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诗词背后的人生:曾巩的故乡往事

曾炳亮 当代江西 2024-05-12

有人说,苏轼之后,再无苏轼;曾巩之后,无数曾巩。


在“唐宋八大家”中,曾巩的名字虽没有苏轼、欧阳修等人那般如雷贯耳,但他12岁试作《六论》,援笔而成,辞句宏伟。年轻时虽身在乡野,却名震天下。

从田头耕夫到文坛巨匠,曾巩的文学才华不可谓不出众。

王安石在《赠曾子固》中高度赞叹曾巩的文学修养:“曾子文章众无有,水之江汉星之斗。”

即使狂放不羁的苏轼,对曾巩也是钦佩不已:“醉翁门下士,杂沓难为贤。曾子独超轶,孤芳陋群妍。”

曾巩(1019—1083),字子固,江西南丰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政治家。

南丰,作为曾巩的出生地,承载着他儿时的记忆,见证了其刻苦攻读的经历及坚韧不拔的意志,也为其宦游九州,政声流芳千古而铸魂塑形。

曾巩画像

岩洞静学

宋真宗天禧三年(1019)八月二十五日,临川县尉曾易占喜得贵子,取名曾巩。在“曾密公旧宅”(因其祖父曾致尧卒后被封为“密国公”而得名),也就是现在南丰县城东门老街旴江东路老针织厂一带,曾巩度过了他快乐的童年。

10岁时的一个酷暑,曾巩在房内读书热得不行,就找兄长曾晔闲聊,谈话间了解到旴江对岸南山密林修竹之间有一个清幽的岩洞,非常适合读书,便缠着曾晔带他去。

到南山脚下后,兄弟俩很快就找到了一个长宽约3米,高约2米的岩洞,四周高树遮掩,浓荫蔽日,在岩洞右下侧有一泓清澈的山泉,是个读书的好去处。两人从炎炎夏日下遽然走进这个岩洞,全身倍感清爽,非常喜欢。

于是二人对岩洞内外的碎石杂木和岩洞西侧沟谷下的泉水池进行了清理,一来方便读书,二来方便清洗笔砚。

读书岩

清理过的岩洞更显清幽雅致,兄弟俩从家中搬来小桌子、凳子和笔墨纸砚,一个小小的书房就布置好了。从此,岩洞里不时传来朗朗书声。不久,弟弟曾牟也加入其中。

三人在岩洞中刻苦攻读,累了就爬到山顶,站在巨石上远眺军峰山,鸟瞰盱江蜿蜒如带;倦了就静卧于巨石之上,畅谈理想、闭目养神,好不自在。

南宋时期,儒学大师朱熹特意寻踪来到南山,在岩洞和水池边的岩壁上分别题上“书岩”和“墨池”。

之后,读书岩前建起了岩亭,岩西侧建起了曾巩祠堂,在20世纪80年代开辟为曾巩纪念馆,馆内景色秀丽,丛丛修竹,红墙青瓦,迴廊曲径。

几经兴废,现在的读书岩,已成为人们发思古之幽情、追先贤之遗德的名胜古迹。“书岩映月”,便成了南丰八景之一。

墨池记

躬耕苦读

景祐三年(1036),其父曾易占于玉山任上坐诬失官,此后很多家产易主,曾巩所居房屋空间渐显局促,婚后又将原本兼作书房的卧室改成了婚房,曾巩更是没了合适的读书场所。

在妻子晁文柔的建议下,曾巩与邻居商量,利用邻居家后院位置搭建书房。在征得邻居同意后,曾巩与曾牟、曾宰、曾布四兄弟便开始动手搭建书房。经过十天左右,书房便搭建好,周围还栽上了小树、竹子等,并将书房取名为“南轩”。

曾巩将此前所藏的书籍全部搬入其中,并先后写了《南轩记》《学舍记》两篇文章,以表达其心志,坚定其在苦难中不屈服、在逆境中不服输的态度和决心,其中《南轩记》还抄写贴在书房墙壁上,以此激励自己不断进步。

庆历七年(1047),父亲离世,曾巩不得不独当家事,一力承担起“大家长”的责任。“皇皇四方,营飦粥之养”,劳碌顿挫,艰苦异常。

《宋史》记载:“奉继母益至,抚四弟、九妹于委废单弱之中,宦学婚嫁,一出其力。”

第二年,曾巩从洪州回到南丰,在时任洪州太守刘沆的资助下,和兄长一起,带着4个弟弟、9个妹妹回乡躬耕垄亩,开始了长达10年的耕读岁月。

《宗师列传·唐宋八大家——曾巩篇》节目截图

在南丰,曾巩与老三曾牟、老四曾宰商议后,买下南丰洗马桥附近南源的一片田地用来耕作,同时为方便休息、炊饮及设案读书,还在南边山脚下建了一栋茅屋。从此,小小茅屋承载着家人们的苦与乐,耕与读。

此后的岁月中,曾巩在困顿中“励其志、坚其守、广其学”,还一直督促弟弟们勤学不坠,亲自为师教育弟弟。

十年躬耕,笔耕不辍。在《读书》一诗中,曾巩深情地回忆了那段艰辛岁月:“荏苒岁云几,家事已独当。经营食众口,四方走遑遑。”

彼时,以曾巩之才,“非今所谓贤人者”。然而造化弄人,庆历元年(1041),曾巩与兄长曾晔科举落第后南归,惹得同乡人冷嘲热讽,说是“三年一度举场开,落杀曾家两秀才。有似檐间双燕子,一双飞去一双来。”在南宋著名史学家王明清的《挥麈录·后录》中有这样一首打油诗,说的便是曾巩兄弟在考场失意后的遭嘲讽的情形。

虽科举失利,但曾巩却遇两件幸事,其一是与应试的青年士子王安石交友,其二是以文拜谒当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

欧阳修读其文后大加赞赏:“过吾门者百千人,独于得生为喜。”(《上欧阳学士第二书》)后来曾巩师从欧阳修,思想与文风都受到欧阳修的直接影响。

落魄不落志,落选不落学。嘉祐二年(1057),曾巩与弟弟曾牟、曾布,堂弟曾阜,妹夫王无咎、王彦深同科考中,创造了一门六进士的佳话,轰动朝野。

曾巩在人生至暗时刻,先是重疾缠身,近乎丧命,其后父亲与长兄又先后去世,家庭落入“卑巷穷庐,冗衣砻饭,芑苋之羹”的窘况。“予之所以遂其志而有待也”“吾之所任乎天与人者”,曾巩虽身处逆境,泰然处之;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以学著文

皇祐元年(1049)秋日,曾巩和兄弟几人正在南源劳作,一群士人迎面而来,其中一位向曾巩打听子固秀才在何处劳作?

曾巩施礼所答让一行甚是惊讶,未曾想到,眼前农夫装扮之人竟是文章深得欧阳修赞赏的南丰先生。

待到曾巩在近旁南涧洗去身上泥土,来客便在茅舍中说明来意,希望曾巩能帮写一篇记文,以便庆祝宜黄县学竣工落成。“县之士来请曰:‘愿有记。’其记之。”

三个月后,曾巩完成《宜黄县县学记》。曾巩在文中对宜黄重视教育的行为表示十分赞同,尤其表现在对教育场所的兴建、设备器材及古书古籍的完善,“虽古之去今远矣,然圣人之典籍皆在,其言可考,其法可求,使其相与学而明之。”认为读书是用来明事理以及对古人礼制、乐理、文章的求证与辨析。

曾巩塑像

学习是无止境的,良好的学风和品德不仅对个人、家庭,甚至对一个国家都是会产生积极影响的。

曾巩在《宜黄县县学记》中写道:“若夫正心修身,使一人之行修移之于一家,一家之行修移之于乡邻族党,则一县之风俗成,人材出矣。教化之行,道德之归,非远人也,可不勉与!”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正是困顿南丰的经历,励其志、坚其守、广其学的曾巩才成了“千古醇儒”南丰先生。

入仕之后,不论是馆阁十年,还是转徙七州,他都坚守儒家思想,以之为立身处事、为官经世的准则。元丰六年(1083),曾巩病逝于江宁府(今江苏南京)。

如今,南丰的曾巩文化园已成为当地的文化地标,子固小学、子固路、子固书屋等一系列的文化传承,无不在缅怀和纪念这位先贤。

有人说,苏轼之后,再无苏轼;曾巩之后,无数曾巩。一代代的南丰人传承曾巩励志勤学,胸怀天下的精神品质,从家乡走向全国各地。


来源:当代江西
原创荐读↘
从《追风者》看苏区的红色金融实践
一凿一斧中的指尖“琴”缘
从“出圈”到“出海”,武功山做对了什么
一个徽派古村的新“活法”
十米车厢写芳华

向高价彩礼说“不”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