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培养不会被 AI 取代的能力,父母能做什么?

蒋佩蓉 蒋佩蓉 2020-09-04

写在前面

这是我最近在线上跟佳桥教育的创始人张晨进行的一次采访的文字版。谢谢佳桥教育允许我在这里分享我们采访的内容。张晨的提问将会在蓝色的框框里,我将会用粉红色字体回答。



张晨

在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简称AI)领域,美国总体的发展速度超越了世界上其他国家,该观点您是否认同?如今中国的人工智能技术悄然崛起,该势头是否会赶超美国?


目前,在人工智能领域领先的的确是美国。但是人工智能的发展靠的是大量的数据。在这方面,中国的人口远远超过美国,所以在大数据方面有很大的发展优势。这些优势有以下三方面:


第一,中国目前最大的投资就是人工智能。比如,上海虹桥机场已经把人脸认别技术用于乘客登机。这是美国还没有的,也超过了美国AI技术所能覆盖的规模。


第二,美国科技领域里面的APP虽然有很多种,但是功能零散,不像微信那样,能让一个人所有的线上生活都被微信世界所覆盖。也正是因为这样,腾讯在每个人身上获取的数据多得惊人,也大得惊人!这些数据就是人工智能发展的最大素材,能给科学家提供大量的数据进行输入和分析。



第三,芝麻信用正在大量收集国内每个人多维度的信息,也用来评估这个人在身份、行为、教育、人脉关系,甚至婚恋方面的信用,或是住酒店和租房这类的消费行为的信用资质。同时,这些个人信息也是用来给机器学习,以及人工智能输入和分析的材料。


因此,我认为中国的人工智能赶超美国是迟早的事,而不是会不会赶超美国。但是,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我最担忧的就是这个科技和这些数据需要有法律保障,才不会被人滥用或伤害别人。



张晨

帮助孩子与他人建立情感连接最好的方式是什么呢?


下面我会分享三个关键的科学研究成果,来证明情感连接是人类的本能,也是我们生命中最需要的东西。其实不难想象,因为自古以来,人类最严厉的惩罚方式一直都是单独监禁。再内向的人也无法做到与世隔绝地生活很久却不发疯。每个人都需要跟其他人有亲密的连接,才能成为一个具有人性的人。为了说服我们的观众,我来分享这三个研究的结果:


第一个研究就是不久前在我的公众号发布的一个采访《为何我们会如此依赖社交》。Scientific American 是一家非常权威的科学杂志,它的记者采访了UCLA社会认知神经科学教授Matthew Lieberman。他们所讨论的话题与Lieberman 教授出版的新书中的研究成果有关。



Lieberman 教授的研究表明:我们对社交的需求,与我们对水和食物的需求一样重要,都是人生中最基本的需求之一。


其实,现代心理学很多研究成果的基础,都是建立在1999年对罗马尼亚孤儿院的研究之上。孤儿院里面的工作人员发现:同样一群婴孩,都吃得饱、穿得暖、尿布也常换,常被抱起来的孩子们几乎都成长得很好,不曾被抱的孩子们却会很快死亡。虽然他们生理上的需要都会被满足,但是那些没有经历过情感连接的孩子,会因为最基本的需要之一没有被满足而死去。


我想分享的最后一个研究结果是:哈佛大学进行的人类最长的跟踪研究(从1938到现在,已经跟踪81年了)。总共有四任哈佛大学教授带领研究团队,追踪了波斯顿的700多个青年男人近80年。1938年开始研究时,这些青年男人中有一半都是哈佛大学二年级的男生。另一半是从波斯顿最贫困的社区里选出来的同龄男生。刻意选出他们,是因为他们的家庭背景是同龄人中最差和最破碎的。


当他们开始进入研究的时候,每个人都接受了彻底的体检,他们本身、以及家人、同学和老师们都接受了很长时间多维度的采访。他们每两年都会再次经历同样彻底的体检和采访。

 

接班的第四任教授是Robert Waldinger,他对如此长的追踪研究做了一个总结,那就是——良好的人际关系让我们保持健康和快乐。

 

他跟我们分享了他们从这个研究中学到的、有关人际关系的三大功课。

 

第一,就是社交连接对我们的健康有很大的益处,而孤独是一个最大的杀手。研究显示一个人与家人、朋友、社区的连接越紧密,就过的越快乐,身体也越健康,比那些没什么社会交往的人更长寿。那些感到自己很孤独的人都会发现自己不开心,到了中年的时候,他们的身体状态下降比较快,大脑功能退化比较快,寿命也比不孤独的人要短。遗憾的是,我们在人群中有可能仍然感到孤独,在婚姻里或家庭里也有可能仍然感到孤独。


第二,一个人拥有多少朋友不重要,是否结婚了也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一个人的亲密关系的质量。研究显示:生活在冲突中对健康非常有害。充满冲突的婚姻和没什么感情的婚姻都对健康的损害很大,甚至比离婚的损害更大。反之,生活在积极温暖的亲密关系中却会对健康产生保护作用。


研究发现:预测一个50岁的人是否能健康快乐地活到80岁,最重要因素不是胆固醇或其它健康指标的高低,而是他们对于自己的人际关系的满意程度。那些50岁时对人际关系最满意的人,都是活到80岁的人中最健康的。良好的亲密关系似乎能减缓我们衰老的速度。

研究也发现:拥有美满婚姻的人们说,在他们80多岁身体疼痛的时候,他们的精神依然是快乐的。但是,那些婚姻质量比较差的同龄人却说,当他们身体疼痛的时候,精神上的痛苦会增加身体上的疼痛。


所以,高质量的亲密关系对一个人来说,就像水和食物一样关键。

 

孩子与父母的关系在童年,尤其是出生后前6年的时间——也就是心理学家所说的建立亲密的依恋关系的关键期中,帮助一个孩子跟别人建立情感联结最重要。最好的方法就是:父母在孩子童年用心的陪伴。

 

还有,如果说父母的婚姻是孩子的原生家庭,那么,家长能够给到孩子的最重要的情感联结的基础 —— 就是一对懂得彼此相爱的父母。就像哈佛大学的研究所证明的:一个幸福的婚姻并不是没有吵架或冲突,而是冲突后会有解决办法,也绝对继续会有爱的表达和流露。父母的婚姻就是孩子一生中最初也最终的情商教室。没有什么比父母的婚姻更能帮助一个孩子增强与别人情感联结的能力。



在婚姻里,我们没有伪装的空间,只能把最真实的亲密关系展示在孩子面前。我们如何解决冲突,如何管理我们的情绪,如何为了体谅、原谅和尊重对方而放下自我,都是孩子一生中最鲜活的示范。这也就是为什么当我看见很多父母过早地把孩子送出家庭,去国外接受教育时,我会非常心痛的原因!因为我们正在使这个孩子过早地成为一个情商残缺的高级留守儿童。我们需要逆流而上,不跟随社会潮流,坚持让一家人生活在一起。我们也不能因为学习经营自己的婚姻很艰难,而去逃避这个责任。因为孩子需要我们为了他们的未来而努力让自己成长。





你们夫妇曾经说过了一二十年后,人工智能就能自动编程,不需要编程员了。若我的孩子对应用科学非常执著和热爱,愿意一直坚持走这条路,您有何建议?



我想借用国际象棋的世界冠军 Garry Kasparov 在他前年出版的一本书——《深度思考》里面所表达的观点来鼓励家长们。1997年,作为当代的国际象棋世界冠军,他居然被IBM的Deep Blue 打败了!

 

这是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性时刻,因为这场国际象棋的结果意味着人类的智慧输给了人工智能!


也引发了很多人类会被机器取代的恐慌说法。虽然如此,国际象棋比赛目前仍在继续,而且现在冠军的年龄越来越小,技术也越来越厉害。那些为数众多的年龄很小就很厉害的国际象棋竞赛者,都是被那些类似IBM的Deep Blue的国际象棋软件训练出来的。因此,有潜力和有意愿参加国际象棋竞赛的选手可以在很小的时候,就通过与这些国际象棋软件对弈来接受非常深和非常成熟的下棋技巧训练。Kasparov在书里说,科技能使我们更有人性,因为科技能使我们更自由地发挥我们的创造力。

 

要是你的孩子热爱科学和理工科,不要担心智能机器人会取代他,因为机器人只会让他更有创造力地去研究和应用他所热爱的科学。需要担心的是那种不喜欢成长,不愿意改变,打算一辈子只学一样东西、把它背起来、然后重复不断地把那一件事做得又快又好的人,因为这种事是智能机器人最擅长做的。让我担心的是——国内的教育体系都是在用训练机器人的方法来教育我们的孩子,让他们学会像机器人一样。为了应付考试,孩子们正在像机器人一样,大量重复地学习更多知识,把它们背下来,然后重复刷题,使答题效率越来越快,越来越好。但是再快再好的考试机器也不可能跟机器人竞争。



张晨

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领域,是否有任何工作或角色是绝不会被人工智能技术所取代的?注:STEM 代表的是以这些英文字母开头的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Math(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


现在,科学家用的越来越多的一个词就是 AI 的 humanaugmentation 功能,这是增强人类技能的能力。现在大家已经不再说STEM了,而是改成STEAM。因为除了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以外,教育者又加了一个“A”开头的单词——Art (艺术)。未来的 STEM 领域不再会是硬邦邦的、重复性的死背一些公式,而是需要艺术性地应用这些 STEM 的原则来创新。我们在未来所需要的人才不会再像过去工业时代那样,只是在工厂里机械性的重复组建一组零件,或只会做一件事的那种工人。未来的知识工作者需要知道如何寻找、掌握、分析、评估,以及应用海量和廉价的信息。这些信息不仅是文科中的词汇、历史等等,也包括数理化领域中的不同知识、公式和原理。

 

另外,现在数理化的边界也越来越模糊,现代的发明和发现都来自于越来越多的跨领域研究。所以我们需要精通的不是领域里的知识,而是知识的意义、为什么需要寻找某个知识的原因、以及去哪里寻找我们所需要的知识。



张晨

您认为目前有哪些职业生涯是不会因为技术革新而被淘汰的呢?


任何重复性高、需要死记硬背的职业,无论是文科还是理科,或者是我们认为是铁饭碗的公务员职业,迟早都会被技术革新所淘汰的。

 

老实说,在我的学生时代,很多现代的职业都还没有出现,所以我们读的学位并没有帮助我们准备进入某个铁饭碗的行业。现在也没有人有铁饭碗的职业了。即使你是一个有铁饭碗的公务员,这份工作也肯定不是一份让你热血沸腾的工作啦!所以,我在MIT最受益的不是我学了什么知识,而是我学会了怎么学习,而且是一生不断地学习,一生热爱不断地学习。所以我觉得对一个青年人来说,最重要的不是找到一份不能被淘汰的职业,而是通过不断的学习和蜕变,去创建自己独特的、没有别人能代替的、你能享受的心仪工作。凯文(我家老大)跟我说,他的兄弟会中的一些兄弟现在所从事的工作,都是没有人听说过的工作。比如:一个兄弟是一个挺有名气的无人机摄影师。另一个兄弟在攻读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 的时候,因为意识到了这项科技将会在未来给人类带来极其强大的祝福或诅咒,所以就放弃了他在谷歌的一份工作,到哈佛去攻读人工智能伦理法律。所以我会建议青年人不要担心就业!你要担心的是因为想不出自己要做的事情,而被机器人淘汰。



张晨

我平日里很难说服孩子相信任何东西,您有什么书籍或者资源可以推荐给孩子,帮助说服孩子吗?


李开复先生是国内年轻人所喜爱的导师,也是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家。我会推荐他写的两本有关AI 的书。他写给年轻人的其它几本书也有很多人生智慧,值得孩子们参考和聆听。



张晨

美国大学是否也意识到了这一点?这和未来人工智能的崛起存在何种关联呢?


其实从2002年开始,美国的各种政府机构、学术机构、非盈利机构和企业机构都开始进行大量的研究,去确定当代和下一代的人需要什么样的教育了。这是因为当时的传统教育体系是为工业时代工厂的生产线培养工人的,不是为了装备数码时代的知识工人而设立的。因此从那个时候起,美国就在不断地改进教育体系,不仅要跟得上时代的转变,更要走在未来的前沿,为未来的世界准备工作人员。接下来,世界各国和各种机构都加入了这个运动,现在称为P21,或者21世纪学习技能联盟 (U.S. based Partnership for 21st CenturySkills) 。P21列出了21世纪的工作人员需要具备的4类学习和创新技能(4C),3类需要精通的数码领域,以及5类职业和生活能力。今年3月份,我刚在微信公众号里发布了一篇很长的文章,来解释和形容如何通过家庭教育来补充目前的国内教育体系无法给与孩子的这些技能。欢迎感兴趣的家长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微信ID:peirongliyi),或是我的书《丰盈心态养孩子》。



因为这篇文章涉及的范围非常广,覆盖了21个技能,我在这里很难一一形容每个学习技能,但是我可以先在这里简单地解释一下,为什么家庭教育最能够补充(4C)这四类极其关键的学习和创新技能。



第一个C代表 Critical Thinking ,也就是批判性思维。


在我们目前的教育体系和社会价值观里,高考和升学压力让孩子们所有的时间都被题海所淹没了。做题开发的是聚集性思维,那就是一切问题都只能有一个标准答案。这种思维会封闭一个人的思维方式,不允许开放性的探讨,或不同观点和解决方式共存的可能性。这种思维方式也不允许学生去质疑老师或权威的说法,因为是他们在出题和把关哪些人能升学。这会产生很好笑的结果。畅销书作者马尔科姆·格拉德维尔在他的书《异类》里,也引用了韩国航空公司的飞机失事率比其它航空公司高的例子来分析和归因。因为韩国文化里存在着“不允许质疑上司和权威”的价值观,从而阻碍了飞行员向上司指出问题,最终导致了飞机失事。



举个例子: 我的孩子们都曾在国内的中学上学。老二在北京一所重点学校的实验班。因为我们家用英语做为母语,他的英语程度远远超过班上所有同学,也超过英文老师。但是他在英语考试之后却拿回一张82分的考卷。我看了他的试卷以后,很惊讶地发现他的答案是对的,而老师要求他修改后的答案不是美国学校用的。为了不拉全班的后腿,同时也不让儿子学习错误的英语语法,我们去找老师谈,要求他们让我儿子不参加英文课。



要是学校有教导孩子批判性思维,他们就能自由地向老师提问,也有提出其他答案的可能性,并更加理解为什么对方会选择跟自己不一样的解答。但是,在一个没有批判性思维的大环境里面,学生们只能学会沉默,也会逐渐停止提问或质疑。更糟糕的是,孩子的思维就会开始封闭,产生非黑即白的想法,不允许不同意见间的和平探讨。因此,我们只能在家庭中培养孩子们的批判性思维了。



在我们家,晚餐餐桌是大家聊天和讨论不同事物的地方。当任何人提出一个新闻或一个观点,我们会鼓励大家提出不同角度并且对立的观点来讨论,更全面地了解每一件事的方方面面。很多时候,在中美关系中的各种矛盾事件里,我们总能更客观地去理解为什么双方会有不同的立场和观点。批判性思维是考虑一件事、一个问题的思考过程,家庭也是我们因着彼此相爱,能更开放地探讨立场对立的事情的最佳场所。



第二个C就是Creativity,也就是创造力。


考试培养的能力是聚集性的思维,但是培养创造力需要扩散性思维。比如:一块石头有很多用处,可以用做武器来打人、点缀花园、垫高书架、或者加热来给人按摩。但是在某种情况下,比如说,有人要来抢你皮包的时候,石头的最佳用处就是做武器。但是在这种情况里面,石头也不一定是对付强盗的最好工具,说不定是你的手机,或是可以带你离开的车。因此,家庭也是培养扩散性思维的最佳场所。我们经常会在开车的时候玩扩散性思维的游戏。比如:我们会比赛,看看谁能在三分钟内想出一瓶水的最多种用处……等等。


 

第三个C就是 Collaboration,指合作能力。


我们现有的教育体系是培养竞争的。一对一的竞争不仅破坏友谊的成长,更加破坏一个人的合作能力。因为未来所有的工作和创新都将需要团队来完成,而不是一个躲在研究室里独自做实验的科学家。连科学研究都需要团队合作了!



从最近这十几年的诺贝尔得奖情况来看,也能看到很多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都是团队合作的创新。那么,我们在家里如何培养合作能力呢? 首先,孩子人生里第一个情商教室和核心团队就是他的父母。当他看到父母如何合作,也就潜移默化地学会了如何协商、分工合作、解决冲突和沟通。再来,要是我们能让孩子参加集体运动,比如:足球队、篮球队或排球队,孩子们也将学会如何与人合作。我先生在孩子们小的时候,为了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而去学习如何做他们的足球和棒球教练。这些活动让我的孩子们都终身受益。


 

第四个C就是 Communication,指沟通能力。


国内的学校很少有让孩子去研究一件事,然后在大家面前描述这件事的机会。在家庭教育里,我们的晚餐桌真的能提供这种机会,让孩子不仅敞开心门分享他们的各种喜怒哀乐,也能跟家人分享对不同事件的看法和想法。通过这个过程,孩子们也能学会如何整理思路,如何有逻辑地链接不同概念,以及如何用批判性思维去了解和分析一件事,并解决一个问题。



我们今天没有时间很深的探讨这些话题,所以我只是很简单的点了一下。我的书《丰盈心态养孩子》和《佩蓉教孩子学礼仪》里面有更过这方面的讨论。



张晨

心理学将内向型人格和外向型人格的学生进行了区分,这是否意味着内向型人格就注定失败?


内向与害羞、羞涩或腼腆完全是两码事。我们可以从这几个图片里看到内向与害羞的不同。



其实现在这种对于人际关系的误区对内向型的人非常不公平。再说,没有一个人是100%内向或100%外向的。我们都有内向的一面和内向的时候,也有外向的一面和外向的时候。人际关系和情感联结不在于内向或外向,而在于学习一切社交的礼仪和技巧,以及学会根据自己的性格去与那些和自己性格不一样的人交往和合作。



最近有很多研究证明:内向的人比外向的人更高效、思考得更深……等等。我会挑战大家不要把擅长社交的人跟外向的人挂钩。这是一个错误的观念!我有一个倾向内向的老大和超级外向的老二,但这两个孩子都能在社交场合如鱼得水,因为社交和情商两方面一直都是我们家特别注重培养孩子的。凯文也跟我说,现在从MIT 毕业的工程师都需要完成一门商务礼仪课程,让他们进入社会以后,能成为合格的管理者或21世纪的社会人。



张晨

如果学生学习文科,会使他(她)们的情感连接能力更优秀吗?


这句话又让人想到把内向和害羞挂钩的说法。关键不是学理工科或人文学科,而是不断学习、不断在自己的领域里成长和突破。我自己是理工女,在接受婚姻辅导前,测试的结果是我的情感链接有96%都切断了。但是通过自己的不断成长,我现在已经是一个情感链接能力比较优秀的人了。所以说,情感链接能力不在于我们学习什么学科,而在于我们如何为人处事。



我会推荐有兴趣研究思维方式的朋友们参考这两本书,会颠覆你们的一些想法。比如:现在大家都觉得思想敏捷、动作快的人比较有优势,但是MIT这个教授 Daniel Kahnaman却觉得我们最需要的就是慢慢地深度思考的人和工作。还有就是,在这个网络信息泛滥的时代,美国作者Cal Newport 却在推动深度学习和工作。我也非常认同他们的观点!无论你学的是什么学科,未来那些有能力慢慢地深度思考的人永远不会被人工智能取代。



张晨

您认为家长们需要花多长时间才可以清晰地感受到这一点?


我想用Ray Amara 的这句话来回答你的问题。他是一个硅谷的思想领袖。他说我们往往会高估一个科技的短期影响,却低估这个科技长期的影响。



我记得以前刚开始流行纳米科技时,恨不得什么东西都用上“纳米”的概念,并把它形容为最先进的科技发展。当时只要有人提出自己的产品使用的是纳米科技,人们就会觉得这个东西是有神奇魔力的万能科技。可是大家很快就去追求别的流行科技了。现在并没有太多人在吹捧纳米科技,但是纳米科技却深深地影响了很多领域,尤其是医疗领域。



现在人工智能也是这样。现在最流行、最能引起我们想象力的名词也就是人工智能。但其实人工智能现在还很有限,没有发展得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快或那么恐怖。我那个在微软负责人工智能工作的先生说,很多大家夸张地形容的那些现象是不会在最近这三四十年出现的。



张晨

如果我们作为家长要帮助孩子建立更优秀的情感连接能力,我们该如何做?


下面这句话听起来可能会觉得老生常谈,但真的是真理!我们无法把我们自己不懂的事情教给孩子。要是我们自己本身就不擅长情感链接,那么我们就没有资格帮助孩子建立情感链接能力,因为我们只能空谈理论,不能以身作则。这就像很多家长会跟孩子说:你不能说谎!但自己却整天在生活中言传身教地向孩子展示他们如何说谎。所以要是我们想帮助孩子,我们先要帮助自己成为一个身体力行的、情感链接能力高的家长,就从我们的配偶开始吧!好好展示我们如何优秀地链接彼此的情感。



张晨

那么文化本身在情感连接过程中的角色又是什么样的?


我身边那些情感链接能力最高的人都是我在农村认识的。他们文化水平不高,但却很真诚地对待我。为什么农村人相对于城市人更容易产生情感链接?因为在我们这个讲究人与人之间有不同阶层的文化里,越精英的人就越容易高高在上、不敢示弱,也越难跟别人产生情感链接。著名社会心理学研究学者和超级畅销书作者Brene Brown 博士说——脆弱是情感链接的钥匙。所以我觉得文化本身跟情感链接没有太大的关系,但是跟有勇气做一个真实透明的人绝对有很大的关系。我会建议有兴趣成为一个优秀情感链接者的家长参考她的书籍。我们一家人都已经一起阅读过她所有的书了,而且也是她的铁杆粉丝。



张晨

社交网络应用和电子通信化的沟通方式是否也会降低人们的情感连接能力?


绝对会!在他的书《深度工作》里面,作者Cal Newport 列出了四个深度工作的规则,其中第三个规则就是戒掉社交媒体。因为社交媒体会让一个人停留在肤浅的新鲜体验上,但却没有任何深度的情感链接。现在美国已经开始了数码极简主义运动。很多人已经停止参与社交媒体了,因为它不仅消耗自己太多的时间,而且也没有给自己多么深的社交体验或情感链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