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江西师大苏区振兴研究院院长、教授刘善庆:提升赣州省域副中心城市承载力辐射力

刘善庆 当代江西 2023-12-14

作为江西唯一的省域副中心城市、全省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桥头堡,赣州应如何提升省域副中心城市的承载力辐射力,真正把定位变成名副其实的地位?江西师范大学苏区振兴研究院院长、教授刘善庆为您解读。


赣州章江两岸浸染在金色霞光中,如诗如画。黄杨军/摄 视觉中国供图

省委十五届四次全会提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着力优化全省生产力布局,要加快构建“一主一副、两翼联动、多点支撑”区域发展新格局。

建好赣州省域副中心城市、强化赣州省域副中心城市地位,是建设江西南部重要增长极,优化区域功能布局,加快推进新时代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赣州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重要的生态地区、赣闽粤湘四省交界地区,也是欠发达地区。

建好赣州省域副中心城市,要按照打造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高地要求,在区域发展新格局下,依靠“自身实力”和“区域合力”抢抓机遇,将政策红利转化为发展动力,将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持续提升赣州省域副中心城市的承载力辐射力,不断强化赣州省域副中心城市地位。

推进软硬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对内激发活力、对外聚集能量的环境条件支撑。

便利的交通、快捷的信息、良好的营商环境等软硬件基础设施,既是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的必备基础,也是加强地区间经济联系不可或缺的桥梁纽带。

要积极推进赣州革命老区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试点,建设航空、高铁、公路、水运统筹发展的全国性综合立体交通枢纽,进一步提升赣州贯南通北、承东启西、“买全球卖全球”的枢纽地位,实现“货畅其流”“客便其行”。

高水平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是赣州转型跨越、借势超车的关键变量,应着力发展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关键性新型基础设施。

市场规则事关政府的科学管理和有效服务,是营商环境的重要内容,要进一步开放市场,营造公平的市场环境,强化政策清单的公正性、精准性,打造政府、社会、企业都讲诚信的市场环境,加快建立高标准的市场规则。

优化强化产业体系,以产兴城。

坚持发挥比较优势、有所为有所不为,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特别是集中力量超前谋划布局若干个与赣州自身潜力相匹配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以先进制造业为重点,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两城两谷两带”主导产业。

加快培育数字经济,以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融合为先导,以5G、云计算、工业互联网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领域为重点,以服务“专精特新”实体企业为引领,推动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变革“由虚向实”,实现以融合为主线的传统产业数字化升级;重点围绕头戴式AR/VR眼镜或头盔、家庭机器人、自动驾驶的清洁能源汽车、柔性显示、3D打印等新时代“五大件”进行产业布局。

大力支持生产型服务业发展,促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互融共进、相辅而行。重点培育壮大现代金融、科技服务、信息服务、工业设计、现代物流、创新创业等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其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

加快提升电子商务、健康养老、文化旅游、家政等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

深入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业产业链纵向融合和纵向一体化,以及电子商务、健康养老、文化旅游、农产品加工、物流等横向融合和横向一体化。

积极打造产业平台,推动优质资源、要素要件向中心城区产业平台集聚,既要促进同类产品、同类企业集群,也要进一步壮大产业链集群,实现以产促城、以城兴产。

推动形成功能互补、城乡互促的一体发展机制。

以比较优势为基础,以优化整合为手段,对全市空间功能进行合理分工,构建以中心城区为主体、各县(市、区)合理分工、相互补充、有机衔接的城乡结构和空间布局。

以提升中心城区承载力、辐射带动力为目标,通过疏解、集聚手段,进一步优化整合中心城区功能,加快“五区一体化”联动发展,做大做强中心城区。

推进新型城镇化,扎实推进瑞(金)兴(国)于(都)经济振兴试验区、三南一体化、会(昌)寻(乌)安(远)生态经济区、大(余)上(犹)崇(义)幸福产业示范区、信丰高质量发展示范先行区协同发展,培育壮大瑞金、龙南副中心城市,打造一批服务于中心城区的卫星城和配套基地。

把农村发展当作建好省域副中心城市的重要途径,促进城乡二元架构的要素市场一体化,加快形成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体制机制。

在新时代“五美”乡村建设中,针对不同区域、不同类型村庄,实行差别化推进策略。顺应人口向城市转移的大趋势,以圩镇建设为重点,科学布局城乡基础设施,优化农村公共服务,促进城乡融合互促、功能互补。

深化区域合作,重塑赣州经济地理格局。

用好用活中央国家机关对口支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机制,全面深化与深圳的对口合作关系,在国家构建“海陆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中精准定位、找准机会,探索大尺度、跨区域、相对精准的区域合作,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跨省域要素流动、优化区际资源配置。

强化湾区思维,立足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充分利用大湾区建设的“虹吸效应”,积极主动承接产业“外溢效应”,加快深赣港产城一体化合作区、赣粤边区域产业合作示范区建设,与大湾区形成产业链、创新链的嵌入式融合发展,倾力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

加强赣闽粤湘边际区域横向协作,通过建立经济区、形成强有力的沟通协调机制等途径,推动与吉安、梅州、龙岩、三明、郴州等城市间的基础设施、市场、产业协同发展,将各城市潜在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变边缘为中心、冷地为热区、竞争为协作、分割为开放,逐步将赣州建设成为赣闽粤湘边际区域的首位城市,辐射带动毗邻地区高质量发展。


来源:当代江西
原创荐读↘
九江市委书记刘文华:高标准建设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
江西维A水稻诞生记
县域经济如何更“经济”
解密流传至今的西周古傩遗风
优化生产力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团结就是力量》为何经久不衰
赣东北城市群如何打造“硬核”之翼
县域经济靠什么扬优成势
赣西城市群如何舞动腾飞之翼
江西财经大学教授吴志军:“两翼”联动助力赣鄱崛起
省域副中心,赣州成色几何?

抗战牺牲的第一个江西籍将军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