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环境地球化学与环境污染”专题 || Fundamental Research 2021年第3期出版

      Fundamental Research 2021年第3期正式在线出版,本期发表“环境地球化学与环境污染”专题文章13篇,专题主编为陈发虎院士(地球科学副主编)、王小萍教授(地球科学编委)和孙卫东教授(地球科学编委),文章作者包括王小萍、康世昌、冯新斌、李芳柏、王鑫等众多优秀科学家,另外发表信息科学、工程与材料科学领域文章3篇。欢迎阅读、下载全文并引用!查看更多期刊信息,请点击文末“阅读原文”,期刊网址为: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journal/fundamental-research/vol/1/issue/3


Fundamental Research 2021年第3期封面


Special Topic: Environmental Geochemistry and Pollution

Editorial

Environmental geoscience makes the earth a better place

Xiaoping Wang

王小萍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曾先后获得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与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长期从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全球循环研究,在青藏高原POPs时空分异与源汇特征、南亚POPs排放与季风驱动机制、高寒生态系统POPs富集机理等方面取得了创新性成果。


请识别二维码下载PDF原文

Articles 

Unprecedented snow darkening and melting in New Zealand due to 2019–2020 Australian wildfires

Wei Pu, Jiecan Cui, Dongyou Wu, Tenglong Shi, Yang Chen, Yuxuan Xing, Yue Zhou, Xin Wang 

王 鑫 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20年)以及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2015年)项目。主要从事积雪中黑碳、沙尘等吸光性粒子的理化、光学特性及其气候效应等相关领域研究,作为负责人在我国新疆、青海、内蒙古以及东北三省等三大积雪覆盖区开展了多次大范围季节性积雪特征的现场观测试验,在Bull. Amer. Meteor. Soc., JGR-Atmos.以及The Cryosphere等期刊上发表论文60余篇。

浦 伟  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青年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主要基于地面观测和卫星遥感评估积雪中吸光性粒子的辐射特性研究,以第一/通讯作者在Atmos. Chem. Phys.以及The Cryosphere等期刊上发表多篇研究成果。


请识别二维码下载PDF原文

Sink or source? Methane and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from cryoconite holes, subglacial sediments, and proglacial river runoff during intensive glacier melting on the Tibetan Plateau

Yulan Zhang, Shichang Kang, Da Wei, Xi Luo, Zhuangzhuang Wang, Tanguang Gao

康世昌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研究员、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长期从事冰冻圈科学研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冰冻圈地区气候模拟、冰冻圈地区气候和环境记录、大气污染物与冰冻圈快速退缩。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2项。先后任国际冰川学会(IGS)理事、气候与冰冻圈计划(CliC)学术指导委员会成员、中国科学探险协会副主席、中国冰冻圈科学学会(筹)副秘书长等,被聘为国际期刊Atmospheric Research副主编、国内期刊《冰川冻土》主编、《气候变化研究进展》等多个学术刊物编委,担任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六次评估《气候变化中的海洋和冰冻圈特别报告》的领衔作者。

高坛光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冰冻圈水文学与水化学,特别关注青藏高原冻土区河流碳循环。


张玉兰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冰冻圈化学与环境记录研究。


请识别二维码下载PDF原文

Satellite remote sensing of atmospheric particulate matter mass concentration: Advances, challenges, and perspectives

Ying Zhang, Zhengqiang Li, Kaixu Bai, Yuanyuan Wei, Yisong Xie, Yuanxun Zhang, Yang Ou, Jason Cohen, Yuhuan Zhang, Zongren Peng, Xingying Zhang, Cheng Chen, Jin Hong, Hua Xu, Jie Guang, Yang Lv, Kaitao Li, Donghui Li

李正强  2004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获光学博士学位。中科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博导、百人计划、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遥感卫星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执行主任,兼任国家环境保护卫星遥感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论文100余篇,专著4本,获发明专利30余项。研究方向是环境遥感。

白开旭  2009年获东北农业大学城乡规划专业学士学位,2011年获华东师范大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硕士学位,2016年获华东师范大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博士学位。现任华东师范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是多尺度数据融合、缺失信息重构和机器学习等。

张 莹  2013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获博士学位,2006年毕业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士学位。现为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副研究员、硕导。发表论文50余篇。研究方向是大气气溶胶遥感和污染模拟预报。


请识别二维码下载PDF原文

Stable isotope tracers identify sources and transformations of mercury in rice (Oryza sativa L.) growing in a mercury mining area

Jiang Liu, Bo Meng, Alexandre.J. Poulain, Qiyi Meng, Xinbin Feng

冯新斌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创新研究群体首席科学家,曾担任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任国际医学地质学会理事、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秘书长和环境地质地球化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获贵州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主要从事环境中汞、镉、铅等有害重金属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与人体健康、重金属污染环境修复和非传统元素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的研究。已在相关领域的国内外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其中SCI收录文章330余篇,出版专著3部。担任国际期刊Journal of Geochemical Exploration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副主编;Environemt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Atmosphere等刊物编委。

孟 博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获中国科学院“院长优秀奖”,贵州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一等奖1项。主要从事敏感生态系统汞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研究,包括:汞在水陆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和归宿等,水陆环境中汞的分子转化机理及界面地球化学过程。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Environmental Pollution等环境科学领域重要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合著专著2部。

刘 江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博士后,获西南大学农学博士学位,曾受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资助,赴加拿大University of Manitoba联合培养。研究方向为稻田生态系统汞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请识别二维码下载PDF原文

Cadmium isotope compositions of Fe-Mn nodules and surrounding soils: Implications for tracing Cd sources

Ting Gao, Yuhui Liu, Yafei Xia, Jian-Ming Zhu, Zhengrong Wang, Meng Qi,Yizhang Liu, Zengping Ning, Qiqi Wu, Wenpo Xu, Chengshuai Liu

刘承帅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为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中科院高层次人才计划入选者;兼任中国土壤学会理事、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理事等。主要从事地表金属元素环境地球化学行为及其调控、金属稳定同位素环境过程示踪以及土壤污染控制与修复研究。主持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NSFC-广东联合基金重点支持项目、中科院前沿重点等在内的科研项目20余项,发表论文150多篇,其中SCI收录130多篇(第一/通讯60多篇);申请发明专利31项,其中授权16项。

高 庭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博士后,中国科学院大学“院长奖”获得者。研究方向为非传统稳定同位素分析技术的开发及其在表生环境中的示踪应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博士后基金等项目。以第一作者在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Chemical GeologyEnvironmental Pollution等地球科学重要期刊发表SCI论文7篇。


请识别二维码下载PDF原文

New insight into iron biogeochemical cycling in soil-rice plant system using iron isotope fractionation

Guojun Chen, Tongxu Liu, Yongzhu Li, Ting Gao, Fang Huang, Xiaomin Li, Songxiong Zhong, Fangbai Li 

李芳柏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广东省科学院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所长,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广东省“杰出人才”、中国土壤学会副理事长、国家十三五重大研发计划重点项目首席、华南土壤污染控制与修复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农田土壤污染防控与修复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副主任。一直以来致力于农用地土壤污染控制与修复研究。共获授权有效发明专利47项,含美国等国际专利17项;共发表第一或通讯作者论文174篇;研制了认证产品3个、高新技术产品5个;获国家二等奖1项(第一)与省一等奖3项(第一)。

陈国俊  广东省科学院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方向为基于氮、氧、铁同位素的铁-氮耦联循环过程,以及基于铬同位素的铬迁移转化机制,已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博士后特别资助(站中)、博士后面上资助等科研项目;已在Water Research、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Chemical Geology等环境及地学主流期刊发表论文10篇,其中第一作者6篇,第二作者4篇;同时已申请专利2项。


请识别二维码下载PDF原文

Sorption of four s-triazine herbicides on natural zeolite and clay mineral materials with microporosity

Hefa Cheng, Rong Zhang, Gang Chen

程和发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博雅特聘教授。2006年获Stanford大学环境工程与科学博士学位、地质与环境科学辅修博士学位。曾先后获得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2013)与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17)项目资助。主要从事环境地球化学研究,在有机污染物在环境微界面间的迁移与降解机理、土壤重金属污染源解析等方面取得了一些创新性成果,发表国际SCI论文160余篇(第一/通讯100篇);获中国和美国专利各1项。兼任SCI期刊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Environmental Pollution副主编和Journal of Contaminant Hydrology编委、中文核心期刊《环境化学》编委。


请识别二维码下载PDF原文

Reviews

Occurrence, formation and environmental fate of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in biochars

Emmanuel Stephen Odinga, Fredrick Owino Gudda, Michael Gatheru Waigi, Jian Wang, Yanzheng Gao

高彦征  南京农业大学“钟山学者”首席教授、江苏特聘教授。主要从事土壤环境健康与污染控制方向研究。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基金、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任中国土壤学会土壤化学专业委员会主任。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被授予全国 “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

王 建  南京农业大学青年研究员。2019年获博士学位,论文入选江苏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主要从事土壤-植物系统中有毒有机物环境行为方向研究,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Water Research、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等期刊发表SCI论文7篇,其中ESI高被引论文1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件。

Emmanuel Stephen Odinga  南京农业大学博士研究生。2020年毕业于南京农业大学,获环境科学专业硕士学位;2016年毕业于肯尼亚埃格顿大学,获森林资源管理学士学位。主要从事土壤中有毒有机物污染与控制方向研究。


请识别二维码下载PDF原文

Radiocarbon isotope technique as a powerful tool in tracking anthropogenic emissions of carbonaceous air pollutants and greenhouse gases: A review

Gan Zhang, Junwen Liu, Jing Li, Pingyang Li, Nannan Wei, Buqing Xu

张 干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现兼任广东省可持续发展协会理事长,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环境地质地球化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同位素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环境科学会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专业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区域环境污染过程与控制、环境同位素技术与应用研究研究。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项目、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广东省本土创新团队项目等30余项。发表SCI刊物论文380余篇。其中,53篇发表于环境研究顶级期刊ES&T(NI期刊)。获授权专利20余项。获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八届“侯德封”奖,广东省“丁颖科技奖”,广东省特支计划“南粤百杰”,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排名第二),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二)。


请识别二维码下载PDF原文

Characterization, occurrence, environmental behaviors, and risks of nanoplastics in the aquatic environment: Current status and future perspectives

Junyu Wang, Xiaoli Zhao, Fengchang Wu, Lin Niu, Zhi Tang, Weigang Liang,Tianhui Zhao, Mengyuan Fang, Hongzhan Wang, Xiaolei Wang

赵晓丽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现任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基准与风险评估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污染物环境行为与效应团队PI,兼任Applied Geochemistry(Elsevier)副主编。主要从事水污染治理和新型纳米材料研制应用,以及水质基准/标准等方面研究。

王珺瑜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与北京师范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主要从事纳米材料在水环境中的特性、环境行为、毒理学和风险评估等方面研究。


请识别二维码下载PDF原文

Perspectives

Priorities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n the Tibetan Plateau

Yunqiao Zhou, Guoli Yuan, Zhiyuan Cong, Xiaoping Wang

王小萍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曾先后获得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与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长期从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全球循环研究,在青藏高原POPs时空分异与源汇特征、南亚POPs排放与季风驱动机制、高寒生态系统POPs富集机理等方面取得了创新性成果。

周云桥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特别研究助理(博士后),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要研究方向为新型污染物的环境行为与风险评价。


请识别二维码下载PDF原文

Quantifying the multi-scale kinetic processes in soil environments: Frontiers and challenges

Zhenqing Shi, Xiaofan Yang, Chongxuan Liu

石振清  华南理工大学环境与能源学院教授。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环境土壤化学方面的研究,尤其擅长在复杂土壤体系发展动力学预测模型。目前重点研究方向为土壤多尺度多过程耦合反应动力学机制和定量预测,土壤污染时空变化规律和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预测模型。


请识别二维码下载PDF原文

Reviews

Underwater robot sensing technology: A survey

Yang Cong, Changjun Gu, Tao Zhang, Yajun Gao

丛 杨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医学影像分析、大数据处理、机器人伺服等研究。获得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优秀会员,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IEEE Senior Member,担任中国图象图形学会理事,中国自动化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务。先后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与面上项目、中科院课题多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863项目等。获得辽宁省自然科学一等奖(排名1),中国自动化学会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排名1)、中国自动化学会青年科学家奖,中国科学院沈阳分院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奖、辽宁省青年科技奖、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排名2),辽宁省自然科学成果特等奖1项(排名1),二等奖1项(排名1),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目前已在国内外期刊和会议上发表80余篇文章,参与出版Springer 专著一部,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6项、软件授权7项。目前,担任IEEE Transactions on Circuits and Systems for Video Technology (T-CSVT)、《自动化学报》等国内外知名期刊的编委。


请识别二维码下载PDF原文

Research progress on geosynchronous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Cheng Hu, Zhiyang Chen, Yuanhao Li, Xichao Dong, Stephen Hobbs

胡 程  博士、教授/博导,北京理工大学雷达技术研究所副所长;2003年于国防科大获学士学位,2009年于北理工获博士学位,期间在英国伯明翰大学访问学习15个月。主要研究方向为测量雷达精细信号处理、生物探测雷达系统与信息处理等。在国内外期刊发表SCI/ EI论文2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40余项。英国工程技术学会会士(IET Fellow)、中国电子学会会士/理事、中国电子学会信号处理分会青年副主任;担任IET 2018国际雷达会议大会主席;并担任“危险化学品事故与边坡灾害预防与控制”工信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IEEE GRSLChina Science: Information Science、IEEE Access、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中英文版、《电子与信息学报》、《雷达学报》、《信号处理》等多个期刊编委;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排5)、国防科技创新团队奖1项(排7)。


请识别二维码下载PDF原文

Recent progress in human body energy harvesting for smart bioelectronic system

Yang Zou, Lin Bo, Zhou Li 

李 舟  中科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生物与环境平台主任、研究员、博导,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青委会副主任、中国生物工程学会青委会委员、中国电子学会生命电子分会青年副主委,中国科学院大学纳米科学与技术学院纳米能源教研室主任。获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教育部新世纪、北京市高创计划和北京市科技新星等人才计划支持。主要从事植入/穿戴电子医疗器件、医学传感与人工智能判别、生物传感、可降解电子器件、细胞生物力学等研究工作。已在Nature Rev. Cardiology,Nature Comm., Science Adv., Advanced Materials, Science Bulletin等期刊上已发表论文130余篇,影响因子大于10的60余篇。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国际医学与生物工程联合会(IFMBE)青年科学家奖、富士Visual Sonics青年科学家奖、中国发明协会金奖等。担任Science Bulletin, Nano Select, Smart Materials in Medicine副主编以及多个期刊的编委,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InfoMat, Materials等期刊的客座主编,国家食药监总局创新医疗器械评审专家,及Nature Electronics, Nature BME, Science Adv.和Nature Comm.等70多个国际期刊特邀审稿人。

邹 洋  本科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现为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柔性能源采集与传感器件,仿生电子器件相关研究。


请识别二维码下载PDF原文

欢迎投稿

       我们诚挚地邀请相关领域的学者积极投稿,所有文章将经过严格的同行评审,一经收录将全文发表在ScienceDirect平台,供读者免费阅读和下载。   

       投稿链接如下:

www.editorialmanager.com/fmre


喜欢本篇内容请给我们点个 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