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上海影城改建引发学术界讨论

城市设计 2023-02-06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上海市建筑学会ASSC Author 上海市建筑学会

上海影城改建引发学术界讨论


2022年10月14日上午,关于“上海影城更新改造项目”的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市建筑学会举行。今年2月21日,经过三十一年的运营,上海影城宣布暂停营业,启动焕新升级。作为上世纪90年代初建成的一座标志性建筑,针对其改造方案广受专业内外人士争议的部分,与会专家进行了热烈的学术讨论,并对以上海影城为代表的现当代建筑的保护与更新原则提出了建设性建议。

会议现场


  会议由上海市建筑学会曹嘉明理事长主持。研讨会首先由课题组对《上海市优秀现当代建筑(1949-2000年)价值评估与调查》课题的延续背景及重要成果做了简要介绍,并对入选“上海市优秀现当代建筑第一批推荐名单”的“上海影城”从历史、科学、艺术、社会情感等方面进行了价值阐述。


  基于其价值要点和方案特点,各位专家针对社会各界的争议点展开了讨论,并根据目前改造的实际进展对上海影城的保护与更新方式提出了相关建议。同时,以上海影城更新为契机,各位专家就“具有标志性意义、价值点突出的现当代建筑在更新时代如何有效实现价值保护”提出了重要见解。

上海影城改造前


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资深总建筑师陈梦驹指出


  首先,每个时代的美学价值均不一样,但都值得尊重,因为每个时代的美学特征都反映了当时的生产力、政治制度、经济特征等等,不是能够轻易模仿复制的。


  其次,现代建筑都面临着建筑生命周期与功能生命周期不一致的问题,功能的快速迭代一定会带来建筑的快速改造。近代建筑的体量巨大,往往较以往定义的"历史建筑"涉及更多的经济和政治问题,而且对近代优秀建筑的美学价值还未被社会认同。


  因此,如何在复杂的改造过程中融入保护的理念值得更深入的探讨。针对上海影城的具体改造方案,他认为新方案的立面一定程度的破坏了原有建筑的整体性和完整性,同时这些手法也对实际功能产生了一定影响。例如,入口处的弧形大楼梯的设计是不太合理的,不仅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而且会对街口转角处的人行造成阻碍,同时立面效果也较为零碎。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汪孝安提出:


  城市是各个历史阶段的建筑和城市环境所逐步形成的,每个阶段的建筑都是城市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如果用当下的价值观、审美趋势去看待既有建筑,以涂脂抹粉般的改造去持续地更新,那么建筑历史就会出现断层。


  上海已经有了比较好的历史建筑保护和既有建筑更新的做法,应当持续这种有效的延续建筑历史文脉的做法。上海影城本身具有非常鲜明的八十年代后期的时代特征和建筑特色,是当时较有影响力的标志性建筑,影城的建筑主体与北侧酒店有着较为协调的建筑整体关系,与街角周边环境的关系融洽,且承载了很多历史性、文化性信息,今天看来依旧不失其历史价值,是一个很重要的城市文化样本。我们对待具有历史和文化价值的既有建筑和城市街区的更新,主管部门、业主和建筑师都应当以延续城市和建筑历史文脉为己任,而不应单纯以标新立异为前提,对建筑外观进行改头换面的改造。


  目前的方案,建筑立面过多地采用了一些非建筑性的装饰手法,较大地改变了原有建筑形态的整体性和街区的历史风貌,街道转角处楼梯尺度和形态也显得较为突兀,这样的处理方式对于上海影城这座已有30多年历史积淀、具有标志性和历史价值的建筑更新显然是不够恰当的。


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杨明提出:


   上海影城的改造程序或许合法但建筑改造手法不尽合理。作为一座重要的城市级公共建筑,上海影城与位于其后方的银星宾馆整体体现了上海九十年代初期一流的沪港合作设计水平。


  因此,对它的改造应该首先厘清它之于上海城市历史叙事的价值点所在,明确哪些重点部位代表了那个时代的建造工艺和设计手法。其次,对上海影城的改造也应遵循历史建筑保护中通行的“原真性”和“可逆性”原则。从城市记忆延续的角度来说,即不仅要保留其原真的、可识别的初始设计特征,还要在建筑载体之外,充分挖掘其背后的相关历史信息,让人了解真实的历史故事。而从改造的技术手法上来说,影城的新形象可以来自“适度化妆”但不应该是“换脸整容”。目前的上海影城改造方案几乎抹去了所有城市尺度的原有形象记忆,致使其历史面目不清。而通过有选择地“适度化妆”,至少可以在操作层面为建筑留下在未来进行“可逆性”重现地机会。


  除此之外,他还提出,对于现当代建筑的保护问题不完全是一个学术问题,其在专业实操和法律执行方面需要更加明晰地界定和规范。在未来相关行业法规条例的修订中,建议尝试建立起现当代建筑保护与更新的日常管理机制,只有当出现非常特殊的情况时才通过“一事一议”的方式予以补充确认。

上海影城改造后效果图


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常青提出:


  无论年代长短,城市包括了不同历史阶段的建筑,在被认定的古代和近现代建成遗产之外,还有晚近的现代典型代表性建筑,对于城市同样有记忆和认知价值,也需要重点保留。这些建筑在美国被称为“现代地标性建筑”,在日本被称为非文化财的“重要建筑物”,会依《景观法》选择性保留。


  上海影城这一例子可以说就是一个建成30年以上非遗产的代表性建筑。由于在现行法律法规中还缺乏对于这类建筑的相关保留规定,根据纽约等国际大都市的经验,建议上海可以在现行保护法规的修订中,加入保留“现代地标性建筑”条目。需要指出的是,这类建筑外观的时代性和场所性价值高于其他内在价值,因而这种外观价值属于整个城市而非业主,其最重要的价值认定依据来自专家领域的认可度和社会公众的接受度,这也是其“人民性”的一大体现。对这类建筑的保留,因而也不同于遗产类建筑的保护,比如不应对其周边环境做出建控地带的严格规定。同时,对“现代地标性建筑”的认定需要明确其管理机构,以便在当下城市更新的热潮中,以适宜的方式落实对其的选择性保留。


同济大学原常务副校长伍江提出:


  保护建筑的认定工作应该是动态持续的。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的现当代建筑已经陆续开始迈过“30年建成时间”的认定门槛,但目前距离第五批优秀历史建筑的公布已经过去7年,相关工作还未有序跟进。随着历史的推移,应该尽快推出后续几批的优秀历史建筑名单,为改革开放以来的一大批优秀现当代建筑的保护与合理更新提供法律依据。


  其次,他还提出,在《上海市历史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中提出了“先予保护”这一概念,其主要意义是对“在城市建设中发现有保护价值而尚未确定为优秀历史建筑的建筑”进行前置保护。在今天的城市更新背景下,《条例》中的这一规定对上海影城类似的不合理改造事件可以起到有效的干预作用。


  针对上海影城的重要价值点及改造方案,他特别提出,上海影城是公认的地区性标志建筑,经过30余年的发展与沉淀,为文艺界人士、普通市民均带来了特殊的记忆。因此,其改造要保护和延续这种城市记忆,不能按照当下的审美将时下流行和新潮的设计手法套用在已经被历史、社会接受的既有形象上。另外,上海影城在设计之初与银星酒店是一个整体,改造时,依旧应考虑这种整体性 ,而不能仅仅关照影城自身的局部特征,这样极易破坏原有体量的完整性。


研讨会最后,上海市建筑学会理事长曹嘉明总结说:


  上海影城的价值是清晰且具有共识的,代表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优秀的建筑设计水平,获得了众多奖项的认可,并且它还是全国第一座五星级影城和上海的标志性建筑,举办了我国首次国际电影节,对于行业、城市及市民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


  目前的改造方案对原设计的整体性影响较大,且这样大手笔的改造不可持续,在潮流退去之后又将开始追逐新一轮的流行趋势,如此反复,建筑的价值将永远无法得到沉淀和延续,也会切断城市发展的序列,留下城市发展的遗憾。上海市建筑学会作为建设领域的专业学术团体,有责任和义务持续跟踪建国以来具有突出价值的标志性建筑的发展动态,积极呼吁各界人士关注城市文脉延续、关注城市风貌保护、关注城市历史进程完整。


图片来源演讲嘉宾,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新媒体编辑:吕飒

校对:杨梓浩


©上海市建筑学会

欢迎联系转发,未经授权禁止媒体转载。



点击查看城市设计往期文章

何为公共空间?


上海天文馆|星辰在望


揭开主题包装的秘密,一天时间让你全面了解迪士尼是怎么建成的!


《布达佩斯大饭店》电影建筑书


电影中的建筑故事


* * *


  欢迎关注我们的原创内容号 “什么是城市”  Whatscity  


热爱设计 专心阅读

期待与你相遇

投稿 · 咨询 · 合作或者

加入社群请扫码

入群暗号   “你所在的城市名称”+城市聚落   




了解更多城市设计的报道资料,请在后台回复“搜索”,调取城市设计号内搜索页面。了解更多城市设计提供的设计企业合作服务,后台回复关键词“设计企业服务”。

城市设计,以专业的立场,前沿的视角,洞察社会文化的建筑现象;用及时的评论,深度的解析,搜罗来自各个领域的设计原料。致力于成为泛行业的城市文化与设计知识杂志。后台回复关键词“媒体合作”联系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