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怎样的人生,才能得澎湃的福流

2017-06-18 金石道

1


不惑之年的高晓松聊人生:“年轻的时候,总想着挣钱挣钱,基本的生活需求满足之后,有时候回头想想,觉得人生挺没意思的,年轻时那些滔天的梦想和壮志,不知不觉随着时光都流逝了……”


高晓松说,60、70那一代人,受的还是传统教育居多,小小年纪心中就有了家国概念,这辈子总想为自己的民族做点什么。


一个胸怀民族的人,最后落脚点只在“挣钱”两个字上时,很无聊。


高晓松的观点对于挣扎在温饱线上的人来说,或有一种可能高高在上的“何不食肉糜”的王侯将相式的矫情。从心理学角度来解读,这种带着无聊意味的忧伤,却是一个有理想不苟且的生命,物欲满足之后的正常反应。


有这种反应,这个生命还有焕发光彩的可能。没有这种反应,一味以“老子有钱了”为傲娇,渐渐就混同于穿金戴玉的行尸走肉。


心理学对钱和幸福的关系,有一个科学论断。年薪五万是个拐点。在这个拐点之前,多挣一分钱,多一分幸福感。在这个拐点之后,钱和幸福感,再也不能正比。


人的一生应该怎样度过?怎样度过今生,人生才有意义,我们的内心才会有真正的幸福感?这个命题,上至帝王将相,下至贩夫走卒,都会有想到。


2


我和高晓松差不多同龄人,我们的很多观念,在某些方面是相似的。


少年时代,我们的生活中没有现在少年人面对的这些眼花缭乱的价值观,我们是澎湃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长大的一代。同一代人,有的想当科学家,有的要成为文学家,有的以成为天文学家为己任,理想不同,热血相同——那就是不以“小我”为最终追求。


这种追求,一度是我们青春期的图腾。


继续生长,时代开始日新月异,各种思潮裹挟而来。和时代巨变同时发生的,还有我们自身的生活。孑然一身的青年进入围城,为人夫为人妻,为人父为人母,柴米油盐的家常日渐侵蚀理想的高蹈,很多时候,为五斗米不得不折腰的现实让曾经的理想轻得好像一片飞在星空下的羽毛。


从仰望星空的意气少年变身为脚踩柴米油盐的庸俗中年人,忙家庭忙事业忙功名,说到底,就是忙挣钱。


总觉得有足够多的钱买足够大的房子给父母子女足够多的物质保障,幸福就来临了。可所有一切都实现以后,幸福在哪里?


3


有过短暂的满足,更多的却还是潮水一样涌来的各种“不足”。生活拾阶而上,欲望也在水涨船高,更多人被欲望逼近死胡同,上下求索,怎么拼,也拼不到点上。


这样的时候,很多人会怀念当初一无所有或者所有非常有限的那种生活。饿的时候,一碗白粥甘甜如蜜。饱了之后,山珍海味如同嚼蜡;穷的时候,走路带风满心晴朗。富了,更多失望倦怠却层出不穷。


钱解决得了物质指数,却无法买来幸福。


是不是有足够多的钱就会好一点?


看看那些动辄以一个亿为小目标的人,他们好像并不觉得自己就真的幸福了。


这一生怎样度过才能获得幸福?


清醒的人开始沉思开始求索开始源源不断的追问。


这样的时候,突然发现,想要幸福得过完此生,其实很简单,只要活着的中心设置成“非我”的模式即可。


当我们愿意为他人而活的时候,快乐成了很容易的一件事。


支教女明星江一燕,每次在电视上看到她,都觉得她的脸上有一种光。


靠着捡破烂资助贫困生的草根老人,溘然长逝时,安然无憾的露出圣洁的微笑。


那天看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主任彭凯平的演讲,特别受触动。他本来在国外有非常优厚的待遇和薪酬,但为了中国的心理学发展,毅然回国,倾注毕生精力为国家培养心理学人才。彭凯平教授直言:良知,是一种澎湃的福流。


他的良知,是为民族为国家发展殚精竭虑的良知,这种良知,是一种超脱于小我的大爱。

4


这样的福流,在央视推出的《朗读者》中,还有太多看到。


"书销中外六十本,诗译英法唯一人"的清华大学教授许渊冲说得好:生命呐,不是你活了多少日子,而是你记住了多少日子,要使你过的每一天,都值得回忆。


使过的每一天,都值得回忆,这样的人生,才是真正的不负此生。


而每一个值得回忆的日子,都往往承载着使命感和责任感。这使命感和责任感,是专属每个生命的澎湃的福流。


愿你身在福流之中。如果没在,愿你走在通向福流的路上。


千岛书院好文推荐:中国唯一富过15代的家族:富而不骄,诗书传家,文化通婚


作者简介:琴台:《读者》《意林》签约作家。

来源:甜蜜的大枣 (ID:tianmidedazao)授权转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