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民声(3) || 当你老了

园地作者 一枚园地 2020-09-04

题图:农村留守老人孤单的背影。
(图片来自网络)


寂静的农村,孤独正让这些走不出来的老人,默默忍受着持久的无奈和心酸。

(今天文末继续有彩蛋!)


编者的话:欢迎来到一枚园地,共筑我们共同的心灵家园。

为了保障园地的读者们可以有充足的睡眠,“一枚园地”的更新时间将是北京时间晚上21:00-22:00之间。不保证每日会更新,但会尽量勤更,至少会每周都有更新。有更新时,更新当晚会在最新文章的“置顶留言”里预告,让大家知道。


今天,我们推出“我手写我心:民声”系列的第3篇 - 当你老了。


农村老人,你拿什么养老
文/青客

  


上个星期一早上8:20分,父亲打来电话,说母亲生病了,被拉到了医院。一大早听到这个消息,心里说不上的难受。父亲说,母亲早上起来到灶门前做饭,突然感觉心口难受憋气,直接溜到了地上。他给大哥、二哥打电话,结果他们都不在家到县里去了,最后小叔和小婶上来把母亲送到了镇上卫生院。

在我印象中,这是母亲第二次犯病。

第一次是2008年冬天。当时我正好在家,但是那时候的我还在上学,没车,后来也是打电话让表哥骑摩托车来村里把母亲接了去卫生院。从那次后,我知道母亲真的开始老了。

母亲属马,比我大36岁,今年虚岁67岁。在我们面前,她勤劳一辈子,隐忍一辈子,从来不表现出来她的脆弱。如果不是因为实在病痛难忍,她都不说自己病了。

我们兄弟四个,我排行老四。用村里人的话说,我爸妈这辈子真不容易。是的,真不容易。我父亲有兄妹七个,在我小的时候,爸妈既要照顾爷爷奶奶和几个小兄妹,同时还要养活我们四个儿子。仅仅靠种地,要养活十几口人,他们实在是不容易。

几年前,老屋在夏天大雨中被山体滑坡冲毁,最后父母咬牙盖了新房,至今还欠外面不少账。父母为了还账,本该安享晚年的他们依然还在起早贪黑、辛苦奔命。对于父母来说,这辈子一路艰难都已经习惯了,最让他们感到难受的是,在需要帮助的时候没有亲人在身边。或者说,对很多农村老人来说,真正的悲哀不是物质的困顿,而是情感上的孤独。因为城乡差异,他们虽然有子女,子女却无法在身边尽孝。


前些年打工潮席卷乡村,我们村的青壮年大量外出务工,只剩下老人、妇女和儿童留在村里。这些年精准扶贫易地搬迁,又有很多村民毁掉了老屋到了镇上或县里安家,村里的人就更少了。而我们因为新盖了房子无法搬迁,父母只能留在老家住。每次回家,一到晚上,除了路灯在亮着外,基本听不到任何声响。

寂静的农村,孤独正让这些走不出来的老人,默默忍受着持久的无奈和心酸。




同样因为精准扶贫,三叔三妈也成了被剩的老人。

堂哥平时在县城上班,正好搭着精准扶贫的便车在县城解决了房子问题。可受罪的是三叔三妈,因为根据政策规定,外面一旦有了房子,老屋就必须拆掉,即所谓的“搬新拆旧”。堂哥房子的事儿倒是解决了,可三叔三妈住哪儿?这是个问题。堂哥说在镇上给他们租房住,三叔不愿去;在村里给他们租,没人愿意租。老屋马上要扒掉,怎么办?堂哥非常为难。他曾酒后掉泪,十分无奈。

三叔和三妈知道在城里有一套房子不容易,他们不想拖儿子后腿,可他们只想老了不离开老家有个安生的地方住。最后,堂哥在村里给他们租了合作社盖的活动板房住。

过年期间,我们到三叔家吃饭,三叔非常高兴,一辈子爱喝酒的他,那天中午喝了不少,酒后还背了几首毛泽东诗词。我知道,三叔那天是真的挺高兴了,因为平时村里实在太安静了,想找个人说说话都难。

有天下午,我去他家玩,他还在床上睡觉,他说睡得头疼。可是,不睡觉又能干嘛呢。来了客人,三叔起床了。过了会儿,他带着我们去看他家养的猪娃儿。猪圈里,两个猪娃儿长得很壮实,他看得很高兴。

这时,村村响的广播里还一直在播放疫情期间不要扎堆、不要出门的提醒
。被堂哥带回家陪三叔三妈过年的小侄女说,我爷爷可喜欢这些猪娃了,恨不能每天过来看四五次! 三叔傻笑了一下,没有说话。


看完猪娃儿,三叔回到家里拿了一把镰刀往外走。我问他去哪儿,他说到山上砍点柴火。我知道,这是个借口,他是闲得难受,在给自己找事干。

 


老王今年过了个好年。

前年,他的老伴风云还活着,他们老两口在一起过年,两个儿子在唐山,没有回来。去年,老伴儿去世了,只剩下了老王孤单一个人。偏又遭遇不幸,有次到镇上,半路出了车祸,被别人骑摩托车撞坏了腿。于是,两个儿子今年都特地赶回来陪老爸过年,其中二儿子还把老婆孩子都带回来了。

一大家子人团圆在一起,老王实在是说不出的高兴。经常能听到他们家传来的笑声。

因为疫情,本打算初五六就要回唐山的两个儿子,只能继续在村里待着。虽然嘴上说疫情不好,老王心里其实还是挺高兴,毕竟能和儿子们在一起多待几天。可儿子们迟早还是会走的,老王心里知道。

儿子们说,爸,你跟我们一起到唐山去吧。老王坚决不去,他说,我在这里生活了一辈子,老了哪儿都不想去,死也要死在这儿。儿子们没办法,只能把老王一个人留在老家。

那天我从他们家门前经过,看到老王的大儿子正在给老王劈柴,劈了好大的一垛,好让他在孩子们离开后,暂时不用为烧柴问题发愁。好在老王自己会做饭,吃的倒是不用担心。

老王今年已经八十多岁了,他知道自己必须考虑善后的问题。他心里想:万一有一天自己突然病了,身边又没亲人在,怎么办?儿子们也在想这个问题。

可他们都没有说出来,都憋在心里难受着。



我们村的养老问题,只是中国农村养老问题的一个缩影,而这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孤独问题。在过去,农村子女和父母基本上都生活在一起,可现在,子女与老人分居在城市和农村,老人不愿进城。子女没法经常回家。如果农村老人夫妻两个都还健在,精神上还可以相互慰藉。可如果是独居的老人,日子就会相当难过。而打光棍一生的老人,日子就更是凄凉,平时连个亲人的电话问候都没有。活着,似乎只是等死而已。

2.生活问题。现在农村的六十岁左右还有劳动能力的老人,情况还稍微好一点,至少能通过劳动充实自己,生活上还基本能自理。可是如果年纪更大到了七十多岁,再丧失了劳动和生活自理的能力,连饭都做不了的话,那问题将变得非常尖锐。可以说,饿死在家都没人知道,也不完全是危言耸听。

3.生病问题。农村人操劳一生,大部分年轻时也没有什么养生意识,一旦老了,各种病就会冒出来。之前没有社会养老保险,老人们一旦生病,既害怕病痛折磨,又害怕拖累子女遭到嫌弃,有的老人甚至最后选择服农药自杀。

现在社会养老保险慢慢在向农村覆盖,问题稍微得到了一些改善。

在精准扶贫的过程中,我曾不止一次听到一些扶贫工作队员说,这儿都没人了,还住这儿干啥。在他们看来,最好的方式就是易地搬迁,一搬解决所有问题。

可他们不知道,对于那些贫困的农村老人来说,他们早已吃够了生活的苦,与物质帮扶相比,他们宁愿在故土平静地生活,只希望有尊严、有关怀、能善终。对他们来说,老了如果离开故土进城上楼,犹如被砍断根部的老树临老挪窝,实在是无法接受。

至于改变什么,他们没有力气了,只能把这个任务交给下一代人。

毫无疑问,精准扶贫改变了中国很多农村的面貌,尤其是对于像西部大凉山悬崖村这样的村子来说,可以说是命运的改变。但我们仍然不能忽视一个问题,那就是农村的情况千差万别,农民们的需求千差万别,一刀切的易地搬迁对本就弱势的农村老人们来说,有时候反而可能成了致命的伤害。 

方方老师说,评价一个国家的文明,不是看它的高楼大厦,也不是看它的武器有多发达,而是看它对弱者的态度。在中国,弱势群体有哪些?很多时候,我们看到弱势群体这几个字时,可能会想到城市的流浪者,工地上打工的工人,街道上的小摊贩.....但是,农村那些老无所依、老无所养的老人们呢?会有多少人关注想起他们吗?太多的时候,他们是生活在被遗忘的角落里。

农村养老,已经不再是某个家庭的私事,而是整个中国农村现实紧迫的一件大事。我真心希望,有更多的人可以看到这个日益严重的问题,思考可能的解决办法,让留在农村的那些孤独的老人们,真正老有所依,老有所养。

当我们说中国真正强大了的时候,我希望,我农村的父母、三叔三妈和村里的老王,也能从这种强大中感受到一丝,实实在在的关怀和慰籍。

【作者简介】青客: 一枚园地文友。一名被方方日记启蒙了的年轻人。


今日彩蛋:

配乐诗朗诵:年轻的夜 (席慕容) - 一枚

(视屏编辑:Mingxia)


(本文编辑:一枚)


编者按:一枚园地开辟“我手写我心:民声”系列,欢迎读者们投稿。投稿请加小编一枚微信 mei94539 (请注明“投稿”)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平台无关


点击阅读更多文章

民声(2) || 孩子,我喜欢你长成少年的模样
民声(1) || 家门口的早市,自然形成的人间烟火
一枚:忘记背后,努力面前,向着标杆直跑(方方日记接力编辑手记)
方方日记读者接力文章汇总(1-60)
特别的诗,给特别的你
你有帽子山,我有挖掘机(二)——方方日记读者留言精评
你有帽子山 ,我有挖掘机 ——方方日记读者留言精评录
五月的鲜花——献给留在这个冬天的人们
直笔著史成铁证  妙语一句解疫情——方方日记及接力妙语集萃


关注一枚园地   共筑心灵家园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