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路跨界,野蛮生长!来看矿大“硬核”校友的成长之路!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矿大上海校友会 Author 沪上矿君



张志刚,矿大89级选矿学的校友,在矿大本硕博一路连读(其中博士就读于矿大(北京)),于2002年赴交大进修博士后,毕业即留交大为师。教书育人十三载后,他离岗创业,成为“零号湾全球创新创业集聚区”的掌门人。


他现在的身份有:

上海零号湾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

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挑战杯总指导

上海交通大学“大零号湾”专项工作推进办公室副主任

思源公益创始人

矿大上海校友会常务副会长



创业是一个反人性的过程。


人的本性是追求舒适和安全感,创业者却主动把自己推到不稳定的生活中去。


张志刚就是这么一个推着自己离开“稳固地面”的人。



 人生没有纯粹的机遇



大一被破格允许参加只有研究生才能加入的科研项目。


本硕选矿学,却跨科考上电气工程方面的博士。


教书第13年,国家推动“双创”,他成功创办环交大双创生态体系“零号湾全球创新创业集聚区”。


表面上看,张志刚的人生处处充满机遇。其实,他从来不是一个被运气推上来的“英雄”。



来矿大求学之前,他对外界的了解仅限于家里窑洞墙上那幅南京长江大桥的贴画。他常盯着那副画出神,想着以后一定要去看看。


等到大学入学,他却感到非常忐忑——觉得别人都很厉害。


在认为自己不够优秀时,日拱一卒地前行,是他送给自己最好的机遇。


他花了很多功夫学习、自我提升。在1990年工程力学的考试上,李毅老师眼前一亮——张志刚提前一半时间交卷,却考了该科最高分。并且别的人都没提前交卷。


老师开始给他一些“特别”的指点。指定5本数学书让他读,让他参加只有研究生才有资格参加的科研项目。


他压榨自己的睡眠时间,完成老师布置的以及他给自己布置的任务——泡实验室,同时修选矿工程、岩土力学和计算机三个专业的内容。在他密密麻麻的日程表里,睡觉的时间每天平均不到4小时。有时候熬一通宵,早上6点随便躺一躺就起来继续忙。



新门票到手了。


成绩优异的他被保送为本专业的研究生。三年后,他只用了两个月的备考时间,便考取另一个方向的博士——矿大(北京)电气工程专业博士。之后从北京转至上海,在交大进修博士后。博士后出站留交大做老师。至此,已是一个凭用功、自律换来舒适生活的励志故事。


但张志刚又开始了新的【折腾】。


在交大教书第2年,他自找了一份在别人看来【吃力不讨好】的工作 ——创办公益性实验室。今天再回头看,大多数人都会认为当年他这个选择藏着巨大的机遇,是影响他成为【交大教师离岗创业第一人】的重要决定。


但当时,他面对的只有重重质疑。他不仅要自行解决实验室经费,还要承受实验室的成绩和评职称、涨薪水不挂钩的心理压力。



一坚持就是13年。13年后,国家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连续多年指导学生参加创新赛的张志刚抓住政策机遇,成功创办“零号湾”。


所以,被老师特别指点、成功跨科考博、实现体制内创业,这些并不是天上掉馅饼,是他通过点点滴滴的付出“挣”来的机遇。



 离开“稳固地面”



和大多数人保持一致,是安全的。遵从内心,做少数派,才能拥有【无框】的生活。


张志刚是那种推着自己离开“稳固地面”的人。



即使生活的舒适度没有受到任何威胁,他也会给自己找更多事做。理由仅仅是——避免掉入单调的循环。


知乎上一回答说【选择做高校教师,就选择了一眼望到头的生活】。张志刚的教师生涯,显然要比这位答主描述的有意思一些。


2003年,看到很多优秀的学生没有机会把自己的想法变成现实,张志刚创办了一个公益性实验室——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技术实践中心。任何专业、任何年级的学生都可以申请来这里做他们想做的项目,不用研究他的课题。按照运作形式看,这应该是国内高校的第一个创客空间。


“如果学生兴趣旺盛,不分年级都可以做得很好。“张志刚说,”实验室里曾经有一个大二的学生指导一位博士生完成了博士论文。”



挑战杯一等奖、挑战杯特等奖、(连续多年)挑战杯冠军,从2005年至今,张志刚带着交大的团队斩获一个又一个荣誉。即使学生的参赛产品,一度耗尽实验室几乎所有的资源,使实验室面临无法运转的情况。即使他被学院领导质疑“不务正业、不求上进”。他还坚持把教课之外80%的精力花在实验室上——“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了,没什么不好的。”


不过,边界出现了。


07年那个特等奖团队的项目,使“便携式卫星通信系统”在国内首次达到4M带宽,在应急通讯、应急抢险、军事方面有不错的应用场景。但最终并没能转化成市场商品。后来其他的获奖项目,也大多止步于比赛。



“产业看学校和学校看产业,都是处在一种失真的状态。缺一个生态系统对接两边的话语体系。”随着参赛次数的增多,张志刚意识到,如果要让科技成果拥抱大市场和大资本,必须突破“体制”的限制。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


2014年迎来国家的“双创”年,政府支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陆续出台,高校创业形势大好。在其他人因创业风险犹豫时,已积累一些经验的张志刚向学校提出——围绕交大创建一个创业生态体系,以缩短产学研合作周期。



零号湾毗邻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紫竹国家高新区,拥有创新创业生态体系建设的各种基本要素。2015年6月18日,上海交通大学、闵行区人民政府与上海地产集团合作共建的“零号湾全球创新创业集聚区”正式启动,迎来首批创业者。


而张志刚,作为零号湾的总经理,离岗创业,又一次进入一个完全没有接触过的领域,开始构建自己心目中的创新创业生态体系。


—    “当时有没有怀疑过自己的选择?”


—    “觉得有价值有意义就会去做。我想,别人不一定比我会做选择。”



日复一日的自我修炼



矿大上海校友会秘书长,姚红仙老师,是张志刚本科时期的辅导员。她说张志刚敬业、正直、着重实际。她有两个周末到零号湾办事,两次都看到他在和别人聊事情。


张志刚日复一日地坚持自我修炼,仿佛永远状态在线。


他每天坚持阅读,不断提升自己的认知。一半时间看,一半时间听,上下班的路上车里永远在听音频书。有时候吃饭觉得无聊,也会一边吃一边看书。他的书单,在校友群里引起一阵阵赞叹,有校友说,“有些书连书名都看不懂。”



作为“利他主义”信奉者,他总是在思考如何为别人创造更大价值。他奔波于为创业者搭建“一站式”的服务体系,使入驻零号湾的项目,不仅能享受银行开户、财务代理、法律服务,还能得到一位创业导师、一位社区经理的帮扶。


后来,经济泡沫下,15年遍地开花的孵化器,倒的倒、关的关,但零号湾却获得飞速发展,成绩斐然:入驻项目已超过600个,在孵企业超过450家,在孵企业拥有知识产权数超过350件,有40家企业已获得融资。



睡过办公室,连周末也西装、便服两手准备的张志刚,对“零号湾”的未来,有一个自信的畅想——


“您觉得零号湾像美国的硅谷吗?”


“我希望以后有人看到美国硅谷时,会说它像中国的零号湾。”



人生永远没有最好的时机。最好的时机是,启程的第一步,是日日夜夜劳心劳力的坚持。致敬所有推着自己离开“稳固地面”的人。



点击下方链接查看更多内容:

 3年国奖、6份名校offer……矿大学霸是这样炼成的!

♢ 转专业前后都是年级第一!矿大这位学霸小姐姐用实力诠释优秀!

♢ 践行总书记回信精神,矿大人在行动!

来源:矿大上海校友会

编辑:郭璇


新媒体投稿邮箱:kdxmt@cumt.edu.cn

为优秀的校友点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