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历史悠久的汾城,自古地域富庶,英杰辈出。

关于汾城,有数不清的古老建筑与典故传说,它的模样深深烙印在一代人的记忆中,永远也抹不掉。

@沈进虎先生是汾城人,他为我们展现出了一座完完整整的汾城,通过他的笔触,你会对汾城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银太平史篇

——汾城历史文化系列之县城



古邑风貌——曾经的县城


作为城邑,汾城诞生于唐朝,至今虽然已有一千几百年的历史,但比起周围那些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的村庄,汾城就显得很年轻了。


庄子《逍遥游》中说,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姑射山在哪里?历来众说纷纭,现在很多学者认为,姑射山在吕梁山的南端,即临汾以南直到山脉消失,其北边与火焰山相接。据说姑射仙人住在山脉主峰的桃花洞内,不管桃花洞在何处,整个姑射山都氤氲在仙气的笼罩之内。汾城位于姑射山东边十余里处,自然也就饱沾仙泽之恩了。


姑射山往东四十里,滔滔汾河奔腾南流。姑山汾水之间地灵人杰,自古英雄辈出,名人荟萃。



隋末唐初,风云际会,处处刀光剑影,三晋大地也成了重要战场,姑山脚下、汾河岸边旌旗招展,战马嘶鸣,一位名震四方的大英雄来到今天的汾城,他就是尉迟恭尉迟敬德。尉迟将军屯兵汾城,保境安民,镇守一方。汾城位于较高的平岗之上,三面临沟,地势险要,确实是易守难攻的军事重地。将军在这里设立帅府,修建要塞,唐政府把这一片地方封给尉迟恭,人们就把这里叫做敬德堡。敬德堡是将军军事生涯中的一个脚印,这个脚印,对将军来说,不可胜数;但对本地来说,却弥足珍贵,它谱写了汾城历史的崭新篇章。


当时,敬德堡隶属太平县管辖,贞观年间,县治从北古县村迁到敬德堡,这是汾城作为县城历史的开端。


敬德堡、太平、汾城,三个名字中,最早、最响亮的还是敬德堡。之前叫什么?史书没有记载,或许是默默无闻的小村小庄,也或许是禾谷飘香的百亩农田,还有可能,当时这里没有房舍、没有炊烟,只是一片荒榛之地 ,是敬德将军唤醒了它,提升了它,让它崛起在历史舞台之上。



之后叫太平,倒是很大众化,统治者思稳定,老百姓盼平安,上上下下人人喜欢。可惜这个名字是作为嫁妆陪送过来的,原属媳妇娘家所有,自己用起来总觉底气不足。


至于“汾城”这个名字,它的历史实在悠久,据《史记》记载,战国末年,秦国进攻魏国,打到今天的新绛以北,秦王下令“发兵屯汾城”。经考证,这个汾城是赵康镇的古晋城,而不是今天的汾城。民国初年,给太平县改名时,借用了这个古老的名字,这才有了汾城县,而古晋城也在汾城县的辖区之内。经过两千年的轮回,历史又回到起点,战国时的古汾城,把自己的名字让给太平县,作为新县名,而它自己,仍然是古晋城。


汾城作为县城,当然具有县级规模的建筑。千余年间,多次修葺增建,所以保存相对完好,给今人留下了一批极其珍贵的文物。


汾城鼓楼


当街一座鼓楼高耸云端,与西边的文峰塔并肩挺立,默默拱卫着汾城上空的蓝天,守望着汾城地面的村岚。鼓楼东北是县衙官署,俗称大堂,建在尉迟恭帅府原址上,大堂正中悬挂着一块匾额,上书“忠爱堂”三个字,是雍正御笔亲书。

鼓楼西北是文庙,跟各地的文庙大致相同,也是棂星门、泮池、状元桥、大成殿等。不同的是,各地文庙里没有塑像,只有孔子的牌位,而汾城文庙大成殿内却塑有孔圣人及众弟子像十余尊(这些塑像在后来都被革了命)。大成门廊下竖立着许多碑刻,其中有明代书法家文徵明的两通行书诗碑,笔力苍劲,雄强豪放,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物价值。


城隍庙


文庙北边,县城西门内建有城隍庙,庙内古柏苍苍,气象森森,正北大殿巍峨雄伟,钟楼鼓楼两侧相拥;南面是过路式戏台,结构精巧,虽是明建、清修,却富有元代风格,是古代戏台建筑的珍品。大门外正对的影壁上镶嵌着彩色琉璃砖雕,中间是麒麟双龙图案,两旁雕刻着一副对联,“生了死,死了生,生死不息;人化物,物化人,变化无穷,”揭示了天人宇宙之无穷造化,耐人寻味,富有哲理,可惜在破四旧运动中被红卫兵给砸坏了,现在只能勉强辨认。


古街两侧,当年商铺林立,摊点栉比,贸易繁荣,许多商品曾远销陕甘江淮。在众多的商品中,米醋独具风味,名闻遐迩,至今仍享盛誉。


汾城三面临沟,出行不便,人们在沟上建了几座桥,其中最有特色的,是南门外的洪济桥,它是单孔石拱桥,桥洞上方镶嵌着龙头石雕,桥面用石板铺成道路,并建有木结构廊房五间。据记载此桥始建于金代,乾隆年间维修时,把木柱换为石柱,更显得沉稳坚实。桥廊下面有匾额一悬,上写“洪济桥”三字,是民国年间维修时由县长纪泽蒲题写,字写得古朴遒劲,颇有功力,此匾至今仍挂原处。


洪济桥   (摄影:静远山人)


洪济桥东边有一座社稷庙,建造得美仑美奂,古色古香。现存建筑中,正殿高大典雅、气势恢宏,凌空翘起的飞檐形成优美的曲线,使庞大的屋顶显得舒展轻盈;献亭造型稳健大方;钟鼓楼飞檐挑角,结构精巧。但社稷庙最突出的是建筑物上的木雕,连接立柱的栏枋、雀替及装饰性的垂莲柱柱头,还有层层套叠的斗拱,都精雕镂刻着双龙戏珠、鱼水云纹图案、山水人物故事,构图形象生动,雕刻刀工纯熟,线条流畅自然,再加上朱漆彩绘,真是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堪称建筑技术和装饰艺术的完美结合。社稷庙整体建筑群中,还有牌坊式大门和戏台,本来也一直保存完好,可是后来由于建设的需要被拆毁,许多建筑构件挪作他用,致使古庙的完整性遭到破坏,徒令人扼腕叹息。


社稷庙   (摄影:静远山人)


感谢祖先,是他们用智慧和勤劳,给我们留下了一座千年古邑,它是极其宝贵的物质财富,也是极其珍贵的精神遗产。可是,我们没有珍惜它,没有精心呵护它,致使它残缺、破损。正如一位外地游客所说的,汾城的美是一种残缺美。为什么会残缺?是诸多原因所致。古建表面斑驳、色彩脱落,是自然风雨的侵蚀;古庙神像尽数被销毁,是政治狂风的摧残;高大的城墙变成残垣断壁,是少数人私欲膨胀的恶果;昔日护城河(城壕)倒满垃圾,是愚昧无知的行为;城楼呢?京城九门全拆,汾城五门化灰,对此,我们真不知该说什么。


汾城古建,文庙和城隍庙保存得相对完好,这与占用古建的单位有着密切的关系。完小和联办学校设在文庙,倒也名正言顺;可城隍庙被辟为粮库,就有点不伦不类了,但正因为是粮库,才更注重维修,反而在客观上对古庙起了保护作用。


汾城文庙   (摄影:静远山人)


同样是古建,五龙庙就没有这么好的命运了。中学办在庙内, 旧庙与新校二十多年相安无事,即使在红卫兵运动中也免于一劫;许多毕业生还把五龙庙作为母校的代称。可是,躲得了初一,躲不过十五。1974、1975年,文革进入末期,先批林批孔,后评水浒,接着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接连不断。就在国家民族继续遭受灾难的同时,厄运也降临到五龙庙,始建于元代、历时七百年的古庙,顷刻间灰飞烟灭,仅剩一尊受伤的石狮子屈蹲草丛,向隅而泣。


行文至此,想起一则故事,2008年韩国一座古建毁于火灾,韩国民众群情激愤,文物部门官员被迫下台,首尔市市长当众检查。对此,你有什么感想?


汾城人听了,很不以为然,“至于嘛,不就一座门楼吗?我们不都拆了吗?”


为什么会这样想?因为当地文物古迹太多,每天都见,已经熟视无睹,早就不当一回事了。要说古建,说不定自己住的房子就是;要说文物,家里用了几辈子的碟碟碗碗就可能很有年代,那几个笨重、陈旧,看起来土里土气的桌子、椅子或许也是老古董。这还是地上的,要说地下,东关、南关、东坡、西圪塔、单家庄、贾岗、绍平、北高、小张等村,都发现了原始人生活的遗迹。大柴、牛席有夏朝遗址,万王、孝村、汾阳有东周遗址,东南李、高家庄、九原山有汉代遗址。人们夸张地说,扛一把洛阳铲到地里随便戳几下,不是春秋战国,就是秦汉隋唐,至于宋元明清简直就算不上什么玩艺儿。


另一方面,由于长期受主流思想的影响,认为古建都是宣扬迷信,是封建主义的产物,毁掉它是革命的表现。这就导致全社会上上下下普遍缺乏文物意识,没有保护观念,虽然订了一些条文制度也基本上形同虚设,违反了也没人追究,所以,自觉不自觉地破坏文物就成了不可避免的现象。


值得欣慰的是,现在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改革开放以后,外地旅游业的兴起和发展,促使汾城人深思:外地景点那些建筑,我们也有,我们为什么不能吸引他们来汾城呢?一些有识之士率先行动起来,筹措资金重修鼓楼,迈开了保护古建的第一步。


之后,省电视台播出汾城文物古建保护不力的新闻,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撤出占用古建的单位,先进行抢救性的维修,避免个别濒危建筑坍塌毁坏。


2007年,汾城被确定为全国历史文化名镇,国家拨专款对城区主要建筑进行全面修复,部分地再现了当年县城的古貌。


汾城的风味美食


汾城不仅仅只有古老的建筑,还有独具风味的传统美食也值得一提。


首先说臊子面,它被汾城老百姓视为上等佳肴,遇到儿婚女嫁、老人过寿等喜庆大事,往往要用“早面午席”来招待亲朋,“早面”,早上这个面就是臊子面。



做臊子面很有讲究,先做臊子,把土豆、油炸豆腐、精肉、海带切成丁,炒好后放在一边备用。第二步做菜码,鸡蛋炸成蛋饼,切成菱形盛到碟里,再切韭菜、芫荽、葱花与鸡蛋放一块。这下轮到做面,面要和得很硬,擀成的面片必须薄,最见功力的是切面条,使用专门的刀具叫敦刀,比普通的切菜刀长,形状像西瓜刀一样,略呈弧形,切出的面条又细又匀,就像现在机器压的面。煮面要软硬适度,面条煮好后先过清水,再捞在细瓷碗里。下一步是做汤,水烧开后调味,要凭经验和技术的高度融合,才能调得恰到好处。然后把菜码洒在汤里,连汤带码舀到面碗里,又倒回锅里,反复涮几次,让汤味充分浸入面内。最后一步是把臊子浇在面上边,加适量的汤,刚没过面就行。一碗香喷喷、热呼呼的臊子面做成了,请慢慢品尝、享用,并听一首当地民谣:


巧媳妇做臊子面:

和下面,铁蛋蛋,擀下面片圆旋旋,切成齐子(面条)赛丝线,下到锅里莲花转,挑上筷子打秋千,吃到嘴里满口鲜。


第二个特色饭食是油粉饭。油粉是加工绿豆粉面(淀粉)时的副产品,即分离粉面时形成的汁液(即浆水),汾城人叫油粉,它仍含有丰富的淀粉,外地人把它当废弃物倒掉了,汾城人利用它做佳肴美食。



具体做法是:先把油粉烧开下米熬米汤,再煮入花生、各种豆子、豆腐、肉丁、萝卜、白菜、海带,最后下面条,炒葱花(或韭菜)放入锅内,调味,全部工序完成。油粉饭略含淡淡的酸味,轻轻尝一口马上就能打开胃口,吊起食欲,吃起来香醇可口,后味绵长。由于它里边食材搭配多样,营养丰富,能满足人体对各种养分的需要。又因为油粉是绿豆做成的,性凉,还能起到清热祛火的作用。


人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柴米油盐酱醋茶,其中的醋属于药食两用,可防治感冒,和血降压,具有很好的保健功能。汾城米醋尤具特色。由于选材和制作工艺技术的不同,汾城米醋在颜色、口味和保健功效方面,都有独特之处,不仅汾城人爱食用,在邻近的乡宁、新绛、侯马、襄陵、都有广阔的市场,历史上还曾向西远销西安、兰州,北边的太原、北京也常常有人来汾城大量采购,他们说,汾城米醋不仅是味美色鲜的调味品,还是一味极好的“中药”——更看重它的保健作用。

 

古老而又充满魅力的汾城乡村,三晋大地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今天仍然绽放着夺目的光辉。




本文编辑:老虎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老家电台,每日有约。今天为您讲述的故事是:援朝抗日不辱麻家将——麻贵。


麻贵,大同右卫(今山西朔州右玉县)人,回族人,明朝将领、抗倭英雄。麻贵于壬辰倭乱中抗击日军将领加藤清正数次皆胜,令日军将领小西行长退守井邑,加藤清正还军庆州,在丰臣秀吉死后,日军大撤军时麻贵又首先击溃加藤清正。点击左下方蓝字“阅读原文”,一起来听听他的故事。


这么好听的故事,你不听一下吗?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