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坐上“列车”游中轴丨《登场了!北京中轴线》主创谈

圆子 广电时评 2024-03-06

这趟北京中轴线文化之旅开始前,节目制片人何冀兵提出三个问题:如何破题?如何将厚重的北京中轴线历史有意思且有意义地呈现?如何维护和经营好这档文化类节目的IP?



作者:圆子‍‍‍


“北京中轴线”申遗以来,一批主题视听节目先后亮相,在多元视听语言中,展现着“北京中轴线”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不断焕发新颜的发展变化。


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指导,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北京市文物局联合策划,中共北京市东城区委宣传部、中共北京市西城区委宣传部支持,爱奇艺、咪咕出品的人文探索演绎节目《登场了!北京中轴线》每周日中午12点在爱奇艺、咪咕视频播出。节目中,嘉宾们踏上“中轴时空列车”,穿梭于北京中轴线上700余年的任意时间和地点,在情景演绎和沉浸体验中开启一场别样的文化探索之旅,收获不少观众的好评和点赞。



这趟文化之旅开始之前,节目制片人何冀兵曾提出过三个问题:如何破题?如何将厚重的北京中轴线历史有意思且有意义地呈现?如何维护和经营好这档文化类节目的IP?在他看来,这三个问题是延续“登场了”系列,又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的关键。


《登场了!北京中轴线》制片人 何冀兵
伴随2022年7月底《登场了!北京中轴线》正式进入策划制作阶段,这三个问题的答案也逐渐清晰。


搭乘时空列车,领略“中轴”之美

在众多关于中轴线的史料记载中,北京中轴线最为特殊,它不仅跨越古今、至今尚存,且仍在发展。突破时空维度的限制,节目组大胆设想和创新,将元、明、清、近代、现代五条中轴线“折叠”,让嘉宾搭乘一辆“中轴时空列车”穿梭任意时空中,实现真实场景和故事场景之间自如切换,带观众沉浸探寻北京中轴线深厚历史与现实发展。



何冀兵提到,作为节目首创的标志性场景,“中轴时空列车”的设计萌发于2022年底主创团队的一次头脑风暴。“我们参考高铁列车的外形,在北京东六环外摄影棚搭内建了‘时空列车’,车身长21米、宽4米,从外形功能到内部装饰布局,都需配合节目主题进行设计。”


中轴时空列车”制作现场(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考虑到空间利用,影棚里的“时空列车”并不能真正移动起来,需要依靠“车窗”(虚拟大屏)实现移步换景。


搭乘“中轴时空列车”,可以看到700多年前的元大都、600多岁红墙黄瓦的故宫城楼,感受历史变迁,飞驰过众多中轴线上具有代表性的地标,感受古都文脉的极致魅力;


可以与不同年代“穿越”而来的历史人物对话,如元大都设计者刘秉忠、拍摄了《北京的城墙和城门》影集的瑞典摄影师喜龙仁、中国第一汽车制造厂第二任厂长饶斌、著名文学家鲁迅等;



还能透过“车窗”捕捉蕴藏在北京中轴线中的美学,在“中轴丈量人”单霁翔的介绍下,中轴线建筑不同色彩的隐秘寓意被一一揭开。



“时空中轴列车”不止是创意点,也承担了三个重要功能:它是个具有时空列车主题舞美的谈话场,是节目眼,也是“观古通今”的精神外化。



“北京中轴线是历史和现实时空的奇妙交汇”,何冀兵表示,从700年前走来的北京中轴线,到今天依然在生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向北延伸到奥运村,东边是鸟巢,西边是水立方;以天安门为起点,沿中轴线向南46公里,就到了北京大兴机场。“‘中轴时空列车’所呈现的每一件国宝、每一件文物、每一首歌曲都是一个时代的坐标,记录下中华文明在历史长河中走过的痕迹,未来它还会一直存在,且与时俱进地发展。”


升维与降维,深解“中轴”内蕴

贯穿古今的“中轴时空列车”,将深厚历史与现实相连接。为了让中轴线文化变得具象可感,何冀兵与团队摸索出一条创作方法论:升维解决问题,降维进行传播——升维解决问题即必须深刻理解北京中轴线文化,“这是破题的关键”;而呈现和传播北京中轴线文化则需要降维,“这样才能易于观众理解和感知”。



由此,团队遵循“少讲道理,多讲故事”的创作要求,以“隐秘而伟大、应知而未知,熟悉又陌生”为标准,从北京城市发展历史中选取了刘秉忠、马可·波罗、林徽因、梁实秋、张恨水、刘长春等不同时代与北京中轴线结缘的历史人物,通过“现实探索”和“故事演绎”的双场景模式生动再现历史故事,探寻文化渊源。



“现实探索”环节,节目通过“视听味触”人体感官和“中国美、中国音、中国味、中国魂”四大主题,走进北京中轴线——


庄重雄伟的天安门广场,布满宇宙星河的天宫藻井,修旧如旧的永定门,简洁素雅的文渊阁,纵览拥有多层文化意蕴的“中国美”。


聆听来自留声机里的京剧旋律、盘旋空中良久的“鸽哨”、国旗护卫队铿锵有力的脚步声和口号声,感受凝聚了大国乐章和鲜活个体并存的“中国音”。


在新中国第一国宴、胡同里的家常美食、深受人文墨客喜爱的京味儿里,品尝被历史所“烹饪”过的“中国味”。


探寻中国汽车工业筚路蓝缕的历程、国旗与国徽的诞生史,触摸蕴含中华民族文化底蕴和见证中华文明的“中国魂”。



《登场了!北京中轴线》不仅讲历史,也以年轻视角诉说发展新故事,“这是节目降维传播的方式之一”。


节目中,“中轴时空旅行团”站在古时用于祭天的太岁殿,仰望星空追寻中国空间站的身影;“95后”小伙苏一峻与他带领百人团队,耗费长达三年时间,在虚拟世界里完成了故宫的1:1复刻,打造了虚拟故宫世界……别致的呈现,实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联动,联通了现实与虚拟,也连接起北京中轴线的古与今,为节目增添了趣味性和代入感。



情景演绎部分以影视表演的方式生动再现了诸多历史细节,如元大都设计都城时如何选定的中轴线,新中国第一辆红旗牌轿车诞生后如何将拼音车标改为汉字车标,二十九军学兵团英勇抗战守卫祖国等。何冀兵表示,这些故事不仅为介绍北京中轴线提供了新颖的视角,也更深一步开掘中轴线的历史源流,传递了关于义利、荣辱、苦乐、取予等人生价值观,引发观众对人生境遇的省思和对民族精神与家国情怀的认同。




“识日出之景(影),与日入之景(影)”的神秘口诀是什么?

太岁殿里造型精美的天宫藻井有何寓意?

修复城楼的“一麻五灰”是什么?

……


播出以来,节目用剧情演绎、沙盘推演、探访体验等形式,生动有趣地传递着关于北京中轴线的各类知识。



提及四年三次“登场”,何冀兵说,文化类节目价值和能量具有长线效应,因此还需要做好文化类节目IP经营,让文化传播可以融入生活中。他提到,目前团队在计划建北京中轴线VR线下体验馆,一方面做好节目IP经营,另一方面,拓展或完成节目里无法实现的设想,如体验坐时空列车的震动感,从历史人物视角看当时中轴线上的情景等。


“‘登场了’系列的内容和形式会不断迭代升级,融入更多创意,让节目更精彩的同时,也希望观众能从中真正有所收益。”


后记

采访过程中,何冀兵谈到创作《登场了!北京中轴线》过程中数个令他印象深刻的故事,这是制作《登场了!洛阳》《登场了!敦煌》时不曾有过的经历和体验。


北京中轴线及周边拥有故宫、人民英雄纪念碑、中国国家博物馆、天安门城楼等古今标志性建筑。这些重点地标的拍摄和呈现,一度成为创作中的“四大难题”,“能拍摄到两个算是及格,三个是优秀,四个就是完美。”最终,节目组在不懈努力及各方大力支持下顺利完成拍摄。


“拍摄完国旗护卫队当天,嘉宾从天门城楼门洞往外走时,没有任何一个人说话,也没有任何调动情绪的音乐,但大家都肃然起敬。”其中一位嘉宾在拍摄结束后告诉何冀兵,站在门洞处看天安门广场,简直太不一样了,敬畏感和自豪感油然而生,“站在那个地方怎么能够不激动呢?”


节目第三期的情景演绎还迎来一批特别的“嘉宾”——他们并非具象的历史人物,而是一位位“无名英雄”,也是中华民族行进过程中大量无名英雄的缩影。


何冀兵回忆说,拍摄这期节目当日,导演组、编剧组等工作人员也化妆成当时青年学生,振臂高呼,完成一场特别的群像表演,“他们想在拍摄过程中,也留下属于新时代新青年的印记,因为我们被这些人所感动”。


(文中图片来源于节目截图和网络)

>>流转千年的中国味道丨文化传承进行时

丨专题

>>《欢迎来到麦乐村》转场非洲拍摄

丨剧目

>> 2023 中国(北京)国际视听大会开幕

活动

>>39个节目入选2023年“中华文化广播电视传播工程”重点项目

丨通知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坐上“列车”游中轴丨《登场了!北京中轴线》主创谈

圆子 广电时评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