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微课堂 | “后疫情时代城乡规划变革”系列专访上线倒计时!明日首位专家:“硬核”医生张文宏


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让整个社会经历了“突然暂停”和“缓慢重启”的艰难过程。


中国人民不畏艰险、共克时艰,展现“硬核”本色,使我国成为全球最早控制住疫情的国家之一。




城乡规划领域在转型构建中直面这一变革性的重大冲击,后疫情时代的城乡规划发展工作任重而道远。


中国城市规划协会联合复旦大学空间规划研究中心《城乡规划》杂志社复旦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上海空间规划设计研究院共同组织了题为“后疫情时代城乡规划变革”的线上公益访谈。“城乡规划微课堂”同期上线访谈视频,作为公益分享。


⬇ 视频预告


此次访谈邀请了卫生、规划、地理、经济、社会、文化、治理、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十几位专家,为公众深度解读后疫情时代城市发展和城乡规划面临的重大变革


大家一致认为:城市发展和城乡规划必须服务人民


如何更好地为广大人们群众提供更健康、更快乐、更平等、更和谐的生活环境,是当下、未来规划行业肩负的重要历史任务。



以下为此次专访精彩问题摘录

↓↓↓↓↓↓↓


中国能较快控制疫情的原因是什么?



1、采取了极端重视的态度


武汉在1月20日宣布疫情爆发后,根据国家统筹安排,各个省市都将疫情提高到一个非常紧急的状态,纷纷做出了一级响应。

 

这一次中国疫情控制能够成功的主要的原因,正是得益于各个城市的一级响应。各城市的主管机构、医护人员、相关工作者都做好了各项准备,早期推行广泛的检测、隔离、追踪、社区管控、道路管控、输入性人群管控等措施,才能够取得了今天这样的防疫成果。

 

2、具备了“硬核”的民众

 

我们中国的民众就是硬核民众,没有这样的硬核民众,无法在短时间将疫情控制住。可以看到,目前有许多国家,疫情控制的效率不高,与民众的配合程度有关。

 

防疫的关键在于大家是否把这个事情看作是全社会共同需要完成的事情,而不只是医疗工作者、城市管理者等人的工作。


如何理解人类的历史就是传染病的历史?



要理解人类的历史也是传染病的历史,需要从两方面着手:

 

一个方面从客观存在来讲,有了人类,甚至在人类诞生之前,传染病病毒就已经存在了,甚至可以说它伴随着整个人类的历史发展。未来传染病病毒肯定会一直存在。这一次是新冠病毒,下一次可能是其他的病毒。从这一点上来讲,传染病史的确也是人类的历史,两者是并行的。

 

但从另一方面讲,到目前为止,人类对传染病病毒还没有准确的认识。实际上,在编写历史的过程中,人类还无法客观地、全面地记录传染病病毒的历史。相信随着科技的发展,在今后的记录中,当下这段历史会更加客观、更加全面的呈现。但是,在可预见的未来,人类还不可能真正地了解传染病病毒。


未来的经济活动是否会全面转向线上?



过去几年,我国线上经济的发展一直很迅猛。但是,还没有遇到过一次像疫情这样的事件,让全国民众都开始把大部分的经济活动包括社会交往转移到线上。

 

短时间内,大量社会活动转战线上,让民众有了一次集中的体验。疫情过后,会有很多的活动继续选择在线上开展。同时,也会出现很多企业把未来发展的方向更多地转移到线上。

 

而因为线上对线下的替代,线下也会出现很多改变。但并不意味着人们会把所有的活动都集中到线上。

 

经济学家常说:任何事物都有其边际效应递减的趋势。线上体验多了,就希望换到线下。反之亦然。

 

所以未来的经济一定是双轮驱动,线上经济、线下经济会齐头并进、互相促进。


面对大流行,城市规划师应当如何作为?



城市规划正是诞生于城市公共卫生日益恶劣的情况之下。

 

工业革命后出现了很多大城市,当城市密度提高、垃圾处理不及时、空气流通不畅时,病毒就会滋生。19世纪中期英国爆发的霍乱,被证实是病毒经下水道溢出污染了饮用水导致的。随后,伦敦就开始改善地下排水管道,这就是城市规划对于公共卫生事件的一种反应。

 

自城市健康出现问题后,城市规划对城市通风、房屋密度等都进行了改善。所以才会有当下城市居民习以为常的一些通风条件、日照间距等规范。同时,城市里的公园、湿地、道路绿化等生态设施的建设都是为改善城市健康而实施的。这些措施的效果十分显著,提高了城市居民的健康水平。

 

新冠疫情对我们的一个启示就是:公共卫生不只是课本上的一个概念,而是很实在地影响着日常生活的一个事件,这个事件会对规划提出要求。目前在日照间距、房屋密度、公共空间上,规划已经取得了比较长足的发展。而对人均居住面积的考量,可能是规划未来的重点。


本次疫情对于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启示?



这次的疫情对城市的发展带来了很多思索。我国的城镇化模式需要进入一个新的时期,即从“城”的城镇化过渡到“人“的城镇化。

 

我国原来的城镇化模式主要集中于产业和土地的城镇化,通过土地的城镇化带来土地财政、金融投资、产业注入,它形成了一种城市化的模式。


但这样的一种城市化模式,忽视了“人”的因素,忽视了人的福利、人的健康、人的幸福,这是本次疫情暴露出的一个问题,即未来的城镇化需要过渡到“人”的城镇化时代。它表现在城镇化的进程中,以及在城市空间之中,应该要支持人的福利,支持人的生活。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希望通过各位专家学者的专业解析,让相关从业人员和广大人民群众都能够对当下城乡规划所面临的问题、所处的阶段、未来的发展建立正确的认知,为城乡规划整体良性发展打下坚实的社会基础。

 

欢迎大家明天5月20日关注“城乡规划微课堂”。



推荐阅读


微课堂|杨东援:国土空间规划与交通规划的融合及协同

微课堂|刘江涛:面向精细管理的深圳市市政管线综合规划管理机制研究

微课堂|郑时龄:上海的城市空间更新

微课堂|余建忠: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的乡村规划设计


中国城市规划协会


我国城乡规划工作的非营利性行业组织。致力于制定城市规划执业规则、推广规划相关行业标准、搭建行业研究交流平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