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胡焕庸线”:世界地理分割线(人口、经济分布不均匀分割线)

行政区 2022-04-01

  中国人口分布的分界线,也称作“胡焕庸线”。 

  该线从黑龙江黑河到云南腾冲,将中国分割成两部分。线两侧的面积比为57%:43%,两侧的人口比却是5.8%:94.2%,两端GDP比例为4.3%:95.7%,都很悬殊。 


  读懂了这条线,似乎也就读懂了背后的中国。这条线也成为政策制定者、研究人员,甚至投资人和企业家们最关注的人文地理分割线。 


  其实这类地理分割线是人口、经济分布不均匀的线,也是划分繁华与寂辽的线。从这个意义上说,所有的国家都被这条线“分裂”成两块。 

  那么全球其他主要国家,有没有自己的“胡焕庸线”?他们的地理分割线背后有什么秘密? 


USA


  先看看大洋彼岸的美国。同样是NASA的夜晚灯光图,美国是这样。

  我们再来看看美国的人口密度分布,与NASA灯光图对比,就能发现美国的“胡焕庸线”。美国的人口密度分割线是一个不规则的U型线。

  算上阿拉斯加、夏威夷及其它的一些海外领地,U型线内外的面积大约为50%对50%,人口比例为14%:86%,GDP比例约为11%:89%。虽然比例没有中国的悬殊,但仍然有地域分布不均的情况。

  美国U型线也和“胡焕庸线”类似,与美国的地形、降雨量分割线基本吻合。美国人口主要分布在东、西海岸、五大湖沿岸、密西西比平原和南部德州、佛州,避开了中西部地势较高的落基山脉和科迪勒拉山脉。

  

自然地理分割线影响了美国人的定居和迁徙。下图是基于通勤人士路线和频率作出的美国主要大都市圈分布图,U型线内外大都市的比例为15%:85%。

 

 美国大都市通勤线束图(来源:journals.plos.org)

 

  通过U型线,我们也能大概找出美国经济较发达、人口稠密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东部“新英格兰”地区,南部德克萨斯州、佛罗里达州,西部华盛顿州到加州沿岸,还有五大湖区。

Germany


  再看看欧洲第一强国——德国。他们是否存在较明显的地理分割线?

  与中美不同,德国的“胡焕庸线”更多是人为因素造成的。二战战败后的德国,被“冷战”东西方阵营分区占领,形成东德和西德。而处于东德全境之内的柏林,也被分为东柏林和西柏林(下图右侧),分属东、西德领土。


  当年东、西德的分界线,也为今日德国的人文地理分界线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当年分割东、西柏林的柏林墙,今天对柏林的影响仍存在。

  两德统一25周年之际,德国《时代周报》发表文章《被分割的国家》,充分反映了德国当前的地理分割线和“前东、西德”如今的现实差异。 

  下图是柏林夜晚灯光图,参照上图中东西柏林的分界线,可以看到西柏林目前的繁华程度仍然高于东柏林。

  再看人均可支配收入(单位:千欧元)。整体上,前西德地区的收入水平明显高于前东德,收入分界线几乎和前东西德的分界线完全吻合。


 


  在农业方面(用农场面积表示,单位:公顷),可以看到前东德地区农业占比明显高于西德,也表明西德的工业化和服务业更发达。

 

  还有个有趣的指标:每万人的房车拥有数。下图显示,前东德地区除了柏林周边,整体的房车拥有数都低于西德。要知道,热衷度假的欧洲人认为房车旅行是度假的重要方式之一,他们爱把车开到公园、营地里,在房车里住上几天。 

  “冷战”过去了26年,两德统一也已28年,但前东德地区除了柏林、莱比锡、德累斯顿等少数城市,其他地区仍和西德的生活水平差距较大。

  前西德与东德的面积比例为7:3,而GDP比例为8.75:1.25。两地巨大的经济悬殊,使大部分的外国投资仍偏向选择西德地区。 


Canada


  高纬度国家的人口、城市分布与温度息息相关。

   加拿大由于北方太冷,其超过90%的加拿大人口居住在距离美国边境250公里以内的南部地区,因此加国的“胡焕庸线”也大致位于此线附近。

 加拿大人口密度分布(来源:www.pinterest.com)

  上图右上角的温莎-魁北克走廊,是加拿大人口最稠密的地方,包括最大城市多伦多、首都渥太华、第二大城市蒙特利尔。这里也与美国很近、地处五大湖区,与美国的人口分布情况类似。

  同样,加拿大绝大多数的经济活动也产生在南部与美国接壤的地区。多伦多、蒙特利尔、温哥华都是移民和投资者热衷的城市。


Russia


  另一个怕冷而全国人民都爱住南部的国家,就是北极熊俄罗斯了。 

  俄罗斯的“胡焕庸线”是一条近似斜线,基本分割了俄罗斯的欧、亚地区和南部地区。俄罗斯欧洲部分人口,就占了全国的75%。

  

  也因此,俄罗斯的大城市如莫斯科、圣彼得堡、叶卡捷琳堡、新西伯利亚等,都位于该线的左下方。而线的右边,广袤的西伯利亚只零星的出现几个人口较密集的聚集地。


 Australia


  再来看看海外投资第二大热门国家——澳大利亚。 

  澳洲地广人稀,其“胡焕庸线”可以大致用一条分割东西部的直线来表示。澳洲大部分人口位于直线以东,主要集中在东南部沿海的悉尼、墨尔本、布里斯班等城市。线的西部只有零星的城市。

 澳大利亚人口密度(来源:www.researchgate.net)

  了解过澳洲自然环境的人,自然知道这与澳洲地形有关。澳洲超过70%的领土是沙漠,而真正适宜居住的领土约为20%。这样看来,澳洲的人地分布,似乎比中国更不均匀。 

 澳大利亚沙漠分布(来源:www.ikonet.com)

 

 Japan


  日本的“胡焕庸线”,则是一个倾斜的矩形。矩形内的关东平原(东京)、浓尾平原(名古屋)、近畿平原(大阪、京都、神户)、濑户内海沿岸和九州岛的福冈,是日本人口最密集的区域。

  本州岛的三大平原、濑户内海沿岸的狭长地带避开了日本的主要火山地带,形成众多地势平缓的海港城市。而这一矩形分割线内的GDP占日本总GDP约八成。

  矩形内的东京、名古屋、大阪也就成为经济最发达的大城市和外国人投资最热衷的城市。而举行以外的地区人口外流现象严重,几乎都向东京都、大阪京都神户、福冈等地流入。 

 日本地形图(来源:www.tcgs.tc.edu.tw)

 

French


  再看看法国的人口分割线。

  法国是典型的一城独大(首都)型,类似的还有西班牙。大巴黎都会区(下图圈内)的人口就占全法国人口的20%,GDP占全法国近40%。难怪在法国小说中,大家经常看到“巴黎人”和“外省人”的区别了。 

 法国人口密度(来源:法国统计局)

 

最后看全球的人口分布。

 

世界的“胡焕庸线”可以较简单粗暴的概括为“深V地带”,该地带内的西欧、印度、中国是世界人口最稠密的地方。当然,还有美国、埃及北部、西非、巴西东南岸、东南亚爪哇等人口聚集地。

 

 世界人口密度(来源:www.cartograf.fr)

  

  最后一张图,我们不划分割线,大家感受一下全球人口规模和密度最大的都市圈,主要包括: 

亚洲: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新德里、孟买、加尔各答、曼谷

欧洲:伦敦、巴黎

北美:纽约、洛杉矶、芝加哥

南美:里约热内卢、圣保罗、布宜诺斯艾利斯……

 世界人口密度及大都市圈分布(来源:www.cartograf.fr)

 

  整体来看,全球人口分布情况可以参照一百多年前,麦金德提出的“世界岛”理论,他也是陆权说的提出者。他的理论是地缘政治学的核心学说。 

  麦金德认为,亚欧(有时算上非洲)大陆实际是完整的大陆,其人口占全球人口的75%,自然资源占地球的50%。谁控制了东欧-中亚广袤的中心地带,就控制了这个“世界岛”,随之也就控制了世界。

  除此之外,美洲大陆(南北美)、大洋洲仅为次中心和次大陆,其重要性无法与“世界岛”相比。 

  世界各国的地理分界线始于自然地理分割线,主要包括地形、降水量、温度分割线。这一点,中国、美国、澳大利亚、俄罗斯、加拿大等国均有这种特征。

  自然地理分割线会影响人类的迁徙,人口密度分布基本也与自然地理分割线吻合,从而进一步形成人文分割线。这也就产生了经济活动、都市圈、通勤等一切人类活动。各国的人口分布情况也显示,人口在地域上的分配不均是正常现象。

  人口聚集的地方,就产生了财富。整体来看,人口聚集地形成的大城市,都是该国经济发达地区,如日本的东京、大阪,美国的纽约、洛杉矶、芝加哥,欧洲的伦敦、巴黎等。

  人口的迁入对于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起决定性作用。因此,了解人口分布情况至关重要。也正因为此,东亚、东南亚、西欧、北美也成了投资者们最热衷的目的地。 

  其中,西欧和北美经济发达、制度成熟,而东亚和东南亚新兴国家众多、经济发展快,都是值得大家关注的投资地点。

  对全球和主要国家的人口分布有了整体概念,便能了解哪里经济更活跃、有活力。

  人多了,对于住房的需求会增加;人多了,人们的消费需求就会水涨船高。

  总之,人多的地方更容易产生财富。


附:

中国:胡焕庸线


  

  中国国土上,有一条看不见的线,你不一定知道它,它却可能影响过你的生活。


  这条线北起黑龙江省黑河,一路向着西南延伸,直至云南腾冲。1935年,国立中央大学地理系主任胡焕庸通过数万个数据一点一点在地图上摸索出这条线。


  那时他是从人口的角度看这条线的——线的西北方向,是“大漠长河孤烟”,占中华民国国土面积的64%,却仅有4%的人口;而线的另一头,是“小桥流水人家”,仅有36%的国土,却聚集着另外的96%的人口……


  那是一条清晰的、几乎骤然就从熙熙攘攘变得人烟稀少的分界线,就好像从南到北的中国人,在接近这条线时会意识到什么,于是不约而同停止了向外迁徙的步伐。


  这让胡焕庸忍不住在论文中感叹:“其多寡之悬殊,有如此者。”


我们先来看几张有趣的地图

QQ即时在线人数地图

春运期间的百度迁徙地图

阿里菜鸟的物流预警雷达


三张地图,都是互联网时代的产物

却隐隐展现出一条80年前画下的线

“胡焕庸线”,也叫“黑河-腾冲线”

沧海桑田,唯独这条线没变



1935年,地理学家胡焕庸

发表了《中国人口之分布》

在没有计算机的年代,他经过数月的测算

将黑龙江瑷珲(黑河)与云南腾冲相连


他可能没有想到

这一连,将古籍中的文学记载量化

也预言了中国未来近百年的区域发展



1935年胡焕庸先生用手工画图发现的“爱辉-腾冲线”



不过,最令人唏嘘的

要算这条线的“岿然不动”

此后80年

中国地图从“海棠叶”变成了“雄鸡”

分割线两侧的面积对比改为57%:43%

中国人口从“四万万”变成了13亿

而人口对比,只移动了1.8%



三线建设、上山下乡、改革开放

在它面前都是“小打小闹”

理解中国的一切经济现实

都要从这条岿然不动的线开始



  这条线被发现后的几十年里,很多惊天动地的事情发生过:建设兵团垦荒戍边,支援大西北,三线建设,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国人一次次地大规模从线的东面迁往西面,一次次喊着“人定胜天”走向广阔天地开创未来。


  然而,2014年4月11日,当QQ的同时在线用户数突破2亿时,有人发现,用户们依然从东北到云南划出了一条清晰的边界——一边满是QQ在线的信号,另一边就是大片黑暗,一如1935年中央大学教授书桌上人口分布图的模样。


  这条线如今被称为“胡焕庸线”。在2009年地理学界评选出的“中国地理百年大发现”中,它仅次于“珠峰测量”,名列次席。




成因



中学时代,我们都学到过

孟德斯鸠的“地理环境决定论”

当时我们批判它

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的确,中华文化最相信“人定胜天”

(连西高东低的地形都是共工撞出来的)

我们建造了三峡与天路

实现了南水北调和西气东输

然而胡焕庸线一巴掌把你我打回现实

所谓人定胜天,不过是顺应自然而已



中国地形分为三大阶梯

地势相对平坦的第三级阶梯

与太行山区、关中平原、四川盆地、云贵高原

共同组成了胡焕庸线的东南一侧

这可不是巧合


不仅是地形

胡焕庸线与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也颇吻合

这是中国半干旱区与半湿润区的分界线

也是古时游牧与农耕文明的分界线


当然,这条线不是自古就有

秦汉时代,西北人口比例远高于现在

然而宋元之际的一次全球气候突变改变了一切

西北地区气温降低,雨水减少



全国人口从此向东南一侧聚集

并随着农业发展稳定增长

胡焕庸线逐渐成型,直至如今



影响


关于胡焕庸线

其实地理与历史都是老生常谈

我们真正要关注的是

这条线在如今意味着什么?


首先,GDP对比上

胡焕庸线西北一侧

贡献了中国GDP的4.3%

东南一侧则贡献了95.7%



一边人口多,一边资源多

回归到这个比例

倒也不算让人意外


其次,它是路网的分界线



也是教育资源的分界线



还是雾霾的分界线


*《2013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是最后一次发布此分布图


也是风景名胜的分界线


*就是这么神奇,如今,中国依旧有94%的人口居住在胡焕庸线的东南面;96%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也在这一面。



这条线决定了


西北一侧的省份没法均衡发展全省

只能优先发展重点城市

不然聚集效应都起不来


这条线决定了

在西北一侧炒房

最好先确定自己不是击鼓传花的末位

(想想鄂尔多斯吧……)

甚至有人说:房产投资不过胡焕庸线


这条线决定了

住在西北一侧,别胡思乱想什么包邮

兰州连共享单车都登陆得不太顺利

互联网经济,和它背后的整个第三产业

都很难在西北城市占较大的比重

你或许会问

我们有没有机会突破胡焕庸线?

问得好

这是一个总理级的问题


李总理的设想是“新型城镇化”

也就是说,在胡焕庸线的两侧

不追求人口上的平均

而是努力实现公共服务上的均等


与此同时,这不是一带一路ing么?

西部也迎来了发展的良机

只不过,别总想着“人定胜天”

谦恭一点,我们顺天应人



胡焕庸线的诞生





1935年,34岁的国立中央大学地理系主任胡焕庸在《地理学报》发表了他平生最重要的论文:《中国之人口分布》。


这篇文章的末尾,是一张中国人口分布地图,在地图上画了一条区分人口稀密程度的界线,一头是东北黑龙江的爱辉(今天的黑河),一头是云南的腾冲,这条45度倾斜的直线把中国版图一分为二,线的东南边,国土面积占当时版图的36%,人口占96%,线的西北边,面积占 64%,人口只占 4%,人口密度相差40多倍!


胡焕庸线


这就是著名的中国人口分界线:“爱辉—腾冲”线(解放后称“黑河—腾冲线”),在国际上,命名为“胡焕庸线”。


2009 年,中国地理学会发起“中国地理百年大发现”评选,“胡焕庸线”名列其中,被称为20世纪中国地理最重要发现之一。


胡焕庸线很牛逼


历史上,分界线有很多种,但是像胡焕庸线这样被列为重大发现、被写进教科书的却只有这一条,那么它究竟牛在哪里?


1935年胡焕庸先生用手工画图发现的“爱辉-腾冲线”


首先,胡焕庸线是用“大数据”算出来的。据胡焕庸的学生吴传均院士回忆 :当时中国的总人口估计有4.75 亿,胡焕庸以1个点表示2万人,将2万多个点子落在地图上,再以等值线画出人口密度图。


在没有计算机的年代,用手工画2万多个点,再计算等值连线,耗费的工夫是惊人的。可以说:胡焕庸线是中国地理学家第一次运用“大数据”做出的重大发现。



更牛的是,不管历史如何摔打,胡焕庸线总不倒。八十年来,中国经历了无数变化,版图形状从海棠叶变成了雄鸡,人口从4亿多变成13亿多,经济规模增长了几十倍,国家的区域发展规划和人口移民政策更是不断改变。


1935-2010年的人口密度分界线

基本围绕胡焕庸线波动


1935年,胡焕庸线东侧人口占为96%,到了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的时候,东侧人口占比是94.2%,1990年第四次普查时东侧人口占94.1%,2000年第五次普查时东侧人口占93.9%,到2010年第六次普查时东侧人口占93.7% ,70多年之间仅仅减少了2.3个百分点。


这不得不让人感慨:“其多寡悬殊之持久,有如此者!”。



最牛的是,胡焕庸线不仅是人口密度的分界线,也是两个世界的分界线。


在诗人眼里,胡焕庸线是边塞与田园风光的分界线,东边是“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西边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东边是“杏花春雨江南”,西边是“白马秋风塞上”。



环境专家眼里,胡焕庸线是干旱与湿润生态的分界线。从地形和气温看,胡焕庸线的西侧主要是低温高寒地区,东侧地形相对平缓且年均气温较高(东北地区除外)。从降雨量看,胡焕庸线基本与400 毫米年降雨量线重合,这是半干旱区与半湿润区的分界线,也被视为中国生态环境界线。



农业专家眼里,胡焕庸线是农业与牧业生产区的生态分界线。农业与牧业的边界,玉米分布带的上限,都与胡焕庸线基本重合。



老司机眼里,胡焕庸线是高速公路网和收费站的分界线。


在买房人眼里,胡焕庸线更是两个世界的分界线 :中国所有的一线城市和二线城市,包括西部地区的大城市成都、重庆、西安、昆明集中都在胡焕庸线的东边,甚至所有住房均价万元以上的城市、绝大多数实施限购的城市,也都在东侧;而西侧的大城市仅有兰州、呼和浩特、乌鲁木齐等几个。


总之,不管你喜不喜欢,胡焕庸线就在那里,摔不倒、打不破。


胡焕庸线两侧为何差异大?


胡焕庸线两侧这么大的差异,胡焕庸先生曾提出三个原因:自然环境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和社会历史条件不同。其中自然环境因素影响最大,尤其是气候。



根据中科院王铮、吴静等学者的进一步研究,胡焕庸线是历史气候变化的产物,在气候相对温暖湿润的汉唐时期,尚未出现胡焕庸线。大约在南宋末年,即公元1230年到1260年期间,中国大陆气候发生突变,气温逐步下降,降水明显减少,这与世界公认的中世纪温暖期结束时间一致。


从那时起,各种旱涝灾害的分布走向与胡焕庸线日趋吻合,最终锁定两侧的生态环境和人口分布格局。


当然,胡焕庸线的形成与人为因素也有一定关系。历史上的战乱如安史之乱、靖康之变等使得古代的人口从北方向东南地区迁移,对胡焕庸线两侧的人口分布也产生一定影响。


突破“胡焕庸线”是一个科学问题


几十年来,为了改变东西部人口分布的差距,改变胡焕庸线,有很多“人定胜天”的设想和努力。



例如开放“全面二孩”的政策。2015年10月底,国家全面放开了二孩政策,但对于西侧地区,全面二孩只对城市有一定影响,对农村影响不大,而对于东侧则是城市、乡村全方位的影响。因此东侧地区生育率回升可能更明显,总的趋势可能是东侧地区人口比例进一步增加,西侧地区人口比例可能减少。



在气候变化方面,全球变暖对两侧地区都有压力。全球变暖是当前面临的首要气候问题,胡焕庸线东侧地区可能面临海平面上升、降水量波动加剧等问题,但西侧地区同样面临压力,全球变暖导致西侧地区降水量增加,蒸发量也随之增加,缺水干旱并不能显著改善,而且季节性和年际变化可能会更大,资源环境将面临更大压力。



在经济动力方面,聚集第三产业和中心城市的东侧地区更能吸引人口流向。近年来,中国的经济增长动力日益转向第三产业,但是这些产业大都集中在胡焕庸线东侧地区。短期内,即使西侧地区大力发展三产和中心城市,也主要是吸引西侧农村人口向本地区的城市集聚,人口的分布大势不会发生大的改变,很难出现东侧人口向西侧大量转移的现象。


总之,如何突破“胡焕庸线”,是一个科学问题。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