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独家 | 周济:推进智能制造的主基调——数字化、智能制造1.0、2.0

2017-05-16 刘成军 造奇智能

【聚焦智能制造、工业4.0的原创型产业新媒体】


[造奇新媒体]导读

近期,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参加了两个高级的会议,并发表了关于智能制造方面的重要演讲:

1、5月10日下午在北京召开高级别的智能制造国际会议,兼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荣誉理事长的周济做了《数字化制造、智能制造1.0和智能制造2.0》的报告。

2、5月13日,第三届广东院士高峰年会在佛山召开,周济院长做了《智能制造: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核心技术》的特邀报告,强调“中国制造2025”要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题,以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推进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

两次会议报告透漏出了哪些重要信息?能否说明高层在智能制造顶层设计和推进策略上有了更为明确的主张?


文 | 造奇智能产业新媒体创始人兼主编,智能产业深度观察,价值阅读倡导者


智能制造的新高度

在制造业全球变局的当下,高层在不断加码智能制造领域的学术与智库资源。


就在不久前的5月10日,工信部决定成立[智能制造专家咨询委员会],定位于推进智能制造发展的战略性、全局性、专业性决策咨询平台。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专家委员会名誉主任、教授级高工朱森第担任主任领衔,还包括了中国工程院、清华大学、研究所、大型企业等院士、教授和企业高管等35位豪华成员组成。


其实,去年12月24日,全国性的中国科协智能制造学会联合体在北京,这是一个由11家与智能制造相关的科协所属全国学会发起成立中国科协智能制造学会联合体。


在成立仪式上,中国科协智能制造学会联合体理事长周济院长在讲话中提到:这是顺应世界科技发展趋势、助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中国制造2025”实施的需要,是贯彻落实“科技三会”精神的重要举措。



据了解,智能制造学会联合体将坚持建设高端智库、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协同创新服务平台和人才培养平台的职能定位,以智能制造工程为主线,致力于我国智能制造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有利于促进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在战略层面的有效结合。

小资料

中国科协智能制造学会联合体由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中国电工技术学会、中国电子学会、中国自动化学会、中国农业机械学会、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中国光学工程学会、中国纺织工程学会11家学会共同发起成立。成员单位还包括15家企业、10家科研机构和11家高等院校。


据了解,智能制造学会联合体是中国科协成立的第五家学会联合体,之前已陆续成立生命科学学会联合体、军民融合学会联合体、清洁能源学会联合体、信息科技学会联合体。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制造2025”出台的背后凝聚了50多位院士和100多位专家两年多的研究成果——中国工程院“制造强国战略研究”重大咨询项目为“中国制造2025”提供了坚实的科学支撑。而周济院长,就是中国工程院的领头人。


所以,周济院长的讲话具有很高的战略意义和指导价值。





中国推进智能制造的三个阶段发展策略


智能制造是一个大系统,笔者自2014年以来一直在探索其丰富内涵和广阔边界。总体上看,国内关于智能制造的探讨也是在几个层面交叉进行的。宏观层面上,就是在制造强国总战略下,瞄准“中国制造2025”的阶段性目标,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题,以两化深度融合为发展主线,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推进企业数字化、网络化与智能化转型。(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这四者的关系)


在企业微观层面,从一开始锁定“工业4.0”框架图中的智能工厂和智能生产,到慢慢延伸出智能产品、智能物流及智能服务(服务型制造)几个方面。同时,据笔者对行业的观察,部分专家及机构也将工业互联网纳入思考模型,出现了工业4.0与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在内涵上趋同(笔者称之为“合流”现象)、外延上差异的景象。



【独立产业观察】


但当你试图深入产业内部,并与技术进行结合时,就会发现,事情的复杂程度超过想象。原来构建的思考模型与解决方案遇到某一具体行业和企业时,总有些“驴唇不对马嘴”之感。离散行业与流程行业的巨大阻隔,不同流程行业之间的差异,都会让理论黯然失色,而实践却是长青的。


所以,基于此种情况,笔者认为,有必要明确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的方针,这样有利于各地和各行业根据针对性理解和把握,但同时,在执行策略上,要保持与时俱进的姿态,遇到与实践不适应的时候进行调整。


针对中国制造业最广泛的工业门类体系和区域、产业发展不平衡的特点,周济院士认为智能制造承载着三个系统,要从产品、生产、模式、基础、系统五个维度深刻认识,系统推进。



周院长认为:智能制造系统(IMS)应该由数字化制造、智能制造1.0、智能制造2.0三个不同范式和层级的制造系统逐层递进的组成。


第一个是数字化制造,它的目标是实现制造业数字化,对应着德国的工业3.0;第二个是智能制造1.0,目标是实现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对应工业3.0;第三个是智能制造2.0,即实现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对应工业4.0。


笔者认为,周院长的讲话在一定程度上廓清了智能制造系统与智能制造发展阶段、智能制造发展阶段与工业3.0、4.0的复杂关系,是一个可供指导实践的发展路线图。有必要进一步构建和丰富智能制造1.0与智能制造2.0的技术特征。

“九十年代体现在以数字化制造为主,对应的是工业3.0的水平,现在大家正在推进或者大家认识的智能制造实际上是智能制造1.0,因为里面基本上没有用到最新的人工智能技术,制造业的智能化基本还没有开题,这种制造相当于工业3.5,今后真正的目标还是要实现智能制造2.0,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工业4.0。”周院长如是说




针对中国推进智能制造的发展策略,周院士总结到,中国制造2025技术发展战略,在“十三五”期间应该是:工业2.0补课、工业3.0普及,工业3.5试点示范,工业4.0研究探索。    


关于智能制造的时间表,周院长说,“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智能制造,这可能要用20年的时间,这是一个发展方向。

[独立产业观察]

从[造奇智能产业新媒体]全局分析来看,这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决策高层对于推进智能制造的深入思考,之后会逐渐丰富和完善数字化制造、智能制造1.0、智能制造2.0的理论框架和体系,并与智能制造标准、试点示范等进行紧密结合,形成具有指导意义兼具可操作性的阶梯性推进路径。



创新驱动,推进“中国制造2025”的第一动力


推进智能制造的最大变量,就是来自新兴技术与现有技术、现有产业的融合。所以,非常有必要将更多技术新进展要素纳入视野考察。周济院长认为“科技创新是引领《中国制造2025》的第一动力”,提到了四种支撑动力,并且重点强调了人工智能的发展——人工智能2.0技术。

周院长指出:“人工智能及其学习能力和执行任务的复杂度正以指数级增长,人工智能2.0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速度将大大超过前几次科技革命。在人工智能2.0引领下的智能制造是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核心技术,是中国制造2025的历史性机遇。”

在这一点上,德国亦对此非常重视。德国机械设备制造业联合会(VDMA)信息、软件和电子自动化分会主任Rainer Glatz先生在不久前举行的智能制造国际会议上提出,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增材制造,都已经进入工业4.0平台组的研究视野中,探讨未来怎么变成更加实用的机会。



在这场以技术为核心驱动的新工业革命征途上,中国制造必须要有创新的抓手,在人才教育、体制机制,知识产权等方面做出符合实际需求的改革。要奋起发力,充分利用好顶层智库资源,持续构建起的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的平台,同时多种措施激发产学研一体化联动,着力推动大企业的创新动力和中小企业的发展环境。

周院长

将来发展的人工智能2.0的技术应用和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产生新的智能制造系统,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智能制造2.0系统,实现制造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智能制造,引领新一轮的工业革命走向高潮。



笔者相信,在这次以全球为背景的制造业竞争格局中,只要扎实推进既定制造战略,并在实践中与时俱进,一批领先的装备制造企业、大数据、云计算公司将跃然于世界舞台的中央。




造奇智能产业新媒体


国内第一家正式成立并开展运营的智能制造产业新媒体机构,聚焦工业4.0与智能制造时代的价值创造,以“深度影响智能制造进程,守望智能制造产业成长”为使命,联接产业企业、大学、研究机构、政府、资本等产业核心力量,通过创新和融合力量,提供深度观察、行业洞见、丰富资讯于一体的原创型、产业新媒体平台



长按指纹,识别二维码,一键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