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地理视角看看共和国的变迁

行政区 2022-04-02

人口迁移变迁

  20世纪80年代前,由于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管理,我国人口迁移量小,主要是有计划、有组织的迁往老少边穷地区。

  改革开放后,由于政策的放宽,在经济等因素刺激下,我国人口流量大增,流向发生明显变化,出现了大规模的“民工潮”。


城市化率变迁

  自上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呈现城乡二元分割的社会结构,使得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的城市化,是在国民经济高速增长条件下迅速推进的,城乡之间的壁垒逐渐松动并被打破,特别是乡镇企业的发展,使得中国的城市化呈现出以小城镇迅速扩张、人口就地城市化为主的特点。

  2011年中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数千年来首次超过农业人口,达到50%以上。这是中国城市化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标志着我国开始进入以城市社会为主的新成长阶段。


产业结构变迁

发达国家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第三产业占比显著超过第一和第二产业才是国家真正走向强大的标志。而我国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产业结构也在不断进行调整,经济总量逐年提升,已经发展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2013年,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


农业和农民变迁


  1978年农村改革以前,我国农业结构单一。由于片面强调“以粮为纲”,综合经营的发展受到了严重抑制。

  1978年之后,随着改革的启动和深入,我国农业结构进入了较快的调整时期。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我国农民的收入来源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土地不再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随着越来越多的乡镇企业的发展以及农民工的大量出现,农村居民的收入越来越依靠务工获得,而农业收入对于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越来越小。2015 年来看,我国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占比达到 40%,而农业收入占比已经缩小至21%。


工业变迁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69多年的发展过程,我国的工业化取得了很大成绩。我国已从落后的农业大国转变成为拥有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并有一部分现代化水平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国家。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化进程迅速加快,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从基础薄弱到“世界工厂”,中国成为名副其实的制造大国。

  目前,我国成为全球制造业体系最为完整的国家。制造业增加值占世界比重超过1/4。


交通运输变迁

建国初期,我国居民几乎没有汽车,短距离出行主要依赖自行车,曾一度被称为“自行车王国”;长距离出行则只有依赖为数不多的火车、汽车和轮船。



公路总里程477.35万公里,港口拥有生产用码头泊位27578个,年旅客吞吐量达到100万人次以上的通航机场有84个。


脱贫情况变迁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之初的三十年,由于中国的经济基础极端薄弱,生产能力低下,导致在1978年,中国是世界上贫困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之一。

改革开放30多年来,7亿多贫困人口摆脱贫困,农村贫困人口减少到2015年的5575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5.7%,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水平持续提高,扶贫机制创新迈出重大步伐,有力促进了贫困人口基本权利的实现,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


转自:海宁中学地理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