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个俄罗斯导演为了拍电影,复制了一整个苏联时代的城镇

奇遇电影 奇遇电影 2018-10-25


一个俄罗斯导(fēnɡ)演(zǐ)为了拍电影

复制了一整个苏联时代的城镇


文 | melanchosomnia+时代映画社





拍电影不一定会拍成疯子,疯子拍起电影却都想改变世界,当然最终可能往往改变的是他自己。


姜文当年为《阳光灿烂的日子》出过一本书叫《一部电影的诞生》,里面说到,19937月在电影开拍之前,他把选定的小演员们都送到京郊良乡的一个部队汽车团进行集中培训,他将这个过程称之为“腌制”:




“在汽车团,我们切断了一切的对外联系,要求他们天天听那个时代的歌曲,看那个时代的报纸。那里有个游泳池,让他们锻炼。还请来杂技团的老师教自行车。现在很多孩子习惯打的,对自行车没有感觉,而他们在自行车上可以做各种动作。等他们回来以后,我发现味儿有了,他们甚至开始下意识地哼那个时代的曲子。”


……嗯,演员们是被彻底“洗脑”了,入戏了,导演自己也给折腾病了:




今天我们将的这个故事,跟姜文有一比之余还有过之无不及。2006年的时候,当时31岁不到的俄罗斯导演伊利亚·科赞诺夫斯基(Ilya Khrzhanovsky)决定要拍一部电影,叫《道》(Dau)。



这位就是导演,他从2004年才拍出了长片处女作《四》,那是一部超级荒诞的超现实主义片,怪诞、前卫、冷酷,讲极权时代的四个克隆人的故事。这部片拿了一堆奖,包括鹿特丹国际电影节的“金虎奖”。


《道》才是他第二部作品。他有一个砸破脑洞开天窗的大胆想法:他要在乌克兰东部的一个小城卡尔科夫“复刻”一个和1950-60年代苏维埃时代的城镇一模一样11的城镇。这还不够,在这个城镇里,所有被雇佣的演职员日常都要穿着苏俄时代的衣服生活,遵循苏俄法律,甚至连货币都要用苏联货币来交易!


这个拍摄计划够疯狂的吧?为此,他用了5年多的时间,在城中搭出一个苏维埃时代的布景,雇佣的临时演员累计超过两万人。如此大阵仗,自然不可能密不透风,他们被盛传是在搞一个以伊利亚为首的邪教组织,这些剧组成员都是自愿而不领薪水的信徒……总之传言满天飞。2011年的时候,美版《GQ》杂志的记者闻声而至,为了一探虚实,他亲自去拜访了这个小城。


回来后,《GQ》发表了一组报道名为《电影布景把自己给兜进去了》,首次向西方影迷揭开了这部超脑洞大作的神秘面纱。



采访的记者和摄影师都被要求烫一个“斯大林”时代的头,为了避免照相机被没收,摄影师把它藏在黑色大衣里。


作者说,他一到就被带去地下室的服装组,被要求换上了1950年代的服装,甚至理了当年流行的发型。伊利亚·科赞诺夫斯基强迫所有的工作人员们都穿成斯大林时期的衣服,给他们吃苏联时期的罐头食物,付他们苏联时期的钱币。



电影里所使用的货币都是50年代苏联所采用的货币,可以拿它去购买东西,所有的食物、生活用品也都是按照苏联时代那样,限量供应。



经过一条漫长的走道,从现代化的剧组办公室,穿越时空来到了拍电影的现场:一个50年代的苏联社会就在眼前。


片场最外面是一个三层楼高的石砖楼房(同时是电影里的办公室,作坊和仓库的场景)里突出来的一个木头箱子,他们把这个楼房称为“苏联物理研究学院”。这个研究院里面所有的东西包括香烟,火柴,钱和食物,都是用当年的东西。甚至有人在做真的物理学研究。


穿过这栋石砖楼,另一头便是按照50年代风格设计的片场。在进入片场的时候,切记不要带着你的手机,因为会被保安给没收,手机是被禁止的。在跨入大门的时候你要做好心理准备,不管你在这之前看过多少的片场照,当你进去后还是会被震惊到的:


在你的面前将是一整个的城市。在你的视线内很难发现摄像机,场上会有一两个警卫在巡逻。在这个伪造的街角的尽头,一位戴着传统头巾的女清理员在扫着走廊。整个片场大概有两个足球场那么大,周围是一个五层楼高的充满特点但又给人以压迫感的建筑。



俄罗斯电影杂志所拍摄的场景及演员服装。


打开居民楼的大门,引入眼帘的又是一条长长的走廊,旁边是一间间的公寓。公寓里有着厨房,厨房里的食物上的保质期都在1952年。有一个细节可以看出整个片场非常的考究,那就是马桶。马桶的管道是定制的,因为这样的话它的体积,和冲刷时的声音非常的特别,跟以前是一样的。



片场即景。


整台布景大约占地两个足球场大小,有运动场,政府大楼,住宅区等等组成。是不是后期的时候,你还会有CGI来做修补?作者问导演。导演勃然大怒,听着,幸好这会儿没有卫兵听见你的话,不然我就会被处以一千乌克兰元的罚款了!因为是我把你请来的,哪怕我是导演也不能例外,照样要被搜身。记住,你不能使用在这个世界里不具有意义的词语。



一个“苏联”士兵在巡逻,墙上挂着冷战时代特有的防毒面具。


一共有300个人参与到这个项目里来,他们都要穿着当时的衣服,过着他们角色的生活,对他们来说,摄影机开与不开没有任何区别。他们的每一天就是电影。


即使是凌晨一点,现场并无机器在拍摄。但演员们照样一个个该干嘛干嘛。有散步的,有执勤的哨兵,有扫街的清洁工。街道边竖立的高音喇叭里放着音乐。一切都和一座真正的城市无异。



演员的每一套衣服都是度身定做的,依照1950年代苏俄风格。这是一个演员“变身”的全过程。






《道》其实是一部传记电影,取材于前苏联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获得者列夫·兰道(Lev Landau),影片的名字Dau正是取了兰道名字的后半部分。兰道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为量子力学的推进做出卓越贡献,早年还曾因为参与支持革命社会主义、反对斯大林主义的地下左翼活动,而被苏联特务机关KGB逮捕关押。1962年,他在莫斯科遭遇一场车祸,婚姻和事业从此一落千丈,一直到6年后离世。




为了百分百真实模拟苏联时代,真实在劳动的工人和街上巡逻的警察。


斯大林时代的秘密警察。


科赞诺夫斯基在2006年电影还未开始制作前,就有了建立一个虚拟苏俄社会的想法。他想要一个完美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它能够每年24小时里都最大限度地调动演员的情绪。这个片场就像是一个圆形监狱,微型录音机会藏在灯光设备里(就像当年斯大林时期的做法一样),这样可以让他在任何地方都能多角度的进行拍摄工作。


从一开始,导演就清楚自己在做一个非常疯狂的事情:


一个一个地考虑,细究那些细节可以使人发狂,但是如果把它们综合起来考虑,那就可以达到另外一个深度。当你拉到那么多的投资,那么多的人力,当摄像机打开时,你就知道你对于这整个事都要持有一个新的观点来看待了。比如说,那些女清洁工们拖着同一个厕所拖了整整两年了,但当摄像机对着她们的时候,她们的表现就不一样了。



当电影和历史重叠,演员们已分不清哪些是生活,哪些是电影情节,完全融为一体了。


这样的项目会花费特别多的人力。从2008年起,许多的员工们辞掉了本身的工作,搬来哈尔科夫。许多人是电影学院刚刚毕业的学生,有些人本来有着很好的工作。有些人干脆把他们一家都搬过来卡尔科夫,甚至成了家,结婚生子。Anton,一个年轻的小伙子,他负责的是临时演员名单数据库的。他已经花了两年半在这个项目上了。他在这里遇到了他现任妻子。


五年来,剧组几次面临资金告竭的窘境,伊利亚总能设法找到新的金主,也让影片目前的投资方越来越成了一支多国部队。


导演介绍说影片进度已完成80%,但影片完成后,这个庞大的布景究竟何去何从,他自己也不知道。


这部电影从2006年拍到了2011年底终于大致完工进入后期,可预算也从当初的350万美元激增到1000万美元,成为了目前欧俄合拍片的最高成本电影。


2006年时,影片入选戛纳电影节并成为17部世界优质电影推荐计划之一,然后,告吹了。到了2012年,俄罗斯文化部甚至以利诱——提供财政补贴——要求导演尽快完成剪辑,好赶得上2013年的戛纳电影节,很显然导演毫不领情,甚至拒绝了所有媒体的采访要求,到目前为止,除了少数的几张剧照外传,全世界的观众对这部片仍是一无所知。


《道》的制作过程反映出了电影的某些特质,科赞诺夫斯基曾经说过,你要学会如何和一个天才相处,如何爱护天才,以及如何容忍一个天才。


就是这么屌。



数据&琐事

♦这部电影原计划于2010年在戛纳电影节上首映。但是影片的后期制作时间超出了预期因此并没有赶上。

♦整个片场是欧洲最大的,有一万两千平方米。

♦电影一共有700小时的素材,用35mm胶片拍的。3000个访谈视频和28TB的音轨。

♦为了电影里面兰道到达机场的场景,员工们搭建了一个真实比例的苏联K-7飞机。

♦影片在自由广场取景的时候把一个列宁雕像给藏起来了,因为这个雕像直到1963年才被立起来。

♦制作前期一共花费了两年,大部分时间花在资料搜寻,征召临时演员,搭建片场和寻找道具上。

♦剧组面试了一共30万个群演,有30万份群演档案,最终有四千五百个群演参与中来。

♦剧组一共准备了8万套服装,其中有一万份是新制作出来的,试装一共试了3万次。

♦一共有500个定做的家具用于影片拍摄。



一些剧照



参考文章:

Khrzhanovsky's 'Dau' Stuck in ProductionAfter Eccentric Shoot

http://www.themoscowtimes.com/arts_n_ideas/article/khrzhanovskys-dau-stuck-in-production-after-eccentric-shoot/487985.html

The Never-Ending Film

http://www.npr.org/2014/12/12/370331816/the-never-ending-film

The Movie Set That Ate Itself

http://www.gq.com/story/movie-set-that-ate-itself-dau-ilya-khrzhanovsky

The Never-ending Story

http://www.caravanmagazine.in/photo-essay/never-ending-story



E/N/D


电影是一场危险的奇遇冷门佳片|蓝光洗牌|迷影资讯|优质字幕
喜欢我们的内容欢迎分享分享到你的朋友圈好东西就不要自己兜着要祸害更多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