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燕赵军镇读书声,农耕与游牧世界之间的张家口

2016-11-27 智不如人 地球知识局

(⊙_⊙) 

据说地球人民都关注分享我局了(⊙v⊙)


从北京出发,沿京藏高速北行,不到200公里就是张家口


北京——张家口


在中国古代,张家口及众多周边城市组成了拱卫北京地区的防线。


北京周边——卫星图

北京周边——灯光图


同时,张家口靠近太行八陉之中最北端的军都陉,我们也可以将其视为华北平原与山西之间战略交通体系的一部分。


太行八陉——张家口——地形图


在张家口市中心,有一处古迹——“张家口堡”。虽然风雨沧桑,但仍然能看出昔日燕赵军塞的建制和规模。张家口堡始建于宣德四年(1429),至万历二年(1574),张家口堡的土墙包砖,城堡的规模最终奠定。


在兵营旁边,有一处“抡才书院”。这书院前后两进,有房30多间,青砖灰瓦,古色古香。据记载,此书院建于清光绪四年(1878年),康有为先生曾在此讲学,“听者上百人”。


张家口——张家口堡景区


书院的墙上,有一幅“杏坛讲学图”。说的是孔子亲手载下四棵银杏,取其“多成果、正且直、利民生”的寓意,在银杏树下开坛讲学的故事。书院旁,建有“文昌阁”,其底为四面拱顶,其上设有钟鼓。登楼北望,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在这塞外驻军行武之地,暮鼓晨钟里的书声郎朗,却回响着张家口从军事重镇到边塞商市的百年变迁。



自明朝开国以来,整个北部边境始终面临蒙古游牧民族的军事威胁。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派兵北伐,徐达兵锋直抵大都,元顺帝北走上都开平。蒙古人退回草原,建立了西起青海、东至河北的强悍的北元政权


农牧博弈再次回到农牧分割线?


由于蒙古族单一依赖畜牧业,手工业不发达,再加上长年战乱以及明朝不开放边贸等原因,北元在明朝开国后的200余年时间中,不断发动对明朝边境的劫掠。据明史记载:“(北元)雄踞漠北,侵扰就边,攻城陷州,越关反蓟。荼毒之惨,所不忍言……”


为了防御蒙古人的进犯,明朝在从辽东到西域的广大地带屯聚重兵,设置众多都司卫所和军镇,史称“九边”。在今天的张家口市坝下地区,明朝设置了万全都司和宣府镇,治所在宣府城,也就是今天的张家口市宣化区和宣化县所在地。 



明朝九边——九边的位置在历史中有变化以及分化增设


这种情况,直到16世纪中叶,成吉思汗十七世孙阿勒坦汗时发生了改变。


阿勒坦汗率领蒙古土默特部,六次北征漠北蒙古兀良哈部,三次西征蒙古卫拉特部,在今天包头的美岱召建立汗城,于今山西大同、内蒙古乌兰察布设立东西二哨。三十年中,阿勒坦汗在东、西两线发动对明朝劫掠战争40余次。


明朝、蒙古双方卫星图


这些战争,血腥残酷,给边境人民带来了深深的苦难。如1557年,阿勒坦汗率骑兵五万,兵扣大同,“杀掳男妇近两万人,衣服、粮食、牲畜无数,烧毁房屋三千五百多间”.又如1560年,阿勒坦汗直捣雁门关,“破堡百余所,杀一万多人”。此类战例,不可胜数。


200年的明、蒙战争中,张家口始终血雨腥风。“战余落日黄,军败鼓声死。今与山鬼邻,残兵哭辽水。”



嘉靖二十九年,秋八月。

阿勒坦汗率部佯攻古北口,另遣精锐从小道攻破黄榆沟,前后夹击明长城守军。明军溃不成军,丢盔弃甲。八月二十二,阿勒坦汗兵至北京城下,京师震动。蒙古军队在京郊大肆烧杀掳掠,“火光冲天,经日不灭”。京郊百姓数十万逃难至京城外,哭声震天,直达朝廷,惨不忍睹。


但阿勒坦汗也知道,他的军事实力是无法攻破城墙坚固的北京城的。再有,几天之后,几十万勤王的明军也将云集城下,此时不退,必然死无葬身之地。于是,精明的阿勒坦汗给明朝上述,要求入贡、互市。明廷答复:“断无兵临城下胁贡之理,请退出大兵,贡市方可应允。”


明朝、蒙古双方灯光图


阿勒坦汗借势退军,这次事件,史称“庚戌之变”。于是,明、蒙结束了长达200年的战争,开始相互通商,和平的曙光终于来临。百年军镇的张家口,也开始向商贸重镇悄悄转变。 



隆庆五年(1571),明穆宗与俺答汗达成协议,重开互市,史称“隆庆和议”张家口堡就是宣府镇的马市,成为整个宣府镇与蒙古进行大规模贸易的场所。


从大漠千里来的马队,穿过大青山和敕勒川,在张家口卸货经商,将西域蒙古的马匹、珍宝、牛羊等卖与内地的客商。来自烟雨江南和晋陕之地的商队,也在这里驻地停留,将中原的丝绸、手工艺品、瓷器等商品卖与塞外商人。于是,张家口“百货坌集,车庐马驼,羊旃毳布缯瓦缶之属,踏跳丸意钱蒲之技毕具”,一片繁荣景象。


干戈放下,化为玉帛。万历四年(1576年),阿勒坦汗在青海仰华寺和西藏高僧索南嘉措会面,皈依藏传佛教。万历七年(1579年),阿勒坦汗在蒙古建立大召无量寺


大召无量寺


杀人如麻的帝王,到了晚年,终究青灯古佛。


南来北往的商队,从张家口北行,到了这里,也要歇歇脚,在佛前点一盏灯,祈求家人平安,生意顺利。此情此景,古今皆同。渐渐的,以大召寺为中心,形成了呼和浩特城市的雏形。今天的包头——呼和浩特——乌兰察布——张家口一线,在明朝后期,也因通商,成为繁华的商路。

阿勒坦汗可能没有想到,这样的和平与繁华并没有持续百年。1630年皇太极西征时,下令焚毁呼和浩特,仅有大召寺、小召寺等几座寺庙保留了下来


现在这条路线仍然颇为重要

看着很面善,但也破坏了很多好建筑


到了清代,由于逐步收服蒙古与回疆各部,北方形势稳定,中原与蒙古地区,乃至俄国之间的贸易兴盛起来。


康熙四十七年(1708),清廷批准以色楞格—库伦—张家口的商道为俄国商队往返之官道。从此,张家口成为中俄贸易的重要枢纽。


中俄之间——卫星图

中俄之间——灯光图


同治元年(1862)二月初四,中俄两国政府于北京签署了《中俄陆路通商章程》。其中俄国商人运送俄国货物到天津,只能通过张家口;而俄国商人在张家口购买中国货物,税银减半,从而在进一步强化了张家口的商业枢纽地位。


走南闯北的客商中,有一部分选择定居张家口。安家置业之后,终究要让孩子读书,明白做人的道理,争取考个功名,光耀门楣。这是千古以来中国百姓共同的心愿。正如秦可卿劝王熙凤置田产、办家学,言道:“否极泰来,荣辱自古周而复始,岂人力能可保常的。但如今能于荣时筹画下将来衰时的世业,亦可谓常保永全了。”



简读这段历史,亦是非常感慨。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战争往往比和平持续更长的时间。环顾今日的世界,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大部分国家的和平以及冷战结束后的全球通商,也是多么难得的事情。时至今日,美国等西方国家仍然在世界各地点燃战火,恐怖主义依然肆虐。


为什么中国人民如此热爱和平?可能是因为中国的历史上,已经有太多的战争,太多的苦难。真希望中国能够永葆和平的祝福。


驼铃声中,商队在荒漠中建成了城市。而这郎朗书声,是战乱后的奢望,是绵绵千年的坚持。



END


下期预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