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只有时间能告诉你,你的努力是否称得上艺术

书本放映 抛开书本 2019-03-30
戳蓝字关注我们哦!

书本剧场,声色思想



最后的夜晚


在2018年最后的夜晚,我选择了在电影院度过一年中最后的时光,观看《地球最后的夜晚》这样一部话题电影——至少它现在成为了话题。


在电影上映前,作为一部文艺片,它的预售票房高的惊人,这与它的前期宣传的成功密不可分——18年的最后一天跨年,以及昏暗的电影院内持续发酵的暧昧,这两点吸引了大量的观众,包括找个方式跨年的路人、卿卿我我的情侣,以及少量的文艺片爱好者和影迷朋友。


事实是可以预见的,在31号的下午,第一批在影院内看完《地球最后的夜晚》的观众第一时间的反馈已经揭示了这部片子并不被绝大多数观众所接受,即使是在我所观看的“跨年场”,走了一波又一波的观众,他们也表达了对这部电影的“不妥协”。


显然,这部充满“高级范儿”的文艺片——长达一个小时的3D长镜头,现实与回忆交织,超现实的梦境体验——的受众是少数人,是2亿预售票房中的少数,也是平常院线观众里的少数。


大面积地在全国范围内登陆大荧屏,并依靠成功的宣发吸引到了大量的普通观众,《地球最后的夜晚》注定会在上映后在口碑上遭遇滑铁卢,并导致后续票房锐减。



普通观众看不懂,同时专业的影评人也似乎不太买账,更准确的说是两极分化,说明了片子本身也存在着某些问题。


我要指出的是,尽管这样一部作者向、影迷向的电影并非完美,但也绝非路人口中那么一文不值。这凸显了大众的喜好与小众文艺作品的激烈冲突。


那么,所谓的高雅和通俗以及品味审美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


两极与“灰色区域”


品味也好,审美也罢,实际上都的确存在“高雅”与通俗”这样的两极。大众的喜好倾向于通俗易懂的事物;少数人或是出于自觉或是由于良好的教育,是能够理解与欣赏更高雅的事物。


这好比“黑白”两极——着墨不少、需要长期培养的“高雅”为黑色一极;白纸一张、与生俱来天然的“通俗”为白色一极


黑色也好,白色也罢,两者并不存在好坏之分。但首先应当承认这样的事实,任何试图打破这样二元对立关系的行为是危险的,它必然会带来相对主义,带来在价值方面的混乱。在黑白的混沌之中,文学艺术是没有前进的方向,也自然谈不上进步。


处在黑色一极,不必俯视;处于白色一极,也不必不满。两极应当是互相促进的关系,两极都需要发展。



至于如何划分黑白,这存在着某种客观标准,这个标准的定义是不确切的,不同的理论家有着不同的理论,但它真实地存在,并且是客观的存在,不能因为无法明确定义而否认黑白两极的事实。


而理论家们与创作者们的使命也正是通过各具特色的作品,试图去探索两极的边界,从而拓展文学艺术的范围,推动文化的发展。


黑白虽然对立,但两者之间的边界是模糊的,并非非黑即白,有着一个缓冲的“灰色区域”。这个“灰色区域”是宽阔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雅俗共赏。在这个宽阔的区域内,囊括了大量的文化产品,它们没法简单地用黑白这两个标签去代表。


在实际情况当中,“纯黑”与“纯白”是很好分辨的,而对于“灰色区域”内的事物,更为妥当的表达是“黑色多一点,还是白色多一点”。这里提出“灰色区域”的概念,不可避免地带有折衷主义的色彩,它与纯粹的”黑白“共同构成了新的一对二元对立关系——纯粹与折衷——这便有了一个新的角度去理解与评判文学艺术作品。



大众的认可


回到这次的话题电影《地球最后的夜晚》,它充分地说明了一个问题——曲高而和寡。作为一个创作者,应当有着这样的觉悟,在践行纯粹艺术理想的道路上,必然是独自前行,冷落与不被理解是常态,只有时间才能告诉你,你所有的努力是否真的能称得上是艺术,或者仅仅只是自娱自乐。


换言之,如果作品大受欢迎,人人皆是赞不绝口,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状态,因为作品本身足够平庸,极大程度上地消解个性,才有可能被大多数人认可。


电影《杰出公民》中,男主角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忧心忡忡,他担心的正是自己作品变得平庸的危险倾向。而颇为讽刺地是,他回到了那个粗鄙的故乡,反倒是促成了他再次写出杰出的作品,优秀而独道脱胎于平凡与庸俗。


卢浮宫每年被观看最多的作品《蒙娜丽莎》家喻户晓,但并非人人都欣赏她的美。她的神秘的微笑,扪心自问,你是否真的觉得她比朋友圈里姑娘的自拍好看?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她仅仅是纯粹“黑色”的一个知名的代表。


商业与艺术结合杰出的典范,诺兰的《蝙蝠侠》三部曲,在票房与口碑上都取得了极大的成就,但值得指出的是,尽管这是一部处在“灰色区域”的电影,但它仍然是因为“黑色”的部分成为了漫改电影的巅峰。



《地球最后的夜晚》正是一部“纯黑”的电影,尽管它作为电影本身有着这样那样的问题,甚至有的问题是十分致命的,但它丝毫没有讨好观众的姿态,配合出色的宣发,站着把钱挣了搞艺术的,没有钱,只能被艺术搞,就是这么简单的道理。


大众会因为达不到门槛而否认一部电影,同时也无法指出作品的症结所在,大众的标准很简单,是否看得懂,是否喜欢,仅此而已。


所以创作者们与评论家们还有一个天然的使命,便是调教大众的口味,指引艺术前进的方向,若是一味地讨好,顾虑观众的喜好,是永远不会有杰作诞生的。


地球最后的夜晚》正如宣传的那样,的的确确是一部适合在一年中最后一个夜晚和爱人一起看的纯粹的爱情片,不存在所谓的欺骗,我有机会也会和女朋友一起看这样的电影,前提是有女朋友的话。


而大众的评价反应了这部电影并没有达到他们想要的爱情电影的预期,莫非大众对爱情有什么误解?只有战争与爱情,才能使人处于非理性的失控的状态。


在总体和平的年代,战争已然遥远,爱情成为了焦点,加上爱情背负了彰显自由与个性的”使命“,自然成为了流行文化中永恒的主题。



但是,爱情若是以诗的口吻说出来,这并不受欢迎,因为这是一个诗歌死亡的时代。


                     

作者|铃鼓先生

曾经如此苍老,而今风华正茂



END


它是一部包裹着惊悚外衣,在同性恋视角下揭露男权社会的电影


这是一部关于电影的电影

这就是《大象席地而坐》最好的样子

胡波:伤害构成的世界

书本近期活动

1.5《养家之人》

1.26《大象席地而坐》

1.27《囚


快,来给我们投稿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