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不是潘金莲:所谓刁民的无谓上访

刘小黛 抛开书本 2019-03-30



最近很忙,公众号也逐渐长草。体制的樊笼让人喘不过气,将近一个月没有看电影。抽空刚看了这部《我不是潘金莲》,碰巧,它也讲了体制。




这个体制在检察,在政府,在官僚。作为体制内的滚刀肉,我理应对谩骂批判国家体制的作品竖起拇指,但是看完这部电影,我却觉得相当气愤和无趣。


因为它说得不透彻,不淋漓,还带着一股假真诚。




虽然是现实题材,角色和故事却特别架空,体制外看体制,角色动机毫无说服力。因为和亲夫共同谋划的一场骗局上诉法院,而本不该有结局的上诉又因自以为的官官相护而不停上访,追逐十年不停歇,继而被政府惧怕,被官员呵护。


剧中范冰冰饰演的李雪莲身上所遭遇的奇异事件,仿佛都有一个明显的剧本套路,让你置身其中并要笃信不疑。这是导演的野心,是一种有意为之的捆绑。




唯一让人深省的是李雪莲遇到的赵大头(郭涛)段落,虽然这个角色的欺骗动机也是照旧刻意。有些人表面莺莺燕燕,背后戳脊梁骨,冷不丁还爱嚼舌根。


欺软怕硬假聪明的勾结,现实情况逼你不能真诚以对。这不禁让人想到现代人可能面临的工作环境和背地下的人事纷争。




听朋友说看完电影的检查局同学特别愤怒,我完全能够理解。因为一个藐视法律的人物能够活着折腾十年,这真是一个奇迹。且不论她最开始的上诉就是无理取闹,更别说之后政府官员对她的百般忍让和畏惧,这都是一个大写的:不可能。


观众不是生存在理想国,这样的表现形式,不就更加加纵了小市民的无谓上访?真正委屈有话要说的只能憋着,无人理会,往往会叫屈的却是一帮因小事哄抬的高姿态,领导惧怕,企图用纸搓灭火花。这就是现实。




所以,现今投诉渠道拓宽,媒体的舆论导向都是倾向公职人员的阴暗面。虽然电影的官僚阶级互相推诿展现得很全面,但是面对无谓叫嚣的小百姓,我们完全可以say no。


如果不是结尾的硬煽,为李雪莲的上诉动机强加一个催泪的弹药。这就是一个刁民的无谓上访,作茧自缚,刻意讽刺。每个角色都是不走心的雕刻,让人想到冯大导演上一部大作《唐山大地震》,投机取巧地展示自己的人文关怀。




接着微博上出现了万达王思聪和冯小刚导演的撕胯大战,起因如下:





所谓真相就是万达用这种方式,报复华谊公司挖了他高管的墙角,说不清道不明的捧场,趁此也炒热了电影。


王思聪作为万达的活体广告,他极其聪明,给公众的形象跟他实际样子完全不一样。这家伙极其有商业头脑,并非想象中的纨绔子弟。在这场和冯小刚的骂战之中,得利的难道不是双方吗?

图片创作来自微博Y雅痞P


刘震云的小说写得怎么样,我不能发表意见,因为没有看过,周围朋友也对其小说评价尚可。但是之前刘老师女儿刘雨霖导演的《一句一万句》,我也并不十分喜欢。




胜在小说已经把整个剧情故事设置得四平八稳,可惜导演在掌控转换成影像时还是漏洞百出。和前作《门神》一样,女孩子的角色总是透射出无比成熟的老成气质,用自己贫乏的智慧去挑战世俗世界,自作聪明。


前半部分尚且沉住气,后面冲突不断逐渐家庭伦理连续剧。整部电影经不起推敲,一推敲里面都藏着委屈。




在杭州影展映后见到了刘雨霖本人,说起话来头正腰直根正苗红,总之要向你灌输一个理念:如果你有社会危机感,你有婚姻价值观彷徨,不可错过这样一部难能可贵的作品。这是一部好电影,你必须要看。




冯小刚说《我不是潘金莲》的方圆画幅构想来源于多兰的启发,但是人家小青年至少玩得恣意洒脱。不能忘记,上一部最佳演绎《老炮儿》我们还是看好的。


既然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麻利爽快地说。冯氏这种把内容束之高阁的形式化宣泄,以及对任何向右建议的喷射行为,和刁民的无谓上访无异。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你有好文章吗?】

来稿联系:(豆瓣/微博:@刘小黛

微信:paokaisb

——————————————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