之后 人间事  万花筒  菊子  硅谷医生  少君  湘伟  侠非侠  小草二湘:白的粉  印度舞   31楼美眉  如何加入读者群  二湘专辑文学的光亮·生活的实录情感·家庭·职场·教育关注“二湘的六维空间”

点击链接收看更多11维、九维好文


眼望未来,不向命运低头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