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艺术的高低贵贱,来自欣赏者的面子

齐树峰 齐说经史集
2024-09-05

点上面齐说经史集五个蓝字,关注本公号

(图片来自网络)


大前天遇到一女小资,不经意间谈起电影《国产凌凌漆》,她撇了撇嘴不屑地说,周星驰的电影她基本不感兴趣,地摊男、猪肉贩的艺术再学《007》,外表再华丽,骨子里还是地摊男、猪肉贩;她喜欢的是法国导演吕克·贝松,香港的王家卫也凑合,比如《花样年华》。


前天邀请一朋友去看某青年画家的画展,朋友说,那画家没名气,他的画只配给初中生看,咱去了会污了咱的眼。


昨天写了篇关于《花房姑娘》的乐评,编辑朋友回复说:“我们杂志是高端杂志,专为中产以上的人服务,不要这些低档的东西,如果你对昆曲或交响乐有研究,可以写来看看。”


以上这几位朋友,几年前都曾与咱在路边的大排档上搞过二锅头配水煮花生米,但现在他们或小资、或中产、或资本家了……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连他们的娱乐品味也忽啦啦地提高,满嘴吕克·贝松、梵高、交响乐和昆曲了。


不知道一个人的欣赏水平是不是与他的身份和所拥有的财富成正比,也不知道艺术娱乐产品是不是也分阶级,有贵贱之分,但至少表面上看起来是这样的。


比如说梵高的画吧,那可够高档,因为值钱呀,动辄以千万美元计,可当初创造这些画的那个人,却实在是个连饭都吃不饱的精神病患者,低档的不能再低档。


如今这么多高档的人对当年低档人的作品趋之若鹜,是不是有些逻辑不通?


又比如《三国演义》、《水浒传》吧,现在是堂而皇之的经典名著了,但在几百年前却是不折不扣的低档货,是街头上给平头百姓们讲来听的,为当时的文人士大夫们所不齿。现在拿以前的低档货当经典,是不是一代不如一代了?



以此延伸开去,看来高档与低档都是相对的,人为的分出高贱,只不过是话语霸权者的优越意识而已。


要说明白这个问题,一位富豪朋友的话最经典:“天天打高尔夫,真他妈没意思,还是在酒桌上叫个小妹来聊聊天有意思。可没意思我也得打高尔夫呀,难道再像以前那样去街边打台球?不行,掉价!


昂贵的消费,动辄数千元的票价,堆集出来的只不过是某些人的优越感,面子而已。


据一个不太靠谱的调查说,在上海大剧院看外国歌剧的人,能把此当成享受的寥寥无几,许多人出来后就骂娘。但过些天还得去,那可是面子啊!



本公号相关文章,点击阅读:

我的老公,是个从英国留学回来但不会英语的海归派

想挣钱,写了首激情四射的爱情诗

恋爱“职业歧视”?爱就爱了,体验摸得着的幸福

如无《金瓶梅》,怎有《红楼梦》?

辨析时尚与经典,穿越意趣与雄浑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齐说经史集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