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和女儿走进异国他乡

杨丽 蒋佩蓉 2020-09-04



写在前面

杨丽是北京妈妈公主团里的一个妈妈。我认识了她不久以后,她就跟家人搬家都澳洲去了,但是一直在群里跟我们保持互动,让我们了解她在澳洲面对的一些事情。这是杨丽最近写的“妈妈经”。育儿过程往往让忙碌的我们不知所措,但是有时候也很简单。每当问题出现的时候,我们需要第一检验的就是我们跟孩子之间关系的质量。有了良好质量和彼此的信任的时候,问题都很好办。但是没有信任的时候,沟通不但不顺畅,对彼此动机的假设和质疑都会往比较负面的方向发展。其实夫妻关系也是这样。很感谢杨丽这么敞开透明的分享她的挣扎和孩子的“丑事”,这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啊!她的这些经历,我相信在异乡生活的家长们也能产生共鸣!

和女儿走进异国他乡

作者:杨丽



2015年春节过后,我们家做了一个重大决定:带着九岁的女儿回到我曾经生活过六年之久的澳大利亚生活。因为曾经在悉尼留学工作过,自认为这次只不过重新回到我熟悉的环境而已。我先于先生和女儿打前站回到悉尼,两周内买房买车,申请女儿的学校,一切出乎意料的顺利,也很为自己的“能干”沾沾自喜。之后先生带着女儿抵达,我们在忘年之交 Maurice 家短暂居住两周后搬进新居。先生两个月后因要打理国内的生意离开,一切的新鲜和兴奋过后,我和女儿开始了在异国他乡的生活。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眼一年又八个月飞逝而过。这期间,从最开始的兴奋,到逐渐趋于平静,到面对接踵而来的各种问题:挫败,沮丧,无助,等等,一路走到今天,留在我心中的,唯有感恩感恩再感恩:感恩所有帮助过我们的邻居,朋友,老师,在国内给于我精神上帮助的公主团的妈妈们,更有远在美国的佩蓉姐,永远在我最绝望无助的时候第一时间醍醐灌顶点醒我。

 

人往往高估自己的能力,我也没能免俗。以为对悉尼太过熟悉,在这里生活工作的时候也没碰到过难处理的事情。但我忽略了一点:那个时候我过的是“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日子,澳洲小学生是如何生活读书的,也来没有进入过我的生活。而如今,我带着一个九岁半的女儿,要帮助她快速融入这里的生活。这件事,远比我想象的复杂。

 

为了适应新生活,搬进新家后,我们买来卡片,女儿给周围的邻居们写了图文并茂介绍我们一家三口的信,并希望和他们认识。很快邻居登门拜访我们了,还送来亲自烤的小饼干;我们也在圣诞节的时候给邻居送去从中国带来的茶叶,自己熬制的果酱等。后来的很多次,不管是去邻居家借用网络完成女儿的作业,还是车库门打不开,甚至把自己锁在门外,都是热情的邻居帮忙解决了问题。真所谓“远亲不如近邻”。

 

女儿在家附近一所普通小学入学了。以前听说过这里孩子上学书包里只装着饭盒和玩具,我以为是玩笑。没曾想不仅没有课本,家庭作业也一周只留一个!老师大多时候会把要完成的作业发到个人邮箱,自己去查看完成。刚开始时女儿根本以为老师不留作业,因为习惯了国内的老师每天放学前左叮咛右嘱咐地重复当天有哪些作业,突然自主权归自己了,有些无所适从。更主要的,除了数学,上课大半听不懂老师讲什么。有件很糗的事,是后来女儿当笑话讲给我的:刚入学时有一天有图书馆的课,老师宣布大家要去图书馆了,同学们都从教室陆续往外走,女儿以为要上午茶歇了,拿起饭盒跟着往外走,没想大家走进图书馆了,才发现只有她一人举着个硕大的饭盒,尴尬之际赶紧跑回教室放下饭盒。学校很多事情是通过网站发布或邮件通知的,比如:隔周学校大会时间,学生野营时间注意事项,便装日,合唱团招生等等。我们因为不知道大家都是通过网站,邮件或张贴的告示及时获取信息而错过了很多事情。后来我开始注意查看学校的各类信息,主动做学校的志愿者,和其他妈妈们聊天了解情况,也通过在接孩子放学时和他们聊天建立友谊,邀请他们的孩子来家里做客,也为女儿搭建起友谊的桥梁。

 

因为刚刚来到悉尼语言的问题,女儿很难在课上发言,在小组的活动中积极参与,在课下交到更多的朋友。孩子不善表达内心的焦虑,很快我发现她开始啃自己的指甲来缓解焦虑, 严重的时候指甲只有原先的一半大小。而 我这个妈妈也被淹没在各种要处理的事情当中搞的心烦意乱:找电话公司安装电话一等就是两个月,等待各样家具送货上门,处理花园中不知名的杂草,不间断地陪伴朋友 Maurice 去医院,到处打问女儿可以学绘画的学校,处理各种账单,漏水的管道,坏掉的马桶,突然停掉的电,需要修理的车子。。。很多事情对我都是第一次,看似简单,我却手忙脚乱了。有一天匆忙之中出门把钥匙锁在家里了,国内开锁公司十分钟解决的问题,这里的锁匠一个小时都没打开门,那天我都担心晚上我们要露宿街头了。感恩我的邻居一直陪着我等待锁匠,招待我和女儿在他家喝茶聊天。看着女儿每天没有功课要做,在学校似乎也学不到什么具体的知识,继续学习绘画也没有着落,我还要承受这么多的杂事,一时五味杂陈,甚至开始深深地后悔我们回到澳洲的决定是否正确。。。

 

所幸任何事情都有它的两面:因为学校的功课基本没有压力,我们有更多的时间泡在社区图书馆,借书,读书,也在那里了解到很多社区信息。我们在图书馆一年借阅的书籍超过300本,女儿也借着海量阅读快速提高了她的英文程度。回想之前在国内新东方 Elena 老师的帮助下打下的扎实基础功不可没。就在今年学校的作文比赛中,两百多个参赛作品中,女儿做的诗《友谊》荣获银奖。感恩学校教ESL的付校长 Ms Zoran 给了女儿极大的帮助和鼓励,帮助她学习阅读和写作,并把女儿各类稚嫩的小文章编辑成册发表在学校的网站上。因着功课的轻松,女儿也有时间参加了社区自发组织的合唱团;参加市政举办的环保时装秀,在老师指导下剪裁缝制并穿上走T台;周末我们也会去美术馆,展览馆,公园,教会。

 

随着能够用英文越来越得心应手地表达自己,女儿交到一些朋友。冲突来了:在这里孩子们喜欢朋友们之间互相邀请到对方家过夜,家长也支持。在国内时我坚决反对女儿独自去他人家过夜,除非是在爸爸妈妈陪伴下去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家,或者去外地暂住亲戚朋友家。女儿渴望友谊,也渴望和她的朋友们一起聚会玩耍;当我拒绝她去朋友家过夜时,她不理解,大喊大叫后摔门而去。后来我们之间达成协议:在她的朋友家长同意后可以邀请朋友来我们家玩耍过夜;女儿可以去朋友家玩,但不可留宿。这件事之后,我注意平时给女儿灌输一些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女儿也愿意遵守我们之间的一些约定。今年女儿交到了另外一个“志同道合”的好朋友,她们俩一起排练话剧,一起在学校做幼儿园中午负责人,形影不离。她俩在校园中总是手牵手或肩搭肩,招致一些调皮的男孩子追在后面喊她俩是“同性恋”。女儿很气愤苦恼,回家请求我的帮助。我给她讲中西文化的不同,中国的女孩子在一起喜欢挎着胳膊牵着手以表示亲密,而西方即使再要好的同性朋友都不会有这些亲密的举动。

 

生活中习惯及文化的冲突之外,我遇到更棘手的问题是女儿对待学习的态度问题。这里小学阶段父母对待孩子的学习确实没有中国的父母那么重视,但注重体育锻炼及音乐等技能的培养。孰是孰非暂且不论,但作为学生学习是第一本分。我很难接受学校一周只给孩子留一次简单的作业,害怕她根本学不到什么知识。因为在国内数学比这里进度快很多,女儿的程度也相应比这里的同学高一截,同学们先是称她 human calculator (人工计算器),再后来因为她喜欢读书而称她 nerd(书呆子),这对她造成很大的影响,认为学习好是不受欢迎的。加之今年的万圣节活动我没有同意她去参加而愤愤不平,学习态度特别消极,不论我怎么讲道理批评都不管用。有一次无意中看到女儿写的一篇文章中称我是NRMM (not really my mum), 我的眼泪止不住落了下来,做妈妈到这个份上,我真够失败的!我恨自己无能,全职在家管理一个孩子都管不好!同伴的影响力已经远远超过我这个做妈妈对她的说教。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但又无计可施,这时候我想到求救远在美国的佩蓉姐,她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的母子关系出问题了。是啊,我怎么没想到呢?眼中只有女儿的种种问题和她的不听话,我对她有真正情感上的关心和爱吗?她心里都不把我当妈妈了,能听我说的话吗?那阵子,因为知道妈妈得了肺癌,加之好朋友 Maurice 的过世,对我的打击非常大,我的心情十分悲痛而不能自拔,常常以泪洗面;女儿就充当了我的出气筒。每天除了例行公事做饭催促她做功课外很少和她交流。知道问题所在,当天晚上我和女儿进行了一次没有责备,完全敞开的,首先自我检讨的,心平气和的,到夜里十二点的谈心,我了解到学校发生太多事情让她分心了,因为不知所措,又没有人可以解惑,以至于她根本不能专心学习。听她一一倾诉,帮她分析提供建议后,我们互相拥抱祷告道晚安。第二天女儿给我留言,说谢谢妈妈帮她清理这些思想上的问题。虽然我给的建议不一定最好,但她有妈妈做听众,看的出来,她终于卸下思想上的包袱释然了。当在学校和同学的想法做事态度不一致或发生冲突时,唯一能够解开她心中疙瘩的妈妈,却没能在第一时间给她足够的帮助,以致她落在消极当中无法自拔,我深深地自责,也为自己遇事不够坚强没能给女儿做出榜样而后悔。。。

 

一年八个月走过来,对新环境从不熟悉到熟悉,再到喜爱,女儿的自信心重新建立了。最近发现不啃指甲了,我很高兴又能够每周帮她修剪指甲了。其间我们遇到的问题何止这些,有女儿的适应问题,更多是我自己对女儿要做出的改变的适应问题,在这些的痛苦和挣扎中,更为了和女儿一同进步,我参加园园发起的年规划群,和结伴对子伟娜相互鼓励扶持,一步步尽量不把自己的焦虑转嫁给孩子,不在怒气中批评女儿;我也借着参加线上《非暴力沟通》的学习试着使用非暴力沟通的语言,解决原生家庭中和妈妈一直以来的问题;和远在北京的公主团的 Anna, Julia, Kelly 和巧五人持续一年的感恩操练更是让我获益匪浅;BSF 一年多的学习更坚定了我的信仰。多少次的眼泪和无助中,是神支撑着我,祂给我力量,给我安慰。“有人靠车,有人靠马,但我们要提到耶和华我们 神的名。”在我动笔写这些经历时,接到 MC 校长亲自打来的电话:提供给女儿六到八年级 G&T 三年的奖学金。看着院子里绽放的栀子花,挂满枝头的无花果,郁郁葱葱的多肉植物,我的心里五味杂陈。不论是我还是女儿,前面要走的路还很长,但我相信:“我靠着那加给我的力量,凡事都能做。”





欢迎转发与分享!

长按右侧二维码可关注。


右下方,给我写留言吧,

期待与你们有更多的互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