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冠病毒免疫与防疫”专题 || Fundamental Research 2021年第2期发布

       Fundamental Research 2021年第2期正式在线出版,本期发表“新冠病毒免疫与防御”专题文章12篇,专题主编为张学敏院士(健康与医学科学副主编),文章作者包括钟南山院士、田志刚院士、沈洪兵院士、蒋华良院士、严景华教授、黄爱龙教授、滕皋军教授等众多优秀科学家,另外发表材料科学、量子信息与量子计算科学领域文章4篇。欢迎阅读并下载全文!阅读期刊全文请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期刊网址如下: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journal/fundamental-research/vol/1/issue/2


Fundamental Research 2021年第1卷第2期封面


Special Topic: Immune defense against SARS-CoV-2 infection

Editorial

Immune defenses against coronavirus disease

Li Bai, Zhi-Gang Tian

田志刚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免疫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部基础医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天然免疫与慢性疾病重点实验室主任,曾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医学中心主任、生命科学学院院长。主要从事自然杀伤(NK)细胞生物学、NK细胞新亚群发现、肝脏NK细胞和NK细胞为基础的新型生物治疗技术及产品研制。以通讯作者在ScienceCell, Nat Immunol, Immunity, Cell Metabl, Sci Transl Med, J Exp Med, J Clin Invest, Nat CommunPNAS等期刊发表SCI论文300余篇。任中国免疫学会监事长、曾任中国免疫学会理事长,任国际免疫学联盟执委、世界免疫治疗理事会理事、中国科协全国委员会委员、国际科学理事会中国委员会(ISC-CHINA)委员等。担任Cellular & Molecular Immunology(中国免疫学会英文会刊)执行主编、《中国免疫学杂志》主编等。

Articles 

Estimating the time interval between transmission generations and the presymptomatic period by contact tracing surveillance data from 31 provinces in the mainland of China

Zhong-Xing Ding, Kai Wang, Ming-Wang Shen, Kai Wang, Shi Zhao, Wen-Yu Song, Rui Li, Zhong-Jie Li, Li-Ping Wang, Gan-Zhu Feng, Zhi-Liang Hu, Hong-Xia Wei, Yan-Ni Xiao, Chang-Jun Bao, Jian-Li Hu, Li-Guo Zhu, Yong Li, Xu-Feng Chen, Yi Yin, Wei-Ming Wang, Yong-Li Cai, Zhi-Hang Peng, Hong-Bing Shen

沈洪兵  中国工程院院士,一级教授,南京医科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副局长,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科带头人、江苏省恶性肿瘤生物标志物与防治重点实验室主任,肿瘤个体化医学协同创新中心主任,“环境与人类健康”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主任。研究领域包括环境与肿瘤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在肿瘤的早期诊断、遗传易感性和复发、预后的分子标志等方面取得了较突出的成绩。

彭志行  教授,江苏省新冠肺炎防控专家组成员,传染病科技重大专项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研究领域包括传染病动力学模型、传染病时空模型及预测预警分析方法、医学现场研究中的统计理论和方法等。

丁中兴  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传染病动力学模型研究与应用。2020年荣获“江苏省大学生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称号。

Prognostic nomogram on admission predicting progression for patients with nonsevere COVID-19

Zhi Wang, Bin-Yan Zhong, Hui Dai, Qiu-Zhen Xu, Wei-Bin Yang, Xin Zhang, Chuan-Jun Xu, Jin-Er Shu, Biao Shi, Chu-Hui Zeng, Cheng Li, Jian-Song Ji, Yong-Gang Li, Gao-Jun Teng 

滕皋军  主任医师、东南大学首席教授,现任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院长、江苏省分子影像与功能影像重点实验室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介入放射学和分子影像学。主持科技部973项目(首席)、国家变革性技术等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发表论文200余篇。担任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会长、亚太心血管与介入放射学会(APSCVIR)前任主席(2016-2018),美国介入放射学会fellow(FSIR),欧洲心血管介入学会fellow(FCIRSE)。CVIR和JVIR副主编。获欧洲介入放射学会(CIRSE,2015),美国介入放射学会(SIR,2017),亚太心血管与介入放射学会(APSCVIR,2019)金奖,中国医师奖(2018)等荣誉。

李勇刚  现任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射科副主任,主任医师,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分子影像与功能影像。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培养对象,姑苏卫生重点人才,2020年获得江苏省医师协会放射医师分会杰出青年放射医师奖。中华放射学分会分子影像学组委员,江苏省放射学会委员,江苏省医师协会放射学分会委员。放射学实践杂志青年编委,新发传染病电子杂志编委,applied materials & surfaces、中华放射学杂志、磁共振成像杂志、CT理论与应用研究杂志审稿专家。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省部级及市厅级等科研项目4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文章60余篇,其中SCI收录文章20篇。2014年获苏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一)。2017获得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及江苏医学科技奖三等奖(排名第一),华夏医学科技奖三等奖(排名第二)。

纪建松  丽水市中心医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主任医师;浙江省影像诊断与介入微创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全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影像学诊断标准”制定专家委员会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曾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先进工作者”“国之名医青年新锐”“浙江省劳动模范”“浙江省151工程重点资助人才”等荣誉称号;荣获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等省部级奖项7项,厅级奖项18项;主持国家自然基金和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其中国家重点研发国际合作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省“重大科技专项”1项,省重点研发计划1项),市厅级科研11项。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23项。主编专著5部,参编/译5部,发表论文200余篇,TOP期刊23篇。

李澄  主任医师,教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医学影像部主任,江苏省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江苏省医师协会放射医师分会候任会长,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第12、13、14、15届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放射医师分会委员,《中华放射学杂志》等杂志编委,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迄今已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立项30项,江苏省科技进步奖等科研奖项28项,研究方向:磁共振血管壁成像技术临床应用研究,原发性肝癌分子影像学研究,磁共振功能成像在脑卒中的应用研究。

Case Report

Immune profiles of a COVID-19 adolescent with mild symptoms and anti-viral antibody deficiency

Yang-Dian Lai, Ying-Ying Chen, Ji-Ping Sun, Yun Ling, Jie Xu, You-Qiong Ye, Lei Shen, Hong-Zhou Lu, Bing Su, Ying Wang

卢洪洲  主任医师、二级教授。现任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党委书记、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院长助理。主要研究方向是感染性疾病的诊治与发病机制研究,包括抗菌药物合理应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呼吸系统感染;结核、肝炎、艾滋病、寄生虫等感染性疾病的诊治。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国内外发表各类论文450余篇,包括Nature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等杂志;主编专业参考书12部。获国家科学技术特等奖、上海科技一等奖、上海科技二等奖、上海医学科技一等奖、上海科普教育创新二等奖等科技成果奖;获专利5项。先后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上海领军人才”、“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上海市医学领军人才”等国家级和省部级人才计划。先后荣获全国医药卫生系统先进个人、全国抗击“非典”先进个人、“公卫先锋”奖、“上海市优秀共产党员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上海市卫生系统 “银蛇奖”、 “仁心医者▪上海市杰出专科医师奖”、“医务工匠”等;担任世界卫生组织新发传染病临床诊治、培训、研究合作中心共同主任;世界卫生组织临床专家组专家、国家卫生健康委疾病预防控制专家委员会及医疗机构感染防控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新冠病毒病救治专家组与境外抗疫专家组后方支持团队成员;国家卫生健康委艾滋病、(禽)流感、出血热、黄热病、寨卡病毒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感染病质量控制中心专家组成员。

苏冰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上海市免疫学研究所所长、免疫学与微生物学系主任,博士生导师;上海市免疫学研究所免疫与微生态相关疾病研究中心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耶鲁免疫代谢研究院主任;上海交通大学王宽诚讲席教授;耶鲁大学医学院免疫生物学系客座教授;2012年聘为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专家和上海市高层次人才计划专家。苏冰教授长期致力细胞信号转导研究,尤其是MAPK和mTOR信号通路的调控机制及在免疫反应中的作用,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科学发现,在Cell、Nature、Nature Genetics、Nature Immunology、Immunity、Molecular Cell、及EMBO J等杂志上发表论文100余篇。

王颖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教授,上海市免疫学研究所课题组长,博士研究生导师。曾入选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和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计划。长期从事感染性疾病免疫调控异常分子机制和干预策略研究,以结核病的诊断新技术和疫苗研发为主要研究方向,利用临床样本筛选获得了多个新的结核蛋白分子,并对其在免疫诊断和结核亚单位疫苗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系列的研究;围绕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造成的新冠肺炎的免疫学机制开展系列研究。近五年发表相关研究论文70余篇,获批专利7项。目前担任中国免疫学会第八届理事会理事;上海免疫学会第十二届理事会副理事长兼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等。

Reviews

Immune responses to SARS-CoV-2 infection in Humans and ACE2 humanized mice

Ai-Ru Zhu, Zhao Chen, Yan-Qun Wang, Qiu-Hui Zeng, Jing Sun, Zhen Zhuang, Fang Li, Jing-Xian Zhao, Jin-Cun Zhao, Nan-Shan Zhong

钟南山  广州医科大学呼吸内科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973首席科学家,中华医学会前会长、顾问。爱丁堡大学荣誉教授,伯明翰大学科学博士,英国皇家内科学会高级会员。现任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

赵金存  教授、博士生导师。广州医科大学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抗疫特岗,享受政府特殊津贴。长期从事人类新发突发呼吸系统传染病致病机制及相关预防、治疗方法研究。

朱爱如  2013年本科毕业于四川大学;2016年硕士毕业于四川大学。2018年至今于广州医科大学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攻读博士学位。主要研究人类呼吸系统冠状病毒的感染与免疫致病机制。

SARS-CoV-2 virus: Vaccines in development

Qing-Rui Huang, Jing-Hua Yan

严景华  教授,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课题组长,从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新型疫苗和治疗性抗体研发。


黄庆瑞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从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新发突发传染病新型疫苗研究,特别是mRNA疫苗研发。

Current progress and challenges in the 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a successful COVID-19 vaccine

Ting-Ting Li, Tian-Ying Zhang, Ying Gu, Shao-Wei Li, Ning-Shao Xia

夏宁邵  教授,厦门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分子疫苗学和分子诊断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传染病诊断试剂与疫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长期开展分子病毒学和疫苗研究。主持研制出全球首个戊肝疫苗、首个国产宫颈癌疫苗。发表SCI论文300余篇,其中以通讯或共通讯作者在NEJM、Lancet、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Nature Microbiology、Cell Host & Microbe、PNAS等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入选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Nature Biotechnology评选的2016年度全球转化研究者TOP20。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全国创新争先奖、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等奖励。

李少伟  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传染病诊断试剂与疫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疫苗组组长;主要从事基因工程疫苗研发和结构疫苗学的应用基础研究。作为主要研究人员研制全球首个戊肝疫苗、首个国产宫颈癌疫苗;主持国家863计划重点项目课题、国家新药创制重大专项并获得滚动支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求是杰出成就集体奖、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成果转化奖等科技奖励;发表SCI 论文100余篇;获得专利授权29项,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Nature Biotechnology评选的2016年度全球转化研究者TOP20。

李婷婷  厦门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博士后,主要从事传染病疫苗的相关研究。

Drug discovery and development targeting the life cycle of SARS-CoV-2

Hai-Xia Su, Ye-Chun Xu, Hua-Liang Jiang

许叶春  2009年底通过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回到上海药物研究所开展独立工作,率领团队建立了以精准揭示配体与靶标的结合模式为核心的多学科交叉、多技术整合的先导化合物从头设计与高效优化研究策略与技术体系,针对免疫炎症与病毒感染密切相关的重要靶标蛋白,快速发现活性化合物,联合应用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方法,高效优化获得多个新型先导化合物及候选新药;在Science、Nature、Nature Communications、JACS 和PNAS等期刊发表研究论文100多篇。在新冠疫情爆发后,带领课题组成员积极参加科研攻关,在抗新冠病毒药物研发中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ScienceNature等期刊,作为重要合作者研发的抗新冠肺炎候选新药即将在美国启动I期临床研究。

苏海霞  2016年毕业于华东理工大学药学院,目前在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基于结构的药物设计。

Insights into biological therapeutic strategies for COVID-19

Xiao-Long Tian, Cheng Li, Yan-Ling Wu, Tian-Lei Ying

应天雷  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新结构抗体与合成免疫分子的设计,工程改造及临床应用。


吴艳玲  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副研究员。于复旦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生物医药领域的转化医学与抗体工程研究。

田小龙  2018年于中国农业大学获得硕士学位,目前为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在读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抗体组库研究及肿瘤免疫治疗。

Emerging roles of extracellular vesicles in mediating RNA virus infection

Xiao-Huan Xia, Yi Wang, Jia-Lin C. Zheng

郑加麟  同济大学医学院特聘教授, 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973)首席科学家。现任同济大学医学院院长,同济大学脑与脊髓临床研究中心主任,国际脑计划中国方代表。曾任美国内布拉斯加州大学医学中心协理副校长兼任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长期致力于巨噬细胞和小胶质细胞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作用研究,并着重探索诱导性干细胞对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潜在应用价值,已发表180余篇研究论著。

夏骁寰  同济大学医学院与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副研究员,上海市扬帆青年英才计划获得者。主要从事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与治疗策略研究,揭示了各类脑细胞外泌体在神经再生与神经炎症的潜在功能与分子机制。主持国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与青年项目各1项、上海市科研基金1项,并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多项。近三年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均含共同)在Prog Neurobiol、Brain Behav Immun等学术期刊发表研究论著13篇。

Perspectives

Realization of humoral immunity against SARS-CoV-2 infections

Yong Lin, Zhen-Yu Zhao, Jia-Xin Zheng, Jia Liu, Ai-Long Huang

黄爱龙  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重庆医科大学校长,感染性疾病分子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传染病科技重大专项项目首席科学家、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B类)、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国家卫生计生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主要从事病毒感染相关疾病的发病机制和防控策略研究。近年来,先后在国际著名期刊Nature Medicine、Journal of Hepatology、Hepatology等发表SCI收录论文300余篇。

林永  德国Duisburg-Essen大学博士和博士后,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重庆医科大学感染性疾病分子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PI。巴渝学者青年学者,重庆市海外高层次引进人才。主要从事乙型肝炎病毒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与宿主相互作用的机制研究。近年来先后在Autophagy、Protein Cell、Hepatology等国际权威期刊发表SCI收录学术论文30余篇。

Immunoengineered adjuvants for universal vaccines against respiratory viruses

Ji Wang, Xi Xie, Shi-Bo Jiang, Lu Lu

陆路  于2009年在清华大学获得生物学博士学位,随后前往美国纽约血液中心Lindsley F. Kimball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现任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医学分子病毒学教育部/卫健委/医科院重点实验室暨病原生物学系研究员、系副主任。近年来,聚焦于病毒入侵机制、抗病毒药物及重大传染病防治策略等方向,以第一/通讯作者(含共)在Cell、Science、Cell research等杂志上发表多篇研究成果。

王骥  于2012年在清华大学获得生物学博士学位,在哈佛大学医学院接受博士后训练,随后担任哈佛大学医学院讲师。现任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精准医学研究院研究员,致力于综合免疫、化学和生物医学工程新技术研发新型疫苗和免疫治疗手段。

Engineering and Materials Science

Review

Therapeutic strategies against bacterial biofilms

Yu-Fang Bi, Gui-Xue Xia, Chao Shi, Jiang-Lin Wan, Long-Qiang Liu, Yuan Chen, Yue-Ming Wu, Wen-Jing Zhang, Min Zhou, Hong-Yan He, Run-Hui Liu

刘润辉  2014年底至今任华东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分子药物和医用生物材料,其中包括模拟宿主防御肽尝试解决耐药微生物感染和微生物耐药性的挑战、解决医疗器械和生物材料相关感染难题。作为通讯作者在Nat. Commun. ,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入选国家青年人才、 “东方学者”、上海市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霍尼韦尔学者。

毕玉芳  现为华东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师从刘润辉教授。目前专注于抗生物被膜的研究。

Mathematics and Physics

Perspectives

Quantum computing and simulation with trapped ions: On the path to the future

Wei Wu, Ting Zhang, Ping-Xing Chen

陈平形  国防科技大学教授,2006和2007年先后二次在香港浸会大学作访问研究,2010年在牛津大学物理系作访问学者。1998年开始量子信息基础理论研究,2009年开始负责囚禁离子量子计算实验室建设, 团队成员2013年成功囚禁离子并实现60多个离子的离子晶体,2015年实现芯片离子阱中离子的囚禁,2016年实现芯片离子的等间距排列与芯片上离子的输运。在包括Nature Physics、Physical Review Letters 、Optica、Physical Review A 等国际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SCI学术论文80余篇。出版相关学术著作3部。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以第一完成人获湖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现为中国物理学会量子光学专业委员会委员,《量子光学学报》和《量子电子学报》编委。

吴伟  国防科技大学副教授,2015-2016年在英国Sussex大学访学。筹建了国防科技大学量子信息学科交叉中心和量子信息机理与技术重点实验室,开展了量子密钥分配、量子通信和量子计算的实验研究。高性能计算国家重点实验室成员,全国量子计算与测量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首届委员。目前长期从事基于囚禁离子的量子模拟和量子计算研究,主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国家“863”计划项目等科研项目7项。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相关成果获获湖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湖南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二等奖1项。

Cavity optomechanical system–a powerful platform for investigating quantum effects

Cheng-Hua Bai, Dong-Yang Wang, Lu Qi, Yan Xing, Hong-Fu Wang

王洪福  延边大学理学院物理系,三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吉林省量子计算与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主任。2010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1-2013年度在大连理工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18年获得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资助。研究方向为:量子物理、量子计算与量子信息、量子光学。

白成华  1992年04月,现为哈尔滨工业大学和延边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于2014年和2017年在延边大学分别获得理学学士学位和理学硕士学位。研究方向主要集中于腔光力学系统中奇异的量子效应。

Silicon carbide based quantum networking

Jin-Shi Xu, Chuan-Feng Li, Guang-Can Guo

李传锋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院的教授。研究方向包括构建量子纠缠网络以及利用量子技术研究量子物理基本问题。


许金时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院的教授,研究方向包括光量子模拟和光-物质量子界面。


欢迎投稿

       我们诚挚地邀请相关领域的学者积极投稿,所有文章将经过严格的同行评审,一经收录将全文发表在ScienceDirect平台,供读者免费阅读和下载。   

       投稿链接如下:

www.editorialmanager.com/fmre


阅读期刊全文,请点击下方 阅读原文 查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