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们是孩子们的人生教练

蒋佩蓉 蒋佩蓉 2020-09-04

6A亲子教育课程里面有关管教的公式是:
亲密的关系+管教=顺从
恶劣的关系+管教=叛逆


要是孩子不听从你的管教,很可能是你跟他的关系出了问题,所以你需要掉头回去修补你们之间的爱的关系。这种关系不是几句话,几个礼物,或者几分钟的时间就能搞定的,需要你付出大量时间的陪伴,说出多句言语的肯定,给了几千个拥抱,还有一起跟他建立欢乐的玩耍回忆,一砖一瓦去搭建起来的。

我们需要理解,很多家长都认为管教是等到事情发生了以后才要处理的坏事,但是管教不是事后情绪的发泄,也不是出于羞愧的去惩罚孩子。管教更多是教和训练,更少是管和批评。要是我们花时间来把一个杯子添满了好水,就没有必要整天认真的去倒脏水。所以我鼓励家长们主动的去学习如何教孩子,不要等到事情爆发了以后再去生气的管孩子。


任何游戏都会有它的游戏规则,也往往会有它的教练。任何游戏的重点都在于“好玩”,不要让过程成为“厌恶”。教练最重要的角色就是帮忙每个人员了解游戏规则,尽心尽力的避免犯规(出界)而带来的罚或扣分,然后再去赢得这场游戏。每个家庭和社会都会有它的游戏规则(纪律),所以做为孩子的人生教练,我们需要教我们的孩子遵守游戏规则。这个过程就是管教。一个教练大部分的时间不在于惩罚出界的人,而在于训练人员如何打好这场游戏,如何进球,如何从这场游戏中感受到快乐和趣味。要是这场游戏都充满了出界,它就不好玩了,因为人员体会不到进球的痛快感。同样的,要是我们不让孩子学会遵守规则以后的生活带来的顺利和趣味,只是为了不犯错,不得到惩罚而管教,那家庭教育的这场游戏就会很翻胃。



我跟先生是孩子们的人生教练。我先生也是孩子们的足球,棒球,和网球教练。我是孩子们的情商和家务事教练。其实无论我们在教孩子什么技巧,做教练的过程都是一样的。我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这四个步骤:


1. 我一边做,一边教导和解释,你在旁边看,提问,了解。


2. 我做,你在旁边一边看,一边模仿,一边帮忙我做。我们一起讨论过程带来的难处,疑问,还有需要做的调整。


3. 你做,我在旁边帮忙和指导。我们一起讨论做的过程带来的感受,成就,还有需要做的调整。


4. 你做,我在旁边看,不仅给予具体改进的建议,也不断的肯定和鼓励。


5. 你做给别人看。当一个人把自己的功夫或知识教给别人的时候,他对这一门学问会更加精通。(因此我们的孩子在复习的时候都会找机会教别人)。


只要你不断的重复这个过程,任何孩子都能学会一个技能,但是我们要注意:每个孩子学习的速度和吸收的时间都不同。千万不要拿别人来跟自己相比,而是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要如何不断的做的比上次更好。学习一个技能的过程往往是往前进两步以后又往后退了一步。这不是我们无能,而是自然现象。没有必要灰心,只是退了以后继续往前进。我们迟早会学会的,所以需要对自己,对孩子都有耐心。孩子在成长,会做错,也会跌倒。我们也在学习如何做父母,当然也自然的会跌倒,做错。没关系,擦擦屁股,爬起来,再来一次吧!连专家也都曾经是新手。只要你不放弃,你迟早也会擅长做父母的!


奖励=贿赂?

最近看到的最多的都是这方面的言论也好,研究也好,都想要证实奖励跟贿赂挂钩的关系。但是我来说说自己养了三个孩子的经验。首先,我们都是未成品,还在路上不断的学习和成长,千万不要让现在最流行的育儿理论牵着鼻子晃来晃去,而是根据自己的信仰和价值观来以身作则的带领孩子。我发现我在育儿很多方面做错了很多事,也伤害过了自己,伤害过丈夫,伤害过孩子。我想问问哪里有一个过来人是一个完全的圣人或专家吗?所以在我分享我的意见以前,我想先要求大家放下自己的完美主义,多多宽恕自己,不要太把自己的每一个行动看的那么重要。我们都会做错的。关键是:要是自己过度往一边晃,能否道个歉调整一下就好了,不要在那里跟别人辩论,辩护自己的观点是对的是错的?谦卑的放下自己的防卫感,不要跟自己或别人过不去。 

我的孩子是从小就有各种各样的表格和奖励长大的。但是我们发现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他们渐渐对于物质失去了兴趣,反而对于感受带来的奖励觉更想追求。那种轻易获得的东西让他们没有兴趣,反而那些充满挑战性的目标会给他们带来无比的兴奋。不同的孩子也有不同的目标倾向。老大比较关注感受,老二比较在意竞争或者达到自己的目标,所以孩子们也会因为性格对于奖励有不同的反应和追求。很多所谓的调查不会考虑孩子们性格的差异,这是对孩子不大公平的。



老大老二在美国小学阶段有一个叫做 Accelerated Reader 这个项目,他们对这个竞争产生了巨大的兴趣。刚开始他们想要的是能够用阅读后的考试而获得的分数累积起来去学校的AR 商店购买玩具,但是渐渐的,我发现他们的兴趣已经移转到了阅读本身带来的痛快,还有挑战自己去阅读难度更高的书籍而带来的成就感了。很快的,他们就不再去商店购物了,也忘记了商店里面有什么样的玩具了,而是把眼睛盯在这个系列的儿童小说最新的一本书什么时候会上架,还有这个系列的书读完了以后想要开始读什么新系列的书。在阅读这个领域,我的孩子们是这个贿赂系列最受益的“受害者”。在生活中的很多习惯上,我们的孩子也是各种表格的受益/受害者。他们喜欢去文具店选择表格的贴纸,也期待着自己完成了分配的任务所带来的满足感。更陶醉在为自己建立目标,计划自己的表格的样子。我们家长自己的生活中也都有各种各样的表格,包括自己想要看完的书,自己想要降低的体重,自己想要联系的朋友,自己想要背的经文。这种生活方式是否太充满了贿赂?我不知道,因为我还沉浸在其中,不能自拔。作为这种方式的受益者也好,受害者也好,我倒是觉得我的孩子们因为他们培养了习惯为自己建立生活目标和奖励体系而受益很多。

归根到底,我觉得最重要的不是贿赂不贿赂,而是如何使用不同种方法来引导孩子去爱上最能满足自己的奖励上。要是我们用心培育着孩子,我们很快就会跟孩子发现,物品没有那么大的魅力,也不能带来什么满足感。这是符合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因为物质是人类最底层的需求,无法带来真正的满足感。(我也不认同自我实现是最高层的需求,还有超越自我的灵性需求。)所以用心的父母会开始引导孩子渐渐去从体验,感受,还有自己用努力和汗水去获取的成就感来成为人生中的奖励机制。我也觉得没有父母会继续停留在物品的奖励,因为这些物品很快就会失去作用的。


人性是很自然会爱奖励,不爱疼痛的。到了社会,我们也都会经历各种个样的奖励和惩罚,从奖金,奖牌,甚至诺贝尔奖,到扣工资,降职,开除,等等。再伟大的人物也会为了某些奖励而活,没有任何人会白白没有目标的去付出努力的,只是我们不会把他们的奖励称为贿赂,而是理想。关键是我们作为家长如何时刻的去调整自己,从物品的奖励帮助孩子们寻找到更高层的奖励,从外来的动力移转到从自己内心主动发出的动机和动力。要是有一天,奖励和惩罚机制从我们的社会和大环境消失了,我们才能谈论如何不去贿赂孩子,不去惩罚孩子,因为每个行为都会产生它的后果。把这种后果称为什么,都不能去否定它的存在。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