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7则与食品有关的老故事

饭堂物语 2022-04-02



01

一篓油水饺



一篓油水饺是河北邯郸风味小吃,历史悠久,相传创制人王一香早年与父在赵国南门外开一肉包铺。

有一天,赵国大将廉颇武灵丛台点兵路过南门外时,遥远闻着肉包香味,廉颇闻着香味赶到肉包铺店,见食客尝在嘴里,赢得了食客的好评,生意大为单位很好。

当廉颇购买包子时,包子已卖完。

廉颇说道:“你的案板上的不是包子?”

王小儿说:“那是生的,还得蒸。”

廉颇说:“那得几个时辰?”

王小儿说:“不到一个时辰。”

廉颇一听心急了,就将案板上的包子统统扔进开水锅里,不到一会儿,锅里的包子全部漂起来了。

王小儿一听是廉颇大将军就毛了,赶紧把煮熟的水包端上,廉颇吃完后连声叫好:“真是一咬一口油,真香。”

从此,王一香就把包子铺改为“一口油”水包馆,生意更加红火。

李氏后人继承了“一口油”的精心制作,成品汁液丰富,包裹馅心,吃时流油,后在北宋年间改为“一篓油”,传至至今。


02

鲍鱼



鲍叔牙说人生有两大快事:“一为食盾鱼,二为饮玲珑。”这里的盾鱼就是鲍鱼,因为鲍叔牙爱吃。所以后来人们称盾鱼为鲍鱼,鲍鱼之名就是这样来的。


03

臊子面


臊子面起源于周朝。相传周武王伐商时在岐山遇到像“龙”的怪兽。杀了怪兽,为了鼓舞士气,决定每人分吃怪兽肉。但是人太多,不够分,就煮汤每人分喝一碗,感到很好喝。这也是岐山臊子面的雏形。


04

西施舌


有一种名叫“西施舌”的菜式,是一种叫“沙蛤”的海产壳类做成的。这种非蚬非蚌的贝壳类,呈厚实的三角扇形,小小巧巧的,外壳是淡黄褐色的,顶端有点紫,打开外壳,就有一小截白肉吐出来。因那贝壳被打开时,吐出的白肉像是一条小舌头,不免令人联想多多,故名“西施舌”。

但是中国的美女众多,为什么不叫“昭君舌”、“贵妃舌”、“貂蝉舌”,单单叫“西施舌”


这里有个传说:春秋时,越王勾践借助美女西施之力,行使美人计灭了吴国,大局既定,越王正想接西施回国,越王的王后怕西施回国会受宠,威胁到自己的地位。便叫人绑一巨石于西施背上,沉她于江底。西施死后化为这贝壳类“沙蛤”,期待有人找到她,她便吐出丁香小舌,尽诉冤情。


05

红豆



魏武侯时候吴起为西河(在陕西蒲城韩城一带)守卫大将。

秦有小亭(小型军事建筑)修建在魏国边境上,吴起想攻打。

因为如果不攻打对边境农业生产造成威胁,但是去攻打却征不了足够兵。

于是吴起置一车辕于北门外。

他说:“有人能把这车辕从北门移到南门外,就赐给良田美宅。”人开始没有人敢移动。

等到有人搬动时,吴起立即赐给良田美宅。

很快他又放一石红豆在东门之外,说:“有人能把它搬到西门外的人,照样赏给良田美宅。”人们争着去搬动。

吴起这时宣布:“明日攻打小亭,有能先上登城楼的,给予大夫爵位,并赐之上田宅。”老百姓争着抢着去。

第二天攻打小亭,一天就攻打下来了。


06

韭花


说起来韭花来提一下杨凝式,他是五代时候重要人物,侍奉了五代的君主(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他和我是老乡都是陕西人。

他比较狂妄且疯癫,人称“杨风子”(也有记载他为避祸才如此)。

他是著名书法家,师从欧阳询与颜真卿。

在一个秋天,杨凝式在午后睡醒来。

杨凝式觉得饿了,恰在此时,宫中给他送来了一盘韭花,也许是饿了那盘韭花吃起来十分鲜美美,让人难以忘怀。

为表达感激皇帝赏赐韭花之情,杨凝式立即写了一封感谢奏折,然后派人送往宫中。

杨凝式写这篇奏折自己也未在意,哪想到成为传世之宝,这就是《韭花帖》。


07

菠菜


乾隆下江南时,微服私访。

饥渴难耐,于是和随从在一农家用饭。

农家主妇从自家的菜园里挖了些菠菜。

给皇上做了个菠菜熬豆腐。

乾隆食后颇觉鲜美,极是赞赏。

饿了吃什么都香,传说中朱元璋吃着翡翠白玉汤(臭豆渣,剩汤)都当成无比的美味。

但也说明农家主妇手艺的确不错。

乾隆问其菜名,农妇说:“金镶白玉版,红嘴绿鹦哥”。

乾隆大喜,封农妇为皇姑,从此菠菜多个别名叫鹦鹉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