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东方家庭论坛媒体报道

新东方网 蒋佩蓉 2020-09-04

这次参加新东方家庭论坛会,最震惊痛心的信息就是徐凯文分享的有关“空心病”的内容。最不可思议和让人担忧的就是这些心理问题最严重的家庭里50%都是来与教师家庭。我也顺便在他的分享下面贴进去另外一个华商报的报道,把我们夫妇和他的讲座主题很有意义的链接起来。我们液深信复杂难救的问题的答案其实很简单,就是爱和陪伴。(明天我会分享我们夫妇讲的内容。)


这是这次我们夫妇参加新东方家庭论坛会听到的最震撼,最刺痛人心的信息。希望我们能做家长的都能够成为解决问题的一部分,从改变自己开始,从做一个值得孩子尊重的人开始。



[转载]徐凯文:教育从做一个值得孩子尊重的人开始

原文链接:http://www.xdf.cn/redian/201611/10565013.html?from=groupmessage


2016-11-05 18:11

来源:新东方网

作者:徐凯文

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副主任 徐凯文

  教育究竟是为什么?

  教育究竟是为什么?学校究竟是为什么?大学究竟是为什么?我先引用一下林建华校长在新上任的时候在北大做的演讲,他说北大需要回答一个问题:能够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贡献一些什么样的力量?可以为国家和民族做些什么事情?这是北大的使命,他讲完这句话以后,全场800多人掌声雷动。但是我们好像早就抛弃这些了,我们认为崇高的东西都不值得一提。

  十一的时候我跟同学们去了一个地方公墓,在公墓中看到了一个很独特的衣冠冢,这上面是一个老师叫尹荃,她在文革的时候含冤去世,没有子女。19年以后,她的学生为她在公墓买了这样的墓地,写了这样一个悼词:“40年来,循循善诱,陶铸群伦,悉心教职,始终如一,无辜蒙难,备受凌辱,老师一生坦荡清白,了无点污,待人诚恳、处世方正,默默奉身教育事业,终生热爱教师生涯,其情操其志趣足堪今人楷范。”我看到这个悼词是非常感动的,我不知道现在的教育工作者在人生走到尽头的时候,有多少学生会对自己有这样的评价。

  教育从做一个值得孩子尊重的人开始

  我做了一个统计,北大一届的新生,有30.4%的学生厌恶学习,或者认为学习没有意义,请注意,这是高考战场上千军万马杀出来的赢家;还有40.4%的学生认为活着没有意义,只是按照别人的逻辑活下去而已,其中最极端的就是放弃自己。所以我们回到一个非常终极的问题,人为什么要活着?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对于我们来说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如果我们自己都没有想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内心都没有足以支撑生命厚度的东西,我们怎么给到孩子?

  教育本身是非常神圣的职业,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但是如果我们只是把教育当做一个谋生的工具,我们怎么影响孩子?在我跟那些心理出了问题的学生交流的时候,他为什么找不到自己,也许也是因为他们自己的父母和长辈没有能够让他们看到一个人怎样有尊严,有价值,有意义地活着,这大概是根本的原因。

  所以我想问大家也问我自己:我们尊重自己吗?我们尊重自己的职业吗?我们有没有把自己的职业当做是一种使命和召唤去做,去体会其中的深切的含义。这是个买椟还珠的时代,我觉得我们扔掉了很多东西,把真正珍贵的东西扔掉了。当我们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挣钱上的时候,我们没有给孩子最好的东西——陪伴和爱,孩子就会出问题。

  所以我希望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去做值得孩子尊重的人。我们用我们自己的身体力行、为人师表,给他们世上最美好的东西,不是分数,不是金钱,而是爱、智慧、创造和幸福。



做“拉链式父母” 用爱和陪伴拯救“空心病”

原文链接:http://hsb.hsw.cn/system/2016/1107/69106.shtml 


11月5日,由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主办的第九届新东方家庭教育高峰论坛在北京召开。


论坛围绕“改变的时代:父母角色的重新定位”这一主题,深度探讨社会转型对教育的冲击、家庭培养孩子的目标,以及当代父母的角色分工等议题,旨在帮助新时代父母重新定位角色,以期促进家庭和谐,引领孩子拥有无限广阔的精神生活。来自全国各地的千余名教育界人士参加了这一活动。

论坛上,新东方的掌舵人——俞敏洪更是主动担当起主持人,分享了他对教育的理解:越是关注最本质的东西,(人、企业)就越能健康发展。



“拉链式父母”:


如果家长不参与,才是一个失败的父亲或母亲


在上午的论坛上,一对夫妇为千余名参会者分享了他们教育孩子的感悟。

丈夫林为千,微软认知服务产品总经理,妻子是婚姻、亲子和礼仪专家蒋佩蓉,曾任麻省理工学院中国总面试官。他们结婚28年,有一个跨中西方文化的家庭:既有台湾的生活经历,又有美国西雅图的奋斗历程,还有在北京的发展。他们有三个儿子,老大是美国大学的博士,次子是硕士,最小的儿子在读高一。

林为千、蒋佩蓉分享的主题是:新时代的“拉链式父母”。“很多家长在陪伴过程中是人在心不在,那其实是心灵的缺席。比如陪孩子去游乐场,不是同孩子一起玩,而是在旁边刷手机看着孩子玩,还喊着‘要小心哪’,孩子们其实很渴望和父母一起玩。”蒋佩蓉说。

她指出,当今企业需要的是T型人才,即:学习型的人——“我能学”,有团队合作精神,能把事情做得更好,产生“1+1=3”的效果,有互联网的思维,有一个开放的心态。“我们要培养一个T型的孩子,也就是合作能力这个软实力要强。所以父母首先要成为一个T型人组成的团队,才能教导培养我们的孩子成为未来的T型人。”蒋佩蓉说。

林为千、蒋佩蓉认为,父母想要成为“拉链式”搭档,需要达到的默契有几个重点:

第一个重点就是有弹性的角色。不要把自己僵化在一个红脸一个白脸,或者“虎妈猫爸”的身份上,而是要不断地成长、不断地学习。“我在哪个地方比较弱,我就需要多多学习与成长,这样我们才有一个平等的拉链的搭配。”

第二点就是需要互补。家长都有各自的优势,要不断地在弱点中学习,然后请求对方来帮助,“用他的优势来互补我的弱点”。

林为千呼吁:“父母要成为搭档,在家庭中父亲必须要出席。我们需要父亲们站出来,全心全意地转向儿女,转向家庭,投入你的婚姻,投入你的家庭。”

最后蒋佩蓉勉励各位家长要踊跃地实践。“你这一次战败了,并不等于你就是失败的父母,要是你不参与的话,你才是一个失败的父亲或者母亲。”



“空心病”的根源:

我们没有给孩子最好的东西——陪伴和爱


演讲嘉宾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副主任徐凯文一上台便严肃地分享了几个刺目的数据:

“我做了一个统计,北大一届的新生,有30.4%的学生厌恶学习,或认为学习没有意义。请注意,这是高考战场上千军万马杀出来的赢家;还有40.4%的学生认为活着没意义,只是按照别人的逻辑活下去而已,其中最极端的就是放弃自己。”

徐凯文沉重地说,这个时代,焦虑症和抑郁症患者越来越多,他们的咨询量在成倍增加。他把这类症状叫“空心病”。“空心病”,从症状上可能符合抑郁症的诊断,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快感缺乏;有强烈的孤独感和无意义感;人际关系良好,需要维系在他人眼中好的自我形象;有强烈的自杀意念,特点不是想死,而是不知道为何要活着;尝试比较温和、痛苦较少的自杀方式;缺乏支撑其意义感和存在感的价值观,早期症状的迷惘和自我认知问题;病史较长,一年以上;对生物治疗不敏感或者无效,传统的心理治疗效果不佳。

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的“空心病”?青少年自杀率缘何上升?徐凯文指出,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父母是根源。有调查表明,在自杀学生家长的职业中,父母是教师,其子女更容易尝试自杀,这与孩子的压力大不无关系。“我和‘空心病’学生交流,他们说老师和父母没有让他觉得活的更有意义。”徐凯文说。

我们回到一个非常终极的问题,人为什么要活着?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对于我们来说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如果我们自己都没有想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内心都没有足以支撑生命厚度的东西,我们又怎么教育孩子!

“在我跟那些心理出了问题的学生交流的时候,他为什么找不到自己,也许是因为他们自己的父母和长辈没有能够让他们看到一个人怎样有尊严、有价值、有意义地活着,这大概是根本的原因。当我们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挣钱上的时候,我们没有给孩子最好的东西——陪伴和爱,孩子就会出问题。”徐凯文指出了问题的实质。 华商报记者 耿艳红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