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最新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第40次)

2017-08-04 IT战略家


8月4日,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以下为报告主要内容摘选:


基础数据


  • 截至2017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51亿,半年共计新增网民1992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54.3%,较2016年底提升了1.1个百分点。


  • 截至2017年6月,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7.24亿,较2016年底增加2830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占比由2016年底的95.1%提升至96.3%。


  • 截至2017年6月,中国网民中农村网民占比26.7%,规模为2.01亿。


  • 截至2017年6月,中国网民通过台式电脑和笔记本电脑接入互联网的比例分别为55.0%和36.5%;手机上网使用率为96.3%,较2016年底提高1.2个百分点;平板电脑上网使用率为28.7%;电视上网使用率为26.7%。


  • 截至2017年6月,中国网站总数为506万个,“.CN”下网站数为270万个。


趋势特点


基础资源保有量居世界前列,出口带宽大幅增长


截至2017年6月,我国IPv4地址数量达到3.38亿个、IPv6地址数量达到21283块/32地址,二者总量均居世界第二;中国网站数量为506万个,半年增长4.8%;国际出口带宽达到7,974,779Mbps,较2016年底增长20.1%。


中国网民规模达7.51亿,数字技术助推经济社会转型


截至2017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7.51亿,半年共计新增网民1992万人,半年增长率为2.7%。互联网普及率为54.3%,较2016年底提升1.1个百分点。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技术正在加速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成为促进我国消费升级、经济社会转型、构建国家竞争新优势的重要推动力。


手机网民占比达96.3%,移动互联网主导地位强化


截至2017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7.24亿,较2016年底增加2830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由2016年底的95.1%提升至96.3%,手机上网比例持续提升。上半年,各类手机应用的用户规模不断上升,场景更加丰富。其中,手机外卖应用增长最为迅速,用户规模达到2.74亿,较2016年底增长41.4%;移动支付用户规模达5.02亿,线下场景使用特点突出,4.63亿网民在线下消费时使用手机进行支付。


商务交易类应用保持高速增长,促进消费带动转型升级


2017年上半年,商务交易类应用持续高速增长,网络购物、网上外卖和在线旅行预订用户规模分别增长10.2%、41.6%和11.5%。网络购物市场消费升级特征进一步显现,用户偏好逐步向品质、智能、新品类消费转移。同时,线上线下融合向数据、技术、场景等领域深入扩展,各平台积累的庞大用户数据资源进一步得到重视。


互联网理财市场趋向规范化,线下支付拓展仍是热点


2017年上半年,互联网理财用户规模达到1.26亿,半年增长率为27.5%,互联网理财领域线上线下正在整合各自在流量、技术和金融产品服务的优势,步入从对抗竞争走向合作共赢的发展阶段,网贷理财产品收益率持续下降,行业朝向规范化发展;线下支付领域依旧是市场热点,网民在超市、便利店等线下实体店使用手机网上支付结算的习惯进一步加深,网民中在线下购物时使用过手机网上支付结算的比例达到61.6%,在深耕国内市场的同时,我国网络支付企业纷纷拓展市场潜力巨大的海外市场。


在线教育、网约车服务规模保持增长,共享单车丰富出行方式


截至2017年6月,公共服务类各细分领域应用用户规模均有所增长,在线教育、网约出租车、网约专车或快车和共享单车用户规模分别达到1.44亿、2.78亿、2.17亿和1.06亿。在线教育市场迅速发展,人工智能技术驱动产业升级;网约车市场经历资本驱动的急速扩张阶段,进入规范化发展道路;共享单车丰富市民出行方式,技术与资本推动行业蓬勃发展。


基础应用类应用发展


即时通信


截至2017年6月,即时通信用户规模达到6.92亿,较2016年底增长2535万,占网民总体的92.1%。其中手机即时通信用户6.68亿,较2016年底增长2981万,占手机网民的92.3%。



即时通信市场两极化差异进一步凸显:针对垂直场景或小众用户需求的即时通信产品仍将连接用户作为主要功能,以扩大用户规模、提升服务水平作为主要目标;而以微信和QQ为代表的第一梯队即时通信品牌则致力于构建用户、内容和服务三者间的连接,进而推动即时通信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核心流量入口。


总体而言,处于市场领先地位的即时通信应用在2017年上半年的变化特点主要集中于流量入口地位、内容与服务连接能力和商业模式成熟度三个方面:


首先,即时通信作为移动互联网流量核心入口的地位已经确立。数据显示,即时通信的用户渗透率不仅超过九成,明显领先其他手机应用。此外,通过对过去半年新上网的用户进行调查可以发现,即时通信在新网民各类应用中的渗透率排名第一,达到80.8%,高于排名第二的搜索引擎16.9个百分点。新网民对即时通信的接受程度明显高于其他互联网应用,因此预期未来即时通信的核心流量入口地位将更加巩固。


其次,以微信为代表的即时通信产品着力提升其连接服务与内容的能力。在连接服务方面,微信小程序于2017年1月正式上线,初步构建起将自身海量流量分发向各类其他互联网服务的新型生态。在连接内容方面,微信于5月上线“搜一搜”和“看一看”功能,利用即时通信平台上的社交关系链为用户推送优质内容。


最后,即时通信产品商业模式成熟度不断提升,企业营收显著增长。通过为各类增值业务输送流量,即时通信产品摆脱了依靠自身业务难以变现的问题,形成了蓬勃发展的产业生态。2017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腾讯以即时通信业务为核心的相关业务板块营收同比增幅均在40%以上;得益于直播业务的不断成熟,陌陌在今年第一季度的营收同比增幅达到421%。


搜索引擎


截至2017年6月,我国搜索引擎用户规模达6.09亿,使用率为81.1%,用户规模较2016年底增加707万,增长率为1.2 %;手机搜索用户数达5.93亿,使用率为81.9%,用户规模较2016年底增加1760万,增长率为3.1%。



2017年上半年,搜索引擎应用继续保持移动化趋势。用户方面,手机端用户增长幅度远超整体应用的涨幅;企业方面,移动搜索对整体流量的贡献率持续提高,移动营收成为行业收入增长支柱。


百度财报数据显示,2017年第一季度移动营收在总营收中占比达70%,高于去年同期的60%;同期搜狗财报显示,移动端搜索流量同比增长50%以上,移动搜索收入对整体搜索收入的贡献提升到72%。


人工智能成为推动搜索引擎算法持续改进的核心技术,但用户体验的提升效果尚难以量化。在移动智能硬件入口端,语音、图像搜索请求量与日剧增,正在赶超文字键入搜索;在模糊搜索与个性化推荐方面,融合人工智能的匹配算法使搜索引擎能够理解内容,针对模糊需求提供搜索结果,并可围绕用户属性、习惯和兴趣标签提供更加个性化的主动推荐,例如通过算法推荐的信息流模式,正在替代用户的一部分主动搜索行为。


但是,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算法改进,仍需数据和时间的积累,在产品层面的用户体验提升尚未出现突破性的进展,一搜即达、知识图谱等更加精准和全面的搜索服务还未进入用户视野。


搜索引擎行业面临较大的竞争压力,广告营收同比增速和净利润均出现下降,创新商业模式成为行业重要关切。搜索引擎行业外部竞争压力较大,垂直应用如网购、旅游、新闻、社交领域的搜索快速发展,搜索引擎的商业模式与产品服务创新进程相对落后;行业内部面临新进入者的竞争压力,微信搜索的加入将对现有格局产生影响;用户搜索流量增长乏力,来自PC端的搜索需求已接近饱和,而移动端的搜索需求则分流明显;增强现实技术正在逐步获得实践应用、在线流媒体服务兴盛、原生广告与内容营销需求日益旺盛,广告主可选择的广告形式更加丰富、议价能力提高,搜索关键字广告的优势减弱。


网络新闻


截至2017年6月,我国网络新闻用户规模为6.25亿,半年增长率为1.7%,网民使用比例为83.1%。其中,手机网络新闻用户规模达到5.96亿,占手机网民的82.4%,半年增长率为4.4%。



网络新闻是中国互联网发展最早的互联网应用之一,作为信息获取的基础应用,网络新闻服务形式已经从早期的以采编分发为主的自主传播模式转化到以用户资讯需求为主的资讯平台供给模式。目前,新闻资讯领域主要体现出三个特点:


1、资讯聚合平台化趋势促进分工进一步明确。资讯聚合平台较以往以自主采集分发为主的新闻运营模式在内容形式和规模有极大提升,而在这种趋势下,网络新闻的提供者和分发平台的分工也进一步清晰。内容制作方已经从以往以专业媒体为主转换到专业机构与自媒体并存,而作为内容聚合的平台方主要以技术为核心进行产品运营、资讯分发、用户维系等工作。


2、整体资讯内容过剩,跨界竞争日趋激烈。平台化的资讯传播模式促使大量内容提供者涌入,形成专业媒体、自媒体同台竞争的格局。这种情况一方面拓展了信息类型,从以往文字、图片扩展至视频、直播;另一方面服务模式也与视频、微博、直播等应用存在交集。在这种形势下,资讯聚合平台不仅与专业新闻网站形成竞争态势,同时也与其他应用形成潜在竞争关系。


3、技术成为新闻资讯平台的核心竞争力。内容及用户的增多也对资讯平台提供的内容质量及传递的精准性造成挑战。这种情况促使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技术发展成为资讯服务平台的核心竞争力。未来大数据、神经网络、自然语言理解、自动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将促使资讯聚合平台在资讯推荐、营销推广乃至更深入的内容制作、互动沟通等方面取得进一步发展。


社交应用


截至2017年6月,使用率排名前三的社交应用均属于综合类社交应用。微信朋友圈、QQ空间作为即时通信工具所衍生出来的社交服务,用户使用率分别为84.3%和65.8%;微博作为社交媒体,得益于名人明星、网红及媒体内容生态的建立与不断强化,以及在短视频和移动直播上的深入布局,用户使用率持续回升,达38.7%,较2016年12月上升1.6个百分点。垂直类社交应用中,豆瓣作为兴趣社交应用的代表,用户使用率为8.6%。



2017年上半年,各类社交平台内部聚焦优质内容生产,外部积极与多产业拼接融合。


从行业内部来看,内容成为各社交平台体现价值的主要表现形式,平台成为连接优质内容生产方和用户的窗口,内容生产方从专业媒体、公关机构、大V向网络红人、粉丝及普通用户延伸。内容品质的不断提升,提高了用户付费意愿,推进平台进一步完善优质内容付费服务模式。同时,社交平台进一步推进用户分级,为不同用户提供不同服务,提高优质内容推送的精准度,提升用户的会员付费意愿。


从行业外部来看,社交平台的移动性使行业不断与其他领域拼接融合,从网红、直播、社群等紧密相关的细分领域,到广告、游戏、电商、金融、O2O等,在相关产业链寻求更大发展及变现机会。广告仍是社交平台商业化的主要模式,2017年上半年,微信朋友圈、微博等综合社交平台基于用户属性与兴趣,利用图片、文字、视频等展现方式,开展精准广告推广。


注: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全文下载:关注本公众号,回复【报告】获取下载链接。



©转载请联系本公众号


更多精彩阅读请点击:


IT 战略家


这里不打算迎合任何人的三观

但可以保证提供有深度的思考


把握趋势,洞见未来

长按二维码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