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文明“升温” 幸福“加码”

易金利 当代江西 2024-05-12

安义县“文明指数”和“幸福指数”不断提升的背后,有着许许多多不为人知的感人故事。


一项项有力举措破除乡村的陈规陋习;一个个典型模范带动乡亲们见贤思齐;一场场民间宣讲让文明新风浸润人心……

安义县“文明指数”和“幸福指数”不断提升的背后,有哪些好的经验做法值得大家学习呢?

万埠镇下庄村举办“迎金花回娘家”仪式。作者供图

“把村里的这些宴请统一放在婚俗礼堂,既可以节省村民开支,减轻经济负担,又能确保喜庆事宜不违规操办,有效抑制人情攀比、铺张浪费等不良风气,村民在这办酒可节省一笔不小的场地布置费。”安义县石鼻镇石鼻村党支部书记雷大洪说。

2023年,安义县在石鼻村进行试点,将婚俗礼堂融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礼堂内厨房、桌椅等设施均可免费提供,村民在这里可以操办婚宴、寿宴、周岁宴等。

以村规民约立规矩。安义县各村镇制定完善了涵盖婚丧标准及礼俗的村规民约,各村红白理事会和村规民约坚持民选民定,实现了红白理事会和村规民约行政村全覆盖。

“听说了没,胡印长女儿出嫁的6.8万元彩礼全部退了!”

“不只是退了彩礼哦,还给女儿、女婿添置了不少东西。”

“结婚不要彩礼,为爱减负,年轻人有福了。”在万埠镇团北村,胡印长、胡明华夫妇的“零彩礼”嫁女事迹一直是十里八乡百姓学习的榜样。

安义县胡印长、胡明华夫妻被评为江西省移风易俗“五个100”先进典型和不要彩礼“好岳父母”。作者供图

胡印长家庭曾经十分困难,他年轻时在村里打零工养家,后来以鱼塘养殖为主业,大女儿出生时才有自己的住房。但在女儿出嫁时,胡印长夫妇不仅退还了男方6.8万元彩礼,还给女儿女婿添置了好些家电和喜被。

“我们原本就有不要彩礼的想法,但碍于陈规和脸面不好意思说。正好县里镇里倡导‘零彩礼’‘低彩礼’,我作为一名党员,又是村干部,更应该积极响应号召退还彩礼。这事儿跟我老婆商量了下,她也大力支持,我们的想法一致,女儿的婚事不是买卖,孩子幸福是我们最大的希望。”胡印长说。

目前,胡印长的大女儿和丈夫在杭州从事铝合金加工行业,生有一儿一女,在当地买房安家,一家人生活幸福和美。此外,胡印长的儿子和小女儿也在“零彩礼”的新风尚下先后成家立业,努力经营着各自的小家庭。

“胡印长给我们开了一个好头,不收彩礼可以让孩子不因为面子承担债务,轻装前行,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幸福美好的生活。”团北村村民胡当加说。

如今,安义县群众婚事“新办”,通过集体婚礼、集体颁证等方式改革传统婚俗礼俗,引导群众“零彩礼”“低彩礼”;丧事“简办”,通过智慧殡葬管理信息服务平台简化办丧流程、缩短办丧时间。大操大办之风得到有效遏止,红白喜事参加人员及宴席规模都得到控制。

健康医生专门为老年朋友讲解健康知识。作者供图

万埠镇桃一村村民张小芬的公公邬海军2018年摔跤导致骨折,常年患病卧床,为了给老人看病花费了家里的积蓄,前后共进行了四次手术治疗,但老人仍然丧失行动能力,常年卧床。

都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但是作为儿媳妇的张小芬,数年如一日,陪伴在年迈病弱的公公跟前悉心照料,抠痰拍背、擦洗身子、做饭洗衣,都是她的日常工作,对她来说,这已经成了一种习惯,从没喊过一声苦,也没说过一声累。

不仅如此,小芬也是一个贤内助,全力支持丈夫的事业,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做家庭坚强的后盾。她用自己娇小的身躯撑起了整个家,用实际行动践行着“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她的孝心得到左邻右舍的啧啧称赞。

除了照顾老人和家庭,张小芬对邻里邻居的事情也很热心。村里一位高龄老人经常和女儿、女婿因家庭琐事争执不休,老人说自己没有零用钱,要求女儿每月给自己零用钱,而女儿、女婿又说已经给了很多,双方因缺乏沟通导致家庭关系紧张。

2023年安义县“三风”榜样人物张小芬照顾患病卧床的公公邬海军。作者供图

小芬知道此事后,主动上门了解清楚情况,得知老人年迈、有点糊涂,其实女儿、女婿平时很孝顺,一直在照顾老人的饮食起居。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她以拉家常的方式对老人和她的孩子进行劝导,建议双方多换位思考,耐心和他们沟通交流,劝解大家消除怨气,和睦相处并指出他们在相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他们提出了合理性建议,希望他们在以后的生活中能加强交流与沟通,相互体谅,相互尊重,学会换位思考。

最终,经过小芬耐心细致地劝导、调解,老人和女儿都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双方最后解开心结,一致表示以家庭为重,互相体谅。

一石激起千层浪。村民张小芬用实际行动践行“百善孝为先”,这只是安义县移风易俗树新风的一个缩影,背后还有更多不为人知的感人故事。

安义县万埠镇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开展迎冬至包饺子活动。作者供图

“弟弟他做不了农活,也干不了家务,就连日常的吃饭饮食、换洗衣物,都需要人来照料。长兄为父,我舍不得把他一个人留在敬老院,我们一家人就这样生活也挺好的。”在万埠镇文埠村,不离不弃照料无生活自理能力弟弟20年的刘上高说起这些年的选择,脸上总是挂着微笑,眼神温暖而坚定。

刘上高的弟弟刘上井生于1968年,早年患有癫痫。2003年上半年,刘上井突发脑溢血,住院治疗了1个多月,而后在2003年下半年、2005年、2019年先后经历三次复发。

由于多次发病,刘上井丧失了劳动能力,日常的生活起居也成了大问题,刘上高便主动把刘上井接到自己家中,照顾起了他的生活起居,同时也承担起照顾侄女的重担。

每天清晨一睁眼,夫妇俩就要为弟弟的生活起居而忙碌,从2003年至今,冬去春来、寒来暑往二十载,夫妇俩当起了刘上井生活上的“保姆”与人生中的“拐杖”,刘上高每天为其洗漱擦身,带他锻炼散步,妻子熊梅香则为其洗衣做饭操持家务。

哥哥刘上高为重病的弟弟刘上井擦洗身体。作者供图

生活虽然艰苦,家务虽然繁杂,但俩人从不曾有过一句怨言,将家中的一切事务收拾得井井有条。

在刘上高夫妇的悉心照料下,刘上井术后一直恢复得不错,最近10年都没有再复发疾病。“哥哥嫂子都很好,我好好养好身体,减轻他们的负担。”刘上井说。

刘上高、熊梅香二人还被评为“江西好人”,他们的事迹,在平凡中体现着不平凡,闪耀着道德的光辉。

他们用自身的光和热,温暖了身边的每一个人,引领着大家崇德向善、见贤思齐,为全社会树立了学习的榜样和标杆。


来源:当代江西
原创荐读↘
全党同上纪律必修课
布衣姜夔的文化苦旅
毛主席是如何读书的
孺子书房何以“芬芳”
“王婆”的红线为江西牵出了什么

见证科举文化的“活化石”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